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勋说文学之美(附光盘共5册)
分类
作者 蒋勋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蒋勋说文学之美(附光盘共5册)》是蒋勋先生在台湾“中国文学之美”的主题系列讲座整理而成,分为《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从唐宋散文到现代文学》《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五册,并随书附赠《生命里的善与美》演讲光盘。

蒋勋把中国文学史从古代一直讲到现代,是一套完整的文学通史。一是讲得美,对中国文学中的美有非常不一样的解读,二是文字通畅优雅,没有艰深的学术词汇和框架。“蒋勋说文学之美”系列对读者从头到尾完整了解中国文学及美学,是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

内容推荐

《蒋勋说文学之美(附光盘共5册)》包括《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和《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五个产品。套装赠送蒋勋先生《生命里的善与美》演讲光盘。

只要人还追求心灵的自由,便一定会热爱诗歌。蒋勋先生说:“当我们面对唐诗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唐诗好迷人,里面的世界好动人。再追问一下,也许是因为刚好唐诗描写的世界是我们最缺乏的经验,在最不敢出走的时候去读出走的诗,在最没有孤独的可能的时候读孤独的诗,在最没有自负的条件时读自负的诗。”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春江花月夜》《将进酒》《登高》《长恨歌》《登乐游原》……无论是公认有大成就的诗人,还是曾无数次被选入各种集子的诗篇,在蒋勋先生这里,都一一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美感。

蒋勋先生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唐代浩如烟海的诗人、诗作中,撷取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及其作品,将古典之美引入现代生活。深藏在文字中的诗意与挚情,经由蒋勋先生的讲述,也可以开放在每天经过的街心花园中,流淌在城市的月光里。

蒋勋给我们讲解唐诗的灿烂与华美,带领我们体验生命中的真与善与美,这将是一次愉悦的心灵出走。

目录

《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第一讲 大唐盛世

 诗像一粒珍珠

 唐代是诗的盛世

 新绣罗裙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

 菩提萨埵与水到渠成

 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人的孤独感

 游牧民族的华丽

 唐诗里的残酷

 侠的精神

 唐朝是一场精彩的戏

第二讲 春江花月夜

 唐朝是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

 生命的独立性

 与道德无关的生命状态

 何处春江无月明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宇宙意识

 牵连和挂念予生命以意义

 愿逐月华流照君

 归宿

 交响曲的结尾

 交响诗乐章

第三讲 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无人”

 山水中生命的状态

 《洛阳女儿行》:贵游文学的传统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相逢意气为君饮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四讲 李白

 诗歌的传统与创新

 角色转换

 青梅竹马

 定格

 浪漫诗的极致

 盛放与孤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最贵重的是生命的自我反省

 诗存在于生活中

 “诗仙”和“诗圣”

 柔情与阳刚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忧伤与豁达

 我本楚狂人

 美到极致的感伤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第五讲 杜甫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社会意识的觉醒

 记录时代的悲剧

 人世间不可解的忧愁

 离乱与还乡

 晚年自伤

第六讲 白居易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文学中有对生命的丰富关怀

 《长恨歌》——本事

 《长恨歌》——梦寻

 《琵琶行》——音乐

 《琵琶行》——深情

第七讲 李商隐

 唯美的回忆

 幻灭与眷恋的纠缠

 繁华的沉淀

 抽象与象征

 深知身在情长在

 更持红烛赏残花

 人间重晚晴

 此情可待成追忆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生命的荒凉本质

 寻找知己的孤独

 典型情诗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泪与啼

 晚唐的生命情调

 最深的情感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

第一讲 李煜

 唐诗何以变成宋词

 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

 富贵繁华都幻灭了

 命运的错置

 俗世文学自有其活泼与力量

 有如流行歌曲

 对繁华的追忆

 唐诗的规矩被打破

 人间没个安排处

 无奈夜长人不寐

 《浪淘沙》:李后主在美学上的极品

第二讲 从五代词到宋词

 诗和词之间的界限

 词长于抒情

 词是视觉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

 从风花雪月到《花间集》

 “自恋”的美学经验

 以一朵花或一枚雪片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

 文人的从容

 包容之美

 深情存于万事万物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第三讲 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

 “分裂”的知识分子

 享受生活中的平凡和宁静

 超越感伤和喜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感伤与温暖并存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中国文学中的夜晚经验

 庭院深深深几许

 白发戴花君莫笑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富有而不轻浮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天赋与轻狂

 行人更在春山外

 率性令生命优美

第四讲 柳永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慢词”自柳永开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今宵酒醒何处

第五讲 苏轼

 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

 不思量,自难忘

 偷窥——中国文学少有的美学经验

 融合儒、释、道

 可以和历史对话的人,已经不在乎活在当下

 绵中裹铁

 文学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第六讲 从北宋词到南宋词

 具备美学品质的朝代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音乐性与文学性

 文学的形式有时代性

 形式上的完美主义者

 阳刚与阴柔没有高低之分

 一旦讲求形式,也就是没落的开始

 向两极发展的美学品格

第七讲 秦观、周邦彦

 优雅文化的发达

 桃源望断无寻处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最爱用的那几个字

 “大典故”

 耽溺之美

 再造美学空间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南朝盛事谁记?

第八讲 李清照

 李清照与苏轼

 知己夫妻

 李清照有点儿“野”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懒懒的情绪是南宋词的重要特征

 多少事、欲说还休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代文人的生活空间

第九讲 辛弃疾、姜夔

 辛弃疾与姜夔——南宋的两面

 “江南游子”

 辛弃疾的侠士空间

 却道天凉好个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村居老人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杯汝来前

 悲壮美学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只讲自己的心事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第一讲 《诗经》:初民的情怀

 从“诗”到《诗经》

 诗无达诂

 《氓》:最初的欢愉,最后的哀怨

 风、雅、颂与赋、比、兴

 农业时代的静美与乡愁

 耽溺与流逝中的爱及青春

 《黍离》:诗比历史更真实

 《蒹葭》:如水素淡,不弃不怨

 《绵》:周人的建国史诗

 《女曰鸡鸣》:与子偕老,莫不静好

第二讲 《楚辞》:南方的激情

 《楚辞》中的宇宙

 激越华美的生命力量

第三讲 汉乐府:田陌市井的歌声

 野性与浪漫

 《上邪》:刚烈的誓言

 来自民间的诗与情

 《公无渡河》:质朴的情感呐喊

 《江南》:劳动的诗意

 文学即是生态

 《陌上桑》:尊严与世俗

 《饮马长城窟行》: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第四讲 《古诗十九首》:文人的忧思

 重新回到民间

 文学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

 文人阶层与文人诗

 《行行重行行》:思念与离别

 《西北有高楼》:看不见的佳人

 《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庭中有奇树》:含蓄的情意

 《迢迢牵牛星》:一水间的哀伤

 《驱车上东门》: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第五讲 魏晋文学:多元时代的归宿

 《短歌行》:孤独的诗人,孤独的霸主

 不同生命经验的对话

 篡位者的心灵故乡

 《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名都篇》:青春像花开一样

 《洛神赋》:作为独立个体的女性之美

 竹林七贤与文人的自我完成

 书画中的魏晋风度

第六讲 陶渊明:生命的出走

 《饮酒》:闹市中的田园梦

 《形影神赠答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杂诗》: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桃花源记》:坦荡得一如清水时,就会看到最美的东西

 《归去来兮辞》:追寻生命最自然的快乐

《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

第一讲 韩愈与柳宗元

 重建古文的传统

 《祭十二郎文》: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送李愿归盘谷序》:隐士的生命空间

 《柳子厚墓志铭》: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

 《送孟东野序》:不平则鸣

 《钴潭记》:清淡山水后的激情

 《捕蛇者说》:民间的声音

第二讲 元曲与关汉卿

 散曲与杂剧

 《天净沙·秋思》:生命的落寞与流浪

 《天净沙·秋》:岁月时序,永远如此

 留白创造伟大的时刻

 关汉卿: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单刀会》: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窦娥冤》:感天动地的力量

第三讲 《水浒传》:小说与历史

 说书人在讲故事

 “定稿”之前

 说唱文学的传统

 生命的美学形态

 不断丰富的口传文学

 来自民间的叛逆

 用小说讲真话

第四讲 游园惊梦

 写情

 生命中的温暖和知己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青春的渴望与闲愁

第五讲 唐寅、徐渭与张岱

 唐寅:不损胸前一片天

 徐渭:笔底明珠无处卖

 生命的不同形状

 张岱:“真气”与“深情”

 文学的性情

第六讲 《红楼梦》:青春王国

 文学史的期末考

 此系身前身后事

 “青春”是《红楼梦》的美学基础

 如果有一首诗,写出了生命的结局

 大观园:写实与象征之间的世界

 宝玉是一个最善良的人

 生命中爆发的力量

 刘姥姥的“颠覆”

 晚清小说的社会意识

第七讲 民国文学

 重逢“海上花”

 “呐喊”与“彷徨”

 “边城”来的人

 按住时代脉搏的文学

第八讲 台湾文学

 书写最熟悉的地方

 文学使人靠近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修订版)》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美的起源

 山水合璧:从《富春山居图》说起

 桃花源的塑造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

 《长恨歌》

 生命里的善与美

试读章节

唯美的回忆

晚唐与南唐是文学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有很特殊的重要性。

在艺术里面,大概没有一种形式比诗更具备某一个时代的象征性。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们在读李白诗的时候,总是感到华丽、豪迈、开阔。“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种大气魄洋溢在李白的世界中。我自己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的诗人就是李白。但这几年,自己也觉得很奇怪,在写给朋友的诗里面,李商隐与李后主的句子越来越多。我不知道这种领悟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或者说是因为感觉到自己身处的时代其实并不是大唐。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样的句子,不止是个人的气度,也包含了一个时代的气度。我好像慢慢感觉到自己现在处于一个有一点儿耽溺于唯美的时期。耽溺于唯美,就会感觉到李白其实没有意识到美。他看到“花间一壶酒”,然后跟月亮喝酒,他觉得一切东西都是自然的。经过安史之乱以后,大唐盛世、李白的故事已经变成了传奇,唐玄宗的故事变成了传奇,武则天的故事变成了传奇,杨贵妃的故事也变成了传奇。杜甫晚年有很多对繁华盛世的回忆;到了李商隐的时代,唐代的华丽更是只能追忆。

活在繁华之中与对繁华的回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创作状态。回忆繁华,是觉得繁华曾经存在过,可是已经幻灭了。每个时代可能都有过极盛时期,比如我们在读白先勇的《台北人》的时候,大概会感觉到作者家族回忆的重要部分是上海,他看到当时台北的“五月花”,就会觉得哪里能够和上海的“百乐门”比。

一九八八年我去了上海,很好奇地去看百乐门大舞厅,还有很有名的大世界,觉得怎么这么破陋。回忆当中很多东西的繁华已经无从比较,只是在主观上会把回忆里的繁华一直增加。我常常和朋友开玩笑,说我母亲总是跟我说西安的石榴多大多大,很多年后我第一次到西安时,吓了一跳,原来那里的石榴那么小。我相信繁华在回忆当中会越来越被夸张——这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那是一个人生命里最好的部分。我对很多朋友说,我向你介绍的巴黎,绝对不是客观的,因为我二十五岁时在巴黎读书,我介绍的“巴黎”其实是我的二十五岁,而不是巴黎。我口中的巴黎大概没有什么是不美的,因为二十五岁的世界里很少会有不美好的东西。即使穷得不得了,都觉得那时的日子很漂亮。

晚唐的靡丽诗歌,其实是对于大唐繁华盛世的回忆。

幻灭与眷恋的纠缠

我想先与大家分享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只有二十个字,可是一下就能感觉到岁月已经走到了晚唐。诗人好像走到庙里抽了一支与他命运有关的签,签的第一句就是“向晚意不适”。“向晚”是快要入夜的时候,不仅是在讲客观的时间,也是在描述心情趋于没落的感受。晚唐的“晚”也不仅是说唐朝到了后期,也有一种心理上结束的感觉。个人的生命会结束,朝代会兴亡,所有的一切在时间的意义上都会有所谓的结束,意识到这件事时,人会产生一种幻灭感。当我们觉得生命非常美好时,恐怕很难意识到生命有一天会结束。如果意识到生命会结束,不管离这个结束还有多远,就会开始有幻灭感。因为觉得当下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在这个不确定的状态中,会特别想要追求刹那之间的感官快乐与美感。

白天快要过完了,心里有一种百无聊赖的感觉,有一种讲不出理由的闷,即“意不适”。晚唐的不快乐绝对不是大悲哀。李白的诗中有号啕痛哭,晚唐时只是感觉到闷闷的,有点淡淡的忧郁。在杜甫或李白的诗里都可以看到快乐与悲哀之间的巨大起伏;可是在李商隐的诗里,你永远看不到大声的呐喊或者呼叫,他就算要掉泪,也是暗暗地在一个角落里。“不适”用得非常有分寸,这种低迷的哀伤弥漫在晚唐时期,形成一种风气。

这种讲不出的不舒服要如何解脱呢?“驱车登古原”,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就是去散散心吧,疏解一下愁怀。乐游原是当时大家很喜欢去休闲娱乐的地方,这里用了“古”字,表示这个地方曾经繁华过。

曾经繁华过,现在不再繁华,作者的心情由此转到“夕阳无限好”——在郊外的平原上,看到灿烂的夕阳,觉得很美。“无限”两个字用得极好,讲出了作者的向往,他希望这“好”是无限的,可是因为是“夕阳”,这愿望就难免荒谬。夕阳很灿烂,但终归是向晚的光线,接下来就是黑暗。诗人自己也明白,如此好的夕阳,“只是近黄昏”。二十个字当中,李商隐不讲自己的生命,而是描写了一个大时代的结束。

这首诗太像关于命运的签。大概每一个人出生之前就有一首诗在那里等着,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或许也有一首诗在那里等着。晚唐的诗也可以用这二十个字概括。已是快入夜的时刻,再好的生命也在趋向于没落,它的华丽是虚幻的。从这首诗里面,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李商隐的美学组合了两种完全不相干的气质:极度华丽,又极度幻灭。通常被认为相反的美学特征,被李商隐融会在了一起。

李商隐的很多哀伤的感觉都是源于个人生命的幻灭,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吧;感觉到一个大时代在慢慢没落,个人无力挽回,难免会觉得哀伤;同时对华丽与美又有很大的眷恋与耽溺,所以他的诗里面有很多对华丽的回忆,回忆本身一定包含了当下的寂寞、孤独与某一种没落。这有点儿类似于白先勇的小说,他的家世曾经非常显赫,在巨大的历史变故之后,他一直活在对过去的回忆里。那个回忆太华丽,或者说太繁盛了,当他看到自己身处的现实时,就会有很大的哀伤。他写的“台北人”,某种程度上是没落的贵族。同时生活在台北的另外一些人,可能正在努力白手起家,与白先勇的心情绝对不一样。晚唐的文学中有一部分就是盛世将要结束的最后挽歌,挽歌是可以非常华丽的。

在西洋音乐史上,很多音乐家习惯在晚年为自己写安魂曲,比如大家很熟悉的莫扎特的《安魂曲》。他们写安魂曲的时候,那种心情就有一点像李商隐的诗,在一生的回忆之后,想把自己在历史中定位,可是因为死亡已经逼近,当然也非常感伤。在西方美学当中,将这一类文学叫作“décadence”,“décadence”翻译成中文就是“颓废”。一般的西洋文学批评,或者西洋美学,会专门论述颓废美学,或者颓废艺术。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波特莱尔的诗、魏尔伦的诗、兰波的诗,或者王尔德的文学创作,都被称为“颓废文学”或者“颓废美学”。还有一个术语叫作“世纪末文学”,当时的创作者感到十九世纪的极盛时期就要过去了,有一种感伤。“颓废”这两个字在汉字里的意思不好,我们说一个人很颓废,正面的意义很少。我们总觉得建筑物崩塌的样子是“颓”,“废”是被废掉了,可是“décadence”在法文当中是讲由极盛慢慢转到安静下来的状态,中间阶梯状的下降过程就叫作“décadence”,更像是很客观地叙述如日中天以后慢慢开始反省与沉思的状态。这个状态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在极盛时代,人不会反省。

回忆也许让你觉得繁华已经过去,如果是反省的话,就会对繁华再思考。用季节来比喻更容易理解。比如夏天的时候,花木繁盛,我们去看花,觉得花很美。秋天,花凋零了,这个时候我们回忆曾经来过这里,这里曾经是一片繁花,会有一点感伤,觉得原来花是会凋零的。这其中当然有感伤的成分,可是也有反省的成分,因为开始去触碰生命的本质问题。所以我们说李商隐的诗是进入秋天的感觉、黄昏的感觉,在时间上他也总是喜欢写秋,写黄昏。

王国维说,人对于文学或者自己的生命,有三个不同阶段的领悟。他觉得人活着,吃饭,睡觉,谈恋爱,如果开始想到“我在吃饭,我在睡觉,我在谈恋爱”,开始有另外一个“我”在观察“我”的时候,是季节上入秋的状态。他曾经说人生的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就是秋风,“凋碧树”,风把绿色的树叶全部吹走了,所以树变成了枯树。一个人走到高楼上,“望尽天涯路”。树叶都被吹光了,变成枯枝,才可以眺望到很远很远的路,如果树叶很茂密,视线会被挡住。一个年轻小伙子在精力很旺盛的时候,反省是很难的一件事,因为他正在热烈地追求生活。可是生活并不等同于生命,当他开始去领悟生命的时候,一定是碰到了令他感伤的事物。他开始发现生活并不是天长地久的繁盛,这个时候他会对生命有新的感悟。王国维描述的第一个境界就是把繁华拿掉,变成视觉上的“空”,我想这与李商隐在“驱车登古原”时所看到的灿烂晚霞是非常类似的。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生命经验,在某一个白日将尽的时刻,感觉到某一种说不出来的闷。它绝对不是大痛苦,只是一种很闷的感觉,如果到西子湾去看满天的晚霞,你看到的绝对不止是夕阳,更能看到自己内在生命的某种状态。

当诗人看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有很大的眷恋,没有眷恋,不会说夕阳无限好,就是因为觉得生命这么美好,时代这么美好,才会惋惜“只是近黄昏”。这两句诗写的是繁华与幻灭,舍不得是眷恋,舍得是幻灭,人生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纠缠。如果全部舍了,大概就没有诗了;全部都眷恋也没有诗——只是眷恋,每天就去好好生活吧!从对繁华的眷恋,到感觉到幻灭,就开始舍得。我觉得李商隐就是在唯美的舍得与舍不得之间摇摆。

P198-202(《蒋勋说唐诗(修订版)》)

书评(媒体评论)

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张晓风

长久以来,弱势者视美为奢侈,不敢言美;利益者视美为夸富,役使糟践,美感己为GDP所牺牲。直到经济转型,苦于品牌升级、设计加值之时,才回首茫然,心虚自卑,模仿失据,而先生却早数十年已藏宝救亡。出之于小说、散文、艺术史、论述、绘画,苦心孤诣,重构民族美学与历史记忆,启蒙俗民生活中的感官审美享乐,献身为美的传道者,谦卑明亮,气象恢宏,给了我们欢喜感动与荣耀自豪。

——蒋勋获选台湾地区2010年度“出版风云人物”的原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