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当代中国著作记者,赴朝鲜战地采访的第一位记者。《朝鲜战地日记》(1950.12.2-1951.3.10),时长99天,72篇日记…… 拨开尘封的历史,55年后首次面世。这些带有鲜明历史印记和真实现场感的文字,不加雕饰却神思饱满,是美文,是檄文,更是令人难忘的历史纪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庄朝鲜战地日记(一九五0年十二月至一九五一年三月)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李庄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庄,当代中国著作记者,赴朝鲜战地采访的第一位记者。《朝鲜战地日记》(1950.12.2-1951.3.10),时长99天,72篇日记…… 拨开尘封的历史,55年后首次面世。这些带有鲜明历史印记和真实现场感的文字,不加雕饰却神思饱满,是美文,是檄文,更是令人难忘的历史纪录。 内容推荐 李庄,当代中国著作记者,赴朝鲜战地采访的第一位记者。《朝鲜战地日记》(1950.12.2-1951.3.10),时长99天,72篇日记。这份日记,不仅从未发表,而且从未示人。这些带有鲜明历史印记和真实现场感的文字,可从一个侧面反映55年前朝鲜战场的情境,也可体味到他采写《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的采访状况、写作环境、主题提炼的凝思、谋篇布局的构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目录 出版前言 抗美援朝1951-1953(历史回顾) 一九五零年十二月 一九五一年一月 一九五一年二月 一九五一年三月 附录 “皇家重坦克营”的覆灭 光辉的阻击战 ——汉江南岸战斗纪实 “我们打出去” ——汉江南岸战斗纪实 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 李庄朝鲜战地新闻通讯存目 编后记 试读章节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抗美援朝 1950-1953 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组建志愿军,为援助朝鲜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保卫中国安全而进行的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霸权地位,推行侵略政策,立即出兵干涉。26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命令美国驻远东的海、空军参战,支援南朝鲜(韩国)。27日,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派兵入侵朝鲜,并令美国海军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同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在没有前苏联和中国两个常任理事国参加的情况下,通过了美国提案,要求各会员国在军事上给南朝鲜以“必要的援助”。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了美国关于设立联合司令部以统一指挥在朝鲜的各国部队的提案,并委托美国提供人选。8日,杜鲁门任命美国远东军总司令D.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后由M.B.李奇微、M.W.克拉克继任)。 中国主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对于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和侵占中国领土台湾表示极大义愤。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号召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中国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中国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7月6日,周恩来再次发表声明,指出联合国安理会6月27日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为非法,中国人民坚决反对。 为保卫中国东北地区的安全和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战争,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于7月13日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抽调第13兵团及其他部队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后又调第9和第19兵团作为二线部队,分别集结于靠近津浦、陇海两铁路线的机动地区。 9月15日,美军趁朝鲜人民军主力在朝鲜南部洛东江地区作战之际,以其第10军于朝鲜西海岸仁川登陆,配合正面部队对朝鲜人民军实施两面夹击,并向北推进。战局发生了不利于朝鲜人民军的急剧变化。 9月30日,周恩来发表讲话,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国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随后,中国政府又通过外交途径进一步向美国政府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美国政府无视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于10月初令其侵略军越过北纬38°线(以下简称“三八线”),企图迅速占领全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境危急。与此同时,美军空军不断轰炸中朝边境的中国城镇和乡村,海军不断炮击中国渔船和商船,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十分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恢复和发展经济。然而,美国硬要将战争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中国人民忍无可忍,决心对付这一挑战。10月初,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毛泽东主席根据朝鲜劳动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和中国人民的意志,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同朝鲜人民一起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为在军事上掌握主动,中央军委对投入作战的兵力、后勤保障、武器装备以及国土防空、东南沿海防御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周密部署。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P1-2 序言 李庄同志是当代中国著名记者,原人民日报总编辑,1918年7月1日生于河北省徐水县,2006年3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李庄同志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他在朝鲜战地采访的日记。 李庄同志是赴朝鲜战地采访的第一位中国记者。1950年7月,他就与法国《人道报》的马尼安、英国《工人日报》的魏宁顿组成国际记者团,最早奔赴朝鲜战场作采访。那次他在朝鲜南北方采访50多天,所写的12篇通讯,被辑录成《朝鲜目击记》,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于1950年11月出版,并从1950年至1954年12月先后6次印刷发行。 李庄同志的朝鲜战地日记,是他于1950年12月任领队率人民日报记者第二次赴朝采访时所记,从1950年12月2日~1951年3月10日,时长共99天,日记为72篇,字数达3.3万字。日记系用钢笔写在活页纸上,均为当时习用的繁体字。绝大多数为一日一记,间或也有数日一记,内容有详有略,短的仅一行,不到20字,长的达两三页,一千五六百字。 李庄同志这次赴朝鲜采访,所率的人民日报记者,还有谭文瑞、田流、林韦、陆超祺、姚力文、张荣安等同志。其中田流、林韦、张荣安同志已先后作古。日记中多次提到的郑律成、欧阳山尊、魏巍、安娥、白艾和新华社的很多同志,都是当时同在朝鲜采访、采风的记者和作家。李庄同志脍炙人口的通讯名篇――《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及《“皇家重坦克营”的覆灭》等,就是这次采访中创作的。 李庄同志的这份日记,不仅从未发表,而且从未示人。这些带有鲜明历史印记和真实现场感的文字,可从一个侧面反映55年前朝鲜战场的情境,也可体味到他采写《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的采访状况、写作环境、主题提炼的凝思、谋篇布局的构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为此,本社获得独家授权,全文发表这份日记。除对个别笔误作了校正外,内容和文字未作任何改动。 后记 《李庄朝鲜战地日记》的编辑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数月,其间,有许多细微而深切的触动撞击心扉,使我对这位当年赴朝鲜战地采访的第一位中国记者,今日世人缅怀的新闻界老前辈更加心怀景仰。相信,随着岁月的沉淀,它会散发出醇香,长久地滋润心怀。 还记得,最后一次通读《日记》,是在北京的秋日——参加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第38届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学习班期间。那天,大多数同志去承德考察了,国家行政管理学院的专家公寓安静地沐浴在绚丽的秋阳中,在写字台前坐下,拿起带在身边多日的《日记》清样,凝神做定稿排版前的再一次审读。 李庄同志的这本《朝鲜战地日记》算不上鸿篇巨著,时间跨度仅3个月,从1950年12月2日~1951年3月10日,99天;日记总量72篇,不过3.3万字。但是,这本用钢笔写在活页纸上,内容有详有略的《日记》却真正浓缩了历史,将一份记者与战士的真情坦露在读者面前。跟随着《日记》带有鲜明历史印记和强烈现场感的文字,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进了55年前的岁月和那场国门之外惨烈而英勇的战争。而作者在《日记》中自然流淌的情感,对亲人、对祖国、对保家卫国的志愿军战士的理解和热爱,以及作为战地新闻记者的敏锐、执著与坚韧均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应该说,感动在看《日记》的第一篇就开始了。在这里,李庄同志记下了他作别祖国、亲人的一幕: 下午一时,车离北京东站,培蓝(系李庄夫人赵培蓝同志——整理者注)及安岗、友唐等同志送行。离别本来是不好受的,但是,为了抗美援朝,说不得许多了。我怀着一种悲壮、惜别的复杂的心情,向我们的首都告别。我在汽笛声作、车已徐行的时候,看见培蓝眼睛上一层明晰的泪光。我在《美丽的河山,勇敢的人民》一文中,曾经写过朝鲜母亲及妻子的泪光,这种泪光,在北京又看到了。在我“凯旋”的时候,培蓝也会“破涕为笑”吧。 (1950年12月2日) 这是何等的真切,依依别情跃然纸上。应该说,李庄此次赴朝采访并非首次。4个多月前的1950年7月中旬,他就与法国《人道报》的马尼安、英国《工人口报》的魏宁顿组成国际记者团奔赴朝鲜,于9月上旬返国,前后在朝鲜停留50天,连续发回的12篇访朝通讯,均在1950年7月一9月的《人民日报》刊载。其中包括《美丽的河山,勇敢的人民》《走在民主朝鲜的土地上》《三八线上》《罪证》《全朝鲜都和美国侵略者作战》《访问金日成将军的故乡》(此篇系作者回国后补记)等。由此,李庄同志成为赴朝鲜战地采访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时隔数月,此次李庄又任领队率人民日报记者赴朝采访,而且这一去就是3个月,何况此时妻子正怀着身孕。但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敦促着他义无反顾地再赴战火纷飞的邻国。 根据采访日记所记,李庄同志此次采访的大致路线是:12月,先是在鸭绿江北岸做先期采访,他们深入伤兵医院,采访从战斗一线回来的同志,在空袭警报中、在频起的爆炸声中感受着战时紧张的氛围,也思考着“生活、思想、材料、技巧”这些新闻写作的基本点;12月30日,他们跨过了鸭绿江,在朝鲜荒僻的小村宿营,在新兴里与里人民委员会的朝鲜同志一起迎接1951年元旦,随后历尽艰辛过清川江、大同江桥,奔赴平壤、汉城;2月,他们在京安里以北,距火线20里、10里的志愿军部队采访,“在猪油灯下,吸着战士的黄烟,和英雄谈话”,“坐在一个积雪的山沟中”写《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再至木旺里,在敌机终日不断的轰炸扫射中,在无防空洞可钻的石岩下边,踏着盈尺积雪,用膝盖顶着稿纸写《不让敌人过汉江》(发表时分为两篇,名为《光辉的阻击战一汉江南岸战斗纪实》《“我们打出去”一汉江南岸战斗纪实》一编者注);3月,过北汉江,过德实里,绕行铁原,回平壤,再过大同江,在战火中感知战局的变化,思考敌我双方的较量抗衡。 看样子,朝鲜战争不可能轻易结束。轻敌是要不得的,速胜也是不对的。 (1951年2月18日) 现在北京特别是上海等地,充满一种乐观空气,不了解具体情况,不了解实际困难,这是要不得的。 我们的问题是准备不够。第一战役是仓促迎战的遭遇战,我本拟预先进至清川江之线,和敌人对峙起来,以争取准备时间,开春大战。谁知敌先我而至,一股到楚山,因此不得不打,打多少算多少。第二战役敌来得太猛,也不得不打,打了敌人就跑,我未追,也无力追。第三战役是我主动整它。第四战役又是它主动整我。 (1951年3月10日) 日记在1951年3月10日戛然而止。 因为是日记,本无示人的目的,所以一切的叙述均真切质朴、鲜活清新,很好地还原了作者的写作环境、采访情境以及彼时彼刻的心理感受。在《日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情感深浓的李庄,一个思想敏锐的李庄,一个心中装着祖国、一切以党的新闻事业为重的李庄,一个克己严、责己切的李庄,一个文思缜密、才华过人的李庄。 从北京出发后数日,李庄等抵达鸭绿江北岸的辽宁临江车站,李庄的笔下传递出战时紧张的气氛以及静穆肃然的意境。 车停了,车头喘息着,车身上罩着一层厚厚的白霜。站台上挤满了人,穿军服的,穿制服的,穿农民服装的。大家都与战争有些关系。一片喧嚣,到处喊人,紧张的走来走去,谁也不知道对方到底要干些什么,但又都明了对方的目的。一切都在流动、变化,为自己的任务而着急。一切都是纷乱与不规则的,似乎随时都可能发生一些偶然的事件,使你高兴,或使你焦急。 (1950年12月5日) 五点钟,天已全黑。五时半,我站在鸭绿江北岸,这里的鸭绿江宽不及千米,河床积满白雪,水流宽不及二三十丈,尚未完全结冰。江岸静静的,雪粒落在帽子上,沙沙作响,天空灰白,一层雾状的空气缓缓的浮动,不远的山峦被空气遮住了,淹没在灰色的海中。在远处空中,浮来几朵红黄色的火光,像蜗牛一样的移动,寒冷的气流颤动着,我们木然地注视着远方,那是我们的汽车回来了,英勇辛勤的勇士们。 (1950年12月8日) 与和平时代的新闻采访不同,李庄的战地采访充满了艰辛,出生入死,饱经考验。1950年冬季的朝鲜,异常寒冷,风雪袭人,常常是摄氏零下30多度的低温。在李庄的日记中,我们一次次地触摸“严寒”,领略着种种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 我们拥挤在车上不能转动。雪片飞在脸上,冰凉凉的,有时透到眼里,阴涩刺痛。身上堆了一层厚雪,体温把它融化,接着便结成冰。我们都穿上一层僵硬的衣服。我这时想起我们抢渡清川江的战士们。穿着棉衣过江,下半身被没有冻结的江水湿透,立刻结成冰板,继续行军,裤子折断。但是还要冒着刺骨的严寒打仗。…… 过大同江桥,汽车回去了,我们只得再背负东西走过。江桥已被炸毁,几孔中间只铺着一条两三把粗的木头。人要从这上面走过去。我们钉着铁钉的皮鞋沾满了雪,走在木头上,滑溜之极。桥下几米是结着薄冰被车压碎的泥水,掉下去就不堪想象。人们慢慢地爬,飞机的闪光弹给大家增加了急燥的情绪。前进啊,后退是不可能的。十几分钟以后.我们深深的呼出一口长气。 (1951年1月8日) 过北汉江一支流,脱掉鞋袜,涉水而过。原来出了一身大汗,已被料峭的江风吹冷,湿衣披身上,难过已极。看着水不太深,只把棉裤卷起一尺多高。才下水,觉着冰寒入骨,两脚不敢踩石头。过了一两分钟,不冷了,痛得要命,有些像火烧。又过了一会儿,完全失掉了知觉,说不出的难受。快到彼岸,陷入一潭,半截棉裤完全湿了。到彼岸后,用毛巾擦脚,数分钟后,始感刺痛。 (1951年2月28日) 行路的艰辛如此,更难的是还要在这样的酷寒和困顿中写稿,“一字一冻,用口中热气把笔化开。”因为没有墨水,“写东西已经考虑尽可能去掉不必要的字”,作者却又苦中作乐地感慨“简练由于墨水,实在有意思”。 作为中央党报派出的战地记者,李庄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报纸在等着他们具有独有视角的战地通讯,祖国人民也期盼着从中感知战况,得到鼓舞与震撼。他不能懈怠,却又下笔慎重,苦苦地寻求着采访、报道、写作的突破口,为的是给人民一份真实! 当年的志愿军战士,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为将战火阻于国门之外,为帮助曾经并肩战斗的友好邻邦抗击侵略,无数中国青年参军赴朝,与朝鲜人民军浴血奋战,名垂青史。然而,英雄不会是苍白的,侠骨柔肠,自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英雄行为,应该有更为深厚的支撑。李庄曾经苦于发掘不到战士们的真实心理,为被采访者千篇一律的回答而责备自己,他坚持认为“口号是响亮的,但如不能和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从其具体的要求、思想出发,就显得十分平庸、一般化”(1951年1月25日)。李庄在《日记》中检讨着自己。 战士们究竟想些什么?体会太不深刻,每次采访,深以此为苦。一个人的思想,随时随地不能停止活动。战士们大量的想些什么,具体的想些什么?都搞不清楚。我试问几个战士,想家不想家,所答均不想家。这是完全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不想家,什么东西使其不想家,是否有些时候也想家,这就弄不清楚了。不说出这些具体条件,而轻轻地写一结论,使人不能理解,至少是不能动人。 我又想,是否因为我们采访的方法过于简单,用上级的口吻,把战士吓住了呢?使他不敢尽兴地说话呢?或者给他画了圈子呢?或者耐心不够,问得不深入呢?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因为不熟悉战士生活,所发问题搔不着痒处,因此不能诱导战士尽情说出具体的思想,像与朋友谈心,和老婆话家常一样。 生活,第一是熟悉生活,否则得不到好材料,甚至看见了也等于看不见。第二,改善我们的采访方法,多和战士漫谈,话家常。提问题要注意,提这种问题:我们点出一句,他就要说一大篇,才能解释清楚。这就要搔着痒处。 (1951年1月25日) 执著的李庄要求自己“每次战后要写出其特点……能再孕以战士的思想感情,始为力作。……不能亲自在火线上,爬在战士身边,体验体验生活,亦为大憾事”。 在远离祖国的地方,李庄和志愿军战士们一样,想念着亲人。不同的是,战士们是用想念祖国含蓄着这份情感。而李庄却可以在《日记》中直白而深情地表达对妻儿的思念。 夜间天气晴明,高旷苍蓝的天空中,挂满数不清的星斗。银河微白,状似跳动。我看着三颗星星的牛郎,以及河彼岸的织女。仄仄的一条河隔住这一对情人,不宽的鸭绿江也把我与蓝分在两国。” (1951年1月3日) 昨天是旧历除夕,简直忘记了。今日蓦然想起是元旦(春节,编者注)……想培蓝、想母亲、想孩子,一句话,想我们伟大祖国。有肴无酒,用糖水代之,无人聚谈心曲,打了一场扑克,尔后就蒙头睡了。 (1951年2月6日) 上午,我在敌机活动间隙之中,大唱“延水谣”。想起培蓝,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 (1951年2月17日) 李庄同志是人民日报创始人之一,早在全国解放前,就已是华北根据地军民熟悉并喜爱的记者,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文章。1950年发表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更是几十年里一直入选语文教科书。李庄同志诸多散文、论文,“思想深邃,为文谦和,下笔从容,辞章凝练”(李东东《李庄文集‘写在前面的话》),至今仍为人称道。而《朝鲜战地日记》记于极其艰苦的战时,均用钢笔直接写在活页纸上,不加雕饰却神思饱满,是美文,是檄文,更是令人难忘的历史记录。 我想,用山河破碎这句话形容今天的朝鲜是不够的,不是破碎,而是毁灭了。现在是冰天雪地的严寒时节,被毁灭了一切的母亲和孩子们去哪里住呢?吃什么东西呢?我看到在敌机轰炸下,摆个烟摊,背着孩子,企图赚几个果腹钱的可怜的妇女,我看到在林木萧疏、白雪皑皑的牡丹岭下,一个穿着白色单衣、背着一个婴儿、带着三个都不满五六岁的孩子的母亲,拾几块已烧未尽的木片,在雪地上升起一小团火,冒着微弱的黑烟,这可怜的一群围着她取暖。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杀了,家中什么都没有了,她还有什么希望呢?有什么指望呢?她看见我穿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制服,她说“我们有苏联和中国”。真的,有这个伟大无敌的力量,再加上朝鲜人民英勇的斗争,朝鲜是会复兴的。 (1950年1月10日) 至汉江附近,月亮已经很高了,清冷的天空,衬以半圆残月,本甚幽美,但在这敌机经常临空的战地,人们反倒讨厌它。汉江一片灰白,远山近树,都笼罩在乳白色的空气中。坚冰在月光下发出一片微光。我们站在汉江岸上,清清楚楚地看到汽车、火车和人影子在移动,马达、铁轮轧冰和人的呼喊声,蔚成一片紧张的战云。 (1951年1月26日) 过外水隅里,经一高山,汽车盘旋而上,阳坡雪已融尽,阴坡积雪盈尺,车不能行,只得下车走路。满坡白雪刺目,间杂黑伟的苍松,色彩分明,益以远山近谷,地形十分复杂,景物十分壮丽。三个人在山沟中静静走着,前线不断传来炮声,而在炮声间隙中间,猫头鹰不断叫笑,有时什么鸟儿从树林中拍翅惊起,咯咯飞着,大地越发静谧了…… (1951年2月20日) 路上有不少朝鲜农民补路,大部为妇女,穿着单衣,在大雪中,一步步把公路加宽,实在的这样的人民,会胜利,应该胜利。 (1951年3月5日) 《李庄朝鲜战地日记》即将付梓,我们愿以一颗虔诚之心,将这份遥远的记忆奉献给读者,也奉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 丙戌冬日于银川沁心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