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龙(1882--1944),荷裔美籍通俗历史学家,在历史、文化、科学等领域均有研究,出版书籍达30余种,其中《宽容》、《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是风靡世界的畅销书。
《宽容》是其创作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人文经典,剖析了人类为寻求思想的权利所走过的悲剧性历程,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思想解放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宽容/房龙作品/理想图文藏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美国)房龙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房龙(1882--1944),荷裔美籍通俗历史学家,在历史、文化、科学等领域均有研究,出版书籍达30余种,其中《宽容》、《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是风靡世界的畅销书。 《宽容》是其创作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人文经典,剖析了人类为寻求思想的权利所走过的悲剧性历程,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思想解放史。 内容推荐 《宽容》是一部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人文经典,剖析了人类为寻求思想的权利所走过的悲剧性历程,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思想解放史。《宽容》亦庄亦谐,举重若轻,洋溢着智慧的微笑。全书所配200余幅插图,大多出自房龙及众多名家之手。 目录 序 第1章 殊无知的专横 第2章 希腊人 第3章 精神枷锁 第4章 曙光初照 第5章 思想牢笼 第6章 生活的圆圈 第7章 宗教法庭 第8章 求知路上 第9章 禁书目录 第10章 话说史书,主要是本书 第11章 文艺复兴 第12章 宗教改革 第13章 伊拉斯谟 第14章 拉伯雷 第15章 穿新鞋走老路 第16章 再洗礼教徒 第17章 索兹尼一家 第18章 蒙田 第19章 阿明尼乌 第20章 布鲁诺 第21章 斯宾诺莎 第22章 新的天国 第23章 太阳国王 第24章 腓特烈大帝 第25章 伏尔泰 第26章 百科全书 第27章 革命的不宽容 第28章 莱辛 第29章 潘恩 第30章 最后100年 试读章节 公元527年,弗雷维厄斯·阿尼西厄斯·查士丁尼。登上了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宝座。 这个塞尔维亚的农夫不学无术,胸无点墨。正是由于他的无知的专横,古雅典的哲学学派终于被打压下去。也正是他的无知的专横,惟一的一座埃及寺庙被关闭了。自从信仰新基督教的僧侣侵入尼罗河谷之后,这座寺庙仍然保存了数百年。 寺庙坐落在一个名叫菲莱的小岛上,不远处是尼罗河的第一个大瀑布。几乎从人类开始记事以来,这儿就是朝拜女神爱西斯。的圣地。奇怪的是,非洲、希腊和罗马诸神都已不幸消失,惟有这个女神依然存在。直到公元6世纪,这里一直是理解古老神圣的象形文字的惟一去处。为数不多的教士锲而不合地从事着在其他地方早已被忘却了的工作。 可是,由于一个号称“皇帝陛下”的文盲农夫的一声令下,寺庙和相邻的学校被强征为国家财产,塑像和神像被送进了君士坦丁堡。的博物馆,教士和文字专家被送进了监狱。等到这些教士和文字专家相继被虐待致死以后,具有悠久传统的象形文字艺术便随之失传了。 多可惜啊! 假如查士丁尼(这个瘟神!)稍稍手下留情,把几位象形文字老专家护送到类似“诺亚方舟”的安全地方,历史学家的工作就会顺利得多了。虽然(多亏了商博良的天才)我们总算又拼写出古怪的埃及文字,而这些古老文字传递给后人的内在含义,我们却难以理解。 这样的事情在古代社会各民族中时有发生。 巴比伦人脸上的胡须十分奇特,他们的行为往往也十分怪异。他们留给我们整座整座刻满宗教文字的砖场,那时他们虔诚地感叹“谁能体会天国中上帝的忠言”,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他们把神灵的律法和训条刻在圣城花岗石柱上,不断祈求神灵的庇佑,力图解释神灵的旨意,对于这些,他们有何感想?他们时而是宽容的君子,鼓励教士研究天国,探索陆地和海洋;时而又是残忍的凶手,对被他们视为不是很循规蹈矩的邻居进行无情斗争,残酷打击。而那些所谓的规矩,在今天看来,实在是不屑一顾。这又是为什么? 直到如今,我们还是不能明白。 我们派遣考察队去尼尼微,在西奈沙漠上挖坑打洞,发掘古迹,破译出来的楔形文字书版铺在地面上就有好几英里长。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各地,我们想方设法要找到那把打开神秘的智慧宝库大门的钥匙。 突然间,我们无意中发现,宝库的后门一直敞开着,随时都可以进去。 这扇小小的方便之门既不在阿卡达,也不在孟菲斯附近。 它在丛林深处。 它被异教徒寺庙的木柱给遮住了。 我们的祖先外出劫掠时,遇到了一些异族人,那些人被他们称之为“野人”或“野蛮人”。 这是一场很不愉快的会面。 可怜的异族人误解了白人的动机,高举着长矛和弓箭表示欢迎。 他们迎来的却是来访者回敬的枪林弹雨。 从那以后,就难得有机会进行心平气和、不带偏见的思想交流了。 野蛮人总是被说得一无是处,说他们肮脏懒惰,游手好闲,崇拜鳄鱼和枯树,他们遭灾受难那都是活该。 到了18世纪,来了一个转机。让·雅克·卢梭透过朦胧的伤感泪水来思考世界,同时代的人被他的思想感动得纷纷抛洒热泪。 野蛮人是他们喜欢谈论的一个话题。在他们看来(尽管他们从未见过野蛮人),野蛮人的不幸是其生存环境所致,而野蛮人身上却体现了人类的各种美德。3000年的腐败文明制度已经使所谓的文明人丧失了这些美德。 今天,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调查领域里,我们至少会看得更明白一些。 我们研究原始人就像研究较高级的家养动物,二者之间就算有所差别,这差别也不太大。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努力都会得到应有的回报。通过对野蛮人的仔细研究,我们了解到尼罗河谷和美索不达米亚半岛的早期社会。除上帝的惠顾外,野蛮人正是我们自己在恶劣环境中的自我表现。认识了野蛮人,我们就会认识到人类在最近5000年里形成的某些不可思议的天性,而如今这些天性不过是藏在一层薄薄的礼仪和习惯的外壳之下而已。 这些发现常常使我们感到自豪,时而又使我们有些遗憾。一方面,了解到我们已经摆脱了的恶劣环境,欣赏了我们已经完成的许多业绩,使我们有新的勇气面对手中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不足之处,我们应当对落伍的异族兄弟更加宽容一些。 这本书不是人类学手册。 这是奉献给宽容的一本书。 然而,宽容这个命题太宽泛。 偏离主题的引力会很大,我们一旦偏离了方向,那就只有上帝才知道,我们要走到哪里才会停留下来了。 因此,我打算用半页的篇幅着重说明我所指的宽容。 语言是人类最具欺骗性的发明之一,所有定义必然武断。因此,才疏学浅的学生应该求助于一本其权威性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书。 我说的这本书是《不列颠百科全书》。 这本书第26卷1052页这样写道:“宽容(源于拉丁文toleare——容忍):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耐心而公正地容忍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 也许还有其他定义,但就《宽容》这本书的目的,我不妨援引《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的定义。 话题既已挑明,回头再从野蛮人说起。让我告诉你,我从已有记载的最早期的社会形态中所发现的宽容。 一般而言,人们以为原始社会很简单,原始语言很单调——只是咕哝几声而已,原始人的生活很自由,而这自由的生活只是当社会变得“复杂”后才消失的。 近50年来,探险家、传教士和医生在中非、北极地区和波利尼西亚展开调查,调查显示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原始社会非常复杂,原始语言的形式、时态和变格比俄语和阿拉伯语还要多,原始人不仅是现实的奴隶,也是过去和未来的奴隶;一句话说到底,他们是凄凉悲惨的生灵——生于忧患,死于恐惧。 人们通常把野蛮人想象成一群红肤色人悠闲自得地漫步在草原上,寻找着野牛和战利品。我要说的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怎么会是那样子呢? 我读过许多充满奇迹的书。 但是奇迹缺少了一个:人类存活下来的奇迹。 这些手无寸铁的哺乳动物为什么能抵挡得住细菌、柱牙象、冰雪和酷热的侵袭而最终成为万物的主宰?这个话题在本章暂且不谈。 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人是不可能单独生存下来的。 为了生存下来,无论是谁,都必须把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复杂的部落生活之中。 原始社会只有一个信条,那就是压倒一切的生存欲望。 牛存下去极其困难。P16-22 序言 《宽容》这本书,我在改革开放前就读过,只是不知道书名和作者而已,因为手头那本书缺头少尾,残破不堪,尽管如此,也能在书中读到不少内容。我抄录了一些段落,现在还保存在我的笔记本里,其中有两句话我记忆尤深: 生活意味着进步,进步意味着磨难。 无知的人,只因他无知,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了。 这两句话在往后的生活中一直在鞭策着我。 改革开放后,书店里的书渐渐地多了。20多年前的一天,当我在书店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它很熟悉,读起来很亲切,那种感觉真是“似曾相识燕归来”。封面是书名《宽容》,作者房龙,封底有文学大师郁达夫的评语: 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 正因为他把握了这个原则,所以他的语言十分简练,生动活泼,平易流畅,有声有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贾岛诗云:“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我翻译《宽容》这本书,没有10年也有8年。房龙的书读起来十分轻松,译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好比一首世界名曲,要是唱不出韵味,别人听了就会说,世界名曲怎么那样难听?房龙的《宽容》是一部历久不衰的世界名著。名著自有名著的风格。我几经易稿,仍然感觉自己的语言功力尚未达到房龙那样潇洒自如的程度,不肯轻易拿去发表,恐怕有辱作家的声誉。出版一部译著,一定要对得起读者,要对得起作者,要对得起自己。 李桂德 2010年8月18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读到房龙的《宽容》时无法释卷,连读三个深夜,感慨良深。他说,不宽容可以分为三种:出于懒惰的、出于无知的和出于自私自利的。我以此反省自己的行为,颇有助益。 ——傅佩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