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俄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小说里关于宗教大法官的描写是世界文学中的高峰之一,其价值之高是难以估量的。讲述的是老卡拉马佐夫年轻时是寄食于富户的丑角,后来靠不正当的手段发家,晚年成了富豪。他贪婪阴险,性情暴戾,迷恋女色,曾娶过两次妻,一个逃亡,另一个被他折磨致死。所生的三个儿子也都被他弃置不顾,孩子们长大后都憎恨父亲,并且为争夺财产和女人而明争暗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陀思妥耶夫斯基集)(精)/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俄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小说里关于宗教大法官的描写是世界文学中的高峰之一,其价值之高是难以估量的。讲述的是老卡拉马佐夫年轻时是寄食于富户的丑角,后来靠不正当的手段发家,晚年成了富豪。他贪婪阴险,性情暴戾,迷恋女色,曾娶过两次妻,一个逃亡,另一个被他折磨致死。所生的三个儿子也都被他弃置不顾,孩子们长大后都憎恨父亲,并且为争夺财产和女人而明争暗斗。 内容推荐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梅尔佳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高超艺术手法。 目录 译本序 作者的话 第一部 第一卷 一个家庭的历史 一 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 二 打发长子 三 第二次结婚以及第二个妻子生的两个孩子 四 第三个儿子阿廖沙 五 长老们 第二卷 不合时宜的聚会 一 来到修道院 二 老丑角 三 虔诚的乡下女人 四 信仰不坚的太太 五 必定如此,必定如此 六 这种人活着有什么用! 七 野心勃勃的神学校学生 八 争吵 第三卷 好色之徒 一 在仆人房里 二 丽萨维塔·斯梅尔佳夏娅 三 一颗火热的心在忏悔(诗歌) 四 一颗火热的心在忏悔(故事) 五 一颗火热的心在忏悔(“脚跟朝上”) 六 斯梅尔佳科夫 七 争论 八 喝白兰地的时候 九 色鬼 十 两个女人在一起 十一 又一个丧失了名誉的人 第二部 第一卷 折磨 一 费拉蓬特神甫 二 在父亲家里 三 和小学生们相遇 四 在霍赫拉科娃家 五 客厅里的折磨 六 小木屋里的折磨 七 空气清新的室外 第二卷 赞成与反对 一婚约 二 斯梅尔佳科夫弹吉他 三 兄弟俩互相了解 四 叛逆 五 宗教大法官 六 暂时还很不清楚的一章 七 “跟聪明人谈谈也是有趣的” 第三卷俄罗斯教士 一 佐西马长老和他的客人们 二 已故司祭佐西马长老的生平(传略),阿列克谢·费奥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根据他的自述编写 三 佐西马长老谈话和训言摘录 第三部 第一卷 阿廖沙 一 腐臭的气味 二 那样的时刻 三 一根葱 四 加利利的伽拿 第二卷 米佳 一 库兹马·萨姆索诺夫 二 “猎狗” 三 金矿 四 在黑暗中 五 突然的决定 六 我亲自来了 七 无可争议的旧恋人 八 梦呓 第三卷 预审 一 佩尔霍金交上官运 二 报警 三 灵魂磨难的历程。第一次磨难 四 第二次磨难 五 第三次磨难 六 检察官捉住了米佳 七 米佳的重大秘密 八 证人的证词。婴儿 九 米佳被带走了 第四部 第一卷 男孩子们 一 科利亚·克拉索特金 二 孩子们 三 一个小学生 四 茹奇卡 五 在伊柳沙的病榻旁 六 早熟 七 伊柳沙 第二卷 伊凡·费奥多罗维奇哥哥 一 在格鲁申卡家里 二 一条病腿 三 小魔鬼 四 颂歌和秘密 五 不是你,不是你 六 与斯梅尔佳科夫的第一次会面 七 第二次走访斯梅尔佳科夫 八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走访斯梅尔佳科夫 九 魔鬼。伊凡·费奥多罗维奇的噩梦 十 “这是他说的” 第三卷 错误的审判 一 致命的一天 二 危险的证人 三 医学鉴定和一磅胡桃 四 幸福向米佳微笑 五 突如其来的灾难 六 检察官的演说。性格分析 七 历史的回顾 八 关于斯梅尔佳科夫的专题研究 九 淋漓尽致的心理分析。飞奔的三驾马车。 检察官演说的结尾 十 律师的演说。两头都能打人的大棒 十一 不存在这笔钱。也没有发生抢劫的事 十二 也没有发生谋杀 十三 诲淫诲盗的评论家 十四 庄稼汉固执己见 尾声 一 营救米佳的计划 二 谎言一时成了真理 三 伊柳沙的葬礼。巨石旁的演说 附录 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论述 试读章节 第一卷 一个家庭的历史 一 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 阿列克谢’费奥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他父亲十三年前就死了,死得很惨,也很蹊跷,当时闹得满城风雨(直到如今我们县里还经常提到他)。这件事我在适当时候会告诉大家的。现在我要说的是,这位“地主”(我们县里的人这样称呼他,尽管他几乎一辈子都没在自己的田庄里住过)是个脾气古怪,但在生活中又可以经常遇到的那种人,他不仅心地卑劣、行为放荡,同时又是头脑糊涂的典型。不过好像也只有这种头脑糊涂的人,在经营自己的财产方面倒是十分高明的。就拿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来说吧,开始的时候他几乎一无所有,仅仅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主,到处混饭吃,千方百计地充当食客,可是到临死的时候已经积攒了一笔高达十万卢布的巨款。尽管如此,他一辈子都是我们县里最糊涂最蛮横的人之一。我要再说一遍:他并不愚蠢,那些蛮不讲理的人大多数相当聪明、相当狡猾——他只是糊涂罢了,而且又是特别的、带有民族特色的糊涂。 他结过两次婚,有三个儿子,长子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是第一个妻子生的,其余两个,伊凡·费奥多罗维奇和阿列克谢·费奥多罗维奇是第二个妻子生的。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的第一个妻子出身于名门贵族,是我县地主米乌索夫的女儿。至于这样一位年轻漂亮、聪明活泼并且又有嫁资的姑娘怎么会嫁给这个被大家叫作“窝囊废”的男人,我不想详细解释。这种事情在我们现在这一代人中间并不罕见,但从前也曾经有过。我就认识一位姑娘,她属于过去的“浪漫”一代。她跟一位先生莫名其妙地恋爱了几年之后,照理可以太太平平结婚的,可是结果她自己想象出了许许多多无法克服的障碍,最后在一个狂风暴雨之夜,从悬崖般陡峭的河岸上跳进冰凉湍急的河里自杀了。她的死完全应该归结于她的古怪脾气,完全是为了模仿莎士比亚的奥菲莉亚。假如那个她早就看中并且十分喜爱的悬崖并非风景如画,假如那是一段缺乏诗意的平坦的河岸,那么她也许根本不会自杀。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且应该看到,在我们俄国的生活中,在最近的两代人中间,这种事情或者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米乌索娃的行为显然属于这一类,无疑是受了外界风气的影响,也是流行思想刺激的结果。也许她想显示女子的独立性,反对社会环境,向宗族和家庭的专制抗争,而乘虚而入的幻想又使她相信,哪怕是在一瞬间相信,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虽然是名食客,但他却是那个日趋进步的过渡时期最勇敢、最喜爱调侃嘲笑的人,其实他只是个凶恶的小丑而已,别无所长。更耸人听闻的是这件事最终以私奔而告终,这又使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感到非常得意。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对于这样的艳福即使从他的社会地位来说当时也是求之不得的,因为他迫切希望自己有一个锦绣前程,为此可以不择任何手段。攀上这样一门好亲并且得到一份丰厚的嫁妆,确实是一种极大的诱惑。至于双方的爱情,那么无论从新娘还是从他这一方面来看,根本不存在,尽管阿杰莱达-伊凡诺芙娜颇有几分姿色。可以说,这件事也许是费奥多尔·巴夫洛维奇一生中唯一的特殊情况,因为他一辈子都沉湎于女色。任何一个女人只要向他招招手,他就可以立即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唯独这个女人在性欲方面没有给他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 P3-4 序言 译本序 冯增义 长篇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1879—1880)是世界文学中的一部名著。它的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登上俄国文坛,他的早期作品大都取材于小人物并以心理分析见长,如成名作《穷人》(1846)和中篇小说《同貌人》(1846)。184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和在集会上宣读别林斯基给果戈理的信而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被判四年苦役、四年兵役。50年代末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西伯利亚回到彼得堡。60年代初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他积极参与了当时的社会思想斗争并恢复了文学创作活动。这时,他已公开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但仍然执著地探索着俄国前途、人类命运等问题。作家的这种探索充满矛盾并在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60年代以及后来的主要作品《死屋手记》(1860一1862)、《地下室手记》(1864),长篇哲理小说《罪与罚》(1866)、<白痴》(1868)、《群魔》(1871一1872)、《少年》(1876)等。《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压卷之作,充分体现了作家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的特点,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巨大影响。 《卡拉马佐夫兄弟》描写的是俄国外省的一个贵族家庭。陀思妥耶夫斯基原来打算以阿廖沙·卡拉马佐夫为主人公写两部小说。第一部写“他青春时代的一刹那”,是“十三年前发生的事”;第二部才写“我们的时代,即我们目前的活动”,是主要部分。作家于1880年11月写完第一部小说,即《卡拉马佐夫兄弟》后不久便与世长辞了。虽然这只是作家构思中的二部曲中的一部,但仍然不失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 卡拉马佐夫一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之为“偶合家庭”的典型。在俄国农奴制转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贵族家庭原来的优雅的外观逐渐丧失,联结家庭的道德纽带已不复存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不理解;各自追逐自己的目标,勾心斗角。这是处于瓦解过程中的贵族家庭。在描写这类题材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他的同时代人谢德林不同。谢德林在长篇小说《戈洛夫廖夫老爷们》(1880)中,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衰亡的全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贵族地主的贪婪、自私、道德堕落、寄生腐朽,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着力刻画的是这个家庭成员各自的生活立场,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思考,通过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探讨各种思想立场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进而探讨俄国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这样,思想就成了这部小说主要的艺术描绘对象。 贯穿在这部小说中的一个主要思想便是“上帝存在,灵魂永生”。在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的思想形象时,巴赫金指出:“这些思想是他在现实生活当中发现的、听到的,有时是猜到的,也就是说,这是已经存在或进入生活的富于力量的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种天赋的才能,可以听到自己时代的对话,或者说得确切些,是听到作为一种伟大对话的时代……”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来不是无中生有,从来‘不是杜撰”,甚至可以指出这些思想在现实中的“原型”。上帝是否存在,灵魂能否永生也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意无意为之苦恼了一辈子的问题”。 ……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充分体现了作家创作的思想、艺术特点。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力图证明,在俄国从农奴制转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传统道德观念已经瓦解,人民遭受着深重的苦难,处于畸形人际关系中的人们难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卡拉马佐夫气质”便是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的产物,在这样的环境下必然会产生否定上帝、否定现存社会制度、要求变革的种种思潮,可是无神论、“社会主义”(实际上作家指的是空想社会主义或无政府主义)又会带来新的祸害,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提出的解决这一矛盾的答案中又暴露出企图从苦难中求得新生,以宽恕、爱、信仰上帝来建立互相团结、和谐幸福的人间天堂,反对革命暴力的空想。但是作家在小说中提出的人生意义、无神论和社会主义、宗教信仰和伦理道德,社会主义和个性、人性中的善与恶、个人命运和俄国前途等问题以及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却表明了这部作品内容的深度。 《卡拉马佐夫兄弟》在俄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尤其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影响了许多作家,不难从他们的作品发现与他的渊源关系,如扎米亚京(1884一1937)的反乌托邦小说《我们》(1920—1921)中的救世主就会使人想起《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托马斯·曼自己承认,他在创作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1947)的过程中曾一再阅读伊凡·卡拉马佐夫与魔鬼谈话的篇章;像罗曼·罗兰那样的著名作家,谈到俄国文学的影响时都会提到《卡拉马佐夫兄弟》。弗洛伊德称:“《卡拉马佐夫兄弟》是迄今为止最壮丽的长篇小说。小说里关于宗教大法官的描写是世界文学中的高峰之一,其价值之高是难以估量的。” 书评(媒体评论)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一部伟大的、前所未有的小说,它立于为数不多的精湛小说之巅,无论那些小说是怎样伟大,诸如《呼啸山庄》、《莫比?迪克》都无法与之媲美。 ——[英国]威廉·萨默寒特·毛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