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代宦官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温功义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温功义先生是重庆人,上世纪四十年代《大公报》的老报人,历史学家,著有《明代官宦》、《三案始末》等书。

《明代官宦》以灵活流畅的文笔,扼要介绍了中国宦宫(太监)的由来及其在历代的发展、变化和影响;综述了明代宦官的概况;接着从“郑和下西洋”开始,将明代两百多年间的著名宦官(如郑和、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和宫廷内部的重大事件(如“土木之变”、“夺门”事变,帝位之争、厂卫之争等),作了生动的叙写。

内容推荐

《明代宦官》(作者温功义)以灵活流畅的文笔,扼要介绍了中国宦宫(太监)的由来及其在历代的发展、变化和影响;综述了明代宦官的概况;接着从“郑和下西洋”开始,将明代两百多年间的著名宦官(如郑和、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和宫廷内部的重大事件(如“土木之变”、“夺门”事变,帝位之争、厂卫之争等),作了生动的叙写。《明代宦官》中广泛反映了明代的朝野斗争与社会生活,形象展现了明代政治制度和特务组织(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发展演变情况,深刻揭示了明王朝存在的各种矛盾弊端及其由盛而衰的原因。著者在系统、全面介绍各朝宦官的奇闻异事及其对宫廷政治的重大影响时,还将朱元璋建国到崇祯帝覆亡的全过程,也生动、概略地勾画出来。读者从中会大开眼界,深感这是一部栩栩如生的封建宫廷斗争史和高度浓缩的中国太监演变史。

目录

明代宦官的概况

郑和下西洋

从永乐到宣德

王振擅权和土木之变

保卫都城与上皇回京

南内的禁锢和夺门

夺门以后

明宪宗·汪直·东厂和西厂

以勤政传称的明孝宗

正德年间宦官之势复起

嘉靖初年的议礼

朝臣门户之渐兴

冯保和张居正

万历一朝政务的败坏

从万历到天启

天启间的魏忠贤

崇祯铲除魏忠贤

明代的灭亡

试读章节

以上所述的内监二十四衙门的概况,大致都是洪武初年、二十四衙门建立齐备时便已俱备了的,但也有些情况已略超出了洪武初年的时候,因为这些衙门,自建立之始,便都在不断扩展着,这种不断扩展的情况,很使明太祖朱元璋感到不安。他是一心想要限制宦官的发展的,而实际都是事与愿违,宦官的人数、职权等等总在不断地发展着。他原本以为,宦官的职务,只是在宫中执行洒扫、清除的任务而已,人数最多有个百把人便够了。但实际上却是,宫中的事务日繁,宦官的人数日增,到了内监二十四衙门全部形成之时,宦官的人数早已逾千,所管的事项也已大大增多,不但把宫中的衣食住行全都揽尽,而且连在这些之外的工农诸业,以至兵器甲仗等等,也都设有专属,全管到了。明太祖是个一心想把他的帝业传诸子孙万代的人,在他即位为帝后,他的精力主要便是用在这一方面。他感到宰相制有碍于他的帝业,便不惜以多年的谋划和大动杀伐,废除了自古形成,已经成为定制了的宰相制。宦官的人数不断增多,他们的职权不断地增大,也很使他感到担心;但他又深知,这些都是出于实际的需要之故。他并不想废除宦官这一制度,因而想出一些做法,希望能把宦官发展势头予以限制。为此,朱元璋订出了很多的禁条和禁例,其中最主要的有:内臣与外官不得有文移往来,不得互通消息;内臣不得兼有外臣之文、武官衔;内臣不得服用外臣冠服;内臣官阶不得高过四品;内臣月给食米一石,衣食都在内廷等等。另外,明太祖特别注重并且关心的,还有“内臣不得识字”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这么两条。在这两条中,尤以后者为重。他为此,曾在官门特别立了一面铁牌,上面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字样。关于此事,在《太祖实录》中,也特别记有他宣谕“内官不得干预外事”的言论;他说,“为政必先谨内外之防,绝党比之私,庶得朝廷清明,纪纲振肃。前代人君不鉴于此,纵宦寺与外官交通,觇视动静,夤缘为奸,假窃威权,以乱国家,其为害非细故也。间有发奋欲去之者,势不得行,反受其祸,延及善类,汉唐之事,深可叹也!夫仁者治于未乱,智者见于未形,朕为此禁,所以戒未然耳。”这里所说的“内臣不得干预外事”,与铁牌上所书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二者之间仅有一字之差,但《实录》中所说的却比铁牌上所书的,包括的范围更宽,也更难于执行。因为内监虽然主要是活动于宫廷之中,对于外面诸事总不免有所接触,要他们不干预政事已经很难,要不干预外事,就更难了。明太祖对于他自己的这些禁令都是很认真的。据说有个在他左右任事很久了的老内监,一天无意之间偶然谈起了政事,明太祖为此立即大怒,即日便把这个老内监斥回乡里,不许再回朝。他的认真程度,于此可见一斑。然而即便如此,有时出于事实的需要,明太祖自己也还是不免要触动这些禁例。如在洪武八年(1375年),他就曾派内侍赵成到河州去干市马的事务;又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派司礼监的内监聂庆童到河州去,办理有关茶、马等项事务。除去这两次派出内监到河州办事之外,明太祖对宦官的控制管理都是很严的,直到他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去世,都是如此。

明太祖去世后,继之而登帝位的是他的太孙朱允炆,也就是后来被谥为“恭闵”的恭闵帝。但是历来人们还是习惯以他的年号来称他,称之为“建文”,或是建文帝。这位皇太孙朱允蚊,是明太祖曾立为皇太子的朱标的次子。朱标是在洪武元年正月,初建国时便被立为皇太子的,但他只活到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便在他的父亲明太祖之前,先下世了。那一年,朱允炆已十四岁,遂于当年九月便被立为皇太孙。

朱允炆在即位为帝时,年龄已及二十,他是在明太祖言传身教中度过了作为皇太孙的几年岁月的,因此对明太祖的教导都—体谨遵,在约束宦官方面,更是比明太祖尤为严厉。他于即位之始,便曾严谕各处地方官吏,说是内侍外出,如有某种不法之处,地方有司便应将其械送治罪。在内廷,他对内监的管束也极严厉,稍有违忤,立即严惩不贷。他对宦官们如此之严,以致宫内的宦官们很多人都很不安,有的甚至私逃出宫,另寻去处。那时明太祖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早已有了不臣之心;由于他待宦官们较为宽松,因此那些逃出宫外的宦官们,很多都投奔了燕王,并把他们所知道的各种消息也都告诉给了燕王。特别是燕王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南下时,逃离出宫,投到他那里去的宦官们就更多,也给朱棣添了不少的助力。

明成祖朱棣原本就很信任在他左右的宦官们,他起兵后又得到宦官们的很多助力,对宦官的倚重更增加了一些,因而在他即位为帝后,便一反他的父亲明太祖的所为,对于宦官,从严加约束,到信任倚重,觉得最可信赖的,还是那些随在他身边的宦官。他的帝位是由篡夺得来的,他怕各地有人不服,便派出很多宦官去镇边关,或是作为监军驻在军中监视各地的守将。这些出镇或监军的宦官们,自认为是来自禁中,在皇帝左右的人,几乎都是傲然高踞于地方有司之上,为所欲为,比起建文时期,宦官外出稍有不法,便被械送法办,真有极大的不同了。由于信倚内监有过于信倚外官,朱棣把对外出使的重任也交给了宦官,如永乐初年奉敕出使暹罗的李兴,出使西域诸国的李达,出使迤北的童海,出使西番的侯显等人,便都是很被明成祖朱棣信任的内监。当然,成为永乐时期令人最为触目的三保太监下西洋一事,更是内监出使事件中,传说最为广远,一直流传至今的事例了。P25-27

序言

宦官究竟起自何时,由于文献不足,已不易查考。以记有宦官的书籍而言,最早的应是《周礼》。据此可知,宦官早在殷、周之时便已有了。在《周礼》中,宦官被称为阉、寺、竖等。这三种称呼,自始并无贬义,但因时间的变易,到了宦官又被称为内监、中官或太监时候,再以阉寺称之,则已带有一些贬义和蔑视,若以奄竖或是宦竖为称,则不但带有轻贱之意,而且也是斥责他们时的用语了。

最早宦官的工作大概主要是守门,这扶那些早期的称谓便不难看出。阉,《说文》的解释是,“竖也,宫中阉阍闭门者,从门奄义兼声”。这里,它以阉竖相互对释,可见二者的职司必极相近。寺,《周礼·天官》说是,“寺^掌王之内人”。也有监察出入之意,也许寺便是监护内宫门户的人。汉时,宦者常被任为黄门令,—般宦者又习有小黄门之称,黄门即是宫门,宦者主要用于守门,于此亦可概见。

早期既只限于守门,而且那时的宫室也并不大,所以宦官的人数不很多,百人左右已很够了,因而《周礼》又有“奄寺不及百人”之说。然而这只是在早期,后来宫室日广,职事日多,宦官的人数一直都在增多,降及明、清,宦官的人数早已成千上万,若以拥有宦官的王府合计,数目就更多了。

……

在小安子之后见宠于慈禧的是宦官李莲英。李莲英原本是给慈禧梳头的太监,小安子被杀后,他就窜上来了。李莲英得宠后所干的坏事比小安子要多得多,但他吸取了小安子的教训,除非跟着太后,他自己只在京中横行,决不单身出京。

清末的宦官,其势焰远不及明末的宦官那样豪横,这虽是清朝执行禁例比明朝要严,但时势的变易也是原因之一。在太平天国革命以后,封建王朝的崩溃已极显见,宦官们无论自觉或是不自觉,大概都已经感到,他们的来日实在是已经无多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3: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