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
自然科学家阿龙纳斯和同伴康塞尔、尼德·兰,在一次海洋追捕中,意外地登上了“诺第留斯号”潜水艇,从此他们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旅行。“诺第留斯号”的主人尼摩船长是个性格阴郁、知识渊博的人,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红海、地中海、南极海、北冰洋,航程约两万里。这期间,他们目睹了无数的海底奇观,发现了海底煤矿和沉船的宝藏,与鲨鱼、章鱼展开博斗,将土著人的围攻击退等等。凭着坚忍的意志与过人的智慧,教授和同伴终于返回了陆地。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著名的科幻三部曲之一。《海底两万里》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当时盛传的海上“怪物”,不幸被“怪物”俘获的故事。而所谓的“怪物”竟是一艘当时无人知晓的潜水艇。潜水艇艇长尼摩邀请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三人做海底旅行。沿途,他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经历了种种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罗纳克斯等三人不辞而别,将他们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小说悬念迭出,高潮频起,趣味盎然,蕴含着鲜明的爱憎和广博的地理知识,使人们在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的同时,感受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
第一章海上怪物
1866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因为它的离奇和神秘,受到了世界舆论高度关注。这件事情发生在海上,因此那些欧美的进出口商,各种船只的船长和船主,各国海军,以及欧美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对这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件事情大体的情况是这样的:不久以前,有些大船在海上看见了一个庞然大物,这个庞然大物,身体很长,形状像纺锤,有时还能发光。据他们描绘,它的体积比鲸还要大,游动的速度比鲸还要快。这个东西如果是鲸的话,那么它的体积则大大超过以前生物学家曾经加以分类的所有的鲸。因而,许多科学家都极力否认这个东西是鲸。
但事情并没有因为这些科学家的否认就自动销声匿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所有关注这件事情的人都产生了好奇心理,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骚动。
1866年7月20日,加尔各答一布纳希汽船公司的“喜金孙总督号”,在澳大利亚海岸东8公里的地方,又一次看见了那个游动的巨大物体。巴克船长起初只把它当作不为人知的暗礁。当他正准备测定它的位置的时候,这个物体突然喷出两道高高的水柱,高度足有50米。当时巴克船长非常吃惊,他想,如果它是暗礁的话,这水柱就是暗礁上的间歇性喷泉;如果那不是喷泉的话,那它就不是暗礁,而是一种还不为人所知的海中哺乳类动物。
1866年7月23日,也就是“喜金孙总督号”发现那喷水动物之后的第三天,西印度一太平洋汽船公司的“克利斯托巴尔哥郎号”,在太平洋上也碰到了这样的事,不过距“喜金孙总督号”看到的地方已经有350公里。可见,这个奇怪的鲸类动物移动的速度是多么的惊人。
15天以后,在离“克利斯托巴尔哥郎号”发现的地点1000公里远的地方,国营轮船公司的“海尔维地亚号”和皇家邮船公司的“山农号”,在美洲和欧洲之间的大西洋海面相遇,这两艘船在北纬42度15分、西经60度35分的地方,同时看到了这个庞大物体。两艘船的航海日志上同时记下了对这一物体的描述:这是一只哺乳动物,身长至少有10O米。当时,“山农号”和“海尔维地亚号”连在一起也只有100米长,而世界上最长的鲸也只不过五六十米而已。
接二连三的消息,让有关国家不得不重视了,特别是英国、美国和德国,它们对这件事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在各大城市里,这怪物变成了家喻户晓的话题。咖啡馆里有人在歌唱它,报刊上有人在嘲笑它,舞台上有人在扮演它。一时间谣言到处传播,很多人们无法解释的事情都被挪到它的身上。一些报刊为了增加自己的发行量,不惜捏造事实,故意夸大这庞大物体的体积,甚至说这是一种怪鱼,它的触须可以缠住一只载重500吨的船。
就在这样的吵吵嚷嚷中,时间进入1867年,人们对这个事件的兴趣渐渐冷淡下来。要不是又出现了一件怪事,人们差不多已经将这件事情完全遗忘了。
这件怪事发生在1867年8月5日,早晨5点左右。天刚破晓,蒙特利奥航海公司一艘客船“摩拉维安号”,载着236名乘客,驶到北纬27度30分、西经7度15分的地方。他们突然感觉船的右舷好像撞上了暗礁,但在任何地图上都没有有关这块暗礁的标记。船上的值班海员立即跑到船的后部观察,海面上除了有个600多米宽的大漩涡外,什么也没有。“摩拉维安号”继续航行,直到停泊下来检查,才发现船底部的部分龙骨折断了,这说明这条船曾经受到严重的撞击,要不是船结实,恐怕此时已经葬身大海了。
就在发生了这件事的3个星期后,相同的事又发生了。苟纳尔的名字在航运界相信是没有人不知道的。这位著名的英国企业家早在1840年就创办了一家邮船公司,已经经营了26年,在大西洋上航行了2000次,没有一次航行不达目的地,没有一次发生迟误,没有遗失过一封信,没有损失过一个人,没有一条船发生过事故。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就在最近,有一艘汽船发生了意外,这不能不让海运界感到震惊。
1867年4月13日,大西洋的海面很平静,又是顺风。苟纳尔邮船公司的“斯各脱亚号”正以每小时13.5海里的速度行驶在西经15度12分、北纬45度37分的海面,当时它一切运转正常,吃水深度是6.7米。
下午4点16分,乘客们正在大厅中吃点心,突然,在“斯各脱亚号”船尾左舷机轮后面一点的地方,好像发生了轻微的碰撞。这次碰撞并不很严重,可是,不一会儿就听到管船舱的人跑到甲板上来,大声喊道:
“船要沉了!船要沉了!”
旅客们起初十分惊慌,但船长安德生很稳重,他告诉大家,船只是轻微地与暗礁摩擦了一下,不会出现什么大危险。他要大家保持冷静。等大家的情绪稳定下来以后,安德生船长立即跑到舱底下去,对事故进行检查,他发现防水板的第五间有海水浸入,而且流量很大。
安德生船长吩咐马上停船,并命令一个潜水员下水检查船身损坏的程度。经过潜水员观察,船底的漏洞直径达到两米。这么大的洞是没有办法堵住的,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行驶。此时船离克利亚峡还有300海里。幸运的是船最终还是驶进公司的码头,虽然比原定日期迟到了3天。
“斯各脱亚号”进入港口以后就被架了起来,工程师们检查船身。看见的情形让他们大吃一惊。在船身吃水线下2.5米的地方,露出一个很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缺口。铁皮上的伤痕如此整齐,就是钻孔机也无法钻得如此准确,要知道被钻穿的是厚4厘米的铁皮,可见那个撞过来力量是多么的惊人。
这立刻引起世界舆论的轰动,人们把以前凡是弄不明白原因的海难,全部都算在这个怪物的账上。粗略估计一下,每年遇难的船只大约有3000艘左右,这个数字只包括帆船和汽船,那些下落不明的大约200艘还不算在内。
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我正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贫瘠地区科学考察回到巴黎。
我是巴黎自然科学博物馆的一名副教授,这次去美国考察是由法国政府派遣的。先是在内布拉斯加州度过了6个月,直到三月底,我才满载珍贵的标本回到纽约。回法国的日期定在五月初,也就是说,我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待在这里。于是,我决定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整理收集来的矿物标本和动、植物标本。我听说“斯各脱亚号”的意外事件就是在这个时候。
我把手头的事情交给了我的仆人康塞尔,自己找来报道这件事情的美国和欧洲的各种报刊,认真地研究报道的每一个细节。 有些报道明显不尊重事实,胡乱猜测说那是浮动的小岛,是不可捉摸的暗礁。这种说法明显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除非这暗礁内部有一架机器,不然的话,它怎能这样快地一会儿到达这里一会儿又到那里呢?也有人说它是一只浮动的船壳或是一只巨大的破船,这种说法同样不能成立,理由仍然是因为它移动速度之快,是一只破船无法做到的。
那么那东西到底是什么呢?综合了所有资料,我认为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一个力大无穷的怪物;另一种可能是一艘动力十分强大的潜水艇。P3-5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
自然科学家阿龙纳斯和同伴康塞尔、尼德·兰,在一次海洋追捕中,意外地登上了“诺第留斯号”潜水艇,从此他们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旅行。“诺第留斯号”的主人尼摩船长是个性格阴郁、知识渊博的人,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红海、地中海、南极海、北冰洋,航程约两万里。这期间,他们目睹了无数的海底奇观,发现了海底煤矿和沉船的宝藏,与鲨鱼、章鱼展开博斗,将土著人的围攻击退等等。凭着坚忍的意志与过人的智慧,教授和同伴终于返回了陆地。
《海底两万里》一书,情节曲折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为一部科幻小说,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海洋知识。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物理学、数学、化学、地理学、地质学等都有涉及,特别是海洋生物学。
值得一提的是,凡尔纳在写作本书的时候,人类不但没有发明潜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直到《海底两万里》出版发行25年之后,世界上才出现了第一艘真正的潜水艇。
《海底两万里》的文学性与科学性得到了有机的融合,一部科幻小说在作者笔下变得栩栩如生,在给读者带来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非凡的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