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徽州古道研究/徽州文化地理研究文库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陈琪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道漫漫,沟通徽州内外,走出一代徽商;古道悠悠,记忆徽州古今,承载万般风情;以古道为线,人物与事件、古迹与新貌、文化与山水……尽在陈琪著的这本《徽州古道研究》之中;旅游者读之,按图索骥,亲历徽州山水,聆听徽州传奇,享受多维体验;研究者读之,资料珍贵,激发探究欲望,引发新的思考,拓展徽学研究。

内容推荐

徽州古道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徽州文化代表性符号,对研究徽州文化、徽州地理环境、徽州交通发展史、徽州民风民俗等具有重要意义。陈琪著的这本《徽州古道研究》共分七章,图文并茂,充分展示了徽州古道的独特魅力:第一章阐释徽州古道的发展历程、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及旅游价值;第二章至第七章以徽州古道上23处著名关岭为切入口,描述沿途的地理环境、文化遗存和风土人情等。本书是一本融史料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的徽州文化读物,适合徽学研究者以及对徽州文化和文化旅游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徽州古道的前世今生

 徽州古道的发展历程

 徽州古道的科学价值

 徽州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

 徽州古道的旅游价值

第二章 微杭古道

 逍遥岭古道

一、龙川的禁碑与乡约

二、伏岭——品徽菜赏徽剧

三、“江南第一关”与岳飞斩龙脉传说

四、“神犬”与逍遥岭古道

五、“路会”——维护徽州古道的群众组织

六、蓝天凹与清凉峰

七、胡雪岩——徽杭古道走出的红顶商人

 昱岭关古道

一、渔梁——徽州商人起航的地方

二、三阳坑——林语堂誉之为“东方瑞士”

三、三阳秋千传万村

四、叶村镇邪消灾叠罗汉

五、众人齐心协力修“关桥”

六、洪灵椿堂与横山古道

七、老竹铺大方茶与傀儡戏

八、昱岭关——“歙州第一处紧要墙壁”

 大连岭古道

一、徽州隐士献国策

二、朱元璋古道轶事

三、大连岭——“江南第一岭”

四、红色古道大连岭

 谷雨岭古道

一、璜蔚村——徽州“戏窝”

二、朱元璋在璜蔚整编军队

三、“老鼠吃麦穗”的启示

四、鸠坑跳竹马

五、鸠坑贡茶

第三章 徽饶古道

 浙岭古道

一、浙水与浙岭

二、“天一生水”阁

三、“十八折”与继志亭

四、吴楚分源碑与堆婆古迹碑

五、万善庵与同春亭

 回岭古道

一、五里一潭溪,十里三贤子

二、龙堂基古庙与东源乐输碑

三、回岭石拱洞的五谷树

四、莲花顶——饶河之源

 平鼻岭古道

一、皖南革命摇篮石屋坑

二、冷水亭里供奉泗州大圣

三、平鼻岭头军事要冲

四、平鼻岭严禁锄种保生态

五、擎天石——藏宝的地方

 右龙岭古道

一、渔亭——新安江水运最西的码头

二、凫峰绿茶和新石器时期遗址

三、误砍荫木。勒石示众

四、徽州遗风“孤坟总祭”

五、绿色山村右龙

六、深山中的茶马古道

七、宋代舞起的“板凳龙”

八、瑶里古镇——中国瓷器瓷之源

 塔岭古道

一、中国歙砚产地——龙尾山

二、“渔翁撒网”溪头村

三、“溪头牛”的民间传说

四、齐云山上香与百丈冲石阑记

五、塔岭的传说

六、塔坑的“赣皖界碑”

第四章 徼池古道

 大洪岭古道

一、大洪岭——阊江正源

二、深山古道上的枫林街

三、不老山梅道士与龙虎山张天师斗法

四、燕窝里村的鳜鱼“遗臭万年”

五、郑寡妇励志开新岭

六、大洪岭头碑亭——徽商维修古道的见证

七、赎田归庵,备茶济渴,严禁典卖

八、古道沧桑。旅游正兴起

 西武岭古道

一、柏溪金牛古洞与寨基坦

二、石钟山与泉水里

三、“过了西武岭,不管家中盐油米”

四、孙洪维躬身重修西武岭古道

五、感受西武岭

 榉根岭古道

一、榉根岭战事

二、王寒谷与圆通庵茶亭

三、修路建桥造庵——热心公益的徽州民众

四、启源亭与智慧的徽州少年

五、玉泉亭与“古长城”

六、输山碑与古稀亭

 石门岭古道

一、柯村盆地——油菜花拍摄基地

二、柯氏宗祠——皖南红色政权苏维埃政府原址

三、孙村风水宝塔——旋溪塔

四、胡门古树林与箬笠岭碑记

五、埠头驿站和石门岭的来历

六、石门岭上步云庵

 赤岭古道

一、“祁红”发源地古镇历口

二、“目连故里”环砂村

三、乡规民约与罚戏碑

四、御医王珙倡建“合一堂”

五、历溪村的麻衣龙

六、历溪目连戏班与小金水的绝技

七、茅棚店里观音戏目连

八、善庆禅院和尚铸铜钱

九、操兵坦与千层锅

第五章 徽宁古道

 箬岭古道

一、许村——箬岭古道第一站

二、古道有三名,一关通三地

三、“茶茶坦,板门面,家家户户开店面”

四、“打一杵来过一肩,不怕箬岭高如天”

五、程含光箬岭鞭虎救弟

六、汪华凿山开道与箬岭关上忠烈庙

七、叶赫那拉氏与“唱灯棚”

八、程光国立志修箬岭,洪亮吉撰写《新修箬岭道记》

 色岭古道

一、色岭古道——徽州粮食运输的生命线

二、“老庵”驿站,一段生死离别的故事

三、古道上的旺子洞与天星洞

四、重修色岭梅花岭碑记

 晕岭古道

一、来苏桥

二、“事忌太遽,徐为之备”,避免了一场“马”灾

三、“此公宰县,邑人之幸也”

四、千灶万丁的大徽村消失之谜

五、晕岭脚村

六、乾隆错读“晕岭”成“羽岭”

七、“生在扬州,玩在苏州,死在徽州”

 丛山关古道

一、反抗压迫跳大傩,逐邪避灾“破寒酸”

二、篁墩居士程敏政过丛山关

三、师生齐上阵,垒城置楼抗清军

四、“此妇经尝世所稀,视夫战死死如归”

五、胡乐——被人遗忘的古巡检司

六、丛山关——一段逐渐远去的故事

 黄连凹古道

一、财主为迎娶媳妇兴建文昌古道

二、黄连凹——歙县南乡的粮食补给线

三、众商共建黄连凹茶亭

四、莲花图与莲花庵的传说

 杨桃岭古道

一、万年米行——一个开在深山的加工厂

二、石家村

三、曹诚英——“老病孤身何所寄?南迁北驻迟疑”

四、旺川“六月会”

五、深藏古祠里的太平天国壁画

六、上庄——山清以旷,水环以幽

七、杨桃岭——一条爱情小道

 梅花岭古道

一、谭家桥真的有座桥

二、黄山茶林场——古道旁的“小上海”

三、岭脚村——茶亭的大本营

四、两尺长的草鞋荆条编

五、骑龙庵——一段美好的传说

六、乐得坐庵——一个消失的茶亭

七、长亭更短亭,亭亭见人心

八、谭家桥——红色教育基地

第六章 其他古道

 羊栈岭古道

一、麻田街——徽青古道上的驿站

二、宏村、卢村——徽州古道上的亮丽风景

三、官铺街——消失的古驿站

四、羊栈岭——“七省通衢”

五、“迎瑞亭”歇息喝茶赏对联品人生

六、扁担铺——深山老林中的街市

七、“寇之自池来者,警先黟,羊栈岭力捷道”

 白际岭古道

一、榆村双溪汇流,程氏三代沐恩

二、“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

三、在廊亭街听流水欢歌看皓月当空

四、岭脚村——白际岭古道的起点

五、尚未揭开面纱的纯净之地

六、油煎豆腐瀑布

七、接驾亭和汰厦巡检司

八、白际——一个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处女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走出来的古道

试读章节

三、大连岭——“江南第一岭”

石门林场通往工区的一条机耕路上,隐约有一排石阶向上没人树丛之中,这便是古道了。大连岭古道,历史上被称为休龙古道,即徽州休宁县至淳安汾口镇龙山街的官道。此去汾口几十千米,石板路面磨损严重,足见当年来往商贾之多,走亲访友之频繁,大连岭古道算是一条皖浙要道了。

关于大连岭古道始建于哪个年代,向导告诉我们有很多种说法。一说古道始建于西晋五胡乱华时期,由“衣冠南渡”大量定居皖南的中原士族及山越之后修建。二说此道辟于元末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在浙江争霸天下,朱元璋兵败辗转逃亡徽州,石门隐士朱升料定朱元璋会从大连岭经过,于是派人从浙江的马石桥修了一条长达30千米的石栈道直通石门到达徽州,迎接朱元璋。三说朱元璋听闻歙县石门隐居了一位满腹经纶的朱升,十分高兴,决定亲自到石门请其出山辅佐。当时的山路崎岖,为了迎接朱元璋的到来,邓愈、胡大海指挥士兵赶修了一条石板栈道。这条栈道从歙县石门和淳安叶家村两头往中间修,上岭十千米,平缓段十千米,下岭十千米,共三十千米。

我们开车向石门林场工区进发,在一块红色的古道指路牌前停下,随即开始了我们的大连岭古道体验之旅。古道漫长,岁月悠悠,走在层峦叠嶂的大山里,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秋高气爽的意境。也许是前方战事紧张,也许是少了徽州商人资助,这里的古道没有其他古道的豪华青石板,用的是山上随地可取的石头,尽管有一些高低不平,但少了那些平平整整的规矩,行走其上感觉比其他古道更轻松惬意。后来,我们发现了大连岭古道的与众不同,它的级高只有五六厘米,比许多古道要低很多;除了一米五的石板路以外,路两边还有很大的空间,应该说安全系数高了很多,可以想象当年的八抬大轿队伍在大连岭古道上浩浩荡荡穿行的壮观景象了。爬山途中,我们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聆听民间故事。

大连岭古道上有两股泉水,一股叫白茶泉,因岭上生长着白茶而得名。相传,朱元璋过此地时爱喝白茶,为恤将士,煮茶入泉三军同饮,士气大振。另一股叫宝剑泉,又名“灵泉”,轻手蹑脚,泉流不息,百人重步,泉息流断。相传,朱元璋带兵于此,人困马乏,口干舌燥,众将士寻泉不得。太祖抽剑直入,泉随剑涌。为防泉水为敌人所用,故谒云:此泉吾开,敌众勿来。

有处叫“郎跺脚”的地方,流传着“背新娘娶亲”的故事。说的是,旧时遂安山区娶亲有背转新娘的风俗,即新郎将新娘背回家,途中可以换人转背,但新娘的双脚不准落地,否则新娘可悔婚约。相传,徽州石门有一位石匠,自恃力气大,一个人独背新娘,背至此处实在背不动了,就把新娘放下稍歇。新娘不高兴,一气之下返回娘家。这位石匠后悔得直跺脚,故名“郎跺脚”。  大连岭上,我们还可看到“无门洞”。无门洞中线为旧时徽州与睦州之界,也是今安徽与浙江的省界,故有“一脚跨两省,鸡鸣醒三县”之说。此洞因无门而得名,始建于唐代,屡废屡修。越界向前尚有胡大海放牧之百马场、六膝谈等遗迹。

走在古道上,我想起了一个人,清代的婺源商人王有兴。王有兴从小跟随父亲王素其到遂安县十二都龙山街做典当生意,来来往往走的就是这条古道。雍正五年(1727),王素其与宋丽午、洪赤玉、宋振旭签订合管龙山街宋振旭典业,后盘顶宋振旭典业,在遂安县十二都龙山街开办王有兴典业。乾隆五十八年(1793),王素其又盘下余怡兴盐店,经营盐业。在长达两百多年的经营中,由于大量购买土地和房屋,家产不断扩大,引发了当地居民的妒忌,从而发生了一系列与当地人围绕盐典经营发生的案件。这反映了当时徽商在他乡与客地人们在经营过程中的冲突与磨合。

2014年,我们在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做文物普查时,发现了王有兴号的272件文书,包括土地、店屋买卖契约,分家阉书,规条,合同议墨,诉状抄底,账本簿册,等等,还有经营盐典所需的官方典帖和行盐谕,为研究徽商在外地的经营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新史料。从这些簿册中可以看出,王有兴盐典号经营种类有上百种,除了徽商主要的盐、典、茶、木以外,还包括漆器、油货、纸张、大米、烛料、布匹、锡箔、松柴、木料、砖瓦等。王有兴盐典号家族通过不断地析产分家,合理配置与整合资源,使家族的产业不断扩大,反映了徽商家族链条式经营模式。

当然,这些契约文书中也记载了当时经营中的一些陈规陋习,如《盐典例规登录》记载当时盐典商业应该交纳的各种费用及礼钱例规。如年规有10条,大到邑主及太太生日、邑尊任离,小到司阍二爷三爷等都要送礼;引规有17条,涉及方方面面;还有典税礼、铺帖更换,等等,各种费用五花八门。可以说,人们只知道盐商的荣光,却不知道其背后的酸甜苦辣。

P58-60

序言

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对外交通极为不便。1919年,歙人吴日法在《徽商便览》前言中指出:

吾徽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遇山川平衍处,人民即聚族居之,以人口孳乳故,徽地所产之食料,不足供徽地所居之人口,于是经商之事业以起,牵牛车远服贾,今日徽商之足迹,殆将遍于国中……惟吾徽道途梗阻,交通乏便。……吾徽之由陆路旅行者,东则有大鄣之固,西则有浙岭之塞。北则有黄山之隘:由水路旅行者,则东涉浙江,滩险三百六十,西通彭蠡,滩险八十有四,经历险阻,跋涉山川,糜费金钱,牺牲时日,旅之往来,殊非易事。

在传统时代,水路虽是最便利的交通运输方式,但阊江有八十四滩之险,而新安江有过之而无不及,民间素有三百六十滩之说,“一滩高一滩,新安在天上”。1925年,有位叫徐云松的人,在新安江上写下了《徽河苦》的歌谣:

徽州府,交通阻,谁人晓得徽河苦?

徽河之苦在滩多,天干水浅没奈何!

……

徽州人,生意客,一年一度归不得,必到三年才准归。

归来船上讨苦吃,吃苦坐舱中,天天盼顺风。

……

这首歌谣作“于徽河舟上”,备述了新安江水道之艰难。除了水道之外,自皖南前往全国各地,还有众多的陆路。明清以来,由于外出务工经商者为数可观,徽州应当是商编路程遗存最多的地区。在明清交通地理文献中,徽州至各地的交通路线所见颇多。如明末清初西陵儋漪子(汪淇)的《天下路程图引》卷一中,即首列8条水、陆路程,包括徽州府由徐州至北京陆路程、徽州府由严州至杭州水路程、徽州府由景德镇至武当山路、徽州府由金华至温州府路、徽州府由开化县至常山陆路、徽州由青阳至池州府路、徽州府由玉山至崇安县陆路和徽州府由常山县至建宁府路。此外,由外地进人徽州的路线也有8条,分别由杭州、苏州、丹阳、南京、芜湖、饶州、湖广、仪真等地前来徽州。这16条路程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前8条水、陆路程的起点“徽州府”或“徽州”,在陆路程中都是指徽州府的治所徽城(歙县县城),而水路程的始发地,则是县城东南二里处练江上的渔梁坝。在后8条中,除第1条的终点为休宁县的齐云岩(今齐云山)外,其他的也都是徽州府治所歙县县城。其二,虽然上揭16条水、陆路程的起点或终点绝大部分是徽州府城,但其他各县也都被编织在各条路程所形成的网络中。当然,上述记录的是徽州对外交通的主要路线,区域内外其他较小的通道还有不少。

对于交通地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明清以来徽州社会的诸多现象。例如,徽州民间启蒙读物《三言杂字》“生意类”曰:  做生意,……本钱大,收茶叶,芽尖子,粗菘萝,做水客,船上坐,从威坪,到淳安,往茶园,下严州,出杭州,至苏州,归行家,等客来,谈价钱,兑银两,生意成,趁钱好,带回货,粗细布,衣服帽,披风帽,子源扇,曹苏木,益美布,田家伞,福建烟,川广药,绍兴酒,金华腿,过萧山,买布草,毛宝白,天蓝青,黑绿红,各样色,长短尺,阔狭寸,发上船,装来家……

可见,由新安江东下,是徽州人前往长江三角洲的重要路线。徽商由此外出,贩运茶叶,采购布匹、烟酒、药材、日用杂货等,实际上,水路亦即商路。另外,《徽商便览》还详细列举了徽州一府六县的对外交通,其中有一条“安庆由陆路至徽州路程”尤其值得重视。该条商路早在明代即已存在,民间称其为“大洪岭路”。祁门有《大洪岭》民谣:“大洪岭,如巨蟒。上七下八十五里,钻云破雾八十一道弯。南指景德镇,北望扬子江。”这是说,大洪岭路以祁门境内的大洪岭段最为难行。对此,吴日法曾指出:“大洪岭路,北经石埭、贵溪县境,以达殷家汇、安庆及沿江各埠,祁人由之。”由祁门县城北上,出大洪岭往北再转向西北,可前往池州府石埭、贵池一带,沿着秋浦河一直走到殷家汇,西行至黄湓再过江,进入安庆府以及江北各地。迄今,大洪岭上的部分路段石板犹存,茶亭及寺庙之断壁残垣亦依稀可见。岭上有明清碑刻多方,其主要内容涉及茶庵管理、禁种苞芦、重修大洪岭、严禁勒索行旅客商等。从中可见,自明万历以后,这条道路便是徽州人(特别是祁门人、黟县人、休宁人和歙县人)经池州前往安庆的重要交通要道。有鉴于此,大洪岭路对于安庆、池州和徽州三府陆路交通和商业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作为皖南与江北的交通要道,大洪岭路显然还是棚民进入徽州的主要通道。因此,安庆等地的棚民进入徽州地区,祁门县是首选。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嘉庆年间徽属各县棚民的数量统计中,祁门县高居榜首。因此,研究徽州古道或许是我们探索区域开发与社会变迁的重要途径之一。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陈琪馆长,长期从事“徽学”研究。十数年来,他不辞辛劳,奔波于徽州及周边各县开展田野调查,收集碑刻等散落山野和民间的徽州文献,特别是对徽州的古道,做了颇为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本书是其前期成果的部分展示,全书以古道为脉络,生动地刻画了沿线的交通状况、风俗民情、遗址遗存等,颇具雅俗共赏的特色。今值该书出版前夕,作者征序于我,遂写下以上的文字,作为先睹为快的感想吧。

王振忠

二○一五年十月

后记

走出来的古道

写徽州古道只是一时的意念,但这意念确在我心中萦绕了多年。如果没有长期的田野调查,如果没有多年寻找古碑的经历,我就不会有这样的积累,也就不会平生出这种写古道的意念。

多年来做田野调查,我常常要爬古道。古道,特别是古道旁那些或完整、或残缺、或清晰、或漫漶的碑刻,常常让我魂牵梦绕。因此,我一次次爬古道,一遍遍抄古碑,几年下来我爬了很多山岭古道。古道上那些故事,古道上那些风景,古道上那些遗迹,令我感动,令我陶醉。有些古道仅仅去过一次,更多的古道我已记不清爬了几次,如榉根岭古道、大洪岭古道、浙岭古道、逍遥岭古道。

每条古道都有凄美感人的故事,五代浙岭方婆施茶,明朝郑节妇开辟大洪岭,清代程含光箬岭鞭虎救弟,孙洪维修西武岭在石板上开凿防滑槽,等等,无不让人感到徽州人的善良和坚毅。还有谷雨岭、白际岭、回岭等古道上流传的有关朱元璋的传奇故事,常常使人流连忘返。

今天严格意义上的徽州古道已经湮没了,能够保留的那些石板路都在那些深山老林的山岭上。过去这些古道通常是根据起始点和到达点来命名的,如徽州府到杭州府的道路称为徽杭古道,徽州府到安庆府的道路称为徽安古道,徽州府到饶州府的道路称为徽饶古道,徽州府到南京的道路称为徽宁古道,徽州府到池州府的道路称为徽池古道,徽州府到浮梁的道路称为徽浮古道,等等。

当然,从现代人的眼光看,古代徽州古道的名称并不科学,甚至有些名不副实。有些古道的名称也并非唯一的道路,有两条或者三条,如歙县经昱岭关到杭州与绩溪县经逍遥岭到杭州的道路均可叫“徽杭古道”,休宁县到婺源县的翻越浙岭、回岭、平鼻岭的古道与休宁县到浮梁县的翻越右龙岭的古道均可叫“徽饶古道”。有些古道本身就有重复与交叠的地方,如徽安古道与徽池古道以及徽饶古道就有一些路段重合。同时,一些古道已被现代的公路、铁路所覆盖,所留下的断断续续,甚至仅保留一些山岭关隘中的一段,原本名称意义上的古道已不复存在。因此,我认为“徽卅I古道”是指古代徽州地区古道的总称,而每条古道的命名应该以山岭或关隘来命名为妥,这样更能准确地了解每条古道的确切位置。

本书中所写徽州古道均是以山岭或关隘作为切人口去展开的,我想这样才会有个准确的落点,以致看起来不会显得空虚。同时,我尽量描述清楚古道的方位与路线,并将能够徒步的古道用示意图的形式标注出来,力求广大驴友能按图索骥。在写徽州古道所见所闻的同时,介绍了徽州多姿多彩的风土民情以及富饶的物产,这样不仅丰富了徽州古道的内涵,也使大家对徽州的文化资源等有一个立体的了解与认识。

徽州古道慢慢在人们的视野中淡去,乡村老人也只是偶尔在故事中去说及。只有那些对徽州文化感兴趣的学者,还有那些寻幽访古的访客和驴友,才会结队去寻访徽商留在古道上的印记,去探访古道石板的年龄,去触摸古道凉亭的青苔,去欣赏古道沿途的风景,去解读古道碑刻的历史,去打探古道送别的儿女情长。

从严格意义上说,我这本徽州古道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用脚去丈量古道的长度,虽劳累辛苦,但有收获,有快乐,其中的乐趣是别人体味不到的,因此,我享受着过程,乐在其中。其实,乐在其中只是爬古道的一面,历经艰辛是其另一面,因为更多的古道荆棘密布,险象环生,甚至有点恐怖。比如,我们在爬羊栈岭古道时,踩到了猎人安放的铁制兽夹,差一点伤着骨头;爬榉根岭古道时,曾失足踩空,幸好有树木挡着,才没有跌入峡谷;爬回岭古道时,匍匐在箬叶下面钻了五百多米,炎炎夏日,或许那些毒蛇就盘恒在我们的头上,至今回想起来还战战兢兢。

徽州古道到底有多少条,恐怕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但客观事实是所剩不多了。虽然有些古道被人所认识,去探索,去征服,但更多的是湮没在岁月的年轮里,埋没在深山老林中,掩埋在公路、铁路下。因此,本书所写徽州古道只是众多古道中的一部分,也可说是其中的幸存者、幸运者。当然,限于个人的认识与经历,可能还有一些有“名”古道未被发现或收录,有待于方家明示,或将今后增添。

当然,我爬每条古道都有好心相伴的人,有多年的老朋友,也有认识不久的新朋友,他们不仅仅给我当向导,给我讲故事,更重要的是给我鼓舞与力量。他们有洋子、梅子、丑禅、红酥手、祁红、茯苓、十箕生、陈浩河、许萍、王升文、叶长青、吴增光、盛贵祥、方劲松、方文婷、许琦、胡晓耕、姚文孙、程乔、凌良、一剑飘香、朱祝新、邵宝振、胡从、周洋、胡祖福等等,有些人不止陪我一次,甚至两次三次,还有我的内子也和我一起爬上榉根岭古道。正是这许许多多人的陪伴,才使我得以走完许多徽州古道,才使我能写完本书。在此,我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如果不是你们与我相伴于古道,就不会有此拙作奉献给大家。跋山涉水,亲历古道,不仅有很多收获,如充分认识了古道的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乃至由此衍生的经济价值,更有很多期盼,期盼更多的古道得以保护,更多的古道研究者探究古道……

本书是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规划项目“徽州古道”(编号:14GH059)研究成果。

从严格意义上说,本书只是一些所见所闻,以及古道当中的一些历史遗迹与碑刻文献,真正的研究是做得不够的,最初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完成2014年安徽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规划项目,决定出版之前做了一些增加与修改。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黄成林教授,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卢松教授,还要感谢上海复旦大学地理所徽学研究专家王振忠教授拨冗撰序,董建先生为本书治印“古道沧桑”,同事程乔为本书绘制23条古道路线示意图,方近春先生和张艳红老师为本书进行了校对,责任编辑为本书编绘了《徽州部分古道分布示意图》。

部分古碑年代久远,字口漫漶不清,尽管多方努力,但肯定还存在不周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以“走出来的古道”为题作为后记,不仅仅是为了概括我写拙作的经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徽州人走出了古道,古道走出了徽商传奇,一直往前走肯定会走出一番新天地。

陈琪

二○一六年春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