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碎影伴流年》共分七辑,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辑“中年天空”,第二辑“故乡记忆”,第三辑“休闲时光”,第四辑“心絮情丝”,第五辑“芜湖风情”,第六辑“书人书事”,第七辑“尘世游痕”。本书是作者荆毅人生体验与思想文化的结晶,既有对平凡人生的哲学思索,也有江南风土人情的温婉素描。文字质朴、清新,既有真挚的情感,又有绵厚的文化底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浮光碎影伴流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荆毅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浮光碎影伴流年》共分七辑,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辑“中年天空”,第二辑“故乡记忆”,第三辑“休闲时光”,第四辑“心絮情丝”,第五辑“芜湖风情”,第六辑“书人书事”,第七辑“尘世游痕”。本书是作者荆毅人生体验与思想文化的结晶,既有对平凡人生的哲学思索,也有江南风土人情的温婉素描。文字质朴、清新,既有真挚的情感,又有绵厚的文化底蕴。 内容推荐 《浮光碎影伴流年》共分七辑。作者荆毅萃取了周边及视界中有意味的人、事,以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绘,或展示了生活中较有精神价值的情节、场景,或为读者呈现了特定文化情境中的平凡人生、普通生活,既有对平凡人生的哲学思索,也有江南风土人情的温婉素描。书中不乏感人的篇章,是作者人生体验与思想文化的结晶。 目录 壹 故乡 让乡愁唤醒诗意 四月桐花惊艳开 我的太丰 端阳 夏天絮语 风筝,风筝 过年是一种风俗 珍惜每一滴水 南山园落成记 贰 休闲 象棋作伴 打牌 饮器最爱是紫砂 木雕情缘 宋瓷斗笠碗 我家的青花盘 露台春秋 斗蛐蛐 一盆人参榕 紫砂壶情结 邱翁与他的两株草 学书小记 游泳纪事 叁 心絮 墙上的岁月 水向东流月向西 闲愁 爱,没有许多理由 书里的爱情 手机的一些事 写微博 随风而逝的情缘 三个阜阳女人 肆 芜湖 芜湖的水 芜湖的老街 广济寺散记 米芾与芜湖 荷叶饭与炒田螺 芜湖美女 街头小吃 伍 书事 听王蒙“小说漫谈” 想起舒婷 文学忠诚的儿子——鲁彦周 去南京看叶兆言 业霖先生去未远 韦斯琴的短信 杨声的水墨天空 画家有颗繁华的心 大地的异乡者 从爱出发 西祠红颜写手 作家的本色之美 深刻的人性探索 陆 游痕 秋天的湿地之旅 西安咏叹 西安小吃 格拉条与大枕头馍 云南纪行 世博是送上门来的世界文明 小格里的天,是明朗的天 柒 碎影 浮光碎影伴流年 后记 挥手总难道别 试读章节 外滩地 家乡人把青弋江滩涂唤作外滩地,去河里汲水、洗衣都要经过它,外滩地铺满巴根草,没有城里花钱买的进口草厚绿,但生命力却要顽强得多,任它烈日冰雪,真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除了这些草,还有大量牛蒡生长,宽阔的叶子,咬破茎秆会有股酸酸的汁液令人口舌生津。外滩地是我们孩子嬉戏的天堂。 夏天来临,只要有人率先脱下裤衩跳进河水,全村的伢儿们都会蜂拥而至,下水饺一样落进河里,直到鱼鹰船贴近时,才害怕地捂住裆,赤条条地上岸,除了嬉笑,全然没有羞耻之心。水流稍稍舒缓的时候,男人们撂下烟枪,顺手拿了圈养鸡婆鸡崽的竹篾罩子,下得水去,河里的鱼儿乱窜,罩子所到之处,鱼儿逃之不及,三五斤的青鱼、鲤拐就能摆上当晚的餐桌。 一年里,外滩地除了汛期偶尔被水淹没,大部分的时候沐浴阳光雨露,生机葱茏。阳春的时候,一场春雨刚过,不经意间,草地上已经一片肥绿,车轱辘、巴茅草、地米菜、蒿子,还有很多白的黄的不知名的花儿,随意的点缀,都让人觉得无限的惬意。采摘几朵,和着新鲜的草叶挽成一小束,扎在小姑娘的马尾辫里,女孩子常被我们男生嘲笑是某娃子的新娘。 草地很大,又在水边,四周除了河堤,别无大树,视野非常开阔,很多时候,我们在草地上疯跑、躲藏,就像一群被放养的牛犊。饿了,随手采些野果野菜茎就可以充饥。累了,仰面躺在地里,看蓝天上白云有的像马,有的像狗,争论着,比划着,耀眼的光亮一晃一晃,眼睛里全都是日头的影子。夏天偶尔还去滩头瓜地偷摘别人的香瓜,被人发现追来,就跳进河里,游到对岸,定心定意吃完偷着的瓜,再从上游仰面躺在河面漂过来,得意而不羞愧。 前些年春天回老家,我曾去外滩地,让我吃惊的是草地滩涂不见了,变成陡岸,还多了许多砂石,而对岸却变成平滩,真是三十年河东到河西呀。感慨间只有河水依然在静静流淌,外滩地成了一个永远逝去的少年梦,它比城市里任何一座公园带给我的欢乐都要多。镜湖、赭山公园属于女儿的童年,而锦坊埠村边的外滩地是属于我的童年乐园,遥远又怀念。 故土是根 乡村是我的出生地,都市现在成了我的舞台,我的情感世界中永远有乡村高粱和稻麦的影子轻拂,都市的烟柳与玫瑰也常常敲打我的世界。于忙碌中抽空回土趟出生地,是一件可心的事。无论主观如何,客观上每个人都离故乡越来越远。每每看到那些苍老的和母亲一样给过自己爱意的村里老人,像一片片黄叶一样挂在最后的生命枝柯上,总让潮湿的心复又脆弱。 记得家门前菜园边有几棵花树,每当夏天欲尽秋蝉鸣枝时就会有粉的紫的花朵缀满枝头。记得有位住惯县城的同学见了说:“嗬,这是丁香吧?”“不,是紫薇。丁香开在春天!”我的小妹口齿伶俐地回答客人。在乡下,许多不经意的事物与朴素的居家人浑然一体。当日落星升,自日不觉的虫鸣就潮落石出,偶尔的犬吠是几个跳荡的强音。 后来我离开乡村,去远离竹篱、水井的都市读书、谋生,突如其来的繁华让我好惊奇,这里是另一番世界。街面的滚滚红尘和邻居防盗门里深掩心迹的眼神让我的灵魂感受到一种巨大的饥渴。更让我难堪的是,都市人自我感觉太良好了,哪怕他一家三代挤在半间公房里流汗流泪,受着都市的压迫,可他们提到乡村,却一脸的不屑,把在那儿生活的饮食男女响亮地唤做“乡巴佬!”我耳濡目染,继而竞胆怯与虚荣了。在偶尔加入的歌舞饮宴上,面对西装革履的都市人,我失去了从前的坦然。我开始避谈我的乡村和乡村里的父母兄弟,举手投足之间拼命擦洗腿上的泥迹。 这时有件事改变了我,它是我心路历程的一个转折。一日路过某校园女生宿舍,见路旁一位十分姣美的女生与一位苍老独眼的鞋匠很亲呢。她坐在老人对面,边说话边将自己碗里的肉片夹到老人的碗里,而老人极力避让,连说:“你吃你吃,闺女。”又一日,见女生替老人缝扣子,缝好后帮他穿上,而老人则像个大孩子,那情景让我极为感动。后来,我经常在傍晚时分看到女生挑着鞋担送老人出校园,佝偻的老人比修长的女儿整整矮了半个头。可夕阳里,他们父女所透出的爱与和谐使我终生难忘。 我忽然觉得一种什么东西又在我心田里复苏,那就是做人的朴素、坦然。应该感谢那个女孩,她是我成长途中的一盏灯,照见我与故乡的里程。 辗转都市数年,太多的喧闹、浊气使乡村成了亲切的诱惑。我爱乡村,不是因读了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诗句,也不是怨城里的噪声、雾霾或冷漠,是因为我属于乡村,它是我终身的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在回忆与体味时都会成为一种修行。 不是每个人都有宗教,但基本上心中都有自然,如果在红尘中不堪疲惫时,很想到自然中寻求安慰,那么就去一趟故乡吧,让一缕乡愁唤醒你人生的诗意。 P4-7 序言 花开花落芳菲在 云卷云舒岁月行 谈正衡 在写作认知和实践上,我将自己和荆毅划为同类型。我们都是欠缺结构能力的写手,唯有执着的情感和深厚的情谊可以尽情淘漉。我们所追求的,是在语境和经验上获得典型性,并成为自己的标识。 荆毅的文字成就摆在那儿:在全国200余家报刊发表作品100余万字,多次被《作家文摘》《读者》及一些选刊转载,出版散文集《庸常岁月》及20万字长篇小说《一路走来》分别获得安徽文学奖和芜湖文学艺术成果奖。他自谓:“文字是一种与自然界一样的风景出没在我的视野里,只有文字才能表现出人生复杂的味道。能够驾驭文字是一种幸福和幸运。” 荆毅蕴锦绣于胸臆,早先笔致翩翩,轻灵而绰约。随着年岁渐长,秋风侵野,转以人生历练缓缓调和岁月的颜色,文内文外,展示生命的旷远与静美,也更趋平和、恬淡。其叙事,许多时候只是一种平朴简约的传递,只是选取与自己心灵相契合一两点,同眼前物事及心中感触相交融,再浸润延伸开去,便叫人很容易悟及生命中那些最温存最诚信的东西。 眼前,这部新集《浮光碎影伴流年》共分七辑。 尾辑《碎影》最能引人共鸣,下分14个小章节,皆是朝向人性升华的喁喁独语。流年似水,岁月无声;任花开花落,唯相念相惜。生活中光明和苦难艰辛,常常不知不觉销蚀我们的内心,浮光碎影对应着过往的点点滴滴,能让我们在所有的是非里,悟透爱恨交缠的意义所在吗?两年前,安徽省作家协会首届散文大奖赛获奖作品名单里,就有《浮光碎影伴流年》和我的《青青弋江水》。若是那个赛事真叫“南北散文对抗赛”,我俩就是并肩作战的。 中年的天空,清澄高远,带着初秋幽微凉意,有一种不可言宣的孤独和寂静。检点审视,回眸过往人生,所有的幸与不幸的滋味,所有的彷徨、渴望与挣扎,所有的最隐秘、最深埋的欲语还休……都可以在秋日午后的阳光下娓娓道来,不紧不慢,不虚不饰,平朴坦诚,总是能触到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若非一个内心怀满温情的人,很难有如此深切、细致的体悟,也不会如此珍惜地一一记取。这样以真情烛照灵魂的文字,可遇而不可求……读着读着,就有突如其来的一缕感动,因为,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了! 浮光清寂,碎影缥缈,许多东西可以远走;但心系此岸此世,没有深刻,唯有顿悟和释然。佛语日:心若解脱,处处都是莲花。读着这样的文字,应有一杯香茗在手,随啜饮随回味。 第一辑《故乡》。回望来路,土地在呼吸,河流丰腴而清亮,空气中漾着湿润的花草的气息。在《让乡愁唤醒诗意》里,荆毅这样表述:“儿时住在这条母亲河的中游,现在住在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口,千年的中江古塔,差不多是她一路蜿蜒奔波的休止符。或许我会终其一生,都要与这条河流相伴生息,像《静静的顿河》中男女主人公与顿河那样不离不弃,从某种意义上,我是从未离开过故乡的人。”有意思的是,我的《青青弋江水》开篇也是类似表述:“像一只傍河飞翔的水鸟,我的生命,一直傍依着这条水流。老家是南陵县弋江镇,在下游西河古镇教过10年书,后来又到芜湖县城湾泣工作数年……现在,则住在市区临江桥旁,青弋江就从桥下汇人长江。” 荆毅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所以他写的太丰、马元街、老家村落,还有外滩地,连同乡村年节风情与世俗欢乐,都是我十分熟稔和亲近的。在我们那片圩区,不说“过端午”,而是“过端阳”,这就是地域标签。此刻,看到这一篇《端阳》,我却不可遏止地想起自己那个叫端阳的表妹,她算是荆毅的近邻,在独闯都市刚挣下一份家业和婚姻后,就让狰狞的病魔锁定,生命弥留之际,荆毅曾陪我带一束姜花去弋矶山医院看望她。纯白的姜花,对应着那句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如我们的人生,一如我们的归去。一切,如此自然,透彻而又伤情。 每一段生命,都有着美好而又让人伤感痛楚的过往。故乡给予我们不尽的怀念,怀念亲情,怀念童年,怀念苦涩,更怀念那些落地生根的季节……乃至在怀念中重拾一份理想和向上的感悟。 第二辑《休闲》,写下棋打牌,写斗笠碗、青花盘、人参榕,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性情风度俱在。荆毅居住的三十多层顶楼大阳台上,布置了一处喝茶聊天观江场所,花草撩人,风物绝佳,也成神来之笔。别看荆毅一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却极适合竞赛,人剔透玲珑,心理素质好,在单位棋艺一流,乒乓球技艺也十分了得,多次打进全市八强。 他也玩紫砂、木雕,玩石头。二十多年前,我们都还没进报社,一次在皖南绩溪开笔会,参观了上庄胡适故居、龙川牌坊,以及深宏的周氏宗祠内那些砖石梁垫屏风雕刻,着实感受到了古徽州的魅力。开始喜欢上老物后,我们又一同在泾县城里那个雨夜听人讲收藏的事。然后我俩去北京出差,抽空到故宫看国宝,在潘家园逛地摊。荆毅喜欢书法,喜欢在众多碑帖里行走。他说近十年来,丢下许多东西,写毛笔字一直在坚持。书房地上摞着厚厚字纸,墙上贴着他的“墨宝”,有一张《般若婆罗蜜多心经》颇为养眼,行楷,敛而不飘,有趋临逸品的况味。 对物事既能玩赏品味,又能深入本质,所谓无不达之隐无不尽之情,诉于笔端,就胜人一筹,呈现出这类性灵文本所深具的审美要义。 第三辑《心絮》,其《墙上的岁月》《水向东流月向西》两篇曾被人转发文学论坛,大获点赞,被引申为小中见大的写作范文。第四辑《芜湖》,写芜湖的水、芜湖老街、广济寺、街头小吃、芜湖美女……春花发,苔痕绿。沉淀的历史里,积满世故人情。第五辑《书事》,分别写了韦斯琴、舒婷、鲁彦周、叶兆言、王蒙,有不少见骨见肉的精华,特别提到诗文书法造诣极高的本土文化名人王业霖,其文集《中国文字狱》在粤地一出,即被誉为“文章千古未尽才”,让人慨叹良多!我亦曾写过一篇《悲风兮暮急》,为他英年逝去,为他未得的文名而伤悼。《游痕》一辑,涉迹江苏泗洪湿地、古都西安和七彩云南,近处则有林葱天朗的小格里,落笔处也不失醇厚人文情怀。 一直觉得,一本书就像一朵花,开在那里。至于能从中发现多少娇美,获得多少憬悟体味,就要看你自己身处哪一层境界了。 春已消逝在往日的尽头。花谢了,明年还会再开。站在中年天空下,极目远方,有风贴面吹来,这还是原来的风吗? 一条时光的河流,泛着淡淡的忧伤,缓缓流淌…… 后记 挥手总难道别 好几年前,著名版画家应天齐先生送我一幅水墨画,末了还说给我写一幅字,他抽出一整张白宣铺到画案上,内容要我定。我就笑。当时刚好跟他交换了几本书,他送我画册,我送他散文集和长篇小说(《庸常岁月》与《一路走来》)。我就说:“你写一句话里面含我几本小书的名字吧。”于是,他大笔一挥就写下这样一幅字:“穿过庸常岁月,一路走来,步入中年天空。”现在这幅字和他的画还一直压在箱中。 其实那时“中年天空”还只是我写的一个专栏,心想,将来如果结集子就叫《中年天空》,应天齐老师说,那就一道写进去。谁知阴错阳差,这之后我几乎有十年不曾写作。原因是我觉得自己无法突破自己,总是在某一个高度重复,有些失望。刚好受一些书画圈朋友影响,开始写毛笔字,居然一发不可收拾,业余时间除了去球馆基本都游走在各种字帖里,《千字文》《阴符经》《圣教序》《兰亭序》《道德经》《张黑女碑》……读帖也是读文章,反反复复,后来也参加一些省、市书法展。功夫下多了,字也慢慢好起来,一些熟悉的朋友开始向我讨要抄写的心经。可以说,这十年里许多东西都放下了,唯有写毛笔字坚持着,哪怕出差都习惯带一张水写布,歇息下来在宾馆不甚亮堂的房间,临上几行,这仿佛成了一种仪式,让自己心静下来的仪式。只此一点,也便深深感谢书法。 然而一个人儿时种下的文学情结,挥手总难道别。这十年里我偶尔还要写一些短文,有时是约稿难辞,有时是情不自禁。2014年芜湖市作协组织安徽省南北散文对抗赛,我也是作协主席团成员,义不容辞。本书压轴之篇就是那次征文稿,从安徽省作家800多篇人围散文作品中,最后进入前20名提名,并编辑出书。这多少也重新给我些信心,尤其是我发现自己还是爱看书,爱读小说、诗歌,就决定归队,就算平庸也罢,跳广场舞的大妈未必都有舞蹈家的才和舞蹈家的梦,暮色里每每经过她们,跳得赏心悦目的也少,但每个人都跳得自由、快乐,有感染力。写点文章,不必有太多的使命感,不必为难自己,刻意竖一根标杆什么的。于是开始撰写一本关于宣纸的书稿,是某家出版社的选题之一,眼下差不多写了近十万字,相信它会出版的。同时,我开始整理自己的一些散文随笔,多半发表过,将它们结成七辑,取名《浮光碎影伴流年》。之所以没有按原计划叫《中年天空》,一是考虑书名中的“中年”具有特指性、排他性,不利于吸引更多年龄段的读者;二是感觉叫《浮光碎影伴流年》似乎也更切合书稿内容。只是下回见到应天齐先生,恐怕要麻烦他重写一幅了。 时过境迁,现在有些出版社编辑们,受市场影响,只做一些热的选题,比如吃呀,游呀,才女呀,乡土呀,对于自然结集的散文随笔,没有兴趣,嫌杂,主题不突出,怕没有市场。因此我在编辑这本小集子时,内心是不安甚至纠结的。其实只要是好的文字,不管什么形式都能引起阅读的欢欣,集子应该是一桌席,有不一样的菜碟,最终文字的质地才是根本。 感谢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编审,终于让我的书稿得以面世;感谢为本书作序的谈正衡先生,他是当下知名作家,写了很多畅销书,我俩一起共事多年,情同兄弟;也感谢我的女儿董源希为本书插图,画虽稚嫩,就读于中央美院的她,一直是我心目中的“画家”。虽然她不想以画为生,但我还是希望她一生中不要与画画离开太久太远。我永远喜欢她对着大自然写生的样子,专注、静好。 但愿《浮光碎影伴流年》面世后,能遇到一些懂它的朋友,哪怕是很少的人,也会让我欣慰良久。在我生命中,文字、文章依然是神圣的,它不仅可以支撑一个人的自尊,更能安妥一个人的心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