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卓才主编的这本《一路春色--明湖四子作品选》是暨南大学中文系58级“明湖四子”的作品集。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们追逐理想、永不言弃的精神,全都体现在作品里。
全书按作者分四部分,文学体裁包括散文随笔、文学评论、长篇纪实文学、文艺评论、诗歌、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歌剧剧本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路春色--明湖四子作品选/暨南大学赤子心文丛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卓才主编的这本《一路春色--明湖四子作品选》是暨南大学中文系58级“明湖四子”的作品集。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们追逐理想、永不言弃的精神,全都体现在作品里。 全书按作者分四部分,文学体裁包括散文随笔、文学评论、长篇纪实文学、文艺评论、诗歌、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歌剧剧本等。 内容推荐 为纪念暨南大学110周年校庆,暨南大学中文系师生献上自己优秀的文学作品集,以暨南大学中文系文学刊物《赤子心》取名,旨在激发暨南大学中文系广大师生追求崇高的理想,以文学艺术方式展现当代青年学子爱校爱家爱国之情怀。《一路春色--明湖四子作品选》为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四位教师张振金、黄卓才、秦岭雪、钟毓材(合称“四子”)的文学作品精选。本着原创性、时代性、进步性、优美性的原则,经过编委会成员多次审稿,从数百篇已发表作品中精心选出了百篇优秀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文艺评论等。作品讴歌祖国,热爱生活,弘扬文学创作创新、向上的因素,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供大学生以及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张振金作品选 散文随笔 孙中山故里 武夷山诗魂 我站在国旗下面 橡树下的奇迹——在德国哥延根大学的演讲 高高的白杨树 老来乡居写长篇 地球科学家的浪漫情怀 恪守——纪念秦牧 一棵挺拔的树——我的老师饶芄子教授 辛亥年的先驱 松风 诗和美的凝聚 翻开一页尘封的历史 这里有一片椰林 在热带原始森林里 鹿鸣声声 西岛女神 丹心尚有海潮知 苏东坡笠屐图 感受思想自由——参观蔡元培故居 文学评论 秦牧与艺术独创 山溪骤雨作秋声——读吴有恒的杂文 散文的智慧——读刘宁的《率直人生》 诗情与智性的写作——序东方莎莎的《猫眼看世界》 心灵的眼神——序袁卫东的《心灵的眼神》 思想家的足印——序《黄锦奎评传》 黄卓才作品选 散文随笔 国内篇 明湖之忆 怀念“蒙古包” 艰苦岁月的记忆碎片——为暨南母校百年校庆而作 往事历历忆复兴——纪念暨南大学复校和复办 青春,在这里焕发——纪念母校广州17中80周年校庆 同窗三剑客 我的乒乓故事 闽南春行散记 探访女书原乡 务川的色彩 瞻仰杜甫草堂 雨中,访秦牧故乡 水晶梦 万里情牵哈瓦那——访台山“古巴华侨村” 散文随笔 海外篇 早安,古巴 大沙华:广府华侨的乐土 在西雅图体验星巴克 亲历沙漠——拉斯维加斯印象 尼亚加拉瀑布奇观 金枫碧水话名城 喜逢水上仙境 教授“庄园”里的聚会 赏枫断想 在昆士兰打猎 梦幻之岛 长篇纪实文学 鸿雁飞越加勒比(摘录) 秦岭雪作品选 文艺评论 浮桥往来——《林剑仆国画集》代序 渐入精微——王来文国画举隅 汉水画韵——代序 荷且不朽——《天行之荷》序 火与冰的遐思——《天行西藏》序 《三畏斋剧稿》序 乐羊子的悲剧和他的精神世界——浅论梨园戏新编历史剧《乐羊子》 序锺毓材《花外钟声》 梁披云先生书法集跋 山凝水秀——关于《登翰墨象》 最喜欢自己——杨煌书法集序 跋——陈方圆《丁酉纪事》之外 黄卓才散文集《水上仙境》序 天下文名曾子固——曾敏之作品印象 蔡其矫诗歌评赏(节选) 陈君平《素馨花瓣》跋 诗歌 旺角之夜——香港小景 黑沙湾之晨 7月4日,一张单程票 少林寺 三十功名 世界杯 车过大埔风雨大作 行草四帖 悼艾青 重逢郑愁予 赠裴艳玲 苏东坡 锣鼓铿锵 观王仁杰节编昆曲《牡丹亭》 在舞会上——怀其矫 他是哲人——悼巴老 大篆——怀念丁仃 张瑞图 弘一上人 苏堤——赠友人 李贽故居 六朝故事 寒山寺 严子陵钓台 桐庐叶浅予故居 挂网——世界杯之二 无题 连理 石榴 昨夜星辰 影子 流星 旧影 明月无声 一握 听雨的人回来了 回首 再一次焕发你的美丽 相逢 相约在西湖 凤凰树下 白鸟 回想 唐桑 望乡 夜雨 古渡秋韵 承天禅院红梅 海潮 五月,泥地上一只蝉 风帆 食河豚 夜半歌声——“文革”小记 劫灰星火 黄河 苏州 蓓蕾引 钟毓材作品选 短篇小说 玉蝴蝶 台北情歌——一束未被焚毁的信 阴阳花——人妖恋情 群山沉默——安伯的故事 青春祭歌 风雪不归路 中篇小说 静静的海湾 歌剧剧本 花外钟声(节选) 试读章节 孙中山故里 踏上翠亨村这片土地,五桂山上悬着磅礴的落日。 那是多么静穆与辉煌!整个山村被染成火红火绿。盛开的紫荆花、杜鹃花更加鲜红耀眼,翠绿的木棉树、大榕树闪烁着片片霞光,孙中山故里也披上了满身华彩,炽热、壮丽,又有几分神秘。 翠亨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站在孙中山故居前面,放眼望去,东倚牛黄山,南依金槟榔山,北靠犁头尖山,这些五桂山的余脉,从山峰奔涌而下,给人一种群山来朝的感觉。兰溪河从五桂山流下,在翠亨村绕了半个圈,然后流人伶仃洋,融入太平洋。全村六七十户人家,错错落落,散布在这青山绿水之间。 虽然在小学课本里,我就知道了翠亨村这个名字。多少年来,她只是我心中一个缥缈而美丽的梦想。如今,在不经意之间我来到了,是带着梦想来体味生活,还是在生活中追忆梦想?也许都有一点,但我更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寻找一代伟人的足迹。庄子有句名言:“万物静观皆自得。”白天的游人散去了,村子重归安静。如此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如此一个曾以自己的声音震撼环宇的地方,是要静静体察,细细品味的。 为什么这栋两层的小楼,总是给人新鲜的感觉?多少人在这儿徘徊留影?多少人在这儿吟诗作画?莫非因为楼上楼下的正面,并列着7个拱形的门廊,显出一种西洋气派?其实屋内是地道的中式风格。门口两旁是孙中山撰写的一副对联:“一椽所得,五桂安居。”这就告诉人们,孙中山原先想的就很平常,只求得一间普通的居所,在五桂山下安居罢了。如果说不同于封闭死板的传统建筑,那就是楼上的走廊及四周都有门户相通,形成环形的结构,你就是闭着眼睛朝前转弯,也能回到原来起步之处。不管你是从哪个方向望去,都可以见到外界苍山绿树、田畴旷野。不难想象,孙中山当年坐在卧室或书房里,阳光和清风可以随意出出进进,他的视野可以深入伶仃洋的波光帆影,心胸也时刻感受“欲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人大江来”的壮阔境界,还有“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这首诗更是令他反复品味人生正气。 人们都知道孙中山家境贫寒。父亲孙达成16岁到澳门当鞋匠,32岁回到翠亨,靠租种的二亩半田难以糊口,不得不兼做更夫,夜夜给村民打更报时,以增加一些收入帮补家用。虽然翠亨村山清水秀,但土地贫瘠,常年歉收,逼得许多村民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到檀香山、菲律宾等地谋生。1871年,孙中山5岁,年仅17岁的哥哥孙眉就因家境贫穷,跟随乡亲到了夏威夷一个农场打工。此时翠亨村所在的香山县,还有许许多多沿海的地方,人们出洋谋生已成风尚。 翠亨村像是一只历史的帆船,时代的风从太平洋吹来,悄悄地改变它的走向。许多人出洋有钱了,思想也受到空前的洗礼。仿佛云端里有一只独具魅力的手掌,它无声无息地改变着孙家的命运。孙眉在夏威夷当了农场主,孙中山终于有机会随从母亲到了夏威夷,入读英办学校,接受“欧式教育”。孙中山后来这样描述:“幼读儒书,12岁毕业,13岁随母到夏威夷岛,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5年之后,孙中山回到香港学习西医。此时,孙眉寄了一笔较大的款回乡建房。孙中山参照夏威夷和香港的西洋建筑,回乡设计和建筑了这间故居。 时间流逝了100多年,如今,屋内所有家什陈设都保持原有的古朴与清幽。二楼孙中山的书房,桌上放着听诊器、针筒,孙中山当年常在这里给病人诊病,他自己说是“借医术为入世之门”,“而实则为革命运动之开始也”。在那盏煤油灯旁边,放着毛笔、墨砚和摊开的纸张,似乎孙中山写完那篇长文《上李鸿章书》,和好友陆浩东上京呈送李鸿章去了。那是1894年6月的一天。 上书提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主张效法西方,发展农工商业和教育事业,使国家富强起来。清政府没有采纳。 孙中山又回到书房里,在那些日子,这盏煤油灯常常是彻夜通明的。他和好友陆浩东议论,自中法战争爆发之后,民族危机更深重了,也更清楚地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我凝望墙上挂着孙中山那时的一幅照片,感受到他那焦灼而愤懑的心情,耳边仿佛回响孙中山有力的声音:“中国现状之危,我人当起而自救。”而“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不得不稍易以强迫”,从此开始了他的“战争事业”。 那也是这样一个黄昏,孙中山带着行装,离开书房,走到村口,回头望见五桂山上悬着磅礴的落日,他不禁站立着看了好一阵,忽然转身回家,把随身带着的听诊器和注射针等器具放回书房里。他热爱自己的故乡和所学的医术,但是靠医术改变不了国弱民穷的命运,惟有从“医人”到“医国”,他不得不离开这片故土,到远方去。兰溪河水静静流淌,含情地为他送行。一位外国作家曾这样描述:“这是中国现代史上惊人的一刻,他去唤醒漫漫长夜的中国,开辟一个风云的时代,他的太阳是永不降落的。”他先到檀香山华人社会组织“兴中会”,接着回到广东,组织“广州起义”…… 我看见院子里那棵酸豆树,不知何时被台风刮倒,合抱粗的树干卧底如龙,忽然又拔地而起,撑起擎天华盖。这是孙中山在1883年从檀香山带回种子亲手种植的。郭沫若有诗句:“酸豆一株起卧龙,当年榕树已成空。”我想树是有生命的,也和人一样,都有其生命的流程。那一圈圈或深或浅的年轮,蕴藏着它一生的隐秘。仿佛也隐藏着孙中山的经历:上书受挫,伦敦蒙难,起义失败,失败起义,直到辛亥枪声,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中华民国……酸豆树,你都一一记录了吧? 院外那棵老榕树,老得树心“已成空”了。不过它依旧盘根错节,枝叶婆娑。树下有一组雕塑:一位老人在讲述什么,两个小孩一站一蹲,聚精会神地倾听。这是记述一位太平天国的英雄冯观爽,当年常在这棵榕树下给孙中山和小朋友们讲太平天国打败清军的故事,讲洪秀全提倡“有田众人耕,有饭大家吃”的理想。孙中山家无田产,他自6岁起下田耕作,上山放牧,到河里捕鱼捉虾。这使他“早知稼穑之艰难”,很自然地想到平均地权之必要。他说:“吾若非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则或忽视此问题亦未可知。”那组提名为《根》的雕塑,我驻足久久,想起一位日本友人宫崎,他曾问孙中山道:“革命思想萌胚于何时?”孙中山回答说:“革命思想之成熟固予长大后之事,然革命最初动机,则予在幼年时代,与乡关宿老谈话时起。宿老者谁?太平天国残败之老英雄是也。”我默默打量这棵遮天盖地的大榕树,谁知道它确切的年龄?岁月仿佛在身上凝固了。它把根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所以能经风雨而不倒,历岁月而不衰。愈挫愈勇,顶天立地。 (《岭南百景文学经典》,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年版) P3-5 序言 《一路春色——明湖四子作品选》是我们暨南大学中文系1958级四位老同学的文集。入学58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文学好友有机会合编一本作品选,向母校110周年校庆献礼,我觉得很有意思。 每个时代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烙印,比如经历的事件、受过的教育、思维的模式、价值的判断、人生的追求等等,这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尤为明显。 那是1960年的春天,我们在读大二。国家生产开始复苏,大地露出一片春色。中文系主任、著名文学理论家、青年创作导师肖殷教授,提出以“岭南春色”为主题,组织全系学生分组到广东各地去采访写作。肖殷认为,中文系的学生,应该懂得文学的基本知识,又要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这是“春色”写作的出发点。这一抹春色,在我们的心目中,是时代的亮色,更是理想的象征,它成了我们一生的向往和追求。于是,《一路春色》成了这本文集的主标题。 所谓“一路春色”,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时代的风雨中,我们能够坚守文化人的独立意识和人格精神。苏东坡当年唱出“岭南万户皆春色”的时候,他是被贬南来经受着各种苦难,但他从苦难中看到生机,从苦难中得到了超越。所以,春色不是生存的境况,而是对生存境况的态度,是生命中顽强、明亮、刚健的东西。 也许我们是幸运的。在大跃进的年代,我们踏入大学门槛。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心地纯正,充满朝气。当我们在湖畔的树荫下打开一本书如痴如醉地阅读的时候,人生的理想也在一页页地翻开。但是,历史似乎要加倍磨炼我们这一代似的,当我们一踏进校门,“运动”就一个接着一个,在批判和声讨的氛围中我们不能静心读书,还遇到了饥饿的岁月,开挖校园人工湖(明湖)、流溪河畔大炼焦、支援粤北农村插秧和磨碟沙暨大农场耕作等也占去我们不少的时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老、少、边、穷”地区。不久是“文革”十年,创造力最旺盛的青葱岁月在混乱和折腾中耗费了。当这一切烟消云散之时,我们已经人到中年。理想要重新扬帆,事业几乎是从零做起。 我们成了这样一代人:青春的逝去,理想的失落,命运的迷茫,生活的艰辛,处境的困厄……一一向我们挤压过来。但我们不屈服,不放弃,我们在坚守,在探求。我们的内心很豁达,很刚强,很阳光。我们的前面一路春色。“夜雨孤灯梦,春风几度花。”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顽强地构筑自己的理想人格,也在构筑自己的文学天地。 李大洲(秦岭雪)从内地到香港,于烦嚣的市井中更见其君子之风。在他的身上,交织着诗人的气质和哲人的情愫。平常的人与事,在他的作品中蕴含了博大的内涵,构思新颖典型,文化气息浓厚,看似平常却奇崛。钟毓材一直生活在香港和海外,没有漂泊的失落,却一直钟情于文学,一方面吸取海外的艺术所长,一方面坚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蕴含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不同凡响,引人思索。黄卓才思维灵动,视野开阔,文风纯净、自然,又有几分潇洒,见出他为人的豁达与有涵养,他的作品折射出人生的智慧与思想的火花。我在文学研究之余一直在写散文,着重发掘平常人与大自然中的美。与我的学术论著一样,创作注意文笔的鲜活,融情于理,力求体现“诗性感悟与理性精神融合”这个特色。 略感遗憾的是,这本文集限于篇幅,一些长篇作品和理论著作没有选人。因此,未能充分体现各人的文学劳绩。即使选人的作品,也不敢说如何光辉灿烂。“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面对时代给予的苦难和折磨,永远保持个人的自由、独立、尊严的人格精神,保持个人生命的活力和光彩,也许这才是更为重要的。 在母校110周年庆典之际,仅以此表示感谢母校和师长的培育之恩。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程国赋教授和中文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使这本文集得以顺利出版,谨此表示深切的感谢。 张振金 2016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