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大少爷娶了吴大潋的六小姐
袁家第(1903一1989,又名袁慧泉),是袁世凯嫡出的长孙女,父亲是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母亲是晚清湖南巡抚、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吴大潋的六小姐吴本娴。
袁家与吴家,一家在河南项城,一家在江苏苏州。袁克定与吴本娴原本不认识,完全是两家老太爷做的主,他们有官场上的利益,就用传统的豪门联姻的方式来巩固。袁克定早年留学德国,喝过不少洋墨水,精通德文和英文,但他对外国的东西不感兴趣,只对中国的政治感兴趣。袁世凯在朝鲜、山东、天津、北京做官时,他都随侍在侧。他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外面传说他逛妓院、逛舞场,全是瞎传)。吴本娴是姑苏城里的大家闺秀,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度,对政治很少关注,只对五颜六色的绣线和绣花感兴趣,有一手绣花的好本事,对北方的气候和生活环境不甚习惯。所以这桩婚姻对两位当事人来说,并非那么舒服。
但是,这却是吴大潋晚年最后一件心事,因为这位六小姐吴本娴忠厚又老实,耳朵还失聪,必须找一个靠得住的婆家才行,否则要受人欺负。1901年,正是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荣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宝座的时候,袁府喜上加喜,长子娶亲,宾客盈门,吴家六小姐花轿北上,自是大红大紫,排场空前。这个女儿的婚事搞定了,吴老太爷才放心地闭了眼。
然而袁家觉得还有点问题,因袁克定属虎,吴本娴属龙,旧时说法龙虎斗是相克的,于是就得找一位属鸡的来“牵一牵”。吴家小姐进门不到一个月,就有一个叫马彩云的姑娘当了袁克定的姨太太。1902年,马彩云先生了一名女婴,取名袁家锦。1903年,袁家第出生在天津袁府。辛亥革命之后,在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的时候,全家跟着到了北京,住进中南海,但也常回天津小住。
说起来袁世凯是袁家第的亲祖父,其实袁府的小孩子一年才能见到他一次,就是在过年的时候。大年初一是祭祖、磕头的日子,祭完了祖,小孩子就得排好队一个个向长辈们磕头,当然首先是给祖父磕头,男的优先,女的在后。袁家第姐妹俩在孙辈中最年长,总是排在其他女孩子的前面。祖父在这时显得并不像照片上那样威严,而是十分和蔼可亲的样子。过年时多磕点头总是划算的,可以拿到不少红包。
在袁家第十三岁的时候,袁世凯作了八十三天皇帝梦终于“驾崩”,她跟随父母回河南老家住了三年。袁世凯的儿女们分家后,袁克定一家于1919年又回到天津。袁克定的生母于氏过世后,他带全家搬回北平,住在宝钞胡同。袁家第的母亲吴本娴1939年就在那儿去世。
袁家第小时候在天津袁府里读私塾,同时跟母亲学刺绣和贴花(把布艺花样缝到合适的衣服上)。袁家的私塾规模很不一般,一同读书的孩子很多,因为袁世凯有十七个儿子,十五个女儿,袁家第的十三姑和十四姑都比她年龄小,还有几个叔叔年龄也都比她小,另外袁世凯的孙辈有四十七个(袁家第还有一个庶出的弟弟,也是马彩云所生),这还不包括外孙辈,所以私塾生活并不感到寂寞。
袁家私塾要学的内容很多,除了国文、历史、数学,还要读英文、法文、书法、绘画、钢琴等,绘画课还分中国画与西洋画。袁家第最喜欢书法、中国画和古典文学,在十三岁时就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了,绘画在名师的指点下也日有长进。她擅长山水和花卉,房间里常年放着一张大画桌和一个收藏画件的大橱柜。书画的爱好她一直保持到“文化大革命”前,这从她晚年留下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母亲和婆婆是亲姐妹
袁家第的小姨妈吴本静比她的母亲吴本娴小三岁,排行老七,是吴大潋最小的女儿
(吴大潋原本一儿六女,儿子不幸早天,所以过继了吴湖帆为子),嫁给苏州城里著名的书香门第费家。她们同父同母,但是性格脾气绝不相同,一个敦厚老实,性格内向,不多说话;一个机灵活泼,遇事果断,说一不二。但姐妹俩感情非常好,虽然一个远嫁北京,一个仍在苏州,相隔几千里,她们一有机会就带了孩子来回走动。P2-5
漫话海派名媛精神
在寻访上海滩名门闺秀的足迹时,有两个地方令我非常震惊,至今不能释怀。一个是五原路靠近常熟路的一家小烟纸店,那原是一栋小楼的汽车间,五十年前被用来住人,住的竟是盛宣怀的七小姐盛爱颐。她在一场特殊的灾难中,被迫从花园洋房迁到了这里,在这里一住就是二十多年,直至去世。另一处是淮海中路一栋大楼的楼梯问,那原是大楼的管理部门堆放杂物的地方,只有七个平方米,严格来说只有四平方米,因为顶上的楼梯有个大斜坡,斜坡下面的空间是无法站人的。这个楼梯间在十年浩劫中也被用来住人,来者是严筱舫的孙女严莲韵,也是被迫从花园洋房中搬出,来到这个原本不该住人的旮旯。
盛宣怀家族和严筱舫家族都是上海滩一流的豪门望族,两家的老太爷都是李鸿章大办洋务时的得力干将,当年在上海滩都拥有庞大的家园,小姐们过着席丰履厚,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历史的潮流有时就像海啸时的狂涛,万丈琼楼就像《红楼梦》中说的“忽喇喇似大厦倾……”,金山银山转眼间化为乌有,琼楼玉宇顷刻问变成了汽车间或楼梯间……何况还要接受无休止的批斗。这段历史,数十年之后回望,仍令人不胜浩叹!
但是,上海的名媛不都是娇滴滴只会发嗲的无能之辈,关于这一点,社会上对她们甚少了解。盛家和严家的这两位千金小姐,最终都以现代超人的心态度过了苦难岁月,一个活到九十岁,一个活到一百岁。当年凡是前去看望严莲韵的亲友,没有不为她伤心落泪的,但是她反过来还要安慰人家,说是这里虽然朝西,夏天很热,但是冬天暖和;没有煤气灶只好生煤油炉,她说煤油炉也有点好处,夏天蚊子没有了……盛爱颐任何时候都是一身干干净净,头发一丝不乱,即便穿粗布衣服也是整整齐齐的,做派大大方方。她一旦收到海外亲友的接济,就会把在沪的穷亲戚招呼来一起吃饭,大家“穷开心”一场。在有雪茄烟抽的时候,她会拖一个小凳子坐到门口来,从烟雾里“透视”五原路上熙熙攘攘的过往人群,那时五原路还是一条马路菜场。她常说:“人说‘富不过三代’,而盛家,已经富了四代。‘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眼前的一切都会过去的。”总之,即便在那极端令人不堪的岁月里,她们仍保持了人的尊严。
上海滩老派人爱用“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来评价名门闺秀,其实,她们在那些特殊的年头,岂止是下得厨房,简直与下地狱无异。之所以能在大风大浪、大灾大难中保持镇静与超脱,大概与她们所受的教育有关。
她们都是上海滩知名度相当高的名门闺秀,在家族里既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熏陶,也在上海这个西风东渐,五方杂处的开放口岸,受到过良好的现代文化的教育,有的还接受了西方教会学校的教育。她们绝大多数都在名校如中西女中、圣玛丽亚女中、金陵女大毕业,英文程度相当不错,所以当初在那个以男性为社会活动主体的社会里,她们敢于走出大宅门,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包括一些涉外的社会交往,视野非常开阔。盛七小姐盛爱颐,还是中国第一代女权主义者,她率先在女性的遗产继承权问题上向传统势力宣战,成功地打赢了中国第一场女权官司,开了女性有权继承上辈遗产的先河而名扬天下。严莲韵于金陵女大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竟是去安徽怀远的一个穷困山村当女教师,一去就是三年,直到病重才返回,后来在上海出任女青年会会长多年。可知她们的胆量与眼界,绝非一般小家碧玉或什么什么明星所能比肩。
如此看来,名媛们“上得厅堂”还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好日子谁不会过呢?尽管“厅堂”上的礼貌礼仪并非容易学会,并非人人能学得到位,其中人的气质是第一位的,不是雕虫小技能够打发。但是“下得厨房”就需要勇气了。而要能“下得地狱”,就需要更高的智慧和品位。
谁能保证一个人一生一世不遇到灾难呢?有时候表面大富大贵,内质里哀莫大也。盛爱颐、严莲韵以及很多曾经在特殊年代“下过地狱”的名门闺秀,她们气质高雅,知识广博,风度卓尔不群,有很多令人艳羡之处,但是最可贵的一点,还是在灾难面前的镇静和从容。某种程度上,她们也是上海女性的杰出代表,是百年上海滩不可多得、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一道精彩华章,尽管多年来,她们一再地被曲解。从她们身上,人们或许还能体味到,百年上海滩多元生活的无限魅力。
盛谢诸位前辈和朋友对我的帮助和指导,她们是:吴靖、周素琼、严仁美、周稚芙、徐文绮、袁迪新、席与明、席与昭、席与时、吴佩珠、朱章绣、刘德曾、任永恭、聂小琦、周退密、施蓓芳、庄元贞、彭蔚宜、李家庞、盛承志、盛承宪、徐景灿、钱家成、李国光、区丽珍、李家震、潘家震、朱曾浒、刘兆元、周麒、刘耋龄、唐无忌、陈平、刘作安、费莹如、王圣思、赵荔等。
上海滩名门闺秀是海派女性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愿继续得到行家里手的帮助和指导,以及广大读者朋友的支持和厚爱。
宋路霞
名门之花在艰危时势中盛开
上海滩乃藏龙卧虎之地。一个多世纪以来,多少名门望族在黄浦江畔风云际会,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在波涛汹涌的时代大潮中,这些家族沉浮跌宕,有的厚积薄发,乱中崛起;有的汪洋失舵.折樯断桅。世事的风云变幻,让人无法预料。多少显赫一时的大家族乐极生悲,盛极而衰,他们的后代,大多有着非同寻常的经历,时代的烙印,在他们身上格外鲜明,其中的哀伤喜乐,大起大落,以及生离死别的故事,令世人唏嘘。
名门之后,其实也是平常人。他们中的佼佼者,并非依仗家族门第的护佑提携,而是靠自己的奋斗探求赢得社会的尊敬。尤其是其中的很多女性,坚忍顽强,百折不挠,在不同的领域展现才华,取得成就。《上海滩名门闺秀》,其主角就是这类名门后代。书中写了上海滩十位名媛闺秀的真实故事,她们出生于官宦巨贾之家,人生的经历却非一马平川。她们走过了不同的时代,历尽人问的荣辱悲欢,她们的人生,也许比小说家虚构的故事更曲折动人。读者在这些人物的真实经历中,可以感受时代的沧桑变化,也可以窥见人世汪洋的波光诡谲。正如本书作者所言:“某种程度上,她们也是上海女性的杰出代表,是百年上海滩不可多得,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一道精彩华章,尽管多年来,她们一再地被曲解。从她们身上,人们或许还能体味到,百年上海滩多元生活的无限魅力。”
本书作者宋路霞,是上海文坛一位勤奋多产的女作家。这几年,她的创作题材大多反映上海的历史,她写的上海各界历史人物的纪实散文作品,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读者喜欢读她的作品,一是因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感兴趣,对这座城市中曾经风云一时的名门望族和精英人物感兴趣,二是欣赏她的文笔,欣赏她对历史的严谨态度。写历史纪实题材的作品,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作大量的采访,需要做研读历史,查阅资料,核对史实的功课。其中的繁琐和辛苦,旁人难以体会,若不是有求真探实的耐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恐怕难以胜任。而宋路霞恰具备这样的耐心和毅力。在写作上,宋路霞也表现出驾驶历史题材的能力,她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蕴涵真情,她以平静的姿态叙述波澜起伏的故事,将历史的波澜引入笔端,娓娓道来,引人人胜。
宋路霞是我大学时代的同学,三十多年前她在华东师大文史楼上大课时求知若渴的样子犹在眼前。记得那时她就爱好写作,给我看过她的诗和散文。我毕业后,她留在大学编校报,在写作上似乎沉寂过一段时间,现在看来,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爱好,一直在准备,在积累,在做功课,终于厚积而喷发。这几年,看到她新作迭出,在历史题材的写作领域独树一帜,成为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作为老同学,我真心为她高兴。 (作者帚著名作家,现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
宋路霞著的《上海滩名门闺秀(2)》继《上海滩名门闺秀(1)》曾国藩、李鸿章、段祺瑞、盛宣怀、严筱舫等著名家族的十位名门闺秀之后,又选取了袁世凯、顾维钧、刘秉璋、张静江等十个大家族的十位女性,记录了她们坎坷、优雅而精彩的百年人生,为我们展示了东方女性的绝世优雅,大家闺秀的绝代风华,以及极有魅力的上海滩上流社会女性生活……
上海滩上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名门望族的滋养,东土西风的熏陶,使她们的学识和教养,气质和风度,卓然独立,与小家碧玉不同,也与传统闺房小姐相异。她们是上海城市生活中的一道特别风景,有着特殊的风度与风采。
《上海滩名门闺秀(2)》作者宋路霞女士,在十多年研究近现代家族史的过程中,近距离采访了历经风雨而幸存下来的一大批名门闺秀,记录下她们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并收集到大量秘藏闺中的珍贵老照片,为我们留下了贵族女性角度的百年历史沧桑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