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迎向诗意的逆光(评论集2011年卷)/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
分类
作者 赵月斌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青年评论家赵月斌的文学评论集《迎向诗意的逆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系“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11年卷)之一,收入作者近年创作发表的文学评论作品20余万字,其中包括荣获省泰山文艺奖的评论作品《置身于苦难中的黑色英雄:莫言论》。赵月斌现供职山东省作家协会,是枣庄籍青年评论家。

内容推荐

赵月斌是写家兼评论家,是作家式的批评家。他有创作的经验做底子,有艺术的直觉做导引,有充沛的激情做渲染,有灵动的文字做翅膀。

赵月斌的批评有宏观性、质疑性,观点犀利,锋芒毕现,敢于批评,不惧名家、大家,而且言之凿凿,自成一家。

喜欢看文学评论的读者不妨看看赵月斌这本《迎向诗意的逆光》。

《迎向诗意的逆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总序

序:关于赵月斌的三点意见朱向前

卷一

 逍遥与沉迷

 从乡村歌手到大话英雄

 叫喊或命名:走向拯救之途

 朝向北窗的省思

卷二

 置身于苦难中的黑色英雄

 承受与挣扎

 苏童的多米诺骨牌

 芥川龙之介小说读解

卷三

 事实·现实·真实

 当文学遇到现实,当现实遭遇主义

 究竟是谁中了毒?

 到灯塔去?在深渊中?

卷四

 我们何以求生,何以爱

 上了岸,何去何从?

 只想看到活生生的人

 活着的罪过与福祉

试读章节

海尔-波普彗星已在天际缱绻多日,我今天才想起去看它。仰目注视天边那遥远无助的惨淡时光,想及今夜要走近的胡河清君,心中不免怆然!胡河清如流星在夜空划过,他惊动的只是那些在深夜仰望苍穹的人。

先前隐约听说胡河清之死时我还未有多少触动。也许是年轻的我已把诗人自杀看成了生命的绝响,像海子那样,他的死自有他的理由。可是当我偶然翻读胡河清君留下的文字时,立时觉得相识恨晚,枉然自嗟。胡河清的文章写得灵醒俊逸,才气、学识、人品俱超乎凡俗,是为吾辈之高标也。按胡君惯用之法,我一再瞻其遗相,看到的是他稍鬈的头发、宽广的额头、清明的眼神和微翕的双唇,我看到了他的直截与持重。胡河清锐不可当,又脆弱如冰。这倒也应了他一再推崇的所谓“生命的悖论状态”: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传说,具有天才领袖异禀的大人物,往往倒有几分女气的。胡河清:《双性化:生命的悖论状态》,《胡河清文存》,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75页。

……男性性别的极限化也会导致女性意味的渗透。胡河清:《贾平凹论》,《灵地的缅想》,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庄子就是这样一位稍有些女性意味的美男子。胡河清:《〈灵地的缅想〉自序》,第6页。

——胡河清称之为“双性人”。由此称“贾平凹对男色的敏感流露出他身上有一种女性化的温柔”胡河清:《贾平凹论》,《灵地的缅想》,第44页。。而称女心理学家耿文秀身上有“一种男性的伟岸正气”胡河清:《双性化:生命的悖论状态》,《胡河清文存》,第275页。。这确实是胡河清本人的夫子自道,纵观其文其人,一方面他有一般男人所难及的阳刚之气,另一方面又有类似女性的那种没来由的“羞涩和温柔”这一说法来自张炜:“我渐渐发现了一部分人的没有来由的羞涩。尽管岁月中的一切似乎已经从外部把这些改变了、磨光了,我还是感到了那种时时流露的羞涩。由于羞涩,又促进了一个人的自尊。”“另外我还发现了温柔。不管一个人的阳刚之气多么足,他都有类似女性的温柔心地。他在以自己的薄薄身躯温暖着什么。这当然是一种爱心演化出来的,是一种天性。这种温柔有时是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不过敏锐的人仍会察觉。他偶尔的暴躁与他一个时期的特别心境有关,你倒很难忘记了他的柔软心肠,他的宽容和体贴外物的悲凉心情。”参见张炜:《羞涩和温柔》,《张炜名篇精选·散文精选》,山东友谊书社1993年版,第93页。。他兼采阴阳二气修炼自身,以图至善至美,然骨子里有相克相毁的精髓,致使命数无家,皈依了“缅想的灵地”。

也许我能顺着这条线索走近胡河清君,走进他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胡河清的“血地”在陕西的黄河之滨,祖籍安徽绩溪曾出过一代朴学(皖派)大师戴震(东原)。这更让我惊异地记起八年前卧轨而去的海子,也是安徽(长庆)人氏,再依胡河清君神秘的地缘说,似乎又有理不清的由头。海子过黄河离开家园居北方都市北京,河清渡长江离开“血地”居南方的都市上海。海子隐郊县农舍,河清隐百年古楼。比河清小四岁的海子(1964~1989)早他五年去了,那年我十七岁,也正热烈地写“天空太低太低/我高高昂起的头/被不止一次碰破”之类的诗。海子的死让我初窥生命之无常,便也写下“遗书”,为“活着,还是死去”苦闷良久,终究自觉无趣,只得强作洒脱,渐至释然。现在,胡河清君又决绝而去,我一再扼腕痛惜,却再无追崇之意。

读《灵地的缅想·自序》好像觉得是胡君有意弃世的绝命之辞。他用近一万五千字的篇幅追忆了自己的“一生”,难道没有自奠的味道吗?最初“崇拜科学”的胡河清以为科学的未来也许会用实证的方式提供诸如宇宙有没有边际、人死后灵魂的去向等形而上问题的答案。可他最后却被“叶子发黄”的古书和大运河畔的古老房子熏染得“作出了生平最困难的决定”:与文学相伴终生。

这意味着胡河清悲剧命运的开始吗?他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触发了一种“隐士的暮气”;他上大学后从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是《庄子》,想在老庄哲学的净水中洗涤自己的心灵;他迷醉中国古典诗词,欣赏“日暮江岸送行舟”的惆怅意境;他被《黄帝内经》打开了“天眼”,沉浸到充满灵魂传说的遐想之中;他研读佛典,由失眠而安眠,洞见了佛法的伟大;他还修习了《易经》,强调《易经》代表着一种宏大的审美境界。

戴震曾有言曰:“仆闻事于经学,盖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转引自: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66页。胡河清“游心”于古人的智慧与气韵之中,可说“淹博”、“识断”、“精审”皆有其法旨,故一与当代文学相契合,便生机勃发,光彩照人。原来“心如古井,矢志于中国古典学术文化研治”的胡河清,其实更热诚地瞩望着中国文学的未来。他预言着“中国全息现实主义”的诞生,发现自己“古典式的恬淡心境也许不能保持很久了”。

由此,胡河清走向的是“梦幻、缅想”——这样能否弥补“游历上的不足”?

在二十页的《自序》中,胡河清一再提及他的“曲折经历”:

我满月时就离开了那块大西北的“血地”。

我从小就居住在上海一所历史悠久的公寓里。童年时代时常被剥落的粉墙上爬行的光斑所惊起,似乎四周潜伏着难以计数的幽魂。

我在大约十五六岁的时候,又回到了生养我的地方。我当时穿的衣服在班上是最褴褛狼狈的,这可以充分表现出家境是如何的凄凉。我幼小的年纪,挑起了家庭中几乎所有的生计。

少年时代的艰辛……

突如其来的身世变故使我失去了涉足高峻深远的灵地探险、游历、朝圣的机缘。

忆及自己的前半生,风和日丽的良辰美景甚少。

我无缘探究胡河清的家世,单从这些文字即可看出他的经历之“苦”及内心之“苦”。“凄凉”、“艰辛”、“变故”之类的字眼表明他对生命之苦实在不堪重负。据胡河清的朋友王海渭回忆,他在1986年已发生过一次精神危机,并留下了“我自杀之志是因为要还我清净正身”的遗书。黄河之子胡河清对“死”可以说早已置之度外,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他说出“心苦”、“厌世”、“乏生趣”的时候或已注定了三十四岁的生命已不可挽留。

我一再翻检他留下来的两本书,试图发现一些什么,我知道胡河清绝不是畏惧生活,他只是因为太热爱这个世界才决然而去的。两千多年前屈子投江是出于“怀乎故都”,而活得洋洋得意如郑袖之徒恰恰是故都的出卖者!真的是好人难活吗?世俗社会是一个人的前定,谁也无法逃避。有苟活者,有抗争者;有平庸之徒,亦有不凡之辈。死者已矣,人间世还是要一代代地活,问题是:如何活下去?

胡河清曾就此比较过王国维与钱钟书:

王国维有西方理想主义者正面惨淡人生的严峻性格,却无其“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抗争勇气;又有东方佛学视尘世为悲苦心狱的阴冷,而无其既知善恶如形影之相随则诸是非于一体的圆滑。诚所谓聪明过头,自寻烦恼。此王国维之所以终于弃世者故也。

较之于王国维,钱钟书的“痴气”似乎要稍少一点。……钱钟书在对人情的激忿与对宇宙之“悲志”上均不减于王氏,但幸而他有一种将人生的丑恶、缺憾转化为审美形象的特殊本领。胡河清:《钱钟书论》,《灵地的缅想》,第94~95页。

李劼在《胡河清文存》序言里称胡河清为“当代文化的共工篇”,并将其与王国维的自沉相提并论,这除了肯定胡河清之死的文化意义外,恐怕还有嗟叹他重蹈王国维死路的深意。胡河清指出了王国维弃世的文化渊源,同时也为自己结束生命埋下了伏笔。胡河清是这片土地上孤独的婴儿,他有赤子之心而无护心之镜,他一再谈起“审美”,最终却没有拥抱审美的人生。

P3-8

序言

关于赵月斌的三点意见朱向前

赵月斌的评论集《迎向诗意的逆光》经过两次调整、充实、提高,终于在今年“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委会上顺利通过。按编委会分工,由我来为其编选,并写几句编后的话以为序言。

我翻检着这两年关于赵月斌的推荐和评审意见,发现有几点认识是大体一致的,也是大体稳定的,它反映了大家对赵月斌批评的一般看法。不妨在此引用过来再略加说明,就权当序言吧。

其一,赵月斌曾经就读的鲁迅文学院在2009年12月25日的推荐意见中强调:“他的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相得益彰,带有切实的亲身体验和鲜活的审美感悟。”这是一个关于赵月斌批评身份的基本定位,也是解读赵月斌批评的一把钥匙。即他具有双重身份:写家兼评家。是作家式的批评家,有创作的经验做底子,有艺术的直觉做导引,有充沛的激情做渲染,有灵动的文字做翅膀。它可能是一种好看耐读的感悟式批评、印象式批评,或者接近中国传统的评点式批评,更可能是中西合璧的感悟式与学理性兼具的现代批评。总之,这是一种为我个人所偏爱的批评路子,也许是出于与我自己路数相近的一种惺惺相惜吧。中国古代鉴赏式批评历经千年而不衰,富有其深厚魅力自不待言。而且,我看20世纪外国(西方)重要文论,若论其经典性,出自海明威、艾略特、乔伊斯、博尔赫斯、略萨、马尔克斯等作家手笔的恐怕还占上风。至于中国现代文学中,经得住时间淘洗的当更是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郁达夫、巴金、沈从文、林语堂、钱钟书等作家文论或创作谈。当代文坛中,能弄好创作与批评的双枪将确乎越来越少了。所以王蒙曾力倡作家的学者化并且身体力行,写下了不少漂亮的文论与创作谈。上个世纪80年代的优秀青年批评家里面能写出一手好小说来的大概也只有李庆西等几人,放眼当下文坛,拥有可观的理论著作同时又能把小说做大的,恐怕也只有一个曹文轩了吧。当然,如此拉清单,并不是说赵月斌已经达到了上述诸大家名师的水准或实力,只是说他接近于这个路子,是当下评坛的一个稀缺品种,具有很好的潜力和前景,我想,这也是我本人和丛书编委会看好赵月斌的主要理由。

其二,雷达先生在2010年4月5日的初审意见中着重谈到,赵月斌的评论“有宏观性、质疑性,观点犀利,锋芒毕现,有非常鲜明的个人见解”。这就说到了赵月斌的第二个特点,即敢于批评,并且不惧名家、大家,而且言之凿凿,自成一家。正如他把贾平凹的《高兴》、刘震云的《我是刘跃进》、余华的《兄弟》、闫连科的《风雅颂》等大家名作一概斥之为“伪现实主义”,并分别予以痛批。在文章的最后,赵月斌有针对性地指出:“虽然我们不必强求作家一定要装备哲学的、社会的、政治的等思想武器,但是一个写作者最起码不该浮在感觉的表层,仅因一知半解,异想天开就自命不凡俨然上帝,至少,作家本人应该根植于生活,有自己的感受、省察和洞见,在你的幻想肆意驰骋时,不该放弃对现实世界的敬畏和尊重。一颗粗糙、枯干的心怎么可能顾念生命的细节、现实的丰盈,一个草率、空疏的人又怎么可能仅凭想象就轻易撷取存在的真实?”(参见《当文学遇到现实,当现实遇到主义——伪现实主义批判之二》)据我所知,这些批评意见在业内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赞赏的。我认为,这种赞赏,一是来自赵月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二是来自他言之成理的“鲜明的个人见解”,虽然我们不见得都能完全认同他的见解。这也是当下批评界的一种稀缺品质,因此,也是编委会认同赵月斌的又一条理由。

其三,李敬泽、张陵先生在2011年4月24日北京蟹岛全体编委会上的发言中,共同认为:像赵月斌这样立足本土,以极大热情和精力为本省文学新人新作撰写评论推波助澜的定位与姿态甚为难得,值得鼓励,而不必让他们拔高、超越,动辄国家高度、全球视野……应该说,对于赵月斌这样的外省青年批评家,李、张二位从职业(刊物、报纸主编)的角度提出了与以往相悖的新论。以往,面对像新疆的韩子勇、宁夏的牛学智等等,更多粘滞于本土作家研究的现象,编委们的主要意见是希望他们能超越地域,立足本土,放眼全国乃至全球,以至拿牛学智开了一个玩笑:老是评论本省区的新人新作,岂不是杀鸡用“牛刀”?当然,本省区的新人新作应该得到及时有力的批评,鼓励乃至于引领,但毕竟有它地域性和可阐释性的局限性,不利于批评家自身的施展、升华与扬名立万。这是一对矛盾,但又是一对不难解决或说应该得到平衡处理的矛盾。而且这对矛盾在赵月斌身上并不突出,他既有全国视野(如前所述敢于叫板名家名作),甚至世界眼光(如解读芥川龙之介,瓦连京·拉斯普金等等),也有本土情结和新人情怀(如主持《时代文学》“鲁军新势力”,追踪研究曹有云、臧利敏等非著名诗人等等)。李、张二位的意见倒是提醒我在编选这本评论集时,面对处理那组评点文学鲁军的文章时格外慎重,经与赵月斌沟通,略作删节而己。李、张二位主编的意见值得重视,特记录于兹,供赵月斌勉之。

引三条意见加三点说明,是为序。

辛卯夏月于江右袁州听松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3: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