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场暴雨过后,夏天就这样过去了,尽管余温依然可触,但它的确是过去了。
没有人能体会,这逝去的一年,我所经受的身心的苦难。朋友建议将这本诗集命名为《夏日的挽歌》,我谢绝了。这一年,这个夏季,不是单纯用“挽歌”一词,就能表述的。尽管我刚译完《墓畔挽歌》,那挽歌的情调,恰似我此刻的心境,但我依然不能用它来命名。
诗是什么?
虽然我已经出版了50部诗集,论诗语录撰写了无数条,但这个疑问,依然会时常闪现,逼迫我作出新的回答。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诞生、生长、成熟、衰老,然后死去;我们索取、奉献、奉献、索取……
我们似乎来自无形,归于无踪,然而我们又无时不在闪现留痕。大地没有留下我们的影子,但我们的确从中走过。
诗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
虚伪是它的天敌!
就像这消逝的一年,涅粲般地轮回着,在身心俱疲中考验着。
放弃,还是努力,如不断交替的双臂,在自然地节律中起伏。
我在身心俱疲中编订这部诗集,它其实是一种告别。
诗不能与真实的存在割裂,诗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从没有真正的虚幻过。
我们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诗不是我们对生活的放弃,相反,应该是更为深入地投入。
诗如果不能对你的生活注入活力,不能彰显你的生命,要它何益?
在纷繁嘈杂的生活中,在生死相依的生命里,无情比无神更为可怕,无归比无依更为虚空。
我们一生的努力,何尝不是一种寻觅,一种皈依!
在这涅粲的一年里,我更多的体味是:何者为爱?
其实什么是诗?归结为一句:诗就是爱!
何者为爱就是对诗的终极回答。
寻觅、感悟、感悟、寻觅……
这个答案就写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履历之中。
我的答案在哪里?
这就是我在这本书里想回答的,尽管我知道这不是我的最终答案。
……
改于2011年3月1日生日
春天这个字眼,似乎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描写春天的诗句可谓不计其数。这大概是因为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无限春光里,面对绿的海洋、花的世界,谁不为之心动,谁不为之歌唱?因此,春天这个季节对诗人来说就更多了一份向往和痴迷。正是在这个桃花儿红、梨花儿白,阳光明媚,柳絮纷飞的季节里,我在山城重庆读到了诗友文爱艺的书稿——《文爱艺诗集·2011》,无疑给我如怡的心情增添了许多快感。
爱艺是一位高产诗人,至今已出版了50部诗集,创下了中国诗人著作发行量之最(累计发行390余万册),这是我等不能企及的。这与近年来诗歌的不景气形成了强烈反差。曾几何时,诗歌开始远离读者,沦为和读者距离最远的一种文体。读者和诗人的问题都非常明显。不论是诗人们越来越私密化的语言,还是诗歌越来越表现出的个性化倾向,抑或是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致使诗歌呈现的难度和主观性,都让读者无法接受。我认为,关键问题是诗歌丧失了真正吸引读者的东西,不仅读者无法“感动”,恐怕连诗人自己也“感动”不了。具体说就是没有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获得心灵的触动,或者喜悦或者悲伤或者领悟的东西。许多现代诗,尤其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代诗,越来越注重技巧以及由技巧表达出的内在化和主观化倾向,诗人作为创作主体,在逐步消隐。让我们看不到诗人的判断甚至诗人的倾向,真实的内心更是无从考察。那些让娴熟的语言和技巧武装得刀枪不入的绮丽的句子,使读者不知所云。这些句子读起来好像很顺畅,然而读后只能给人平庸的生活更添一道平庸,让麻木的心灵更加麻木,让人怀疑诗歌是不是已经不能够感动人心了。
然而爱艺没有落入这个怪圈,读他的诗不仅轻松愉快,更重要的是能激扬你的生命,使你在阅读中得到享受,受到启迪。是的,任何文学作品要想产生意义,首先要让读者的心灵感动。如果连起码的“感动”都失去了,我们又怎么奢求读者喜爱诗歌呢?
爱艺的诗题材广泛,有对大自然的思考,有对生命的拷问,有对故乡的赞美,也有对爱情的低吟浅唱。总之,在他的生活里无处不是诗,日月星辰、花草鸟虫都成了他入诗的对象。他笔下流淌的就是感动读者的涓涓热流。
同样是感动,爱情诗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一种。爱艺的“爱情表达”不低俗:“假若你留意/你会随时发现/这遍地皆是我对你的思念//因为我的情思/已充溢/在四季的风中//那凝成相思的种子/已结穗落尘/随风遍植//无论何时何地/都有着它的根系/在蠕动”(《假如你留意……》)。这样的爱情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想起了你/在没人提起你的时候/风和着落叶的节奏//我想起了你/相聚/随后又别离//我想起了你/星光在孤独中/而落日慌乱地收藏起它的彩幕//我想起了你/茫茫时空/从来中来/到去中去空中留下幻梦//我想起了你/我想留下你的容颜/你的声音//风来自无形/归于无踪但目极地/无处不体现出你的风度”(《我想起了你……》)。这样的爱情诗,在表达上如泣如诉,无不给读者清新愉悦的感受。
“什么是诗?
归结为一句:诗就是爱!”这是诗人的回答。
一样是感动,我们可以从爱艺对“生与死”的终极关注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你将离去/请留下你那浓密的翠绿……让我怀念……请慢些走/让我能记住/这短暂的时光你的颜色//不得不远离的季节啊/命中注定了你将留下痛苦……日子迈动着沉重的步伐/走在梦幻的季节河上//我愿再看一看你离去的方向……你在衰老一步一步地衰亡/沿着固定的弥留的光……温柔的大自然啊你也有暴烈忧伤的时候/尽管你的美丽/无穷无尽//或许你备尝艰辛/所以你的目光里/有着无限的眷念……死亡/这是对过去的告别/但是你的灵魂在消失之前/依然飘散着美丽”(《夏日的挽歌》)。动物、植物都是生命的客观存在。诗人的使命就在于把那些无法观察的内在生命的涌动转化为语言形态,把生命深处蕴藏的力量发掘出来,以激发和唤醒读者的内在生命。一片落叶的终结就是回归大地,滋养树的根须,这样的生命哪怕消失,也是美丽的。
爱艺的诗,内容丰富,充满了哲理的光芒。一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在他的笔下,却有了崭新的内涵,使小主题得到了大升华。有的诗甚至仅是诗人的闪念,仿佛信手拈来,却写出了深度。这是需要功力的,也不是谁都能为的,没有对诗歌创作较高的领悟和技巧是不行的。
诗歌创作是要讲技巧的,所谓“无技巧”论是站不住脚的。但是,技巧是形式,包含着深刻的内容,没有内容的技巧是根本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内容决定技巧。好的诗歌是让技巧和所表达的内容相融汇,让读者看不到技巧的痕迹,也因此感觉不到阅读的障碍。据此可以看出,对于个人化写作而言,技巧与生命的贴近也就非常自然了。
一般认为,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诗歌在外国诗歌的影响下摆脱中国传统诗歌的历史;其实,中国新诗的历史也是中国新诗不断唯美化的历史。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显在运动中,中国新诗始终涌动着一股唯美主义的潜流。唯美主义因素的不断作用,使得中国新诗在“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获得一种较为合理的张力,从而也使得它没有成为纯粹的宣传工具,并在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后仍然保留其永恒的诗学价值。爱艺的诗是唯美的。他过去发表和出版的不论,单就这本《文爱艺诗集·2011》而言,洋洋九卷9000行无不显示出诗人唯美化的价值取向。他的诗不晦涩,好读好懂,没有空洞的说教,句式铿锵有力,讲究音律美,这也许是他的诗集广受读者欢迎的根本原因。希望爱艺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是为序
杨辉隆
2011年3月9日删改于诗城奉节
《文爱艺诗集》是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诗人文爱艺的最新诗歌选集,共收录抒情诗、散文诗156首。此次出版诗人又做了精心的删修和补充,在编排上也更为细致,使本书更趋完美。无论是对青春的眷念,对爱情的歌咏,亦或对岁月的思考,都深深刻烙着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诗人以自然清新的诗风,与读者做平等而亲切的交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迄今,诗人作品已发行390余万册,创造了当今诗坛诗集发行量之最的奇迹,成为当代新诗复兴的开拓者。诗中,诗人向我们倾诉了他的热情、梦想、愤怒、忧郁、柔情、痛苦、欢乐、希望和哀伤……您将从中获得诗人那颗真诚而火热的心所给予的力量。
《文爱艺诗集》是您馈赠或收藏的理想读物。
《文爱艺诗集》是广受读者喜爱的著名青春诗人文爱艺的最新诗歌选集,共收录抒情诗、散文诗161首。他的诗被誉为“用诗建造的可以对话的青春偶像”、“是精神家园中与人共同呼吸的草坪”;既吸收了传统表达方式,又融汇了现代表现技巧,是传统与现代的优秀结合;音韵优美,充满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