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农民
如果你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你就可能难以理解“农民”这两个字。农民,按照老家的俗话,就是种田人。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农民盼望丰收年。
我的老家安仁是偏远落后的湘南山区,由于地处闭塞,加上特产工具落后,听老年人讲,在那以粮为纲的年代,仍然温饱难保,食不果腹。那时的老家曾经流行一首歌谣:“裁布匠家里没衣穿,木匠家里没凳坐,农民家里没饭吃。”其实,在湘南山区每年都有两个难挨的饥荒季节。在闹饥荒的日子里,大多数农民家里每天只能吃上一餐掺了白皮薯干的糙米饭,剩下的两餐不是菜叶煮粥,就是薯渣当饭。饿极了的农民,一大碗热气腾腾、能照得出人影子的稀粥,用嘴紧贴在碗边转上一圈,就能一口气把整碗稀粥全部吞下肚。现在说起这样的事情,我们这一代人听起来就似乎很遥远,简直是件难以置信的事情。
老家农民真正享受丰收的喜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时刚刚提倡种三系杂交稻,开始,农民心里有些放心不下。大家议论纷纷,“打倒高杆种矮杆,粮食收成翻了番。”“能吃上白米饭已是不错了,还种什么杂交稻。”……说归说,做归做,杂交稻到底还是种上了。事实上种起来并不怎么费事,让人想不到的是,杂交稻使粮食生产当年就实现了晚稻超早稻的奋斗目标,全年粮食生产超“纲要”。无比艰难的一步,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跨过来了。初次尝到丰收的喜悦,农民心里都十分高兴。只要提到杂交稻,就会笑得把嘴巴挂到耳朵上。
实行联产责任承包制以后,农民很快就享受到了丰收的快乐。记得爸爸妈妈说起过,那时候突然间发现自家的谷仓已是满得不能再满了,稻米多得连家里饲养的数十头猪也无法帮着吃完。
于是,爸爸和妈妈合计要把吃不完的稻谷担到集市上卖。爸爸和妈妈挑了两担去,一问,价钱很低。爸爸说,没办法,粮食是自己用血汗打来的,能变出一个钱算一个钱,这就是农民的现实。那时候,家家户户粮食丰收,粮价一年比一年低,在鲜辣椒要卖3元一斤的年月,粮价却跌落到48元钱能买到100斤稻谷。农民年年盼丰收,盼来的却是增产不增收,明白人在经济上细细一算,不但分文未赚,反倒贴了不少钱。
可能现在有人会问,究竟怎么了?不是广播电视里总说人口迅速增加,耕地不断减少吗?怎么这打下的粮食竟会吃不完呢?
其实,如果听父辈们一讲,一下子就明白了。农民的根生长在深厚的黄土地,再苦,再亏,再累,田也不能不种,即使那些进城打工的农民也还是丢不下心中的锄头和土地。人们不能去喝西北风,关键是吃得好不好。毕竟钱是吃不得的,只有粮食才能解人饥饿解人馋。所以农民总是会想尽办法种好地,多打粮食。哪怕粮食在市场上一点也不值钱,但在农民的心目中,总是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
当然,真正改变老家农民种田命运的,还是杂交水稻的推广。记得中学时就听大人们说,外国人种粮食,产量特别高,而且泰国的大米又软又香!难道月亮真的只有外国的圆?农民只相信自己头顶上的月亮才是真实的。农民心想,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也能做好,杂交稻还不是外国人从中国引种出去的吗?!不信我们就种不出既软又香的优质米来。 县里组织农技人员培育新品种。他们没有辜负农民的……
P5-7
利用一点空余时间,我把自己写过的散文整理成了一册书稿。
堂弟旭东对我说,你好好修改一下,也许可以出版成书呢。于是,我又认真地做了修改,把稿子交给他。我知道,堂弟在北京,写了很多文章,出了很多书,还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是国内很了不起的作家、评论家。而他教书育人也很成功,指导过不少好学生,还培养过一些有名的小作家。比如说,现在全国很有名的张牧笛、陈曦、高璨、卢梓仪和王雪莹都接受过他的指导,出版了多部作品。他还指导过我们家乡安仁不少作家,推荐他们出版了多部书。比如说,在我们郴州市戒毒所工作的刘青鹏,与他素不相识,但当小刘把自己写的长篇童话寄给堂弟时,他立刻认真品读,还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最后还推荐出了书。我们县里的作家协会主席,欧阳启明,他20世纪80年代就在《湖南文学》发表了中篇小说,还获得过湖南文学奖,可惜一直没机会出书,经过堂弟的推荐,启明的中短篇小说集《河姑》顺利出版。
我们家一直有一种读书的传统。我父亲是一中的数学老师,我叔叔,也是堂弟旭东的父亲,也在中学教书。小时候,家里虽然比较贫困,但有书读,父母亲爱孩子,鼓励我们积极向上,所以我们小时候都是比较乖的孩子,都爱劳动,也爱学习,因此考上了大学。我在农业大学读了专科,这在20世纪80年代是很了不起的,也是“文革”以后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堂弟旭东考上了外语本科,是“文革”以后村里第一个本科生。他还读了博士,做了博士后,是家族的骄傲,也是村里的骄傲。
我的写作主要是自学。小时候,父亲喜欢写诗作对,村里人做红白喜事,都要请父亲写对联,写碑帖。这些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后来,我上了大学,在图书馆里读了一些名著。工作后,我先在农业部门工作,又担任县里的团干部,后又做乡镇领导,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读了一些文学作品,经常和县里的李绿森、罗范懿、欧阳启明、李琼林等作家交往,就写起了散文,还在《湖南日报》《郴州日报》等报发表了不少作品,也参加一些征文和大赛,获了一些奖,算是一位业余作者吧。
收进这本书里的散文,写得都比较随意,语言有的不免粗糙,还有的思维可能成人化。多亏了金盾出版社崔丽苹老师的指点和勘正!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感谢张海君先生和堂弟旭东给了我一次展示自己写作成绩的机会!
湘南春天总是雨多,花香,草茂。在这样美丽的日子里,再来看看自己的作品,与大作家相比,虽有些羞愧,但也感到开心!
感谢帮助我、支持我的老师和朋友!我会继续努力写作的!
谭湘豫
2014年初春于湘南
序:让儿童文学走进孩子心灵
近几年,随着儿童阅读推广的深入,加上家长和老师都很重视儿童课外阅读,儿童图书出版得以急速升温,儿童文学创作也越来越丰富,书店里摆放出越来越多精美的儿童图书。除了曹文轩、张之路、沈石溪、杨红樱等年龄比较大的一批作家仍在不断创作和出版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外,一大批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涌现出来,甚至在“90后”群体中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儿童文学素养的作者。我一直比较关注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图书出版,和很多作者打过交道,也常有一些报刊约我写一些介绍儿童文学状况的文章,还结识了很多年轻的作家,为许多新书写推荐语、序言和评论,对儿童文学心得多多。因此,我想,不能仅仅在书斋里做自己的事情,还应该为大家做点实在事。于是,我在专心于理论研究的同时,也介入图书出版,推荐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同时,自己也选编、翻译一些读物,还为孩子创作了一系列的童话、儿童散文和童诗作品。
在具体的儿童文学创作和编译实践中,我发现,中外儿童文学作品种类繁多,特别是今天的儿童文学创作队伍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有爱心的爸爸、妈妈、教师都积极参与写作,用文字和孩子对话,用真诚的行动融进童心世界,感动了很多小读者,让人颇受鼓舞。我觉得,就当下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未来一代的精神成长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关怀和人格的引导,因此这套百部原创儿童文学丛书的出版意义重大。青年出版人张海君是我的好友,去年,我们合作编选了一套“最贴近孩子的童话读本”(共20册),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受到了小读者的广泛好评。加盟的作家绝大部分是青年人,是近年来活跃于各少儿报刊的优秀作者,其中有的还获得过各种儿童文学和儿童图书奖。虽然有的作者是第一次出书,但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都很强。今年,我们再次联手,推出百部儿童文学原创佳作、新作,目的就是要继续推动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课外阅读向前发展,向读者展示:中国儿童文学领域里,除了有很多知名老作家的作品外,还有很多有价值也很鲜活的年轻作者的新作品。同时,让广大作家认识到自身的文化价值,感受到写作的意义。更希望通过这套书的出版,优化儿童文学的生态。
目前的儿童文学出版存在一些很严重的问题:一是所谓名作家的作品被重复出版,这既浪费了出版资源,也对读者不负责任。我曾经看到一位作家的同一部作品,同时在好几家出版社出版,这虽然不是作家的错,但重复出版既不符合常理,也有悖于出版法规。二是外国儿童文学的引进有些疯狂,书店里摆满了外国儿童读物,这其实是在过度崇尚外国文化。虽然我们的孩子喝多了洋奶粉,但营养不一定就好,阅读还是要多元化,中外营养都兼顾,才可能更健康。三是出版社为了节约成本,在很多儿童图书制作上不用心,使得一些读物有粗制滥造的现象。这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当然,最可怕的是,现在不少儿童文学作品,矫揉造作,是一种“伪童心”写作,作家假装孩子的角色,捏着鼻子模仿孩子的口气说话,缺乏真情实感,读完后,让人感到离孩子的世界太远,甚至背离了童心世界。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一定会影响到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会伤害成长中的生命。
前些日,我应邀去台湾、汕头、揭阳、桂林和南宁做讲座时,就收到了几位妈妈给我的字条,她们问了这样几个问题:如何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什么样的儿童图书是好书?中外儿童文学有什么差异?她们问的这些问题很有深度,也很难一下回答得好。我当时只是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不过,通过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妈妈们很期待孩子的心灵世界能得到优秀的儿童文学的滋养。那么,儿童文学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这是儿童文学作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很多儿童文学读者很看重的问题。尤其是家长和老师们,他们都期待儿童文学能够真正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他们对儿童文学怀着莫大的信任和关切。
以我的创作、编译和研究的经验,儿童文学一定要深刻感悟童心世界,对童年生命有深度的解读,才可能贴近儿童的心灵,才能感动今天的孩子。没有爱心,没有智慧,缺乏美感的文字,即使故事再讨巧,语言再花哨,也很难让读者有所回味,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美好的儿童文学包括的元素,一定包含了爱、关怀、悲悯、同情、理解、友谊、善意、宽容等很多情感的因素,一定有很新鲜的修辞,有很动人的形象,有很美好的想象,有富有趣味的情节或引人深思的结局。好的小说、童话是编出来的,但编的过程中,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而不仅仅是技术。精美的诗一定是用心写出来的,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没有温暖的心灵空间,是无法容纳美好的事物进驻的。
很感谢加盟这套原创儿童文学图书的作家们,你们用真诚美好的心和富有智慧的文字编织了一幅幅迷人的图画。相信读过这套书的朋友,一定能够从这些新鲜的作品里,得到许多艺术和思想的启发,感受到儿童文学的价值和阅读的乐趣。
谭旭东
2012年初夏阳光明媚之晨,写于北京
《油菜花开的童年》是作者谭湘豫对那片生他齐他托起他梦想的土地的深情向往,通过对那个美丽多梦而又艰难的童年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普普通通人的描写,让你仿佛行走在乡间的田垄,和那些沉默辛劳的人们,一起享受着平凡而朴实的人生……
作者谭湘豫是一位关注家乡,关注孩子,关注辛劳的人们。他以散文篇幅短小,笔调细腻,文笔华美,可谓字字珠玑。《油菜花开的童年》共分为三辑:家乡的美、童年的记忆、旅行的脚印,让你感受到托起他梦想的土地的喜爱,难忘的童年生活和在田间默默勤劳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