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酒眼灯唇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云若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话说这时正在初冬时节,十月中旬的一天,午夜已过。天津中心一条最繁华的马路,也变得特别冷寂。一切嚣杂的市声,都已随人人了睡乡,街上的商肆都已闭门。只有一两副卖零食的担子放在街角,担上的灯被天上清冷的月光欺得黯淡欲无,摇如鬼火。行人在夜风中早已绝迹,只有一位站岗的警士,仍峙立街心,但不住地跑跑跳跳,借以自暖双足。因为人冬初冻的地,已然够冷,又被月光照着,显得分外洁白,而且马路在夜静月明之下,也似变得宽阔。除了多几条电车轨道外,瞧着真好像溜冰的场子。在这个场上,偶然有人力车来往,但也走得悄然无声,有如鬼影,缓得更似带着踏月徐行的悠闲意态。汽车在这时也走得那么儒雅安详,大约因为没人阻路,它也就不发脾气叫嚣了。警士在白天本很厌怒车辆添麻烦,但此际却愿意多过一些,驱除寂寞。

无奈车子太少,平均总要他用那惯于骂街的喉咙,低声哼完一段《马寡妇开店》的蹦蹦腔,再饶几句“八月中秋明如画,妓女自叹在秦楼”的时调,才能过来一辆。他觉得闷极了,又加足冷难禁,就走着活动,一面走一面又唱。这回改了二黄,大概他心里有着愁烦的事,竞自言为心声地,随口念出了连自己也不知是哪儿出上的词儿道:“思想起来,好不难煞人也。”方才念完,猛听头上高处有胡琴声吱咀地拉了起来,他不由一怔,心想我才在喉咙里叫板,怎么就有胡琴随起来了,这可奇怪。急忙抬头看时,才知自己正立在东方大旅馆的楼下,向上看这楼高有五层,附近窗户多半黑暗,只三楼有两扇大窗,里面特别灯火辉煌,人影凌乱,细听胡琴声正是由那窗内发出。

警士自思这窗内必住着好唱的人,现在就来两段儿给我解闷,倒也不错。他只顾这样想,却忘了在深夜歌唱,是有违警章,并且不合旅馆规例的。但是窗内却似有深知警章的人,代他尽了职责,因为胡琴声忽地戛然而止,想是被人劝阻了。警士不由有些扫兴,怏怏地转过身,正想走回岗位。不料这时由对面风驰电掣地驶来一辆汽车,这警士见来势甚猛,怕汽车有眼不识警爷,把自己撞着,就沿着便道避开。

他方走到旅馆门口,那汽车恰也在旅馆门前停住。他看那汽车是最新流线型的,车身亮光照眼,由车牌号上又看出是自用车,便知内中坐的必是位阔佬。急忙一抖精神,赶将过去,鞠躬磬折地伸手拉开车门。拉开之后,立刻把手缩回,又挺直腰脊,预备等车中人走下时,便把两只脚跟相并,碰出响声,那人闻声抬头一看,就跟着举手给他行个军礼。这一套技术,并不在应学的操法以内,这一种勤务,也不在法定的作业之中,而是他们自己排演出来,专用以迎合坐汽车阔人的虚荣排场,藉以博取外快。就仗这一套花活,常可弄得比月饷还多的赏赐。即使遇见啬刻的人,也得给个一两元钱。无论大彩小彩,总能彩彩不空。所以这警士见这汽车停住,手摸着车门,便如抓着彩券,知道自己外财是发定了,说不定老婆的棉衣,同事的赌债,全可有了着落,最不济也可弄上二斤牛肉一斤栗子,下班带回去是个合家欢乐。但哪知车门开后,他站着端好架势,等了一等,竞不见有人走下,不禁暗自一惊,心想莫非里面没人,就又低头一看,只见车厢内坐着一个四十多岁的矮胖男子,虽然在黑影中看不清面目,只见脸上反映着一片肥腻油光,又由那口中所衔雪茄的香味和手上所戴钻石的光亮,立刻鉴定出他是一个标准的财翁。心中大为安稳,知道这副彩绝对不致是附奖或末尾了。但对他的迟迟不下,觉得有些着急。因为这种仪式是整个练就的,一表演时必须举动连贯,才能神气十足。如今车门开了,车中人还赖着不动,他预备使的身段和眼神,都施展不出来。就好比舞台上的杨小楼唱《连环套》,在拜会施公时,赶步请安,要做出极美妙的姿势,以博彩声,然而作配角的施公,竞僵立在那里,并不跟着呼应进退,杨小楼有绝技也无法施展,那就算僵住了。舞台上若果有这种事,杨小楼就许当场给配角一个嘴巴。但是这警士却不敢开罪这位破坏成例的配角,因为他所望只在金钱,金钱须由献殷勤而来。虽然目的物不曾下车,错过节骨眼儿,自己却可以变通办法。就向旁挪开一步,对着车门行了个军礼,靴跟儿碰得特别响亮。觉得此礼一行,就好比媒婆说亲成功,给主家叩过喜头,算是大局已定,媒红谢礼再没有跑儿了。

这时车中男子向外微一挪身,伸手到车门之外。警士以为是大把钞票赏下来了,正要伸手接取,哪知他竟只是弹去雪茄烟灰。警士心想这人好生奇怪,既在这里停车,怎又挨延不下,莫非前来接人?接人也得叫车夫进去说一声或者按几声喇叭。

这样待着不动,难道是停车赏月吗?想着不由注目向车中瞧看,才知那男子并未赏月,却正在不错眼地赏鉴他呢。警士方诧异此人怎悄没声地替我相面,却已闻车中发出很为沉着好像惯于颐指气使的声音问道:“你可是在这门口值岗的警察?”那警士忙重整立正姿势,恭敬地说了声:“是。”车中人又道:“还有多大工夫下班?”警士答道:“我是夜里一至四的班。”那男子举手看着腕上钻光闪烁的夜光表,点头说道:“现在二点才过,还有很大工夫,好……”说到好字,一只手复伸到背心袋里,取出一个皮夹,打开由里面抽出一张长方形花纸,随后把皮夹放回原处,左手的两指夹着那张花纸,递到车门外边道:“这个给你。”P1-3

目录

自序

第一回 朱楼罢管弦叫星替月 白首思琴瑟打鸭惊鸳

第二回 风雪走蛾眉丝牵局外 云山回马首机蕴圜中

第三回 梅雪争春欢场动鼙鼓 风云变色平地起楼台

第四回 葵叶苦倾心巢莺偷接 梅花狂点额山鸟惊飞

第五回 岑遥水远新柳路旁牵 凤假凰虚流莺花外啭

第六回 人面误桃花斧柯代执 天涯遍芳草环佩空归

第七回 若水一瓢回波留断梦 蓬山千叠折柳赋同车

第八回 恨事说风尘情回一语 穷途怜骨肉肠断双飞

序言

当我从姨姐刘美文即刘云若先生之女的手中接过那一沓泛黄的纸页时,一股沉甸甸的思绪涌上心头。面对着刘云若先生这本被封存了半个多世纪的小说《酒眼灯唇录》,姨姐颤巍巍地说:“现在我连抄写一遍这书的能力都没有了。”我从她那呆滞的目光中看到一份期盼。而我对姨夫刘云若先生的认识是经历了那样漫长的过程。

我仔细搜寻记忆库中的每一个角落,姨夫生前留给我的仅仅是一个短暂的瞬间画面。画面的生动才使它经受了岁月的风尘:家人围坐在餐桌前,穿着长衫的姨夫让四岁的我坐在他的腿上,他用筷子蘸了杯中的酒,然后点在我的唇尖上。看着我被酒滴辣得龇牙咧嘴的样子,他开心地大笑起来,还要在我的脸上亲昵地拧上一下……那朗朗笑声犹在耳畔,然而时光已悠悠逝去六十载。儿时的记忆中如果说还有一段是关于姨夫的,那就是半夜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和姨姐哭泣地告之姨夫去世的消息。我的父亲也曾感慨地说:“云若去世太突然,晚上我们还在一起吃饭,几个小时后人就没了。他正写一篇小说,叫《云破月来》,在《星报》上连载。我们还商量好由我给他配一些插图……”

据说姨夫的丧事很是隆重,出殡那天聚集了不少津门父老,而我却没有丝毫记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因母亲过世而住到姨姨家。在姨姨的卧室中,墙上挂着一幅画像特别引人注目,那是父亲为姨夫画的一幅素描,两道浓浓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目光透着英气和慈祥。这张画像是姨姨的珍爱。她说这幅画像记下的是云若的神采,比他的任何一张照片都好。那时我正上中学,对姨夫写的小说已有耳闻,而从姨姨口中得到的总是那样几句话:

他写那样的小说,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他有时要应对几家报馆的催稿,取稿的人在楼梯上排队等着,他写了这段又写那段,好在他倒也不会写串了,真够难为他的。尽管这样我们仍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姨夫究竟写的是哪样的书?我的好奇心从姨姨那里得不到解答,因为她一直恪守着姨夫立下的规矩:家中的女人不准看他写的书。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在姨姐为纪念其父逝世四十周年而撰写的文章中得到印证。文章中写道:

在我们的记忆中,……每天取稿者此去彼来,轮转不已,他却从容命笔,故事情节绝不相互混淆,而篇幅长短基本一致,字迹工整,从不潦草应付。

他写的稿子从不修改,也没有底稿。印成书,他也不保存。当然家属们也没有阅看机会了。

在他生前与友好往来时,家人也只有迎客和送茶而已,从来问不得详情……

说起我第一次捧读刘云若先生的小说,还有下面一段故事:我在姨姨家卫生间里偶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在浴缸下面的一个角落处有一本竖排版的书,封面上赫然印着刘云若著,书名是《小扬州志》,后来得知都是姨姐偷偷放在那里的,难怪她一蹲上马桶就不出来。我也如此照仿,一进了卫生间就抓起藏在浴缸下的书,坐在马桶上似懂非懂地读着,有时竟忘记了时间。不久,这个秘密被姨姨发现,浴缸下的书不见了。正是坐在马桶上读到的断断续续的情节让我产生了对姨夫最初的敬仰——他是一个会写书的人。

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我这份朦胧的敬仰彻底粉碎。我去外地参加革命大串联后回到姨家,所见情景让我产生了唯恐避之不及的恐惧,从此住在学校里再没有回去。一直到入冬,天气寒冷,我才不得不从学校开了一份证明回到姨家,找到街道的造反派打开箱子的封条,取了御寒的棉衣便匆匆离去。随着姨姨家墙上那张画像的消失,我心中的姨夫也渐渐离去。

当祖国的文坛再次迎来百花齐放的繁荣时,刘云若先生被列入中国现代文学百家。他的《春风回梦记》、《恨不相逢未嫁时》、《旧巷斜阳》等一批小说陆续被一些出版社出版;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相继问世;介绍其艺术成就的文章不断出现在津门的报纸、杂志和书刊上。这位民国时期享誉全国的现代言情小说作家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肯定,被称为民国通俗小说史上领导群伦的巨匠。从那时起我才开始重新认识刘云若先生,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自己莫名其妙地把他的小说加上了黄色标签。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我走出那个不可思议的怪圈。

《酒眼灯唇录》一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连载于报纸,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出版。书中描写了包含封建遗老遗少,民国政要,文艺界的名伶,下层百姓等几十个人物,有的仅着墨几十字,上百字,但各个栩栩如生。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的人物都被他细腻贴切地表达到位,彰显出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体察观察入微的能力,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及深厚的文学功底。

在整理此书的过程中我几次为故事情节的出人意料而拍案叫绝,过后静思那些看似离奇的情节都在情理之中,它传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作者的情之深,意之切都化作扣人心弦的故事,不难理解当初连载时读者的热情。书中描写的人和事虽都发生在遥远的年代,而今天读起来并不陌生,特别是用津味十足的语言展示了民国时期天津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更让我倍感亲切。为了使这部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及天津民俗文化发展颇具意义的小说能够问世,我坐在电脑前,面对着泛黄的纸页上那难辨的繁体字,认真地敲打着键盘,不敢有丝毫的疏忽。

我得知坐落于河北路与南京路交口附近的顺和里要拆迁的消息是在去年的盛夏。那两排用紫褐色耐火砖砌就的三层连栋楼房至今坚固且不失近代建筑风采,而我对它的即将夷为平地深感遗憾却另有缘故:顺和里四号三楼的一套房间曾是刘云若先生后半生居住的地方。他付诸笔端的激情万变,情丝缕缕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套居室朝北的一个房间里,在一排玻璃窗前安放的写字台上曾留下他多少蝇头小楷的墨痕,在四层楼顶的平台上也曾留下他眺望家乡的身影……

我还记得自己在姨姨家住的那段日子里,曾发现在通往三楼的楼梯旁的墙面上,有两行小字可辨:

刘云若乃了不起的大文学家

南有张恨水北有刘云若

不知是何人用铅笔写在暗黄的墙面上,加上多年的灰尘覆盖已十分不显眼,能让我发现纯属偶然。当时我每天上下学经过楼梯都要向那两行小字望上一眼。我明知顺和里经过1976年大地震后的整修,那里的字迹肯定荡然无存,可是在那一日我突发奇想好似产生了幻觉,仿佛自己又在那墙面上找到了一度被我忘怀的两行小字。那天,我抱着相机来到顺和里时,天上突然乌云密布,我匆忙地在人去楼空的胡同里,楼梯上寻找着合适的镜头,没有想到只拍了两三张,相机竟出了故障。洗出的照片模糊不清,根本看不到什么景物。没过多少时日,当我再兴冲冲地去弥补这个缺憾时,顺和里已成一片废墟懊,恼之情一直萦绕心头……

在历时半年多整理书稿的过程中,我的先生崔继安做了许多努力和大量的工作,为小说能以顺利再版付出辛劳。承蒙百花出版社领导和编辑董令生先生的关爱,如今书稿已付印即将出版,对此我深表谢意。

2009年2月16日

内容推荐

《酒眼灯唇录》一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连载于报纸,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出版。书中描写了包含封建遗老遗少,民国政要,文艺界的名伶,下层百姓等几十个人物,有的仅着墨几十字,上百字,但各个栩栩如生。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的人物都被他细腻贴切地表达到位,彰显出作者丰富的生活阅历,体察观察入微的能力,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及深厚的文学功底。

编辑推荐

刘云若,中国现代言情小说作家,是民国通俗小说史上领袖群伦的巨匠。他的文笔洗练生动,以明快的笔触记述故事情节,以准确的刻画创造人物形象,使读者不由自主地陷入情感的漩涡,沉醉于热烈的体验,不自觉地关心人物的命运。

本书为他的长篇小说《酒眼灯唇录》。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连载于报纸,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出版。书中描写了包含封建遗老遗少,民国政要,文艺界的名伶,下层百姓等几十个人物,有的仅着墨几十字,上百字,但各个栩栩如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