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近日由辽宁出版社出版,这是该年选持续出版的第十个年头。该系列由年度最佳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诗歌、随笔、杂文、散文等六分卷组成,王蒙任总主编,各分卷主编均为各自专业文学领域的行家。2007年度“太阳鸟文学年选”依然延续了以往平实的民间视角、鲜明的人文关怀和纯文学特色。正如编选者所言,文学年选对于专家来说,是文学流年的历史见证,是对作品流变过程的分类赏析;而对于大众来说,就是一种普及传播文学的快餐,省时、便捷,各得其所。
本书为其中的随笔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07中国最佳随笔/太阳鸟文学年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潘凯雄//王必胜 |
出版社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07年“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近日由辽宁出版社出版,这是该年选持续出版的第十个年头。该系列由年度最佳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诗歌、随笔、杂文、散文等六分卷组成,王蒙任总主编,各分卷主编均为各自专业文学领域的行家。2007年度“太阳鸟文学年选”依然延续了以往平实的民间视角、鲜明的人文关怀和纯文学特色。正如编选者所言,文学年选对于专家来说,是文学流年的历史见证,是对作品流变过程的分类赏析;而对于大众来说,就是一种普及传播文学的快餐,省时、便捷,各得其所。 本书为其中的随笔卷。 内容推荐 辽宁人民出版社太阳岛文学年选为当代文学存档,已历时十年。 丛书将日光锁住纯文学的佳作精品,以其独具的民间视野,爬梳整理着文学的年度精品。它恪守纯文学阵地,坚持编选的民间视角,逐年梳理,逐年集粹,自成风格。 选本在传统阅读的基础上,打开了文学的多元生存空间,走的是平民化、人众化的阅读路线。它更多的是参与其中,而不是以客观审视或居高临下的姿态亲近现实,它关注生活,靠近民众的阅读心理。因此,这套选本不奇异、不乖张、不空蒙、不小资,平实、亲切、生活、现场,就是它的特点。 目录 序 余秋雨 问卜中华 韩美林 神鬼造化 何满子 议“明星化” 朱铁志 思想杂碎 白 桦 不以为怪,不以为耻 鄢烈山 “贪生怕死”的权利 杨 早 再回首,2006 林 达 早期学西方的一点教训 黄一龙 “人多了”别议 王思睿 了解真相的难与易 南 翔 底层需要关注的两面 姜 瑛 文坛的假面狂欢 王充闾 张学良读明史 苍 耳 一个人的墓史 筱 敏 所谓神圣的名义 姚克明 四马路的文学时代 冯伟林 书生报国 散 木 从西湖迁墓、毁墓的风波谈起 熊召政 从剃头匠升官谈起 北 北 二十三个春秋的晚翠 冯佐哲 乾隆惩贪缘何愈惩愈贪 张 鸣 不识字的好处 郭文斌 快乐的孔子 傅剑仁 狗烹弓藏自有源 冯骥才 城市两篇 张承志 系在语言上的绳结 张 炜 城市与现代疾患 陈 染 仲夏之夜,我们的星空哪儿去了 荆 歌 人各有病 陈希我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三封信 邓 刚 无聊 薛尔康 世界因狗而变平 周 伟 乡间的和弦 王 蒙 寻找女人与狗 余 华 随笔二则 景凯旋 昆德拉与我们 苏 炜 耶鲁学生眼里的中国 胡 平 还记得昂纳克吗? 张立勤 有一些汉字是活的 狄 马 权力与睡眠 范 曾 寂静的世界 蒋子丹 大自然的神性 叶倾城 不是所有红颜都有资格说薄命 大 仙 大仙随笔 曾 凡 旁观者 姜刑敏 漂于尘世的那个我 于 坚 春至兮归故乡 丁宗皓 扭盆或小提琴的一种拉法 赵毅衡 人生苦闲 王开岭 一个房奴的精神大字报 试读章节 城市两篇 ◎冯骥才 城市可以重来吗? 前不久,某地房地产业召开一个“高峰论坛”,主题词气吞山河,曰:有多少城市可以重来? 其实这口号并不新鲜。早在20世纪中期,我们就这么气壮山河地高吼过——什么改天换地呀,大地换新装呀,山河一新呀等等。好像非此不能体现我们这一代人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些看似壮丽的口号又是可怕的。多少大自然的生态和不能再生的历史文化遗存,就在这口号下被大肆涤荡,破旧立新,推倒重来,所剩无几。 今天,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看,这些口号是不文明的,甚至是野蛮的。 还得承认,开始对外经济开放和现代化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去审视过去和面对今天。脑袋里热烘烘,依旧是“破旧立新”和“旧貌换新颜”那一套,再加上这一次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所以直接的负面后果是六百多个城市的历史生命被一扫而光,性格形象消失了,年龄感没了,个性记忆被删除得干干净净,我们已经无法感知认识自己城市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历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是不能重来的!城市不是一个巨大的功能性的设施齐备的工作机器与生活机器。城市首先是一个生命。有命运,有历史,有记忆,有性格。它是一方水土的独特创造——是人们集体的个性创造与审美创造。如果从精神与文化层面上去认识城市,城市是有尊严的,应当对它心存敬畏;可是如果仅仅把它当做一种使用对象,必然会对它随心所欲地宰割。 这些年跑过的地方不少,每到之处都会向当地主人提出看看历史街区。这种在欧洲会被当做很尊重他们的要求,却常常使我的主人陷入尴尬。一次去往德州这座我心仪已久的古城,转了半天只看到一座古墓,此外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这样的徒有虚名的古城,我能开出一个很大的名单,保准人人会吃惊。古城变成新城——这大概就是“重来”的结果。江浙一些沿海的先发现代化的城镇甚至已经“重来”几次了! 世界上有没有重来的城市?有,我看过两座。但我对这两座重来的城市是没有非议的。其中一座是在二战时被战火荡平的德国的杜塞尔多夫;一座是被大地震颠覆的唐山。它们几乎是完全重建的。但这是很痛苦的事。然而唐山人很有眼光,还是刻意保留几座令人触目惊心的地震废墟,作为城市生活难以抹去的痛苦记忆下来。 珍惜城市精神文化的人,一定会精心地保存自己城市的历史,因为城市的灵魂在它的历史里。这使我想起曾经邀请我去柏林演讲的一个专事修复前东德城市遗存的组织,这组织的名称很独特,像口号,它叫做:“小心翼翼地修复城市”。一听这名称,我就对他们心生敬意。 我们是不是真的不懂得城市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价值?我想是,但也不是。 为什么说“也不是”?实说了吧,有时表面装不懂,实际是为了钱。为了经营城市及其土地。在这些人眼里每一座建筑下边的土地都可以变成大量钱财。只有把这些建筑拆掉,土地就有了再使用的价值,即经济价值。于是,城市的历史文化便成了他们“盘活土地”的障碍。所以,他们要千方百计拆去这些历史建筑——这大概就是对城市呼喊“重来”的最真实的动机了。 城市要发展,要更新设施,增添功能,一定要被更改。为此,历史文化遗存也一定要付出代价,但这个代价要经过审慎思考和严格论证,它与“重来”是两码事。重来者无视城市的历史存在与文化存在。它对于城市的历史生命是一种断送,对文化积累是一种彻底的铲除,对城市个性是一种摒弃。 不要把这个城市的“重来”之说仅仅当做一个不恰当口号。它是那种由来已久的无知与野蛮的城市观在市场经济时代的恶性发作。尤其是在一些历史街区一息尚存的城市里,这种口号将催化城市历史的终结式的消亡。 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 在当前中国城市地毯式的改造中,一个词汇愈来愈执著地冒出来,就是——记忆。这个并不特别的词汇放在城市的变革中便让人们感到异样、另类、不和谐、不解,还让那些恨不得把城市“推倒重来”的人颇为反感。城市难道不是愈新、愈方便、愈现代愈好吗?为什么需要记忆?记忆什么?有什么用?为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而把它破破烂烂地堆在那里吗? 首先说记忆。人的记忆分两种。一种是不自觉的,一种是自觉的。前者是自然的,松散的,不经意的;不论记住还是没有记住,不管日久便忘或历久难忘,全是一任自然,具有感性的色彩。我们在日常而平凡生活中的记忆大致如此。后者——也就是自觉的记忆,则是理性的,刻意的,是为了不被:忘却。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也都有这种自觉的记忆。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 当然,伴随着记忆的另一半是忘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在城市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它总是一边创造,一边销毁,还要不断地改造与扩大,再加上灾难性的变故(包括战争与自然灾害的破坏),记忆总是在不断地丧失。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记忆与忘却都是随其自然,是不自觉的和非理性的;拆旧建新,随心所欲。因为那时人们只把城市看做是功能的、使用的、物质的,没有看到它的个性的价值与文化意义。 但是,自从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便对自己的城市产生一种理性的记忆的要求,开始觉悟到要保护这些历史人文的记忆载体。应该说到了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威尼斯宪章》一出来,人们对城市的保护就非常自觉了。保护它,决不仅仅因为是一种旅游资源或是什么“风貌景观”,更是要见证自己城市生命由来与独自的历程,留住它的丰富性,使地域气质与人文情感可触与可感。当然,这些都是从精神和文化层面上来认识的。于是,文化保护便成了现代城市建设中最紧迫和最前卫的课题之一。记忆和遗产在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变得愈来愈重要。其实遗产就为了记忆。 应该说,城市本身没有自觉的记忆。这种理性的记忆,实际上是人赋予它的。为此,自觉的记忆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要求与文明行为,而破坏记忆则仍是滞留在一种原始的非理性的惯性中。 当然,记忆是有选择的。 这里说的记忆不是个人化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某种怀旧情绪的。它是一个城市的记忆,群体的记忆。那就要从城市史和人类学角度来审视城市,从城市的历史命运与人文传衍的层面上进行筛选,把必须留下的记忆坚决守住。这样,城市的保护就决不是简简单单留下几个“风貌建筑”,摆摆样子而已;更不会随手把许多极其珍贵的记忆大片抹去。 对待一个城市的生命记忆,对待一代代先人的经历与创造,必须慎重、严格、精心。对待保留下来的记忆必须尊重它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任何随心所欲的涂改都会破坏记忆。就像北京南池子改造中将四合院改为四合楼——记忆已经无复存在。本质上仍是“建设性破坏”。 我们强调保留城市的记忆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真实。能够体现真实的只有是实物。那么我们就必须尊重城市历史,无权对它们任意宰割,把阅历丰厚的城市最终变成亮闪闪又“腹内空空”的暴发户,变为失忆症的患者。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的后代便会在未来的变得千篇一律的城市里,一边茫茫然无所凭借,一边骂我们这一代无知与野蛮。 原载《红豆》2007年第3期 P194-197 序言 文学的历史足迹 ——十周年寄语 不经意间,一套丛书已经出版了十年,累计出书六十本,它记录了1998—2O07年十年间中国文学的历史足迹。 十年流变,对人生是个节点,对一套书也是不短的历程。十年间经历了太多的变化:生活的节拍在加快,阅读的取向和方式在变更,文学的律动也在市场的选择中改变。在当下快餐文化盛行的社会氛围里能够经得起十年磨砺的选本,一定有它生存的理由。 辽人版年度文学选恪守着纯文学选本的初衷,不因时潮变化而更改,默默耕耘,锲而不舍,披沙拣金,集腋成裘。这些作家和作品,以文学的视野覆盖了现实生活的四度空间,其美妙、深邃的文思,其触及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既给人以文学的审美享受,又给人以思想的审美撞击。 文学本来不是大热闹的去处,年选却曾是群雄角逐的热地,当然也异彩纷呈。辽人版年度最佳作品选一路走来,既见证了沿途的七色风光,又记录了文学十年的足迹,同时也在书界留下了坚实的印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