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微笑的异端(影像中的胡适)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孙郁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可以让人回味的思想者。

诗人、教授、社会活动家、校长、院长、驻美大使……他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传奇、平民而又贵族、朴素而又高雅。他的名字纠缠着现代中国史,纠缠着艰难的现代化进程。谈中国的“被现代化”史,这是一个重要的存在。直到今天,他依然是一面镜子。

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他都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也遭到不断的抨击。汉奸、洋奴、走狗……世间最耻辱的字眼,都落在他的身上。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胡适先生。

内容推荐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胡适是我们这个国度的异端,但却是微笑的异端。在焦虑的年月,他还能保持一种平静的美,以大爱的心照着惨淡的夜,不惜四处碰壁,依然笑对世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

目录

一、点染的人生

 胡适先生

 朦胧的父爱

 慈母恩师

 命定的婚姻

 母与子

 另类的自传

 胡适之“述学”

 怀疑精神的两种

 考证“红楼”

 理智的白话文

 生命的书写

 现代东方人的自由之路

 钟情思想

 价值重估

 吾师杜成

 自省

 历史癖

 四十岁的自传

 过河卒子

 师之道

 学院派

 字如其人

 现代孔夫子

 书痴

 为学术而学术

 政治抱负

 儿子的批判

 “欢迎围剿”

 “叛祖卖国”的声讨

 器量与胸襟

 局外人

 新路

 政治·学术

 从农学转移到文史哲

 乌托邦的梦想

 演讲到最后一刻

 日本印象

 美国梦

 单纯信仰的徐志摩

 文人不相轻

 自由主义文人不自由

 胡适与陈寅恪

 “教我如何不想他”

 亦师亦友傅斯年

 知其所长,晓之以短的唐德刚

 忘年友李敖

 实证之外

 白头偕老

 只要精神长存

 寄寓在民族历史中的生命

二、大师札记

 耳旁风

 非儒

 胡适笔下的丁文江

 关于自传

 中行先生眼中的胡适

 胡适的文风

 胡适的文学观

 活的水

 考据里的诗情

 “科学理念”的误区

 历史的态度

 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

 神与科学

 演变的路

 一忆

三、讲坛前

 《胡适研究》授课提纲

后记

试读章节

一、点染的人生

胡适先生  这是一位可以让人回味的思想者。

诗人、教授、社会活动家、校长、院长、驻美大使……他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传奇、平民而又贵族、朴素而又高雅。他的名字纠缠着现代中国史,纠缠着艰难的现代化进程。谈中国的“被现代化”史,这是一个重要的存在。直到今天,他依然是一面镜子。

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他都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也遭到不断的抨击。汉奸、洋奴、走狗……世间最耻辱的字眼,都落在他的身上。

但你读一读他的文字,却有着异样的感觉。那是怎样富有而博大的世界!说他是位“圣人”,当然过誉,但在20世纪的中国,这样的学人还是少见的吧?

人们称他胡适先生,把他当成学界领袖,但他却认为自己是个平常的人。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凡是关注中国学术的地方,都会记住他的名字。

他是一个文人的儿子,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后在台湾住过一段时间,直到1895年,他才和母亲回到安徽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他的故乡。

那时他还不到四岁。  故乡有什么值得怀念的吗?晚年的胡适曾说:

我是安徽徽州人……徽州人的子弟由于能在大城市内受教育,而城市里的学校总比山地的学校要好得多,所以在教育文化上说,他们的眼界就广阔得多了。因此在中古以后,有些徽州学者——如12世纪的朱熹和他以后的,尤其十八九世纪的学者像江永、戴震、俞正燮、凌廷堪等等——他们之所以能在中国学术界占据较高的位置,都不是偶然的。

胡适在家乡整整受了九年教育。九年的生活,给予他的,都是些传统的东西。四书五经、民间文艺、诗词歌赋,差不多都是在故土上学到的。那时的中国,正在悄悄地变化。但新学尚未广泛地滋生,旧学亦有很大的市场。因此,他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传统文化的系统训练,一直影响了他一生的治学生涯。  他后来去上海、美国求学,思想日新,而旧学的影响,还是存于脑中的。西洋文化与中国故有文明碰撞的结果,在他那儿产生了思想的飞跃——青年胡适,开始背叛祖先的遗训了。

还在美国留学的时代,他便提出了文学改良的设想。回国后,当他成为北大教授的时候,已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了。中国人精神上的现代化,或者说是思想上的全球化意识,是从他那代人开始的。

他长得瘦弱、文静,但风度翩翩。和他交往过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的魅力。认识胡适,便认识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分,他和鲁迅、周作人、陈独秀等,奏响了现代中国动人的乐章。

你在他的文字、笑容里,可以读出他灵魂的真,那里写着中国人的苦乐,以及现代历史的辛酸……

朦胧的父爱

幼年丧父的孩子,大多是要强的。

胡适四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这对他影响很大。早立志,要做一番大事,是他很小就有的愿望。或许,母亲对他严厉的管教,起了更大的作用。这管教的深层因素,有父亲的遗嘱在里面。渴望一种成就,以代偿丧父的痛苦,这在历史上,不独胡适一个家庭是这样的。我们看他对父亲的感怀,多少是有这类因素的。

父亲胡传(1841—1895),字铁花,号钝夫。原名守珊,故一字守三,生于安徽绩溪北部的上庄。他十六岁便去川沙,开始拜师求学,二十四岁进学为秀才。1868年到1871年,进龙门书院读书。后来他对中国的地理,尤其是边疆地理产生了研究兴趣。胡适回忆说:“这兴趣是他在上海龙门书院当学生时便养成的。他继续对地理学进修的原因,也是受到当时国际和远东重要变动的影响。据父亲的记录,他对当时政府和士大夫对世界地理和中国边疆——尤其是东三省地理之无知,感到震惊!所以他便下定决心终身致力于中国边疆地理的研究。”这个兴趣,多少传染给了胡适。晚年,每每回忆起父辈那一段故事,便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自豪感。

他父亲一生求知上进,但也颇为辛苦。四十岁时,北上觅事,曾在东北工作六年,考察过中俄边界。后先后去海南岛、郑州等地,研究地理以及参加修整黄河的工作。1890年到1891年,任职于苏州,后去上海,任“淞沪各厘卡总巡”。1892年,去台湾,任知州和统领。这一段时间,他颇有政绩,在台湾声誉较高。但不幸,因染上严重的脚气病,于1895年8月病故了。

胡适身上,是有一些父亲的影子的,比如好学,认真,执著。这些因素,在父子间都那么一致地保存着。两人均生于忧患之时,又都卷入到国家救亡求生的命运里。胡适父亲在台湾做统领时,因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台湾被割让干日方。作为统领,他心力交瘁,痛苦至极,可说死于忧患之时。我们看他留下的遗嘱,可见其内心的情愫:

予生不辰,自弱冠以后,备历艰险,几死者数矣。成同之间,粤寇躁躏吾乡,流离播越,五年之久,刀兵疠疫饥饿三者交迫,屡濒于危而不死。在婺源覆舟于鹅掌滩下,亦幸不死。光绪癸未正月,在宁古塔奉檄由瑚布图河历老松岭赴珲春与俄罗斯廓米萨尔会勘边界,中途遇大雪,失道误入窝棘中,绝粮三日不死(窝棘者译言老林也)。乙酉,署五常扶民同知,八月廿三日,马贼猝来攻城,城人逃散,予以十三人御之,幸胜而不死。丁亥,在粤东奉檄渡海至琼州察看黎峒地势,自琼而南,直穿黎心以达崖州,染瘅病困于陵水,亦不死。壬辰之春,奉旨调台湾差委,至则派查全省营伍,台湾瘴疠与琼州等,予自三月奉檄,遍历台南北,前后山,兼至澎湖,驰驱于炎蒸痒毒之中凡六阅月,从人死尽,而予独不死。今朝廷已弃台湾,诏臣民内渡,予守后山,地僻而远,闻命独迟,不得早自拔,台民变,后山饷源断,路梗文报不通,又陷于绝地,将死矣!嗟呼,往昔之所历,自以为必死而卒得免于死,今者之所遇,义可以无死,而或不能免于死,要之皆命也。汝从予于此,将来能免与否,亦命也。书此付汝知之,勿为无益之忧惧也。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895年6月20日)书台东镇海后军中营示柜儿。铁花算不上大名人,但内心经受的,正是近代中国最沉重的一页。国耻,则民亦耻,而士之耻,尤甚矣。胡适在父亲的命运里,会感受到这些的。他后来的道路,与父辈的选择,虽多不一样,但内心承受的,一直是相近的东西吧。

父亲留给胡适的印象是朦胧的,那有限的一点记忆,大多是母亲和见长们提供的。但他的心里,一直有着父亲的影子,他对这位早逝的亲人,始终怀有敬意。

慈母恩师

他是爱母亲的。  他的母亲,和一般的母亲没有太大的区别,慈祥、善良、聪慧……他曾说,少年时代,除了读书之外,给了自己一点做人的训练的,是恩师般的母亲。在《四十自述》一文中,胡适说:

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我的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在做事、为人的态度上,似乎带有母亲的遗传,这些影响了他后来的道路。他爱自己的母亲,在亲情中,母亲的分量,是最重的。慈母的爱,可回报的,只有孝敬。鲁迅、茅盾这代人,都有这类情结。从胡适留学美国时给母亲的信里,可看出母子间深切的情感。他后来的婚姻,是以孝敬母亲而牺牲了自我情感为代价的。理性上的反传统,而情感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不自觉地恪守传统,正是那一代人性格的冲突。“五四”文人内心的苦乐,在这一点上,是很值得后人深省的。

但母亲仅仅活了四十六岁。当他从美国返回故土后,本应与母亲团聚一段时间,但因诸事种种,相聚之日甚少。自胡适离家外出求学,十五年间,母子相聚,不足半年,彼此牵恋,唯书信往来。胡适学业正有起色之时,母亲却撒手西去。这个打击,深为沉重。他后来在《先母行述》一文中,谈过这些,让人读了,真是感慨万端:

先母所生,只适一人,徒以爱子故,幼岁即令远出游学;十五年中,侍膝下仅四五月耳。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劬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伏念先母一生行实,虽纤细琐屑不出于家庭间里之间,而其至性至诚,有宜永存而不朽者,故粗叙梗概,随讣上闻,伏乞矜鉴。P2-P9

后记

这一本书的编就是这样的:

大约1998年,钱理群先生找我写一本胡适画册的书,那时我还在做记者,忙碌之余草草完稿,不久就在山东画报出版社面世了。这为我后来写作《鲁迅与胡适》,做了一点准备,内心还是很感谢那一次的尝试。今年初,我在人民大学开设了胡适研究的选修课,随时写下了一些授课心得。计有十余篇,也是支离破碎的短文。这才发现,过去的胆子太大,一些准备是仓促的。但一面也觉出,现在资料虽多,可激情却大不如先前了。张洪、董喃希望能把所有的关于胡适的文字结集出版,我犹豫了一下,终于答应了。但体例却不太和谐,四不像。本书增加了授课提纲,仿佛搭配不当的穿着,就这样又一次匆匆亮相了。

胡适是我们这个国度的异端,但却是微笑的异端。在焦虑的年月,他还能保持一种平静的美,以大爱的心照着惨淡的夜,不惜四处碰壁,依然笑对世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我写他的时候,觉得是在照镜子,自己的残缺和荒谬也在这个影像中,他的存在照出了行路者的难堪。有时不妨说,与这样的人物对视时,不能不说我们的一些精神退化了。胡适的许多话,还没有过时。

时光流逝得真快,可我自己的话题一点也没有随着它的流动而流动,好像还在老路上。历史一旦驶过,就不会再浮现。这样的劳作,也不过聊以自慰罢了。有时也想,其实我自己离这样的存在也十分遥远了,文字里未尝没有误读和错觉,真正了解胡适,还是要读他的著述。那些流着热气的文字,比起读解者的文本要真而深。源和流是不一样的。

仅以此书,献给胡适的在天之灵。

作者

2007年岁末

书评(媒体评论)

不管是哲学,还是思想,他都没有独立的体系,而且好像也从来没有想创立什么独立的体系。严格地讲,他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家。我给他杜撰了一个名词:行动思想家,或思想行动家。他毕生都在行动,是有思想基础的行动。大名垂宇宙的五四运动,在中国学术史上,中国文学史上,甚至中国政治史上,是空前的,而执大旗做领袖的人物,不能不说是胡适,这是他在既定的思想基础上行动的结果。一个纯粹的思想家是难以做到的。

——季羡林

胡适和五四时代的许多先觉分子与领袖分子一样,痛感欲感兴民族,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解放人的个性,发挥每个人的创造精神。陈独秀说:“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隶自处之义务。”他呼唤人们“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由自主之人格”。胡适说:“个人主义的真义在于,提倡人人要做成一个自立的人,要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堂堂的一个人,有该尽的义务,有可做的事业。”他坚定地认为,自由平等的国家决不是一群奴才能够建设起来的。因此,在他看来,要争国家民族的自由,就要先争得个人的自由;争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国家民族的自由。

——耿云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