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言的父亲是一位刚毅正直的忠厚长者。由于对明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感到不满,便辞去了刑部员外郎的官职,回到家乡开馆教书。在父亲的影响下,张煌言自幼便懂得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热爱自己的国家,要为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张煌言小时候体弱多病,但在刻苦读书的同时,他也坚持习武,一心想学好杀敌报国的本领。张煌言15岁时参加了宁波府的考试,不仅文章写得好,在射箭考试中也连中三元,均列榜首。这位文武全才的童生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当时,清军正在关外虎视眈眈,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统治摇摇欲坠。张煌言怀着一腔爱国热情,为国家的危亡而忧虑、愤慨。1642年,他到杭州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但他却无心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回到家乡继续练文习武,时刻准备着为收复祖国失地、保卫家园而战斗。
不久,清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张煌言闻讯悲痛欲绝,决心投笔从戎,打算到史可法那里去参加抗清救国斗争。但是,他到南京后,看到的却是南明王朝的腐败现象,不禁大失所望。在那里,他得到了进步组织复社散发的一份传单,上面写道:“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荫起千年尘,拔贡一呈首;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
看了传单,张煌言联想到奸臣马士英、阮大铖胡作非为,而史可法被排挤打击的严酷现实,顿时明白了投奔史可法也是无法挽救明朝的,于是决定返回家乡,组织义军抗击清军。离开南京前,他还到明孝陵祭奠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暗下决心亲自组织力量与清军血战到底!
当时,浙江东部一带人民纷纷组织起抗清队伍,要与清军决一死战。张煌言在宁波与钱肃乐等抗清义士组织起了义军,并与定海总兵王之仁联络,共同抗清。这时清军已调兵数万,隔着钱塘江做军事准备,伺机渡江攻击义军。由于各路义军缺乏统一指挥,清军渡江后不能对之进行有效抗击,清军很快进人浙东地区。张煌言面对这种局面,不禁感慨万千,但爱国烈火仍在胸中燃烧。他辞别了老父、妻儿,渡海到舟山重举义旗,联络四明山区的义军,进攻清军占领的县城。不久,舟山遭清军围攻失陷,他又到台州组织新的义军队伍,乘船北上,攻克崇明,溯长江直抵镇江,本想与李定国率领的农民军在南京会师,但李定国失约未到。他为保存实力,退守崇明。清军为阻截义军退路,在长江下游用铁链横连大船阻挡,危急时刻,张煌言采纳部下意见,派人潜人水中凿沉敌船,打开道路回到崇明。
1659年,张煌言率领义军与郑成功配合,乘清军兵力空虚之机,从海路突入长江,攻破清军设置的重重障碍,斩断滚江龙,击沉木浮营,一举攻克瓜州城。然后分兵两路:郑成功率部拿下镇江后,兵围南京城下;张煌言率水军快速逆水而上,亲自上岸与士兵们一起拉纤,在燕子矶等待郑成功。清军趁郑军船慢未到袭击张军,张煌言拼死抵抗,终于等到了郑军。此后,张煌言又溯江而上占领芜湖,以芜湖为据点,分兵四路,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兵不血刃地光复了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广德、无为、和州、宣城、铜陵、溧阳、旌德等四府三州二十四县,立下辉煌战功,部下军士也大为增加。正在形势好转之时,郑成功却轻敌疏忽,围攻南京不成,反受清军袭击,不得不败退而去。清军乘郑成功兵败之机,全力进攻张煌言的孤军。在水路被清军大兵堵截的危险情况下,张煌言只能弃船登岸,打算到大别山建立根据地。一路上,清兵对义军围追不止,义军损失惨重。张煌言经过拼死搏杀,才突出重围。这时,他身患虐疾、骨瘦如柴,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十趾出血不停步,饥肠辘辘不后退,在百姓帮助下,在安庆附近渡过长江,又经池州、建德、祁门、休宁、淳安、严州、浦江、东阳、义乌诸州县,翻越天台山,回到浙江宁海海滨。
经过千难万险回到家乡的张煌言,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热烈欢迎。此时,张煌言的抗清复国意志更加坚定了。他决心重整旗鼓,再图大业。不久,张煌言便又召募了一支义军,在台州沿海的小岛上屯兵操练。同时静下心来回首往事,写下了《北征录》,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准备在适当时机联络各地抗清力量,齐心合力,恢复大明河山。
清朝的江南总督郎廷佐听说张煌言又要重举义旗后,便居心叵测地到宁波抓走了张煌言的妻儿,将他们关到镇江监狱作为人质,然后给张煌言送信劝降。张煌言闻讯后,强忍悲痛,毅然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坚定不移地奋发自勉,誓为尽忠报国献出一切。
当时,清政府的统治已趋向稳固,各地抗清力量几乎都被围剿,张煌言的义军成了最后一面抗清旗帜。清朝统治者对张煌言劝降不成,便于1664年3月调集大军围攻张煌言,双方在东海中展开激战。由于兵力过于弱小,张煌言领导的义军最终失败。6月,义军已无法维持,张煌言便决定暂时遣散部队,以保存抗清火种,自己则带了十几名将士,到一个叫悬岙的小岛隐居,准备东山再起。
悬岙岛方圆不过五六里,荒凉贫瘠。不久,张煌言等人的粮食吃完了,他就派人到普陀山采购食品。叛贼徐玄泄露了他们隐居的地点,清兵乘黑夜围攻悬岙岛,张煌言怒杀徐玄后,不幸被俘。张煌言被捕后的第二天被押解到宁波。到了提督府门前,他坚决不从边门进去(当时规定犯人不能走正门,只能走边门),清朝官吏为了劝降,破例让他从正门人,并大摆酒宴款待。张煌言正气凛然地说:“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拒绝进食。后来,他写了一首《忆西湖》的诗:
梦里相逢西子湖,
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
添得新坟一座无?
这首诗充分表明了张煌言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
劝降无效,张煌言被押到了杭州。闽浙总督赵廷臣以隆重的规格接待他,妄想消磨张煌言的斗志,诱其降清。但张煌言再次吟诗表明心迹:“生如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青史传!”清政府见张煌言死不投降,就决定将他处决。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