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阅读文库”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诚实、孝敬、负责、自律、敬业、勇敢……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杰出的医学家、炼丹家葛洪》、《历史地理学家班固》……这本《博(所知应博)》(作者于永玉、徐俊峰)是其中一册,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弘扬、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使青少年增强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增强和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编者特意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巅峰阅读文库》。
这本《博(所知应博)》(作者于永玉、徐俊峰)是其中一册。
《博(所知应博)》收录了《杰出的医学家、炼丹家葛洪》、《历史地理学家班固》、《博学大儒王国维》等故事。
据《贵义篇》中记载,有一次,墨子南游到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去,所乘的车中载了许多书籍。他的弟子弦唐子见了感到很奇怪,就问墨子载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墨子回答说:“昔者周公旦朝读百篇,夕见漆(七)十士,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吾安敢废此?”由此可见墨子的勤奋好学。
墨子的为学之道并不仅仅表现在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和继承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富于批判和创新的精神方面。墨子努力汲取前人的知识,但又不随便被前人的思想所桎梏,能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亲身的实践经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创立自己的学说,建立自己的学派。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连他的论敌庄子都称赞他,在《庄子·天下篇》中称赞墨子“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
墨子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动荡和不断变革的时代。当时,旧的社会秩序已日渐衰落和瓦解,而新的社会秩序又尚未形成。因此在这个时期,一部分手工业者挣脱了“工商食官”的隶属地位,又还没有受到新的专制制度的束缚,从而形成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独立的阶层。这些人试图跻身于“士”的行列,力争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改变自身卑微低下的社会地位,因而也发展成为社会上一股较强的政治势力。墨子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并最终成为这股社会力量的政治代表与领袖人物。
墨子本身就是一个工匠,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因此,他很了解人民大众的疾苦和切身要求。从自己亲身的经历中,墨子也深切地体会到了统治者的奢靡浪费、以强凌弱以及兼并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所以,他立志要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状态,盼望建立一个政治贤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尚同”社会。为此,墨子将自己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不仅建设成了一个宣扬自己学说的学术派别,而且还建设成为一个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在春秋战国时期,私人讲学的风气十分盛行。孔子兴学在前,墨子讲学在后。墨子以“遍从人而说之”为宗旨,随时随地无条件设教,以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
对于教学,墨子首先注重德行,其次注重言谈,再次注重道术。他尤其重视义,并以义为道德和行为的标准。他认为,“万事莫贵于义”,“义,天下之良宝也”。因此,墨子在教学时坚持“有道相教”、“隐匿良道,不以相教”的原则,即首先要学生学义守义,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知识。
在教学方法方面,墨子重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在墨子看来,社会是有分工的,由于各人的资质不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教学也是一样,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每个人的特长来分别进行,使学生发展个性、各有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分工合作,共同谋求天下之大利。墨子说,育人就如同筑墙一样,能筑的筑,能运土的运土,能掀土的掀土,这样才能把墙筑成。为义谋利也是这样,能运用哲学的运用哲学,能运用文字的运用文字,能运用科学技术的运用科学技术,各人都“量其力所至而从事”,这样一来,才能达到天下之大义。
在教学过程中,墨子还十分注意教导学生要学用结合。他反对孔子“君子述而不作”的主张,坚持传述与创作并重。墨子认为,倘若大家都“述而不作”,就难以有所创造,人类社会就不会有文明和进步。因此墨子指出,如果按照孔子和儒家的“君子只述”、“小人方作”的主张来看问题,那么古时候发明弓、甲、车、船的人就都成了小人,而现在根据这些发明制做弓、甲、车、船的人反而都是君子。凡有所述,必是有人作出的,则其所述,岂不都是小人之道?可见,孔子的主张是荒谬的。因此,墨子极力主张和提倡“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要求学生述作并重、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反对那种只说不做、只讲空话的学风和作风,指出“口言而身不行”,即为“荡口”。
由于墨子的主张代表了下层贫苦百姓的利益,其教学思想和方法也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因此,跟随墨子学习的人很多,墨家也成为当时与儒家并称的显学。 墨子的政治主张是兴利除害,建立一个平等、安定、人人安居乐业的“尚同”社会。在《墨子》一书当中,他一再强调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并以此作为自己及其弟子立身处世的准则。
墨子认为,儒家所主张的礼乐烦琐扰民、厚葬伤财贫民,三年守丧伤生害事,都是有害而无利的,为此,他提出了非乐、薄葬、短丧的主张。
对于诸侯间的攻伐和兼并战争,以及因此而造成的生产荒废、生灵涂炭的惨况,墨子更是深恶痛绝,视之为天下大害。为此,墨子提出了非攻、兼爱的政治主张。
墨子还反对宿命论,提出“官无常官,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主张。他期望可以通过兴利除害,任贤使能,兼爱互利,实现国安民富、平等友爱的大同理想。同时,墨子也终身为这一目标而顽强奋斗,甚至甘冒危险,不惜献身。
关于墨子的政治业绩,最著名的就是止楚攻宋。
当时,著名的匠师公输般(鲁班)为楚王制造了云梯,欲发兵去攻打宋国(都城商丘,在今河南商丘南,拥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墨子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一面派遣禽滑厘率领三百名弟子带着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守城器械去宋国协助守城;一面亲自从鲁国出发,赶往楚国(今陕西商南东南、安徽含山西北、河南南阳以南、洞庭湖以北一带)。
一到达楚国的都城郢城(今湖北江陵附近),墨子就冒着被杀的危险,用辩理和科技知识说服了楚王和公输般,使楚王放弃了攻宋的计划,从而消弭了一场攻杀战争。
除止楚攻宋外,墨子还曾经劝止鲁阳文君攻伐郑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劝止齐(今山东北部,都城在今淄博东北的临淄)王攻伐鲁国。
墨子所做的这些事情,完全是为了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是一种为理想而奋斗的献身精神。他在一生当中都坚持这样做,不求名,不求利,自甘清苦,唯求理想之实现。不但自己是这样身体力行,墨子所教导出来的弟子也都继承和恪守了这种精神。因此,就连墨家的反对派也不得不对墨子的行为感到叹服和赞赏。《庄子·天下篇》中说,“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日: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孟子·尽心篇》也说,墨子及其弟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只有墨子和墨家对于科学技术最为重视。墨子本人不仅是一位手艺高明的匠师,还深入到科学技术领域之中,做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比如,最早发现物理学中“小孔成像”现象的人,就是墨子。
然而,墨子重视科学技术并非为科学而科学,他将科学技术与自己的政治主张紧密地联系起来,用科技知识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说,并以之作为兴利除害的有力武器,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所服务。
墨子之所以能够止楚攻宋,除了具有杰出的雄辩才能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掌握着当时最先进的守城器械。在楚王倚仗公输般的攻城器械,坚持要攻打宋国时,墨子便当着楚王的面与公输般演示了攻防器械和战术。经过九次交锋,公输般的攻城器械和战术都被墨子一一挫败。公输般的攻城器械用完了,而墨子的守城器械却还绰绰有余,这才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计划。这一事例,也反映了墨子善于运用科学技术来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服务。公输般为当时的名匠,但他在墨子面前却相形见绌,这也反映了墨子技艺的高深。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墨子的科学造诣之深、成就之大,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的行列中堪称为佼佼者。P3-6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也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大家代代传承。
那么,什么是传统美德?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通常来说,传统关德就是在自觉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一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在现代仍有着积极影响的那些美德。具体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概括起来就是指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过程中积累而成的稳定的社会优秀道德因素,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领域,并通过社会心理结构及其他物化媒介得以代代相传。
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华传统美德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成为社会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所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让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等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国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德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更是日渐凸显。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党中央非常注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全社会也已形成了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风尚。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增强和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我们特意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
本套丛书立足当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归纳为一百个字,即学、问、孝、悌、师、教、言、行、中、庸、仁、义、敦、和、谨、慎、勤、俭、恤、济、贞、节、谦、让、宽、容、刚、毅、睦、贤、善、良、通、达、知、理、清、廉、朴、实、志、道、真、立、忠、诚、公、正、友、爱、同、礼、温、信、尊、敬、恭、恕、责、仪、精、专、博、富、明、智、勇、力、安、全、平、顺、敏、思、积、利、健、率、坚、情、养、群、严、慈、创、新、变、革、争、谏、诲、齐、省、克、竞、求、简、洁、强、律。丛书内容丰富、涵盖性强,力图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囊括进去。丛书通过故事、诗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类永不磨灭的美德:诚实、孝敬、负责、自律、敬业、勇敢……这些故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被人们用来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对与错的标准;同时通过结合现代社会发展,又使其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从而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在本套丛书中,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我们还在每一篇故事后面给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结合现代社会,结合我们自身的道德发展,以帮助读者获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认知,并因此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为丰富读者的知识面,我们还在故事后面设置了“史海撷英”、“文苑拾萃”等板块,让读者在深受美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质的同时,汲取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这是一套可以打动人心灵的丛书,也是可以丰富我们思想内涵的丛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圣洁的、高尚的生活哲学。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给予人类基本力量的美德从来不曾变化。著名的美国政治家乔治‘德里说:“使美国强大的不是强权与实力,而是上帝赐予的美德。假如我们丢失了最根本且有用的美德,导弹和美元也不能使我们摆脱被毁灭的命运。”在今天,我们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应关心道德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因为今天我们正逐渐面临从未有过的道德危机和挑战。
人生的美德与智慧就像散落的沙子,我们哪怕每天只收集一粒,终有一天能积沙成塔,收获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中的美德故事将直指我们的内心,指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唤起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感。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一定会在我们的倡导和发扬之下,世世传承,代代延续!
全套丛书分类编排,内容详尽、文字优美、风格独具,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优秀读物。愿这些恒久流传的美文和故事能抚平我们每个人驿动的心,愿这些优秀的美德种子能在青少年身上扎根、发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