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学大师之死(百年中国的文化断裂)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同道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认为,“传统文化”的说法失之宽泛,而文字学、经学、史学的说法又过于学术化,不能兼顾社会各阶层的知识水平。本书在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国学是一种以文字学、经学、史学等学术知识为载体,以知识阶层的思想观念为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

本书通过对13位国学大师死亡情形的再现(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时代背景、临终遗愿、死后哀荣),解读其文化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的激烈冲突,展示其在时代变局中所作出的历史抉择,由此使大家看到13个不一样的人生命运。

内容推荐

本书从十三位国学大师之死(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时代背景、临终遗愿、死后哀荣等)为出发点,全面梳理了近代中国各个历史转折点以及百年中国的命运沉浮,全面解读了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国学大师们的文化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的激烈冲突。以及他们在时代变局中所作出的历史抉择。

回顾十三位国学大师波澜起伏的一生,我们发现,他们的命运与近代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在经历各个历史转折点、时代大变革时,他们始终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人生使命,并在国学成就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目录

前言:国学复兴大趋势

卷一 康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第一章

 七窍流血,猝死青岛

 谁毒死了康有为?

 死后因“国学大师”而遭罪

 二十世纪中国史第一章

 忠于君主,更忠于思想

 轶事

 康有为关系图

 康有为人生轨迹

卷二

 王国维,与千年旧学共命运

 自沉昆明湖

 喧嚣身后事

 遗书藏玄机

 从文哲到经史的痛苦历程

 千年旧学之光

 轶事

 王国维关系图

 王国维人生轨迹

卷三 辜鸿铭,一个“洋”人的国学梦

 寂寂而终,两女为尼

 来自马来亚的“香蕉人”

 偶遇马建忠,变回中国人

 帮张之洞策划湖北新政

 “严复、林纾皆可杀”

 “以一个中国人的名义”

 被国人视为异族

 轶事

 辜鸿铭关系图

 辜鸿铭人生轨迹

卷四 粱启超,半个世纪的精神导师

 改变一生的对话

 内心深处的革命火种

 造中国之一代新民

 醉心开明专制

 回归国学

 死亡日历

 都是西医惹的祸

 轶事

 梁启超关系图

 梁启超人生轨迹

卷五 章太炎:双峰并峙,政学同归

 父亲的遗命与人生两大主题

 与民国政治人物分分合合的“革命家”

 清代学术史的押阵大将

 大师亡矣

 轶事

 章太炎关系图

 章太炎人生轨迹

卷六 鲁迅:寸铁取“敌”,别立新宗

 关于鲁迅当选“国学大师”的争论

 国学修养的三个层面

 抛弃“经史”

 欲以小说启民智

 鲁迅之所以为鲁迅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轶事

 鲁迅关系图

 鲁迅人生轨迹

卷七 假如没有蔡元培

 假如没有蔡元培

 为什么是蔡元培

 国学不厚焉能领袖群伦?

 寓革命于教育的政坛元老

 中西合璧的办学方针

 长眠香江

 轶事

 蔡元培关系图

 蔡元培人生轨迹

卷八 胡适,近代学术思想的枢纽

 胡适凭什么成为大师?

 于学术思想空白期横空出世

 考据功夫获取上层学术圈的认可

 贯通中西的“胡适方法”

 身后哀荣与“三不朽”

 轶事

 胡适关系图

 胡适人生轨迹

卷九 陈寅恪,一代史家

 陈寅恪之死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史学三变

 寄“心史”于“红妆”

 轶事

 陈寅恪关系图

 陈寅恪人生轨迹

卷十 顾颉刚,桀骛与卑柔

 一夜成名的“顾老板”

 恐怖的家庭教育侣

 卑柔下的桀骜

 桀骜中的无奈

 结怨鲁迅

 “批本师”

 一生只宜书为伴

 轶事

 顾颉刚关系图

 顾颉刚人生轨迹

卷十一 梁漱溟,接续三百年儒学

 晚钟即将敲响

 接续三百年儒学

 行动的儒者

 外儒内佛

 轶事

 梁漱溟关系图

 梁漱溟人生轨迹

卷十二 钱穆,最后的国学

 父死而子不能送终

 1949年的选择

 17岁差点投革命军

 由革命转向“招魂”

 国学之魂何时归?

 轶事二五四

 钱穆关系图

 钱穆人生轨迹

卷十三 三部哲学史与冯友兰的一生

 寿筵变葬礼

 道术多迁变

 没有变过来

 谄媚江青?

 轶事

 冯友兰关系图

 冯友兰人生轨迹

试读章节

七窍流血,猝死青岛

1927年3月18日,康有为从上海搭船赴青岛。

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回味起十天前的七十大寿。

寿筵前一天,溥仪派人送来了亲手书写的“岳峙渊清”匾额和一柄玉如意作为贺礼。这让康有为受宠若惊,居然重整前清官服,遥拜天恩,全然不管大清帝国的皇权已经消失了16年。叩拜完毕,又挥笔写下一份“谢恩折”,由书记用小楷誊清,印了上千份,分赠前来祝寿的贺客——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以帝国贤臣的名义,给“皇上”写“奏折”。

寿筵当天,亲朋好友、门人弟子齐集上海“游存庐”为康有为祝寿。康的得意门生梁启超送来寿联:

述先圣之玄意,整百家之不齐,入此岁来年七十矣!

奉觞豆于国叟,至欢忻于春酒,亲受业者盖三千焉!

全联集《史记》、《汉书》及《郑康成集》中的句子而成,天然贴切,把康有为比喻为孔圣人,这让一直以“康圣人”自居的康有为煞是喜欢。

然而,此时北伐军正浩浩荡荡进军上海,孙传芳连连败退,康有为十分慌张,想把全家转移到安全处,躲避北伐军的锋芒,这才有了青岛之行。

到青岛后,康有为住在先前买下的天游园别墅。3月29日,他来到中山路上的粤菜馆英记酒楼,参加同乡宴。喝了一杯橙汁后,他突然腹痛难忍,急忙回家。当夜呕吐不止,请来两位医生,其中一位日本医生诊断为食物中毒。30日,呕吐了一夜的康有为感觉毒已清除,非常健谈,晚上照例夜观天象。可是观看了没多会儿,突然独自大呼:“完了,完了!”31日凌晨2时,他忽然对身边的人说:“中国我无立锥之地了,但我是不能死在外国的。”似有交代后事之意。5时许,康有为“七窍出血而死”。

康有为的去世,颇得孔子“知天命”的精义。据康有为女儿康同璧在《南海康先生年谱续编》中记载,康有为过完七十大寿在准备离开上海之前,曾亲自检点遗稿,并将礼服携带,临行前还巡视了园中好几遍,说道:我与上海缘尽矣!然后把他的像片分赠给工友们,以作纪念,好像预知自己将永别一样。到青岛之后,写赐寿谢恩折时,未写数行就开始痛哭,写完后告诉家人说:“吾事毕矣!吾事毕矣!汝等可珍重此稿。”

另据康有为晚年在青岛结交的晚辈李可良在《我印象中之康有为》中记述:死前康有为曾对家属作过个别的安排与嘱咐,唯对于九姑娘未曾说到,别人问他,他说,“她是跟我一路的,你们不必管了。”果然,康有为去世几天后九姑娘跟着死了。能够预知大限,使得康有为之死非同寻常,而且充满了神圣意味。

康有为死后不久,门人弟子要求溥仪谥之“仁忠”,但遭拒绝。又拟将其灵柩葬于清西陵光绪帝墓旁,让他们君臣相伴,也因经费不足作罢。十余天后,灵柩葬于青岛李村枣儿山(有人误作“象耳山”)。这是康有为生前从南方请了风水先生冒雨勘察了三天才选定的墓地。

据目睹过康有为葬礼的黄人明说,当时的殡葬场面非常宏大,原本准备用两匹马的马车将棺木拉到枣儿山上,但因山势陡峭,马车根本上不去,最后只能由人抬上去。马车前面有一种架子装饰叫“罩”,扎了一个大花头。康有为的子女每人都穿了一身孝服,脚穿草鞋,下葬后子女们就把草鞋扔掉,赤脚回家,以表孝意。

康有为死时,妻妾子女大都不在身旁,门人弟子也都散落各地。梁启超在北京闻知噩耗后,失声痛哭,于当年4月17日召集康门弟子在宣武城南畿辅先哲祠举行公祭。弟子们涕泪双流,梁启超哽咽着宣读祭文:“吾师视中国如命……思托古以改制,作新民而迈进……繁百日之设施,实宏远而周详……后有作新中国史者,终不得不以戊戌为第一章。”  谁毒死了康有为?

上文关于康有为死前几天的情形主要来自于康有为的同乡、弟子、前清举人吕振文和康有为外甥李云光的记载。两人的描述中不约而同使用了“七窍出血而死”的字样,这极有可能是一种非正常死亡的迹象。多数人认定与中毒有关。但是否有人故意下毒,不得而知,于是便出现了种种猜测。

康同璧认为父亲是“被人在食物中投毒而导致死亡”。据康同璧的女儿罗仪凤的一份交代材料所记,康有为是被国民党下毒害死的,但这种说法迄今未见任何其他史料记载,因系康氏后人自述,值得重视并有待史家考证。

也有人说是慈禧太后生前所遣杀手下的毒。据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曾派出四个刺客出京刺杀康有为。其中一人叫巫仿,慈禧曾赐给他白银10万两,命他秘密出京,刺杀康有为,杀康之后,另有赏赐和晋封。此后的二三十年间,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刺杀康有为,终于在青岛成功。1904年,慈禧七十大寿之时,下诏赦免了一大批戊戌获罪人员,但不包括康、梁,可见他一直未被慈禧所原谅。但此种说法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康有为晚年支持清室复辟,戊戌变法时的恩怨已发生变化。

康有为的另一位女儿康同环对以上两种说法都不赞同。她在《先父的墓碑》一文中这样写道:“康有为卒前挣扎痛苦,七窍都有血渍,当然是中毒的现象。不过所谓食物中毒,可能是英记酒楼的食品不洁所致,未必是因为政治斗争而牺牲的。”

近年来,出现了第四种说法。青岛有位人文工作者姜茂森,从吕振文儿子的口中得知,康有为是被日本人投毒害死的。据这位吕氏后人说,当时英记酒楼的同乡宴请,吕振文也在座。康有为喝下橙汁后腹疼不已,还是吕振文用马车将他送回寓所。直到几十年后,吕振文才向儿子透露了实情:他是从日本天皇身边的人那里得到的确切消息,康有为是被日本人毒死的。因为康有为始终不同意溥仪跟着日本人走,还曾一度与溥仪一起和天皇对抗。为此,日本人一直怀恨在心。

这个曾为康有为撰写过墓志铭的吕振文,在1938年变节求荣当了汉奸,成为日占当局控制下的青岛治安维持会九名委员之一,后来又先后出任伪青岛特别市财政局长、土地整理委员会委员长。吕振文为人气节固然令人不齿,但由此也可得出,“日本人下毒”之说应当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除去上述种种猜测之外,关于康有为的死,还有一种比较离奇的说法。《万象》六卷九期曾刊出毛丹先生《康有为晚年》一文,转述台湾老报人关于康有为请德国医生移植猴子“青春腺”于自身的奇闻。文章说道,当年康有为偶然读到一篇文章,说俄国外科医生沃罗诺夫研究多年的返老还童术已获成功。

P4-6

序言

国学复兴大趋势

关于国学的定义,目前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是延续章太炎的定义,即包括文字学、经学、史学,学术界多持此论;另一种是比较通俗的理解,即国学就是传统文化。

本书认为,“传统文化”的说法失之宽泛,而文字学、经学、史学的说法又过于学术化,不能兼顾社会各阶层的知识水平。本书在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国学是一种以文字学、经学、史学等学术知识为载体,以知识阶层的思想观念为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

因此,书名中的“死”,就具有了两层含义:

一、通过对13位国学大师死亡情形的再现(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时代背景、临终遗愿、死后哀荣),解读其文化价值观与现实社会的激烈冲突,展示其在时代变局中所作出的历史抉择,由此使大家看到13个不一样的人生命运;

二、正是从文化价值观传承的角度讲,“国学大师之死”,象征着国学的衰亡,抑或说,在民国一代学人手中,国学的价值内涵发生了大断裂。极端而言,国学已成为一门“绝学”,或曰“绝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