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纤丝美寓(中国民间缠花艺术与传承)(精)/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丛书
分类
作者 郭丽//程平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许多记忆正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的洪流之中,中国民间缠花的源头难以确定,相关图文史料匮乏,民间缠花呈孤岛状幸存,岌岌可危。2013年笔者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山缠花”的传承和生产性保护研究开始,在中国鄂、闽、台三个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剖析缠花工艺的“基因序列”,翻阅地方志和历史文献资料记载,通过述、记、志、传、图、表、考、录等方式,采集传承人群口述资料。旨在多维取证中国民间缠花“同根生”“一脉相承”的共识,重拾中国民间“缠花梦”之未来。
本书内容翔实,图片精美,可作为相关“非遗”传承人研学参考用书,也可供缠花爱好者阅读之用。
目录
第一篇 华夏艺术同根生·缠花源
第1章 中国民间缠花概况
1.1 中国民间缠花地域分布状况
1.1.1 丝绸之乡:湖北英山缠花
1.1.2 闽南鹭岛:福建厦门春仔花
1.1.3 一脉相连:台湾客家缠花
1.2 中国民间缠花传承与发展
1.2.1 缠花沿革足迹
1.2.2 缠花传承现状
第2章 中国民间缠花起源考据
2.1 古代诗词名画考据
2.1.1 从古代画作图像中分析
2.1.2 从古代诗词文献中寻查
2.2 地方志文献资料整理
2.2.1 湖北英山缠花文献资料
2.2.2 福建厦门春仔花文献资料
2.2.3 台湾缠花文献资料
2.3 从传世收藏品中佐证
2.3.1 北京故宫清代头饰发簪
2.3.2 英山缠花民间旧物残片
2.3.3 厦门春仔花习俗旧物
2.3.4 台湾缠花传世实物
2.4 传承人群口述缠花起源
2.4.1 湖北英山缠花传承人群口述
2.4.2 福建厦门闽南春仔花传承人群口述
2.4.3 台湾缠花技艺大师口述
第二篇 匠心传承·缠花人
第3章 中国民间缠花代表性传承人群类别
3.1 传承人及传承人群
3.1.1 传承人师承关系及谱系
3.1.2 传承人口述学艺经历
3.2 高校学者及民间收藏家
3.2.1 高校学者及学术研究
3.2.2 民间收藏家
3.3 业余爱好及自主创业者
第三篇 抢救性记忆·缠花艺
第4章 中国民间缠花艺术题材及文化内涵
4.1 花鸟虫鱼类缠花
4.1.1 花鸟题材
4.1.2 虫鱼题材
4.2 祥瑞神兽类缠花
4.2.1 麒麟
4.2.2 中国龙
4.3 人造物类缠花
4.3.1 器物
4.3.2 人物
4.3.3 文字
4.4 鄂、闽、台缠花题材之异同
第5章 中国民间缠花艺术风格及构图形式
5.1 缠花艺术风格分类
5.1.1 传统写实型
5.1.2 抽象写意型
5.2 缠花的构图组合形式
5.2.1 三维立体式组合
5.2.2 半立体式组合
5.2.3 平面立体结合式组合
5.2.4 平面式组合
5.3 鄂、闽、台缠花构图之差异
第6章 中国民间缠花用色特征
6.1 缠花用色遵循万物生长规律
6.2 缠花用色的地域性特征比较
6.2.1 红搭绿,一块玉
6.2.2 爱红爱到骨子里
6.2.3 浓妆淡抹总相宜
第7章 中国民间缠花传统习俗及用途
7.1 出生习俗:添喜添丁
7.2 结婚习俗:十里红妆
7.2.1 新娘缠花嫁衣
7.2.2 新房缠花挂饰
7.2.3 堂厅缠花桌供
7.2.4 新娘嫁妆看花
7.3 祝寿习俗:献礼祝寿
7.4 宗教习俗:祭祀供佛
第四篇 工艺实录·缠花技
第8章 中国民间传统缠花工艺原理
8.1 传统缠花工艺的基因组合
8.1.1 集多种民间工艺基因于一体
8.1.2 两种不同的基因序列
8.2 缠花制作工具及材料
8.2.1 鄂、闽、台缠花制作工具及材料
8.2.2 鄂、闽、台缠花主材料之异同
8.3 图解缠花工艺制作步骤
8.3.1 英山缠花制作步骤
8.3.2 厦门春仔花制作步骤
8.3.3 台湾缠花制作步骤
8.4 缠线工艺难点分析
第9章 中国民间缠花纸样技术
9.1 缠花纸样设计
9.1.1 缠花基本纸样
9.1.2 基本纸样的变化原理
9.2 缠花纸样结构的分解原理
9.3 多层缠花纸样的缩放原理
第五篇 创新创业·缠花梦
第10章 中国民间缠花的传承与保护
10.1 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10.1.1 缺乏交叉型人才及资源整合
10.1.2 数字化保护技术推进缓慢
10.1.3 经费不足传承境况堪忧
10.2 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
10.2.1 缠花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
10.2.2 缠花数字化保护技术及策略
10.3 传承与保护之新法
10.3.1 创意设计之无法
10.3.2 新型主材的拓展
10.3.3 多种技艺融合与新生
10.3.4 跨界设计之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中国是发明并大规模生
产、使用丝绸的国家,从汉
代起即成为世界闻名的“丝
国”。中国传统的纺织品种
类繁多,四大名锦(南京云
锦、四川蜀锦、苏州宋锦、
杭州织锦)的经纬提花,四
大名绣(苏州刺绣、湖南湘
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
的穿花纳锦、描龙绣凤,十
字、田字架构组合的黄梅挑
花、望江挑花、花瑶挑花的
经纬数纱,以及染缬的扎结
染色、刻版夹染等,各种宝
贵技艺可谓“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历代民间巧手绣
娘静心传承,使其精湛的工
艺登峰造极,一件件异彩纷
呈的手工丝织品沿“丝绸之
路”广泛流传到世界各地。
然时过境迁,受现代化、工
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大量桑地被改作他用,年轻
人不再乐于从事养蚕织丝等
民俗和职业,历史上蚕乡丝
府的传承亦后继无人,大量
以蚕桑丝为主的挑、染、绣
、织、补等手工制造的传统
技艺处于濒危的边缘,其中
,一项鲜为人知、与桑蚕丝
密切相关的特色非物质文化
遗产“缠花工艺”的传承状况
更是不容乐观,以致迫切地
需要保护。
2013年,笔者从湖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山
缠花”的传承和生产性保护
研究开始,深入湖北、福建
、台湾三个地区民间开展实
地调研,至今已持续9年。
几年来,民间缠花高龄手艺
人相缠离世,缠花技艺后维
乏人,缠花相关图文史料厦
乏,尚未寻得较完整而科学
的保护,两岸缠花在民间的
传承日渐式微……
许多事物早已淹没在历
史长河的洪流之中,许多记
忆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
里。缠花的源头已难以确定
,众说纷纭,但皆或缺雄辩
强据,唯有结合民间田野资
料查寻蛛丝马迹,从缠花工
艺的“基因序列”进行剖析,
从地方志和历史文献资料记
载中进行取证,从传承人群
口述中进行述、记、志、传
、图、表、考、录,并采集
整理成文档等。本书在对“
非遗”缠花进行抢救性保护
和创新性传承的过程中,多
维度地取证中国民间缠花“
同根生”“一脉相承”的共识
,重拾中国“缠花梦”之未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0: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