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故事,说是田鼠们在收藏过冬粮食时,有一个田鼠却在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结果呢?田鼠们度过了一个美好如春的冬季!这是则寓言,其实是在说我们人呢。人在获取科技、受惠于科技的同时,也应获取文学艺术,同样的也会受惠于文学艺术。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还只说对了一半。文学艺术这样的人文学科是我们人类的精神家园,又有谁愿意失去家园,成为一个孤苦的遗弃者呢?戈致中主编的《课外美文(高1年级)》,至少可以成为你精神家园的一个窗棂,或围起家园的一段栅栏。格外提醒一下,每页的“随感录”,可是你自家庭院里的一片菜畦,恭贺你:“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戈致中主编的《课外美文(高1年级)》中绝大多数篇章都是散文,既有叙事、抒情为主的纯情散文,也有以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杂文。它们是从浩繁的散文卷帙中挑选出来的散文精品。在文章中,作者们或是择一件小事,说一段情缘,叙一缕故旧,其言娓娓,其情脉脉,读来情真意切,动人心怀;或是凸现激情,泼洒胸臆,敢亮锋芒,犀利入骨,读完让人惊心动魄,扼腕而叹。
读者在阅读《课外美文(高1年级)》时,如能结合具体文章,细加揣摩,肯定能对自己作文选材能力的提高产生很大的作用。
挫折和成功,同属人生的一部分;慰藉失败的人,往往能折射出伟大灵魂的光彩。
好言一句三冬暖
陈大海
鲍伯·胡佛是美国著名的试飞驾驶员,他在空中表演的特技,令人叹为观止。一次,他从圣迭戈表演完毕,准备飞回洛杉矶。可是,在距地面九十多米高的空中,刚好有两个引擎同时失灵,幸亏他反应灵敏,技术高超,飞机才奇迹般地着陆。
胡佛紧急着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飞机用油。正如他所预料的,他驾驶的那架螺旋桨飞机,装的却是喷气机用油。
胡佛立即召见那位负责保养的机械工。年轻的机械工早已痛苦不堪,一见胡佛,更吓得直哭。因为他的过失险些送了三个人的性命。
这时,胡佛并没有像大家预想的那样大发雷霆,他只是伸出手臂,抱住维修工的肩膀,信心十足地说:“为了证明你能干得好,我想请你明天帮我的F—51飞机做维修工作。”
从此,胡佛的F—51飞机再也没出过差错,那位马马虎虎的维修工也变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心地高洁的人深深懂得有过失的人的心理,往往能在别人出现过失时,善解人意,自我克制,出人意料地说出宽慰别人的话,使有过失的人恢复自信和自尊。
挫折和成功,同属人生的一部分,就像峡谷和高山同属地球的一部分那样。经常会有人在挫折面前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有的甚至悲观厌世,走上绝路。当遇到挫折和打击时,每个人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理解和慰藉。而真诚的理解和慰藉的确是起死回生的良药。
日本一位国会议员,因没有成功地推进国防建设而在竞选中惨败。落选后,自然有人说些“深表同情”之类的好话;更多的人还忙着帮他总结经验教训,大谈“既有今日,何必当初”。议员当时心烦意乱,根本听不进那么多唠唠叨叨,那些唠叨使他更加心烦和沮丧。但是有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那人充满信心地望着落选议员的眼睛,快快活活地对他说:“要忍耐,先生,看下一回。”然后转身离去。这位议员事后说:“不知怎么回事,我总觉得这位不速之客的那句话是一道阳光。他分明告诉我,他相信我一有机会就会再于,而且会干得好。”下一回,这位议员果然当选了。他当选后说:“我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那位信心十足地望着我的眼睛、快快活活地对我说‘下一回’的先生。像那样在我身上发生作用的话语,以前还从未有过。”
口头上说“我同情你呀”是一回事。要真正能给受挫折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他身上产生实际的慰藉,就一定需要有对他人最深的理解、最大的同情和最坚定的信任。
一位哲人说:“我们的成功,也是我们的竞争对手造就的。”这句话说得实在深刻。依据这种见解,我们可作四点发挥:
一、这个世界上本来无所谓敌人,有的只是竞争对手。
二、你所以生气勃勃,斗志昂扬,是因为有竞争对手存在。
三、竞争对手不是永恒不变的,今天的竞争对手,或许明天就是合作者。
四、“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与对手的竞争中,能征服对方的心,才是最彻底、最高尚、最伟大的胜利。而慰藉是取得这种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
土耳其在遭受希腊人几个世纪的占领以后,决心把希腊人赶出自己的领土。1922年,土耳其民族英雄穆斯塔·凯末尔对他的士兵发表了一篇简短的、拿破仑式的演说:“不停地前进,你们的目的地就是地中海。”于是,一场激烈的战争展开了。土耳其人最终赢得了胜利。
当希腊的两位将领前往凯末尔的大本营投降时,土耳其士兵对他们大声辱骂。凯末尔当即制止,并且丝毫胜利者的骄气都没有显示出来。他上前握住两位将领的手温和地对他们说:“请坐,两位先生,你们一定走得很累了。”在讨论了投降的有关事项及细节之后,凯末尔没有忘记慰藉两位失败者:“两位先生,战争中有许多偶然情况,有时最优秀的军人也会打败仗。”
凯末尔即使在全国胜利的兴奋中,为了长远的利益,仍然记着这条重要的信条:“慰藉失败的人,让他保住尊严。”
比起凯末尔,我们的一些竞争者则显得不够气度。我们每每看到一些人在别人的失败面前沾沾自喜,得意洋洋,甚至向对手施以冷嘲热讽。这种人虽然一时胜利了,但总让人感到小家子气太重,引不起敬意,并且往往容易招来怨恨和报复。
哲学家卡莱尔说过:“伟人往往是在对待别人的失败中,显示其伟大。”
“好言一句三冬暖”,请记住我国先哲在洞彻人类心灵之后留给我们的这句至理名言。
积累
三个事例,三种角度,多层展开,殊途同归。
P15-18
文心一片送给你
——写在前面的话
我们青少年儿童对未来充满了美丽的憧憬,为未知编织了无数奇妙的光环。我们渴望探求宇宙的奥秘,渴望解读周边的人生。我们精力充沛,朝气蓬勃,青春的生命不安于一味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析,思维的触角努力想挣脱课本的束缚,伸向火热的时代,伸向沸腾的生活。《课外美文》一篇篇饱含“真诚恻怛”人文情怀的妙文佳制,将引导我们从习焉不察的生命素材中领悟到烁烁的意蕴,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觅到人类精神的契合,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感受到振聋发聩的启示。培根说:“凡有所读,皆成性格。”达尔文说:“用艺术的矿泉防治精神的偏枯病。”通过阅读,融合在文章中风骨、情操、志向和智慧,将自然地流入心中,将我们的人文品位、人生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们在物欲横流、红尘滚滚的世俗社会中披上一件防污去秽的精美而坚实的“软甲”。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对我们青少年儿童说过:“多读点散文吧。”《课外美文》中绝大多数篇章都是散文,既有叙事、抒情为主的纯情散文,也有以议论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杂文。它们是从浩繁的散文卷帙中挑选出来的散文精品。在文章中,作者们或是择一件小事,说一段情缘,叙一缕故旧,其言娓娓,其情脉脉,读来情真意切,动人心怀;或是凸现激情,泼洒胸臆,敢亮锋芒,犀利入骨,读完让入惊心动魄,扼腕而叹。这些文章全是作者内心世界真诚的袒露,率性而为,理深话明。古人言:“修辞立其诚。”诚者,真也。惟其选取真事,饱含真情,才能产生感人的魅力,文章也才能成为上乘之作。另外,美文的作者选材时多从小处实处着手,因小见大,虚实相生,文章中罕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大事”,绝大多数写的是寻常生活,身边琐事,普通的花草树木,常见的人文景观。这些事,大多为作者亲眼所见,亲身所历,并且心有戚戚,感受良多,写入文中,就能让人观之新鲜,品之有味,赏玩再三,难以舍弃。郁达夫有言:“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俗话说:“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题材的大小,不能决定文章内容的优劣。小的题材,只要见地真切,感受独特,同样能闪射出异样的光彩,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一点,我们在阅读时,如能结合具体文章,细加揣摩,肯定能对自己作文选材能力的提高产生很大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并很讲究读书的情调。秉烛夜读,围炉共话,千古传诵,引为美谈。我们不应把《课外美文》看做是课本外的课本。“情调”是随意春菲的一抹幽香。或共会,或独赏,或正襟危坐,或闲散待之,或疾声高诵,或微吟默想,自由自在、有滋有味就行。也不应把每页的“随感录”(小学拼音版未设计)看做是练习式的留空。勾画提玄,正评歪批,点什么种子,悉听尊便。“随感录”是我们自家庭院里的一片菜畦,“随感录”三字,要义就在这个“随”上。在自己自由支配的闲暇的天地里,读上一篇含意隽永的美文,优美的文辞、深深的哲理、感人肺腑的形象、浓淡相宜的景物,将会如习习轻风,拂过一支支含苞待放的枝头。再在此时此境,于美文的左边右侧,或喜或悲,或轻或重,或庄或谐,把自己的随感录下,岂不快意哉!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