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电脑“深蓝”用1年零3个月的时间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16年,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首度公开亮相挑战世界围棋高手李世石,初战便告捷。
技术奇点降临以后的时代,也是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时代。
李慧在她系列小说的第一部《脑渊(临界点)》里,试图向我们呈现社会生活人工智能化与人类情感心理发展交织而成的困局。然而,改变不可逆转,人类终将进化,未来永远给人以美好的期待……作者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对人类内心情感的关照,交织于科幻、悬疑、情感等重重元素的装点之下,折射出人性的光亮。
李慧著的《脑渊(临界点)》讲述的是:2134年的某一天,情感漏洞学专家蓝心瑞发现,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情感依赖竟然并非出自人类自由意志的选择。她决定对世人揭发这一切。
蓝心瑞的丈夫、曾经的情感护卫组分队长雷鸣对此并不知情。直到他发现妻子和女儿兜兜被人绑架,才意识到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在拯救妻女的行动中,雷鸣发现人工风暴层的三级密码正在被人盗取;与此同时,从星球局传来消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太阳风暴将在15小时后抵达地球。看似无关的事件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然而,当雷鸣解决所有问题之后,才发现这一切都无关紧要,对方真正的目的其实是……
没有人在意这些!
沙滩上和海面上的人们忙碌着,他们抱着、捧着、搂着或者用支架撑起智能情感球——这些与各自DNA匹配的、各式各样的小家伙——玩沙滩排球、利用全息图画出眼前美景、坐着豪华游艇去旅游、继续自己的工作……
实际上,这些事情闷在家里也完全可以做。
他们之所以“长途跋涉”来到漫步微海岛,完全是为了领取全球免费发放的智能情感球升级码。
“你怎么了?”蓝心瑞发现雷鸣的脸色很难看。
“没什么。”雷鸣放下望远镜掩饰着,“我看见一只灰色鹩哥。”
“那不是生长在次生林和混交林中的鸟吗?怎么会出现在海边?”
皮仔忽悠悠地飘起来:“你哥哥家还养着企鹅呢。”
“是啊是啊,所以这里出现灰鹩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蓝心瑞拍了拍皮仔的脑袋。
雷鸣没有说实话。
灰鹩嘴里的血红色玫瑰,让他心里产生了隐隐不安。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灰鹩消失的方向上,雷鸣看到了异常现象:老鼠上树,而且不止一只。
这样的场景让雷鸣的瞳孔突然放大。他感觉有些不寒而栗,欣赏海景的兴趣荡然无存。
灰鹩越飞越远,它越过海面、海滩,叼着那朵血色的玫瑰花向山顶飞去。
人们很难发现,山顶上有一栋白色的建筑,它像一块镶嵌在岩石上的天然白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眉头紧锁地站在窗口,看着沙滩上横七竖八躺倒的人群,他很清楚,希望大家借由领取免费升级码而融入自然的活动失败了。
老人叫吴展德,研究人类情感漏洞学的顶尖科学家,也是安逸城情感储备银行行长。
情感银行是健康情感的储备机构。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健康情感储存起来,一旦情感出现问题,就可以取出备用的健康情感。
2127年,当科技解释了所有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量子纠缠成功解释心灵感应、量子通信成功与灵魂对话……之后,人类对科技的依赖达到了极致境地。特别是智能情感球的出现令情感计算爆发式发展,使得原本用于智能产品的情感计算,意外地成为人类最流行的情感交流方式。
然而,当智能世界遭到漏洞攻击时,人类的行为也会跟着陷人混乱,这被称为“连带情感漏洞行为”。
经过66年的研究,“情感漏洞学”作为新兴学科从人类行为科学中独立出来。它从专门研究连带情感漏洞行为,扩展到研究破损情感的修补、原发性情感漏洞行为的纠正,属于跨脑神经科学、生物科学等诸多学科的边缘科学。 在漫步微海岛居住的两年时间里,吴展德把研究课题锁定在“海洋诱惑”上,希望原发性情洞行为群体能亲身体验拥抱海洋、触摸海水带来的欢愉。他从海水中的微生物里提取出某种蛋白质。这种物质与体中枢神经发生作用,合成一种新的分泌物,可以激活人脑的快乐情绪。而这种快乐情绪可以通过情感球直接传导给它们的唯一关系者,解决自然体验缺失引发的情洞行为。
上月,他已经将这些东西保存在情感收集箱内,准备带回去做进一步的验证。
这栋白色的建筑,就是他的实验室。
今天,他有一个重要的约会。赴约的人似乎并没有按时到来。随着挂钟“咔嗒、咔嗒”的声响,豆大的汗珠沿着他花白的鬓角一滴一滴滚落下来。
他突然站起身,用传统的笔和纸写了一封信,连同一块黄色物件装进盒子里,来到楼下,关闭了所有的监控系统之后,走到小楼后方的花园内,将这盒子深深埋进地下。
做完这些事,他急忙回到屋里打开书橱,拿出一本厚厚的红色本子。这是他的私人日记,里面记录着各种数据、状态、结论和疑问。
还有——最天马行空的想法。
可是今天,他在本上画了一把刀片,寒光四射,刃如秋霜。P2-3
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带着好奇和欲望慢慢地一路走来,生活越来越便捷。
在这个人工智能与网络构建的世界里,纵然被偷、被抢、被骂、被黑、被辱……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走在这个世界中。
我们习惯,我们依赖。
一旦这个世界被漏洞袭击,我们就会暴跳如雷、焦躁不安、空虚寂寞……
所有这些,都是最真实的情感。
假如有一天,当我们发现情感依赖是因为智能计算给予了我们虚假潜意识时,我们该怎么办?
一件事,两方合作,出现背叛,第三方介入,三方厮杀。
听起来像故事,但这是真事,却和“鱼,我所欲也”的主张相背。这让我想起丹·西蒙斯小说里的一句话:“有时候,正统的热忱和叛教之间仅一线之隔。”
实际上,对背叛的道德判断,是情感做出的一个理性包装,也是大脑做出“痛恨”的情感反应。不过,这引发了一些奇妙的创作灵感。几年后,我写下这些文字,完稿时,空气中流淌着凉薄的气息。
情感作为重要的能量持续不断地在人类文明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我也坚信零情感的外星文明是存在的。人类在为争夺地球资源而哭泣时,能否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能量已经成为外星人瞄准的对象呢?
这是我的创作初衷。
当然,关于情节是否生动,科学知识是否正确,逻辑是否严谨……你可以尽情拍砖,尽情批判,毕竟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人类文明正处于宇宙文明系统的哪一个阶段?或许,这两种文明系统根本无法类比。
再或者,两种文明之间是否缺少一座桥梁?这座桥梁是不是超智能时代?
如果人类社会进入“超智能时代”,那么人类与超级人工智能是否有统一的道德准则?如果人类与“超智能”之间已经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它会不会被侵入的宇宙道德准则绑架?
这也许是人类文明的生死问题,也许是人类种族的存亡问题。
《脑渊·临界点》仅仅揭开了整幅图景的面纱一角。例如:拥有比人类更发达的科技的“天脑”,为什么急于搜集人类情感能量?那艘解救人类出困境的舰船又来自何方?希望有机会在第二部中一一描述清楚。虽然不会有太多阳光的味道,但也希望大家可以接受。
李慧
2016年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