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小有盛名的李显福。他的散文从不为景而写景,更不无聊而挥毫。因此,读他的大小篇什,看不见酒足饭饱、志得意满的丰腴浮艳之作,也找不到故作娇弱女人状的卿卿我我、无病呻吟。不管是山水物事,还是儿女情长,都能巧妙地把历史、现实、文化联系起来,将自己的感悟、体验融于其中。每一篇都有无形的脊梁支撑,有灵魂张扬,有时代的足音,有社会的印记,显得厚重而耐咀嚼,可谓“辞已尽而势有余”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行走的心灵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显福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小有盛名的李显福。他的散文从不为景而写景,更不无聊而挥毫。因此,读他的大小篇什,看不见酒足饭饱、志得意满的丰腴浮艳之作,也找不到故作娇弱女人状的卿卿我我、无病呻吟。不管是山水物事,还是儿女情长,都能巧妙地把历史、现实、文化联系起来,将自己的感悟、体验融于其中。每一篇都有无形的脊梁支撑,有灵魂张扬,有时代的足音,有社会的印记,显得厚重而耐咀嚼,可谓“辞已尽而势有余”也。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散文集。作者小有盛名的李显福。他的散文从不为景而写景,更不无聊而挥毫。因此,读他的大小篇什,看不见酒足饭饱、志得意满的丰腴浮艳之作,也找不到故作娇弱女人状的卿卿我我、无病呻吟。不管是山水物事,还是儿女情长,都能巧妙地把历史、现实、文化联系起来,将自己的感悟、体验融于其中。每一篇都有无形的脊梁支撑,有灵魂张扬,有时代的足音,有社会的印记,显得厚重而耐咀嚼,可谓“辞已尽而势有余”也。 目录 巴山渝水 徜徉在茶山竹海 半空鹅岭出高台 钓鱼城遐想 洞里乾坤 独步铁山坪 二佛寺的传说 放飞平顶山 歌乐灵音 鬼城的鬼 华岩花雨 回目黑山谷 缙云夜雨 枇杷山赏月 凭吊金鳌寺 石林雄风 世俗化的石刻 威镇涪江一大佛 文峰塔鸟瞰 峡谷心惊 夜行四面山 永远的磁器口 雨中仙女山 中山访古 明月山下牡丹红 船过小三峡 垂钓龙水湖 楼房林中游两江 南滨路之夜 人造的长寿湖 神奇的金刀峡 水光山色一桶装 大江南北 感受周庄 流连瘦西湖 观灯 捡海, 同胞们,回家吧 访醉翁亭 水中黄山 听纳西古乐 品味丽江 天涯海角 滑雪 琼枝玉叶峨嵋雪 生命 葡萄沟 火焰山 登高 朝拜太阳的人 念青唐古拉山 雅鲁藏布江 宝塔青松 北戴河夜泳 四姑娘山的诱惑 敖包情思 青色的城 龙门石窟 慕田峪关 东陵守望 我心依旧 “住院” 斑马线 别了,李子坝 都是……惹的祸 遭遇骗子 捡石 橘子熟了 湖畔 中秋月 心中的照片 街的变迁 天安门 “集体创作” 我心依旧 从郭沫若的婚姻想到的 公民的义务 母亲 我要让别人看我写的书 高考:众星捧月的背后 《危险的年龄》序 跋 试读章节 我又来到了鹅岭!从儿时到现在,这不知是多少次了。 这些年来,随着整个城市的“旧貌换新颜”,鹅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它的魂魄没有变。活在我心中的,吸引我不断去逗留、盘桓的还是历经了近百年的“文化”或“文物”的积淀。二三十年前,不管是在江北,还是在南岸看鹅岭,都像一座高高耸立于江中的山,时有“云来遮雾来绕”,赵熙的“半空鹅岭出高台”是其真实写照。 鹅岭公园位于重庆渝中半岛尾部的山脊上,海拔379.2米,占地面积98亩,原名鹅项岭,地处长江、嘉陵江南北挟持的陡峻、狭长的山岭,形似鹅颈项,故而得名。由西向东的长江和由北而南的嘉陵江在这里距离最近,要不是阻隔的山岩坚硬,日夜冲击的它俩很可能就在这里握手。相传蜀汉太守李严曾想于此凿穿高崖,连通两江,人造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鹅岭乃半岛最高处,南望长江,北濒嘉陵江,东临市区,西接佛图关,居高临下,挟两江四望,阅尽“雄、险、峻、旷、秀”的自然风光。 P7 序言 时值酷热的假期,显福君抱来一摞稿件,嘱我看看,我也就先睹为快了。 显福君乃一耿介之士,有传统文人的风度,阳刚有余阴柔不足,受唐宋散文浸润甚深。工作之余舞文弄墨,托物言志,借景抒怀,以浇心中块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针砭时弊,张扬公德。他已经先后出版过13本个人书集,这是他的第14部书稿,为散文。纵观他的散文,从不为景而写景,更不无聊而挥毫。因此,读他的大小篇什,看不见酒足饭饱、志得意满的丰腴浮艳之作,也找不到故作娇弱女人状的卿卿我我、无病呻吟。不管是山水物事,还是儿女情长,都能巧妙地把历史、现实、文化联系起来,将自己的感悟、体验融于其中。每一篇都有无形的脊梁支撑,有灵魂张扬,有时代的足音,有社会的印记,显得厚重而耐咀嚼,可谓“辞已尽而势有余”也。 邀游古今、洞察幽微、逆向思维,这是显福君散文的第一个明显特征。我国有很多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千百年来,写这些名胜的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乃至戏剧不胜枚举。作者们尽管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但基本都是骂统治者的残暴、颂中国人民的英勇,可显福君在文章里却一反前人人云亦云之词,而是穿越时空,深邃地看到了事物的男一面:古今中外的赫赫然,甚至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胜,虽然都是当时的大小统治者手下的产物,但如果没有这些人牵头,也许劳动人民的智慧永远不会结晶成这些煌煌显赫的遗产,也不会有引以为自豪的在宇宙也能看见的“象征”的存在(《慕田峪关》)。正像人们都知道的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如果没有当时佛罗伦萨的执政官罗伦佐·梅迪奇的支持,就不会有米氏彪炳千秋的艺术及其供后人景仰的文化遗产。 其实,历吏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现实图景,它凝结着人们的思维、胸襟、气度。而长期以来,我们只习惯于直线思维。在不少人习惯于鹦鹉学舌,用传统思维只看表象的时候,他却用心洞烛了历史的男一面。就说钓鱼城吧,历史上,这里的军民抗击蒙军60年,前仆后继,牺牲了不少生命,结果还是没能挽救南宋王朝灭亡的命运。为此,产生了很多文章来歌颂这一丰功伟绩。但显福君却没有顺着惯常的思维写下去,而是问道:“如果不是孔孟思想、大汉天下使然,而是把蒙古人也当成一家人;如果不花无以计数的人民的生命和钱财在这里苟延了腐败没落的南宋小朝廷的命运36年;如果上帝不在这里‘折鞭’,旭烈兀的部队一直从大马士革长驱直入……那么世界的历史又将如何?我们今天又将如何?”(《钓鱼城遐想》)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但作家在一派赞扬抗金60年的歌功颂德声中,不是站在局部,而是站在全局的历史高度,发出这一叩问,从中可透视出作者浓郁的关爱生命的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度思考,显示了作者博大的胸怀与宽广的气度。 描摹山水、触景生情、飞升联想,这是显福君敞文的第二个特征。在描摹山水的时候,怍者熨贴地融入了自然的亘古,生命的无常,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可触可摸可感的情愫。如<天安门》一文,作者在大雪中登上天安门城楼,突然想到“24年前,我就是那黑压压人群中的一份子,欢呼着,跳跃着涌向这高高的城楼,涌向站在这儿的毛泽东主席。如今,这位伟人早已静静地躺在了白雪广场南端的那幢建筑物里了”。在《朝拜太阳的人》里,作者写在华山看日出,联想到“24年前身着军大衣的成千上万的我们集于天安门广场,在寒风中等待着‘东方红,太阳升’那庄严、神圣的乐曲响起的情景来”。两次都是千里迢迢去“朝拜太阳”,一是心中的,一是自然的,其情其景,在联想中放飞、在感悟中升华,个中滋味,真是意味深长!《中秋月》、《生命》、《橘子熟了》等篇什的字里行间都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丝“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的怅然,但永恒的时间老人的手似乎可以抚平一切。 追求自由、张扬个性、蔑视权势,这是显福君散文的第三个特征。他是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行走的心灵》的不少文章都体现出作者个性的张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势、对奴颜媚骨的蔑视。在其中的《放飞平顶山》里,在叙述了放风筝的要领后,像燕子似的风筝就在自己手中飞上天空,“驾着南来的风向嘉陵江上空摇头摆尾而去”。紧接着作者一气呵成:“我是主人,我不能让‘燕子’的线太长太自由!我转动着线轴,要把飞远的风筝收回来一些,以显示我的身份我的水平。风托着它,只顾住前。高空的风在和我争夺‘燕子’。我一生都渴望过苏东坡欣赏的‘大千世界,无遮无碍’的生活,此时,我却要把自由翱翔的‘燕子’拉回来攥在手里!”这活脱脱地刻画出当下不少人的两种心态、两副嘴脸。“在大树庇护下的小树得不到阳光,艰难地成长着,一个个把身子伸得老长,像麻线似的,目的就是想在大树们把持的天下寻找一点空间、一分自由,获取一丝阳光。有的已经未老先衰,有的已接近死亡。不知为什么,我心里一阵悸动,突然瞧不起这些刚才还被我赞颂、景仰的大树了!”“树森森,风习习,四望无边,林声寂然。恐惧像一条蛇霍地从心里爬了上来。我突然觉得我之渺小,置身在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世界是多么寂寞、悲哀和可怕!”(《独步铁山坪》)可见其清高、孤傲、刚直不阿的本性,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不低下高贵的头!要是换成某些人的笔,一定要颂扬大树,赞叹小树在大树庇护下的幸福了! 针砭现实、反对粉饰、担当责任,这是显福君散文的第四个特征。这是作者和愈演愈烈的不少遵命或金钱散文的作者迥然不同的。比如重庆人引以为豪的磁器口,各种热爱家乡的文章和一些热爱家乡的名人雅士都违心地说它和周庄、丽江鼎足而三,但作者在描述它的美的同时却毫不客气地给予了批评:“还有就是使人后怕的从你后面、身边驰过且毫不顾及行人或称游客感受的在大街小巷得意忘形地奔驰的摩托车。周庄、丽江我去过,不说其他,单就这耀武扬威的摩托车,我们的古镇就值得深思。”“‘谁不说家乡好!’我希望磁器口成为真正的周庄、丽江那样的古镇,但绝不瞎鼓噪、文过饰非,把缺点也当成美德。希望经过历史积淀下来的磁器古镇在冷静而不浮躁、客观而不功利的培育中成为永远!也许,到那时,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关于。鼎足而三’的话题。”这实际上是在一片赞扬声中给当地的有关部门开了一副良药,在过热的头脑上浇了点儿冷水。又如《夜行四面山》中:“下班后从城里出发,路通车快,欢声笑语,心境很好,没想到被羊儿客一下搞坏了情绪。我坚决地说:‘不住这里!走,住大洪海。”’对这个国家级风景区提出了批评。 作家是社会的良知,应该有一种社会责任。显福君始终有一种“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除了做记者时期写了不少内参反映一些情况外,不当记者时仍然是“路见不平一声吼”。闹市区的公共汽车站,长期住着一个乞丐,一直无人管,他给能够解决此事的诸多职能部门打电话反映,但都一推了之,无奈,只好给当时的市长蒲海清写信。市长过问,很快解决了,将这个老太婆送回了原籍。又有一次,他去火车站接人,看见不少天天都在发生但人们已习以为常的事情:车站问讯电话老是占线、倒卖火车票、乱罚款、出租车混乱等。他觉得不管是公民还是作家都有义务反映此情况。于是,立即提笔给当时的市长包叙定写信,很快市长批示,市里联合有关部门掀起了整治重庆火车站地区社会秩序的大行动。不久,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杂志向他约稿,他一气呵成的《公民的责任》,述说了这两次写信的情况,从中跳动着一个公民、一个作家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花鸟虫鱼、家事国事、天上地下,宇宙洪荒等等,都可以入笔。但这入笔不是随心所欲,不是为所欲为的乱入,而是要有取舍,要唱出正气,鞭笞邪恶,说出真话,抒写真情,即使是表达一点思绪,流露一丝情愫,都要给读者以想象、回味和咀嚼,即“以小见大”、“袖里乾坤”之谓也。上个世纪90年代,贾平凹在《关于散文》一文中写道: 我们确实是不满意目前的散文状态,那种流行的,几乎渗透到许多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中的对于散文的概念,范围是越来越狭小了,涵义是越来越苍白了,这如同对于月亮的形容,有银盘的,有玉灯的,有橘的一瓣,育夜之眼,有冷的美人,有朦胧的一团,最后形容到谁也不知道月亮为何物了。我们现在是什么形容也不要,月亮就是月亮。于是,还原到散文的原来面目,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文章。 中外的文学史已经证明:真情实感在,文章兴;浮艳虚假,文章衰。我们摒弃一味的阴柔、一味的井底观天、一味的自恋、一味的小资,且缺乏时代特色、缺乏现代意识、缺乏社会特征的散文,读这些文章,犹若住进了散发出香气但还有霉气且四面不通风的闺房。 刘勰说过:“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性情。”在世风浮躁、文风花拳绣腿的时期,显福君力排陈腐,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性灵,强调书写生活的真实感、历史感、审美感。“从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刚直不阿地面对现实人生,对散文文体有宽容的认识与深刻的体会。我欣赏他的散文,更欣赏他的专人。 后记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我的一个小领导用他(他曾经是一很大的人物的秘书)的切身经历谆谆告诫我说,棱角不能太多,否则要吃亏。我不知其意,两眼盯着他。他叹了一口气,说:就是不要太有性格,世故点。我点了点头。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他用几十年的血泪凝结成的经验之谈。他一辈子也没有世故过,希望后辈们不要如他那样…… 岁月的河流就这样慢慢流过,但不管我怎样修身养性,却始终学不会世故,磨不去棱角。 其实,我也想世故,也想学那河中的鹅卵石,在岁月的河流巾游刃有余……记得还是中学生时,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革命串联”去上海,在某机关看见好像是上海交通大学学生送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曲率半径处处相等”,下联是“摩擦系数点点为零”,横批是“又圆又滑”。这真是“绝对”!一个人要真这样,可谓神了。于是,我就尽量学,要让我今后也修炼成这样“圆滑”。除了向周围具有这种“优点”的人学外,就是从中外古今的那些教人怎么做人的关于修养,关于人生,关于情操……的书本里去学。但好像是生就的木头造就的船,这遗传基因造就的性格就是改不了。知其可为又不能为之,不可谓不痛苦也! 到头来在汗牛充栋的书本里只记住了两句话:一是外国某大师说,凡是只有他愿意做的事情,他才能做得更好;一是国内某哲人说,没思想的人是最成熟的人。苏东坡不是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吗?不识字不就少忧患,不就少思想吗? 于是下班后,我去学唱歌学跳舞,我买来钓鱼工具做“江边蓑笠翁”,我养猫养鸭子,我去买花钵挖泥土种花养草,我买来相机寄情于山水……以免一有时间就想读书。 我以为这样可以减少思想磨去棱角,但是随着“弱冠”、“而立”、“不惑”和“天命”的逝去,“耳顺”之年已向我蹒跚走来,岁月的砂轮不但没有磨去棱角,反而刻下了一道道沟壑,似乎更不圆通了。 朋友告诉我,你那些做法改变不了,要学会“功夫在诗外”,要学会“烧红苕”一 吹吹拍拍。啊,我似乎明白了,环顾左右,虽然“烧红苕”使其不断“进步”,但这有损我的人格和尊严。 春去秋来,头发一根根被磨去了,继而还将余下的慢慢染白。该成熟了?该世故了?但……我既没做到人云亦云,也没有做到不思不想。例如,当年,我写的“内参”曾受到总书记的批示,所写新闻曾获省级“十大新闻奖”、被读者评为全省“十大新闻作者”,而且已经洋洋洒洒在全国有关报刊、出版社发表、出版了3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百余万字的新闻作品。以后,却有人说我不会写简报,并教导说:写简报一要理论,二要思想,三要怎么做,四要做了什么,五要今后怎么力……是偏要红口白牙学赵高,还是要创造一个全中国独一无二的写简报法(另一创造为部下汇报工作要分一级目录、二级目录、三级目录)? 百思不得其解,有朋友提醒,不入其流者,是白皆为黑也。后读前辈宗吾之书,顿悟:不入流就要努力人流,否则,就是不圆通、不滑溜、不成熟!不禁仰天叹日:前辈也,你那“厚黑”虽知之,但宁死不可学也! 一年又一年,不知是由于世上的知识太杂,还是影响我的东西太杂。故而让那些不教人世故、圆滑的思想潜移默化、左右了我,亦还是我的父辈的基因毒化了我,使我终不能像他人那样很快成熟起来。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落,真是“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我既违背了那个关心我的领导(其实,他也如我,直到生命的晚年也没有“世故”起来)的教导,也忤逆了大师的哲理,不管怎么打压,怎么排挤,怎么强迫,那鲜活的思想始终不愿皈依于火师的樊笼,总要像脱兔那样在生命的原野上活蹦乱跳,遨游四极,打望八荒!仍不改少年狂的习性,青年热的爱好,自由自在的性格(有领导在,总记不住要尾随其后,要给领导提包;和领导说话,总记不住要语言贿赂,要一脸粲然;领导来了,总记不住立即丢下手中的活站起来;在若于桌的一个大厅吃饭,只要有领导在,即使不在一桌,相隔不近,总记不住“领导没动筷部下不动筷领导没去敬酒前部下不敬酒”的规矩,如此等等),闲暇之时还是要把思想凝聚于笔尖,流出赤裸的灵魂。为此,吃了不少苦头,甚至带来工作、生活的变故,但还是我心依旧! 学歌学舞,下棋照相,钓鱼养花……这一切既留不住我,也成熟不了我,更快乐不了我,只有青灯相伴,一支笔,一叠纸,一杯茶才使我快乐愉悦。于是,我把城市的喧嚣、灯红酒绿、声色犬马抛到了九霄云外,仍垂青于自秦以来就不怎么被看好的舞文弄墨,将还没有玷污的灵魂托付于圣洁的山水,把关不住的思想熔铸于美好的事物,描摹不断变异的山川风物,歌颂与时俱进的时代英才,以此寄托心志,抒发感慨,博取心的旷达,灵魂的欢乐! 于是,在妻子的支持下,年复一年有了不少散见于全国报刊的文字,经女儿精心挑选,集纳成册。我把它算做散文集子。承蒙董博士小玉教授作序于前,又蒙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安平社长及同仁们鼎力相助,更有装帧设计专家邵大维先生、张进女士的匠心美化,才使之炫然,得以与读者见面。不胜感激,是为记。 作者谨识 2005.6.1~9.9于旷达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