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来,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不仅有借鉴之功用,更是一部文采斐然、叙事翔实的十分严肃的史学巨著,是了解千余年问历史真相的重要依据。此次我们从全书中选取若干篇集中描述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的文字,并加以白话翻译,使读者能从中了解《资治通鉴》之概貌,从而对古代历史有较深刻的认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资治通鉴/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崇文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今天看来,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不仅有借鉴之功用,更是一部文采斐然、叙事翔实的十分严肃的史学巨著,是了解千余年问历史真相的重要依据。此次我们从全书中选取若干篇集中描述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的文字,并加以白话翻译,使读者能从中了解《资治通鉴》之概貌,从而对古代历史有较深刻的认识。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宗旨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此次我们从全书中精选若干集中描述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的文字,加以白话翻译,使读者能从中能了解《资治通鉴》之概貌,从而对古代历史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目录 用人不能求全责备 商鞅变法 孙膑奇计胜庞涓 任人不能唯亲 诚心用贤,贤无不至 张仪游说六国 胡服骑射 将相和 触龙说赵太后 毛遂自荐 荆轲刺秦王 鸿门宴 萧何月下追韩信 垓下悲歌 汉高祖知人善任 治理国家要读书 有过即改,不失圣贤 卫、霍击匈奴 张骞出使西域 苏武牧羊 昆阳之战 第一次“党锢之祸” 第二次“党锢之祸” 官渡之战 隆中对策 赤壁之战 曹孟德唯才是举 前出师表 周处改过 陶侃惜分阴 淝水之战 读书可以长情智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玄武门之变 唐太宗论功定赏 贞观君臣论治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谦诚待人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上疏“人主十思” 安禄山范阳起兵 试读章节 商鞅变法 【原文】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译文】 周显王七年(前362),秦献公死,他的儿子孝公继立。孝公出生已有二十一年了。这时黄河、华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水和泗水之间有小国十多个,楚国、魏国与秦国接界。魏国筑长城,从郑邑开始伸向洛水之滨,往北则有上郡;楚国从汉中之地开始,往南边则有巴、黔中之地。这些国家都把秦国当作夷狄对待,排斥它,不允许秦国参与中原各国的会盟活动。于是秦孝公发愤,布行德义,修明政治,想使秦国强大起来。 【原文】 八年,孝公令国中日:“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日:“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日:“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日:“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日:“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日:“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日:“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①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注释】 ①嬖臣:宠信的臣子。 【译文】 八年(前361),秦孝公向国内下令说:“从前我们的先祖穆公,在岐山、雍都之间实行德政、建立武备,向东平定了晋国的乱患,以黄河为国界,在西方称霸于戎狄,扩大土地千里,天子给了我们方伯的称号,诸侯们都来称贺,为后代开创辉煌美好的基业。后来不幸遭遇厉公、躁公、简公、出子这几代不安宁的政局,国家内有忧患,没有余暇处理外部事务。韩、赵、魏进攻并夺取了我们先君已有的河西地方,没有什么比这更为耻辱的了。到了献公即位之后,镇守安抚边境,迁徙到了栎阳,并且打算向东攻伐,恢复穆公时的原有国土,实行穆公时的政令。我惦念已故君王收复失地、修明政令的本意,经常心中悲痛。宾客们臣子们凡是能够出奇计使秦国强大的,我将给他加官晋爵,并给他分封土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个命令,于是便西行进入秦国。公孙鞅是卫国公族的庶出孙辈,爱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丞相公叔痤,公叔痤知道公孙鞅贤能,但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荐举进用。正值公叔痤身惠重病时,魏惠王前来看望他,并询问说:“公叔你如果有什么意外,那我们的国家怎么办?”公叔说:“我手下的中庶子卫鞅,年纪虽轻,但有出众的才能,希望君王将国家大政听任他去处理!”魏惠王听了后默不作声。公叔接着说:“君王若不任用卫鞅,一定要把他杀掉,不要让他走出国境!”惠王答应了公叔的话便离开了。公叔召见卫鞅,告诉他说:“我把君王排在前面,把臣子放在后面,所以先为君王谋划,然后才把这些告诉你。你一定要赶快出走,离开魏国。”卫鞅说:“君王不能采纳你的意见任用我,又怎么能采纳你的意见杀死我呢?”最后没有离开魏国。惠王从公叔那里出来,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公叔病得沉重,真使人难过!他竟然想要我把国家大政听任卫鞅处理!过后又劝告我杀死卫鞅,这不是荒谬悖理吗?”卫鞅到了秦国后,通过秦孝公宠爱的臣子景监而求见孝公,向孝公进说富国强兵的方略。秦孝公十分高兴,与他商议国家大事。P2-4 序言 现代意义的“国学”概念,是在19世纪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为了保存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提出来的。1935年,王缁尘在世界书局出版了《国学讲话》一书,第3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庚子义和团一役以后,西洋势力益膨胀于中国,士人之研究西学者曰益众,翻译西书者亦日益多,而哲学、伦理、政治诸说,皆异于旧有之学术。于是概称此种书籍日‘新学’,而称固有之学术日‘旧学’矣。另一方面,不屑以旧学之名称我固有之学术,于是有发行杂志,名之日《国粹学报》,以与西来之学术相抗。‘国粹’之名随之而起。继则有识之士,以为中国固有之学术,未必尽为精粹也,于是将‘保存国粹’之称,改为‘整理国故’,研究此项学术者称为‘国故学’……”从“旧学”到“国故学”,再到“国学”,名称的改变意味着褒贬的不同,反映出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近代诸多有识之士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失落的忧思和希望民族振兴的宏大志愿。 从学术的角度看。国学的文献载体是经、史、子、集。崇文书局的这一套国学经典普及文库,就是从传统的经、史、子、集中精选出来的。属于经部的,如《诗经》《论语》《孟子》《周易》《大学》《中庸》《左传》;属于史部的,如《战国策》《史记》《三国志》《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属于子部的,如《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鬼谷子》《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容斋随笔》《本草纲目》《阅微草堂笔记》;属于集部的,如《楚辞》《唐诗三百首》《豪放词》《婉约词》《宋词三百首》《千家诗》《元曲三百首》《随园诗话》。这套书内容丰富,而分量适中。一个希望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读了这些书,一般说来,犯常识性错误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崇文书局之所以出版这套国学经典普及文库,不只是为了普及国学常识,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在国学教育中,有一种倾向需要警惕,即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化”。“博物馆化”是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的一个术语。列文森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被博物馆化了。虽然中国传统的经典依然有人阅读,但这已不属于他们了。“不属于他们”的意思是说,这些东西没有生命力,在社会上没有起到提升我们生活品格的作用。很多人阅读古代经典,就像参观埃及文物一样。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和我们的生命没有多大的关系,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这就叫作博物馆化。“博物馆化”的国学经典是没有现实生命力的。要让国学经典恢复生命力,有效的方法是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崇文书局之所以强调普及,深意在此,期待读者在阅读这些经典时,努力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内外生活,努力做一个有高尚的人格境界的人。 国学经典的普及,既是当下国民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需要。章太炎曾指出,了解本民族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仆以为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不然,徒知主义之可贵,而不知民族之可爱,吾恐其渐就萎黄也。”(《答铁铮》)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那些与维护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思想、感情,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经常表彰“中国的脊梁”,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近代以前,“中国的脊梁”都是在传统的国学经典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读崇文书局的这一套国学经典普及读本,虽然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必总是花大块的时间,更不必像备考那样一字一句锱铢必较,但保持一种敬重的心态是完全必要的。 期待读者诸君喜欢这套书,期待读者诸君与这套书成为形影相随的朋友。 书评(媒体评论) 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曾国藩 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梁启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