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结构人生(俞载道访谈录)/百年同济文史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黄艾娇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83年,同济的地震工程专业申请到博士学位授权点。1985年,我被批准为博士生指导教师。未曾想到的是,就在那一年,我因劳累过度,在赶写《结构动力学基础》一书原稿完稿之后,突发乙型重度黄疽肝炎,病情十分严重,不得不离开办公桌,住进医院接受洽疗。在以后几年时间内,我的身体虽大体恢复,但仍显十分虚弱。受制于健康状况,我招收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不能太多,一共约有20位左右。对我来说,这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另一个攻关项目是“七五”期间,由国家核安全局下达的“七五”攻关研究课题“安全壳抗震分析及结构与地基的相互作用”,由我与翁智远教授共同主持。项目在1991年完成后,核安全局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和高级工程师来沪进行鉴定,鉴定后得出的结论大致为这一项目就总体而言达到了国际水平,其中个别地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核安全局表示非常满意。

后来此项成果1991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并在国家“七五”科技成果展览会上用图片展出。在这个课题里已经涉及到建筑物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了,这一课题取得的成果对于核电站核岛结构抗震设计也颇有帮助。在第二年它还获同济大学校内科研二等奖(该年度无一等奖),可惜后来没有申报国家教育委员会奖励。

十多年来,我所负责主持的“地基土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抗震力学分析”研究课题,在1993年还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0世纪80年代,我作为结构总负责人,陶广仁同志作为我的副手,曾参加过“山东胜利油田孤岛新镇的规划设计”,该项目获得1986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初,我已退休,但仍被在返聘工作,沈祖炎教授负责主持的“上海电视塔抗震试验研究”项目,我也主持其中一个子项目。研究由桩尖输入地震,计算桩头基础承台处的地震动有效输入(考虑上部塔结构的反馈),以便计算上部塔结构的地震响应。后来这一项目获199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回首这一生,自己有幸涉足了工程结构的教学、科研和实践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一点成就感,也有不小的遗憾。由于时代环境不同,每个人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也都不尽相同,若要我对自己作一个评价的话,我认为只是为同济大学的结构工程实践和结构理论研究添上了“承前启后”的一笔。

学校为我拍录像

1991年,我退休后,但仍被结构理论研究所返聘工作。这年的初秋,我接到通知,说学校准备专门为我们几位教授拍摄录像片,用镜头为同济一批在教学科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生导师留影、留声,生动记载他们的奋斗足迹,为他们建立个人业绩档案,也以此记录反映学校教育科研的总体水平和成果经验积淀,进一步激发师生的爱校荣校的热情。

录像片由学校电教中心负责拍摄制作。我记得,当时应拍摄需要,我在结构所里为研究生上课,在黑板上板书公式推算,还在资料室的书架前翻阅文献资料。为了反映我代表性的成果,摄像师还专门到大礼堂拍摄了礼堂的內外部结构,还将镜头对准了刊登大礼堂结构设计论文的西班牙壳体协会第16期通讯,由我编著的《结构动力学基础》和《随机振动理论及其应用》两本教材以及一部分论文,还有一些获奖证书。

在拍摄最后,应编导要求,我在镜头前给青年学生们讲了几句话。我给研究生提了三个建议:一是希望他们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信仰,尽管国际政治风云瞬息多变,但年轻人还是要坚定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二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希望他们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三是希望他们能抓紧眼前的大好吋光,努力打好厚实的基础,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形势的需要。

尽管制作完成后的录像不到1O分钟,但拍起来却花了足足两天半的时间。不久,我的手中就拿到了一盘录像带;录像带里有配了音乐的解说词,重点的地方还打出了字幕。如今,录像带存放在同济大学档案馆,这也是对我的一个极大的鼓励。

首批拍摄的还有材料系的黄蕴元教授,环境系的胡家骏教授、严熙世教授,建工系的欧阳可庆教授,声学所的魏墨盒教授。1991年11月15曰的《解放日报》第二版,还对同济校园里出现的这一新鲜事进行了报道。

最后,我想联系我的科研工作说一点遗憾和祝愿的话。我的抗震科研主攻方向,在国内应该说是起步比较早的,所可惜的是,我的研究生中,科研素质比较好的而且可以传承的,大多去了美国,或在国内自己另创天地。例如其中的傅公康,他现在美国一所大学里任教,也曾应邀回到同济讲了两次学。由于这个及其他原因,后续研究工作曾中断了一阵子。令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现在土木工程学院楼梦麟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也是有关这方面的。我衷心祝愿他在这一研究领域获得最大的成功!

下面,我简要地谈几件事,也是在这一段时期内所完成的,在这里简要提一提吧。

我在上海市土木学会任常务理事时,上海土木工程界两位老前辈赵祖康和徐以枋,发起编写一部汉英土木建筑词典,由他们两位来任主编。我作为编委之一,负责工程力学和工程结构两分支条目的编撰工作。足足过了12年之后,这本《汉英土木建筑工程词典》才终于在1997年底与读者见了面。而此时赵、徐二位前辈已经辞世,留下了遗憾。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王程卷》的编撰中,我担任了王程力学分支学科副主编的工作。

在我担任上海市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期间,由上海市力学学会主办的《上海力学》杂志,我担任过一届主编和两届副主编,约10年。

从1986年秋起到2001年上半年,我担任《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长达15年,总算没有出过什么差错。P80-83

后记

值此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将临之际,回首过去,沧桑之感油然而起,万千思绪,实非三言两语所能表述。

我自1936年人当时同济附中读高中,抗战期间随校辗转内迁,随后又考进同济大学,直至1944年在四川李庄时大学毕业。毕业后留校王作,从未离开过我深深热爱的同济这个家园。

从1944,年到2001年退休为止,我在这里教书、做科研、做设计一共长达57年,似乎做了不少工作,但若静静地仔细想来,尚可称道的,也仅有那么几件而已。

今者,为庆祝母校百年华诞,学校党政领导将为我出版一本《访谈录》,我深觉感愧之至。所谓感者,乃感谢党政领导对我过去这么一点王作的认可和鼓励所谓愧者,说实在的,乃是愧不敢当!现在,趁这本《访谈录》行将出版之时,我谨向学校党政领导致以衷心的感谢!万校长在百忙之中还为此书写了前言。我实在过意不去,特向他道一声“谢谢”。

这本《访谈录》原本是我周末休息日在被访问时口头说说的。多承学校新闻中心黄艾娇同志仔细地记录,之后撰写成一篇篇文稿,特别是花了大量时间进行文字加工。记得好多次她都是在下班后,又在办公室加紧赶稿,忙到晚上7点多钟时,再来到我家将刚刚写好的文稿送我过目,真使我感到不安。在此,我特向她致以诚挚而深切的谢意!

学校校友会《同济人》执行主编方芳同志,在繁忙工作中挤出时间为此书的体例、内容提出过很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做了不少细致的编辑工作。在这里,我也谨向她说声“谢谢”。

新闻中心姜锡祥同志为本书拍摄了不少照片,还提供了一些珍贵的老照片,在此向他表示真挚的感谢。

出版社的杨宁霞同志是本书的责任编辑,她为此付出了不少辛劳,在此向她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还应向学校组织部、宣传部、新闻中心、校友会、校庆办公室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对他们在这本《访谈录》形成过程中给予的关心、支持、建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如果我还遗漏了应感谢而未感谢的同志,则请他们原谅,我在这里表示深深的歉意和谢意!

2006年8月

目录

前言

笔者手记

 漂泊中的学堂

 我的大学——从昆明到李庄

 留任助教

 初涉科研

 我的处女作——文远楼的结构设计

 援建鞍钢两年

 重归讲台——在钢结构教研组的三年

 大礼堂的大跨网壳结构

 专事结构工程设计——谈谈几个项目设计和早期科研工作

 未曾虚度的光阴——“文革”期间两个重要的设计

 迟来的科学春天

 远道而来的同行

 踏访美欧

 永念吾师

我科研起步的引路人——怀念李国豪校长

缅怀魏特教授

  忆冯至先生

 毕业50年,我们来相会

 叶茂源自根深

 学者风苑,薪火相传

 学术严谨 淡泊人生——记我崇敬的长者俞载道教授

 六年时光永难忘

 回忆师从先生的日子

 严谨作风一生受用

致谢

序言

同济百年,人才辈出。一代又一代同济人怀抱炽热理想,秉承同济优良传统,与祖国共命运,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不懈奋斗,成就卓著,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谱写了一页页华彩篇章。

这本《访谈录》,再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俞载道教授,在同济的奋斗历程和人生轨迹,也唤起了我们心底对于同济往昔的情感记忆。记得1979年我在同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有幸选修了俞先生的“结构动力学”课程,亲自体会到先生严谨治学的作风与和蔼可亲的师道,令我终身受益匪浅。

俞先生自16岁起求学同济附中,抗战爆发后一路跟随学校四处辗转内迁,大学毕业后留任助教,在李国豪校长的带领下,一步步踏上科研洽学之路。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工程结构园地里辛勤耕耘,潜心钻研,不仅主持设计了多个创“国内第一”的结构王程,而且坚持长年在科研道路上奋力登攀,为王程结构理论研究,特别是在抗震分析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他把国家和组织的需要看得高于一切,关键时刻敢于担当,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科研攻坚,抑或是工程实践,样样做得出色。这对于一位工程结构方面的教授来说,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俞先生是知名的结构理论专家,他一生崇尚敬仰道德,执著探求科学真理,赤诚之心爱国报国,为同济的结构学科奉献了毕生的智慧和心力。倾听这样一位前辈的回忆,相信无论对于我们这些求学成长中的学子,还是初涉教坛和科研的青年教师,都会带来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激励。

同济悠悠百年历史,是一代代同济人怀着崇高的时代使命感,以智慧、激情、热血作笔,一页页挥写而成的。它生动鲜活,可感可触。《访谈录》在回忆俞教授个人奋斗经历、讲述一段段人生故事的同时,更为我们铺展开了一幅幅同济往昔珍贵的历史画卷,为同济发展进程中的故人和旧事留影存照。阅读这些文字。我们可以从中感受一种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是怎样逐步孕育积淀形成,并不断丰富升华,化为同济人强大的精神动力。

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就是在同济百年办学历程中逐渐砥砺熔铸而成的同济精神,是一笔值得我们引以为荣并倍加珍惜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回溯百年长河,通过捡拾一件件真实往事和一个个历史细节,进一步挖掘并感悟可贵的同济精神的丰富内涵,从而激励今天的同济人高擎起这一精神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在继承中将之发扬光大,并代代相传,让它生生不息!我们隆重庆祝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其意义正在于此。

同济大学校长

2006年8月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一位在同济大学求学、工作、生活了70年的知名教授进行访谈,既回顾了同济历史进程中的许多故人旧事,又展现了这位学者在同济结构园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的人生轨迹,反映了同济人身上共有的精神特持,以此启迪后人继承百年同济一代积淀起来的光荣传统,奋勇前进,书写同济下一个百年更加灿烂的时代华章。

编辑推荐

同济百年,人才辈出。一代又一代同济人怀抱炽热理想,秉承同济优良传统,与祖国共命运,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不懈奋斗,成就卓著,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谱写了一页页华彩篇章。

这本《访谈录》,再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俞载道教授,在同济的奋斗历陧和人生轨迹,也唤起了我们心底对于同济往昔的情感记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