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布道团的规定,传教士服务七年,可给予一年的假期。至1887年,斯图尔特夫妇来华已有13年。是年4月,他们带着司徒雷登及其他孩子回美国度假,l l岁的司徒雷登与他9岁、7岁、5岁的弟弟戴维、沃伦、罗伯特第一次踏上了他们祖国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
1887年即清光绪十三年,这一年也是后来与司徒雷登有着诸多交往的蒋介石出生之年。
斯图尔特夫妇看来对中国是真正地产生了感情,也可能是为了增加美国人去中国传教的兴趣,他们不断地把从中国带来的餐具和祭祀用品展示给人看,还让他们的儿子们穿上中国的长袍马褂,并用筷子进餐,用中文唱圣歌。
然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实在太大了,美国人对此很不理解,甚至对司徒他们冷嘲热讽。而这一切都使少年的司徒雷登感到无地自容。
一年的时间到了,斯图尔特夫妇返回杭州,随行带着四子罗伯特,把司徒雷登和次子戴维、三子沃伦留在美国就读。不幸的是,罗伯特在回杭以后因病夭折,年仅7岁。他成了司徒家族中第一位葬在杭州西湖的人。
司徒雷登先后就读于莫比尔市公立学校、弗吉尼亚州夏洛维尔市的潘托普斯学校、汉普顿一悉尼学院,以后又执教于他毕业的潘托普斯学校。
在汉普顿一悉尼学院就读及其后在潘托普斯学校执教期间,司徒雷登受到了由基督教青年会发起的“学生志愿赴海外传教运动”的影响。
作为国际组织的基督教青年会是1851年传入美国的,并逐渐在传统的东部城市和一些大学中建立起了组织。1854年,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成立。1888年,以各学校青年会为基础,正式掀起了“学生志愿赴海外传教运动”。青年会发起这场运动,主张美国青年的精神复兴,并对拜金主义、肉欲横流、强权外拓进行自我改造;大学生们应本着基督教的精神,积极投身这一事业,到海外去传播基督福音。1891年,美国各大学签名志愿赴海外传教的学生已有6200余名;后来,又进一步扩展到8000多名,这其中的三分之一即2500多名是派往中国各城市的。
司徒雷登深受影响,很快成为青年会的会员,后来又担任了学校青年会的会长,并且在马萨诸塞州参加了暑期《圣经》会议。他说:
在我教书的那一段时间里,我曾在两个夏天参加了基督教青年会和学生立志海外传教运动在马萨诸塞州诺斯菲尔德城召开的大会。人们在那些会上对宗教信念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和为之献身的精神,给我以莫大的触动。
……那两次会上所阐述的宗教信念与我过去所熟知的那一套古板而枯燥无味的信念截然不同。耶稣成了青年们崇拜的偶像和理想,而不仅仅被当作神学的体现者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1899年秋,司徒雷登辞去在潘托普斯学校担任的教授拉丁文和希腊语的教职,转入协和神学院,重新成为一名学生。
1902年2月,司徒雷登作为神学院的学生代表之一,参加了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学生志愿赴海外传教运动”大会。同年,他被立为长老会牧师,并获神学士学位,决意前往中国杭州——他父母的所居之处去传教。
P27-29
2006年夏,经过往来于中美两国的华裔美国人、美中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燕京大学校友国仲元先生居中牵线,美籍华人、司徒雷登的私人秘书和顾问、与其情同父子的已故傅泾波先生的子女们——傅铎若女士(著名画家)、傅海澜女士(全美华人协会华盛顿分会会长)、傅履仁先生(美军退役将军、美国百人会会长)经过慎重商量,决定将存于傅海澜女士美国华盛顿居所(这也是自司徒雷登1949年返美以后迄至逝世一直居住的地方)的一批司徒雷登遗物捐赠给今天属于杭州名人纪念馆管理的司徒雷登故居。
这批遗物包括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对司徒雷登的褒奖令,1946年杭州市市长周象贤赠给司徒雷登的杭州市金钥匙,以及与司徒雷登有交往的军政要人阎锡山、孙立人、张之江、陈立夫、朱家骅、徐永昌、周至柔等为司徒雷登贺寿的书法轴,艺术大师王一亭、张书旃等的图轴,司徒雷登的博士袍、博士帽,司徒雷登的中英文藏书和著作共100多件。
笔者有幸目睹了这批遗物,发现其中极具收藏和研究价值。特别是那把镌刻着西湖三潭印月图案的金钥匙,经过整整60年历史沧桑,又回到了它的原点杭州,这件象征中美友谊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如今可称是杭州司徒雷登故居的“镇馆之宝”。
通过参加这次接收,笔者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欲向读者介绍司徒雷登这位“杭州老乡”,介绍杭州司徒雷登故居,介绍美国傅氏捐赠的司徒雷登珍贵遗物。
感谢杭州名人纪念馆馆长胡耀清先生,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使笔者的写作欲望变成了现实。
感谢杭州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徐海荣先生、副总编徐吉军先生,在笔者与他们交谈写作计划时,他们慨然允诺将其列入出版社2007年《西湖全书》编辑计划中,并随之签订了出版合同。
写作是艰辛的,酷暑之中的写作更为艰辛。同时,写作也是愉快的,因为笔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仿佛进入了时间隧道在漫游,跨度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以后,至21世纪的今天,长达160余年,使笔者把积累的所有知识,包括宗教学的、教育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文艺学的……几乎全部过滤了一遍。当笔者画上最后一个句点的时候,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徐然升起。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笔者还要感谢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有关方面领导张建庭、王水法、刘颖、卓军等先生的关心和指导,这对笔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克服困难完成这部书稿是有莫大帮助的。
此外,吴涛先生、盛中先生、赵征宇先生、斯彦莉女士、张荣华先生等分别在插图、入库物品提供、书画赏析等方面提供过帮助,本书责任编辑钱登科和美术编辑祁睿一的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书内插图除署名者及杭州名人纪念馆馆藏外,均由笔者搜集并提供。
著 者
2007年9月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作为《西湖丛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编撰了这套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西湖全书》。她和《西湖通史》、《西湖文献集成》共同构筑了一个蕴藏几乎全部西湖瑰宝的陈列馆,一个供人全面深入了解、研究西湖的开放型阅览室。如果说《西湖通史》是一部叙述几千年西湖历史踪迹的大气磅礴的巨片,《西湖文献集成》是一部全景式立体演绎西湖景物的引人入胜的连续剧,《西湖全书》收辑的一册册小书,则是为人们呈上的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我们邀来各界专家,用精雕细镂和蒙太奇的手法,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写和定格切换。这种特写和定格,对人们更深入、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西湖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种分镜头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地吟味到西湖无穷无尽的魅力!
西湖,的确是一颗永远散发着无穷无尽魅力的熠熠闪光的明珠!这颗明珠,会随着不同季节、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不同时代,以气象万千、仪态万方的意境,完美无瑕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诚如大诗人苏轼所赞颂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她有时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绝句,有时却是一章气势恢弘的排律,她有时是一阕音律悠扬的小夜曲,有时却是一部雄恣壮采的交响乐她有时是一尺清供小品,有时却是一轴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她是多棱镜,她是万花筒,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妙趣横生!她的美,她的趣,既源于远古至今大自然对杭州的特意垂青,又源于千百年来仁人志士、骚人墨客对杭州刻骨铭心的依恋。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天衣无缝的结合,才使西子姑娘的一步一趋、一颦一笑,无不散发出普天下难有其匹的美丽!因此,除了全景式的《西湖通史》和《西湖文献集成》外,没有《西湖全书》这样一种散射式的描述,西湖的风姿、西湖的风韵,乃至西湖的风骨、西湖的风流,是很难想象会得到全面、深刻的反映!所以,无论是六桥花柳,还是三竺云岚;无论是灵隐古刹,还是岳王祠庙;无论是汩汩清泉,还是巍巍宝塔;无论是龙井的茶韵,还是曲院的荷香;以及飞来峰的造像,岁寒岩的碑刻;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的湖畔杖履,北山街、杨公堤、文澜阁的历史呼唤;西冷印社,胡庆余堂;诗词曲赋,花木园林;尘封久远的老照片,容光焕发的新景区;风俗、佳肴、织锦、书画……凡是西湖的沧桑,凡是西湖的传说,凡是西湖的风光,凡是西湖的人文,无不是我们搜罗编撰的对象,无不是我们要呈现给读者的内容。
《西湖全书》目前暂定50个选题,正陆续组织撰写付梓。虽然我们自认为已勤勉努力,但这套丛书是否已臻“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初衷,还得恳请读者们多提宝贵意见。西湖美的探索、西湖文化的追寻,是要求人们献上毕生精力的,是个弥久常新的课题。我们当继续焚膏继晷,裨使这套丛书编辑得更好。
是为序。
王国平
2004年9月
西湖的风姿、西湖的风韵,乃至西湖的风骨、西湖的风流,是很难想象会得到全面、深刻的反映!所以,无论是六桥花柳,还是三竺云岚;无论是灵隐古刹,还是岳王祠庙;无论是汩汩清泉,还是巍巍宝塔;无论是龙井的茶韵,还是曲院的荷香;以及飞来峰的造像,岁寒岩的碑刻;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的湖畔杖履,北山街、杨公堤、文澜阁的历史呼唤;西冷印社,胡庆余堂;诗词曲赋,花木园林;尘封久远的老照片,容光焕发的新景区;风俗、佳肴、织锦、书画……
本书是《西湖全书》的其中一本。
司徒雷登作为一个出生在杭州的美国人,是一个对中国现代教育和中美文化交流作出过贡献的人,一个一生热爱中国及中华文化、热爱杭州及西湖的人,一个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多于是一个美国人”的人,一个自称“籍贯浙江,生长杭州,祖墓在西湖”的人,一个被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