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林清玄早年间写下的禅宗笔记,曾在报刊专栏《禅心大地》发表,因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充满灵性禅意的语言,以及对困惑中的人们的智慧启发,使文章深受读者喜爱,并掀起佛学修习的热潮。如今,作者重新整理编选,集成《禅心残心》一书,并以最精美的面貌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欢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禅心残心(林清玄典藏作品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清玄 |
出版社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林清玄早年间写下的禅宗笔记,曾在报刊专栏《禅心大地》发表,因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充满灵性禅意的语言,以及对困惑中的人们的智慧启发,使文章深受读者喜爱,并掀起佛学修习的热潮。如今,作者重新整理编选,集成《禅心残心》一书,并以最精美的面貌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欢迎。 内容推荐 林清玄醉心于禅宗多年,通过对禅师的诗歌、语录、公案、言行、风格的品读,将自己的感悟笔记集结成《禅心残心》一书,引领读者接近禅心,亲近佛法,在其中品赏到一些修行的消息,让人们在困惑中得到智慧的启发,从而在生活中开发禅思,在生命里启动禅慧。 本书让我们时时处处都有清净空明的意愿,确立美好,复原生命的弹性。 目录 自序 水永远是平的,慧心也是 第一章 一粒粟中藏世界 不与万法为侣 安心的时候 常在道场 一粒粟中藏世界 恶人正机 恒绿之心 风情万种 身心调柔 沉默大师 出门便是草 庭前绿苔生 第二章 大地山河一片雪 我子天然 但尽凡心 世界如此广阔 曲淡谁能和 一毛吞海 梅花扑鼻香 大地山河一片雪 超群老赵州 寒山月华白 自己的眼目 禅皮诗骨 第三章 你能钉补虚空吗? 三昧华无相 坐与禅 皮肉与骨髓 智慧之羹 风月的闲吟 自由之灯 一场游戏一场梦 你能钉补虚空吗? 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丈夫气宇如王 第四章 现代人的禅 体露金风 现代人的禅 凡事包容 开悟第一 人与境 大喜过望 第一义不可说 雪里梅花 满目青山 山水的入处 师音师心 最上乘禅 林清玄小传 试读章节 安心的时候 坐断恒沙界, 全心一物无。 浮云都散尽, 独耀一轮孤。 ——君峰慧通禅师 在禅师开悟的过程中,似乎有一种状况产生在开悟之前,就是祈求安心。 “开悟”往往被人解得太玄,其实,如果我们把“开悟”两字拆开来看,“开”就像门被往外推一样,门外门内原本被一个木板区隔,用力一推,那区隔就打破了,打破区隔的门是一种“开”,使得门内的人可以看到门外优美的风景,门外的空气与消息也就能飘然入室。 “悟”则左边是“心”,右边是“吾”,用白话说是“我的心”。我的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我的心本来就有了,第二层是我的心要由我自己来开。 因此,“开悟”是“打开我的心”,是极容易了解的,比较难的反而是找到门的所在,我们把找门的所在称之为安心的过程。安心之前,则是“觅心”。 二祖慧可对达摩祖师说:“我心不宁,乞师与我安心。” 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沉默半晌,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说:“与汝安心竞。” 从这一段对话我们知道,禅宗所说的“心”是无形无相的,不是心脏的那个心,既然是无形无相,何处可以觅得呢?既然不能觅得,就没有安不安心的问题了。 禅宗的衣钵传到六祖,六祖慧能担心别人的争夺,向南方潜走,首先被惠明追到,惠明问了法,心中还有疑惑,问说:“上来密语密意外,不复有密意否?” 六祖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当六祖说秘密就在你的身边,惠明得到了安心,他感慨地说:“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成语典故出于此,我们喝水的时候不但冷暖自知,而且是自饮自解渴,这种以自为灯,观照自心的态度,必须建立在“密在汝边”的深刻信心上。 照理说,像慧可或惠明的问题,禅者都是知道的,可是它解决了慧可和惠明的迷惑,并没有解决其他人的问题,像大珠慧海禅师去参马祖,马祖问道:“来做什么?” 慧海说:“来做佛!” “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做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 慧海又说:“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即今问我者是,一切俱足,使用自然,何假外求?” 接下来,经典上说“慧海言下自识本心,作礼而去”。我时常在思考禅典中常用“言下自识本心”的句子,有那么多修行者的例子摆在我们前面,我们在未参之前应该都已“自知本心”,但“自识”为什么那么难呢?另一个例子或许可以说明。 六祖要人灭的时候,石头希迁禅师还是小沙弥,还未开悟,就担心地问六祖:“师父呀!您百年以后,我不知道应该去追随哪一位师父?” 六祖说:“寻思去!” 六祖人灭以后,石头每天都坐在静处苦苦寻思,大师兄就问他:“你每天空坐在那里干什么?” 石头说:“我是禀着先师的遗诫,在寻思呀!” 大师兄说:“寻思?哎呀!你搞错了,师父的意思是你应该去参访行思和尚,不是叫你苦苦寻思呀!” 石头听了心眼豁开,就起程去见青原行思禅师。 “你从什么地方来?”青原问他。 石头说:“曹溪。” “你在曹溪得到什么来?” “我到曹溪前也没有失去什么。” “既没有得到什么又没有失去什么,那么,你到曹溪去干什么?” “如果不曾到曹溪去,怎么知道没有失去什么?” 我觉得这一段对话是禅宗里非常有趣的对话,它是反复思量辩证,来看自己的本心。“本心”是人人本有的,因此没有得的问题,既然是本有,也就不会失去,故也就没有失的问题。 那么,得失又是什么呢?参访老师又是什么呢? 参访老师是由师父指示我们的宝珠,不是他给我们宝珠,得失则是自己找到宝珠,开悟者寻找到宝珠,这只是显露,并不是得,迷失的人则是不知自己有宝珠的人,只是宝珠暂时隐藏,也并不是失去。 想要寻求安心法门的人在此便得到一个人处了,安不是找一个东西来辅助,而是“金屑虽珍爱,在眼亦为病”的那个安,是直指真心而扫除习染的安。这种安是见到本性,而有着灵觉,就像达摩祖师说的:“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是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又说:“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 可是,安心的时候,开悟的时候,是不是还需要修行呢?沩山禅师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说:“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性,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 说得多么好!安心的时候不是最后的一刻,而是在黑暗中点灯的一刻,要如何继续亮着灯,不再被业风吹熄,才是最重要的呀! P6-10 序言 水永远是平的,慧心也是 沩山禅师和他的徒弟仰山到田间散步。 春天的水田,青葱美丽,在山坡上,一片一片的连绵。 沩山突然对仰山说:“你看,这一块田,这边高,那边低。” 仰山说:“师父,您错了,是这边高,那边低。” 沩山说:“你不相信的话,可以站到中间向两边看,就知道是哪一边高。” 仰山说:“不要站在中间,也不要只看两边。” 沩山说:“那么让我们用水平来量高低,因为没有东西比水更平了。” 仰山说:“水也没有一定的体性,它在高处是平的,在低处也是平的。” 沩山听了大为赞赏,就给了这个徒弟印可,两人继续在春天的田原中散步。 我曾在被烦恼所困的日子读到这则公案,心立刻像水一样平坦了。 我们的心念如流水漂流,看来动荡不安,但只要我们能止息,水立刻就平静了,水在高处是平的,在低处也是平的;水在方形里是方的,水在圆形里是圆的。 水不断地随处境改变,但它的本性并不一定变,它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心也是一样,只要我们发现或触及那不变的本质,烦恼还能在何处附着呢? 如果我们因烦恼而陷入忧郁的情绪,忧郁可以大如天;如果我们平心静观,忧郁也可以小如毫毛。 在《华严经》里,佛陀问普贤菩萨说:“你的神足通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普贤说:“于一念顷,能游三千大千世界。” 佛陀拔起一根毫毛,化成一个世界,让普贤到那个世界游历。 普贤游了三天三夜,还不能触及边际。 于是,佛说:“于一毫端,现诸佛刹;尽大千世界,乃一微尘。” “芥子纳须弥,不见其小;须弥纳芥子,不见其大。” 在智慧的海里,不只没有高低,也没有大小! 这也可以用来解决生命的困境,在此人眼中,大如须弥山的烦恼,在彼人眼中,却小如芥菜的种子。 在这个人心里,被全世界所包围的忧郁,在那个人心里,却仿若一根毫毛。 差别在于能否找到那放在何处都是“平”的本质。 当我们看见那个“平’’的本质,“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一切高深的禅悟禅诗,都变得简单易解了。 我只会点金成铁 有一位云水僧从远方来参访真绝云照禅师,刚见面就说:“大师,丹药一粒,可以点铁成金;至理名言,可以点凡成圣。请大师教我一句至理名言吧!” 云照禅师说:“你没听说我不会点铁成金,只会点金成铁吗?我更不会点凡成圣,只会点圣成凡!” 僧人不知道师父在打破他的分别心,说:“师父会点金成铁,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是请大师教我一句至理名言,让我从凡夫转成圣人吧!” “你不好好想想我的话,有一天一定会后悔的!” 云照禅师说完,就拂袖而去了。 …… 再后来,授权海南出版社以《林清玄说禅》为书名出版了一套三册的禅书。 版权到期后,我把这些书的版权收回,重新整理编选,集成《佛法活法》《禅心残心》两册书,交由河北教育出版社以典藏版出版,这也是本系列书最精美、最为完整的一个版本。 一般人讲到“佛法”,都会感觉到遥远、不可亲近。其实,这是对佛法的误解,佛法是生活之法,生活中只要有觉、有悟、有更高的追求,契入更广大的时空,就是在与佛法相应。 一般人觉得“禅心”,一定是离心的存在,其实不然,禅心是在生活里留下一点残存的心。一般人的生活,过了就是过了,了无痕迹。禅者不同,生活中自然会有领略,自然会生起感应,从感应中生出智慧。因此,生活是过了,悟,却留了下来! 我渴望这一套典藏版的出版,让读者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有所体悟,体悟到生活中就有深刻的智慧,也体悟到禅心不必外求,是自家的本来面目。 活法改变了,心境改革了,慧心就平了,美好就确立了,恩仇就泯没了,生命就有了弹性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条日光大道,不是明明白白就在眼前了吗? 林清玄 2014年春天·台北双溪清醇斋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我都写完了,你们写什么?林清玄,我的下册就留给你写吧。 ——南怀瑾 林清玄先生的文章,大多是从身边人人都能感受的事例,谈人生的至善至美,充满禅境的喜悦,吸引人们进入一种质朴寻常、又自主尊严的精神境界。 ——余秋雨 我读了很多林老师的作品,我在林老师的茶香里悟到了太多。我说我懂得了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叫作林清玄。 ——于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