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川军(国民党四川军队正面战场抗战秘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夔剑//杨悄吟//张兴典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封珍藏在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抗战家书,揭露着尘封的历史;一支装备简陋背井离乡的地方部队,奉命星夜驰援转战千里;一系列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伴随有苦难言的委屈和悲伤泪水;一场与城共亡的生死决战,迎来了深刻改变日军战略的大捷……

内容推荐

西安事变后,川康官兵正要整军裁减,“七七事变”突然爆发,川军将士闻讯请缨,陋枪寒衣,万里驰援,浴血晋东,伤亡惨重,却大受委屈……

韩馥榘含愤弃守山东,日军轻取黃河天险,徐州危在旦夕,李宗仁向蒋介石要到了一个谁都不要的部队……

滕县一战,122师几近全军覆没,师长王铭章殉职,为此后的台儿庄大捷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机遇……

本书以川军少将参谋长赵渭宾烈士发自抗战征途的家书为缘起,以王铭章、赵渭宾所部首批出川抗战的北路川军22集团军41军122师,从请战出川到驰援晋东、驰援鲁南的整个抗战征程为主线,以大量珍贵的真实史料为基础,塑造出以王铭章、赵渭宾、张宣武为代表的川军将士,川军抗战重要精神领袖张澜,军政领袖刘湘及邓锡侯、孙震等军政要员形象,披露这一国民党地方军队与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一系列生死之交和特殊友情,全面展示首批川军将士出川抗战的悲壮历程。

目录

第一章 川康整军

第二章 七七事变

第三章 抗战烟枪

第四章 德阳誓师·死字旗

第五章 祝愿·遗嘱

第六章 蜀道·火车·惊变

第七章 黄河壮歌

第八章 太原家书

第九章 阳泉遭遇战

第十章 后会有期

第十一章 松塔伏击战

第十二章 狼狈逃跑

第十三章 收复平遥

第十四章 另类友军

第十五章 潼关祭旗

第十六章 山东危局

第十七章 占临城·抢滕县

第十八章 奇谋·猛将

第十九章 二打两下店

第二十章 战地见闻

第二十一章 四打两下店

第二十二章 主动出击

第二十三章 13日战斗

第二十四章 14日激战

第二十五章 15日危局

第二十六章 16曰血战

第二十七章 17日血战

第二十八章 英雄之城

尾声 台儿庄大捷·王铭章哀荣

后记 《川军》创作缘起与心得

附录 忆先父赵渭宾烈士(赵世诚)

试读章节

1937年7月4日,四川德阳,国民革命军41军122师作战室,少将参谋长赵渭宾盯着墙上的中国地图查看,在日本、东北、长城、平津、西安、陕北、重庆、成都一线比划,自言自语地说:“但愿不出事,要不然太可怕了!”

随又走到靠近窗户的川康地图前,在重庆到成都、德阳、绵阳一线比划了一阵,最后坚定地说:“应该不会出事,否则太不可理喻了。”边说边踱步到窗前。

这时,他注意窗外远处的小操场上有人连续发出“嗯、嗨、哈”的低吼。顺着声音望去,果然是师长王铭章又在舞刀。

赵渭宾印象中,王铭章以前舞刀从不像今天这样连声低吼,从吼声中,赵渭宾感受到了老搭档内心的烦躁。他微微笑了笑,转身出门,向王铭章那儿走去。

赵渭宾远远看见,那把铁灰色的虎头刀,和刀把后面的褪色红飘带,随着身体魁梧的王铭章前进后退而左右挥舞、上下翻腾。走近王铭章身边时,一趟刀刚好舞完。

“师座,你这刀今天好像特别兴奋啊,宝刀不老哟。”赵渭宾笑道。

“唉!幸亏宝刀没老,要不然,这次整军,连我也要被裁减掉哦!”王铭章苦笑道。

“先喝口水、擦擦汗吧。”赵渭宾见坐在一旁石阶上的贴身侍卫李少坤递上凉茶和毛巾,说道。

“嗯。嗨,昨天才刚刚下了雨,怎么今天一大早还这么心烦呢?”王铭章一边接过毛巾和茶,一边问。

“干旱得太久了,雨还没下透。”李绍坤回答说。

“雨倒是好雨,就是还没下透。”王铭章边擦汗,边点头。

“我看,主要不是雨没下透,而是师座心头压着两块大石头。”

“呵呵呵,知我者,象贤也!”王铭章憨厚地笑道。

“那一定还是整军的事!”李绍坤也笑着说。

“你说对了!”赵渭宾笑道。

“这个就不属于我的任务了。”李绍坤也笑着说。

“那倒是。这就是不当主官的好处。”赵渭宾笑道,三人都笑起来。

“有啥子新发现吧?”王铭章问赵渭宾。

“嗯。我们到作战室去对着地图说。”

“好,走!”

就在王铭章和赵渭宾在作战室分析时局的时候,正在成都市提督街川康绥靖公署办公室的川康绥靖主任刘湘,接到重庆行营主任贺国光打来的机要电话。

贺国光告诉说,中央军委会军政部长何应钦已经飞抵重庆,同行的还有前重庆行营主任兼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陈诚等中央大员,何应钦请刘湘本人及川军各军军长以上高级将领和军需处长,前往重庆行营出席本月初举行的川康整军会议。

刘湘随即通知四川省政府秘书长邓汉祥、23军军长潘文华、旅长刘兆藜等几个高级智囊和亲信带兵将官,立即赶到位于少城公园旁半边桥街的武德励进会秘密会议。

“好!这么快就到齐了,看来各位都深知今天这个内部会议事关重大,好!那就请汉祥把今天的具体议题说一下,大家好好想想办法。”看似“面带憨相”其实极懂纵横捭阉术的刘湘见与会人员一到齐,立即宣布开会。

邓汉祥随即宣布:“刚才重庆行营主任贺国光打电话给甫公,说何应钦、陈诚已经到重庆了,要甫公赶快召集全省各军军长和军需处长一起过去开会。各位都晓得,这次整军会议,口号是‘军队国家化、政治中央化’,‘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实际上是蒋介石要进一步排斥异己,垄断南京中央政府的军政大权,要在前年秋天裁减我们川军三分之一的基础上,再一次大规模削减我们。这次整军会议,说白丁四件事情。每件都事关整个川军命运和诸位切身利益。首先就是裁军总数。南京方面一直说我们四川的军队太多了,前年裁减了三分之一,原本打算这次再裁三成,我们前段时间据理力争,最终减少到两成。这个结果得之不易,预计不会有大的争论,只是在各部人马具体减少数量和安置办法上可能需要做些内部协调。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原本希望绥署的直属部队由我们自己负责整编,结果南京要求全省各部人马按统一的原则,由中央直接整编,裁减完后再酌情划分一些部队留给绥署使用。到底留给绥署多少部队,具体如何整编,这是会议商讨要点之一。二是裁减下来的官兵如何安置。南京方面不断催促我们尽快裁减,至于裁减下去的官兵如何安置,他们却不怎么关心。这是甫公和他们斗争的一个焦点。甫公主张,还是像上次整军那样,一部分转变为省保安队,一部分去搞移兵屯垦。”

“甫公的办法好!移兵垦荒,既解决了官兵的生活问题,也减少了老百姓的负担,还增加了粮食生产,有利于缓解目前的大灾荒。”潘文华插话表示支持,众人当即附和。

“说起大饥荒就来气!他南京政府收走了我们省的财权,赈灾却很不积极,结果,全省消除了防区制,实现了军政统一,却没有钱去赈灾,去年饿死的人,比前年更多。”绥署经理处长甘绩丕说。

“借用军饷和公务员工资赈灾,只能是杯水车薪。军饷、工资和赈灾款项,中央再也不能拖欠我们了,这个事情很重要,会上要提出来讨论解决。”邓汉祥说。

“那就由绩丕负责提。”刘湘说。

“嗯!我把中央发给绥署的军费,和绥署下发的军费账目,统统拿给财政监理处长关吉玉核对,让他晓得我们绥署为给川军弟兄发军饷,实际上是倒贴钱的。”甘绩丕立即答应下来。

“好!这个办法不错!”刘湘当即肯定,众人纷纷喝彩。

“可是,南京方面一直没同意移兵屯垦的办法,这件事情也得在整军会上商讨。”邓汉祥接着说。P2-4

后记

最初想到为川军抗战写点什么,是几年前的事情,当时笔者到著名的抗战文物民间收藏家樊建川先生那里去,他赠了一册新著《一个人的抗战》给我,并建议创作一部川军抗战题材文学作品。之后,由于忙于工作和生计,只是收集了一些资料,迟迟未能构思和动笔。

2004年国庆期间,有缘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见到一篇从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主办的民族魂——网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转贴过来的首批出川抗战的122师少将参谋长赵渭宾烈士的家书,并因此结识了赵将军的后人赵令德先生。笔者为这封家书深深感动,文思泉涌,当即决定以此为缘,创作以王铭章、赵渭宾为代表的北路川军抗战将领形象。

创作得到赵先生的大力帮助,他推荐了一些重要资料,包括这封原件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家书的复印件,和赵将军的照片等。本书稿在完善过程中,还得到杨毅、张兴典、李晔等好友的热心支持和帮助。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滕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悲壮之役——记1938年滕县抗日保卫战》是本书最重要史料来源之一。滕州市政协、滕州烈士陵园和滕州市界河镇北沙河村北沙河惨案纪念馆也为本书提供了珍贵史料和图片。本书在出版前还非常荣幸地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张梅颖女士的题词鼓励,张主席的祖父系川军抗战时期的重要精神领袖、为全国各方面力量团结抗战做出重大历史贡献的新中国首届国家副主席之一的张澜先生。这对于本书具有特别珍贵的意义。

在整个资料收集、构思、创作、完善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受到,川军抗战其实不仅仅是少数几个将军的故事,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史料的群体的历史,这个群体的身上,浓缩着当时的四川军民,甚至整个中华民族悲壮抗战历史,和一个民族在国难当头时的基本性格和奋斗精神。因此,作品中不顾对主角形象刻画的影响,尽可能地多提到了不少相关川军人物的真名实姓——其中不少都名不见经传.

在当年,从南京退到武汉,再退到重庆的国民党中央当局,一再强调“忠勇”。这个“忠”字,是别有寓意的,骨子里不是说忠于国家和民族,而是忠实于“一个国家,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之“一个领袖”。显然,如此政治意境的“忠”,与川军将士所内在的对国运的“忠”大有区别。于是,笔者决定用“义勇”给这个文学作品定位。这里的“义”,无疑是为国家存亡而英勇献身的民族大义、春秋大义。用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的说法,就是“侠之人者”所崇尚的民族大义。

也正是由于这种大义,川军将士以一种莫名的大勇,非常理性地容忍了亲痛仇快的捉弄和屈辱,用难以想象的简陋装备,和单薄夏装,在北国严冬和春寒料峭下的冰天雪地之中,用血肉之躯,顽强面对侵略者的飞机、大炮和坦克,为赢得在抗战史上地位至关重要的台儿庄大捷作出了重要贡献。

坦率地说,从纯军事角度上讲,笔者不认为滕县战役和台儿庄战役打得像一般史书上宣传的那样很好,而是觉得它们在战略战术上远不如世界游击战争经典的八路军115师平型关大捷那样相对智慧、周密和战果卓越。笔者估计,如果当时整个战-区的指挥更好,汤恩伯军团能像川军驰援山西和鲁南那样积极抗战,或者像张自忠军增援临沂那样策略和顽强,而不是消极增援、积极撤离,台儿庄大捷多半会提前为滕县大捷,甚至滕县至邹县一带的山地大捷,滕县、临沂和台儿庄的战斗都不会像后来那样伤亡惨重,战果也会强于台儿庄大捷的实际成果,甚至后面所有战事和历史都可能改写。

也正因如此,与很多关于滕县抗战的史料和评论大相径庭,本文学作品并不特别强调众多川军将士在浴血滕城时的“城亡与亡”,而是尊重所接触到的客观史料,不为尊者忌讳地揭示了死守孤城的无奈、悲壮和特殊历史地位。

川军22集团军驰援鲁南的主要贡献在于,先是非常及时地抢占到了临城和滕县,日后又拼死阻滞了日军的大举进攻,两次挽救了势在必失的徐州,大大延缓了日军的侵华速度,并进而深刻改变了日方的最高侵华战略和侵华命运。特别是最后一点,很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史学新发现川军在抗战史上的实际贡献和地位,也可能因此受到更多的关注。

种种残酷而悲壮的战争前景和历史命运,已经在滕县战斗之前、赵渭宾在太原写的家书中悲愤地和充满希望地预言到了。

这封信令人感动的地方很多,这里特别强调三点:一是其中明确地展现出一位洞明时势的川军将领中的知识分子,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成为因军阀混战所致国家危亡下的无数悲壮的牺牲品中的一个;一是共产党和八路军因积极抗战和卓有成就而深得民心,并因此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希望之所在;一是北路川军由于和八路军的特殊交往而大受裨益,抗战精神、抗战作风以及战斗力都明显提升。

留意这三点,或许有助于读者透过历史的部分片段,去感触整个中国抗战历史的波澜壮阔和复杂微妙,并进而感悟深刻影响民族兴亡的历史真谛之所在。

总之,笔者深信,中国抗日战争的悲壮历史,以及川军拼死卫国的大义大勇精神,是龙的传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任何对中国的新的侵略图谋和汉奸行径,都应该及时给以相应的惩罚。只有这样,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命运,才能从根本上超越悲壮,和平崛起于新的世纪。

书评(媒体评论)

拼一军全部的血肉,作整个战局的支撑,壮矣哉成仁!伟矣哉成功!书之史叶,光照天下后世而永见其然然。

——李宗仁在台儿庄大捷后为滕县抗战题词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王铭章将军武汉公祭,毛泽东、吴王章、董必武敬献的挽联

敌以炮兵猛轰我城内及东南城墙,东门附近又被冲毁数段。敌步兵登城,经我军顽强冲击,毙敌无算,已将其击退。职等往来督战,吾臂中弹,尚无紧要,唯恐友军再无消息,则孤城危矣。谨呈,王铭章。17.4叩。

——1938年3月17日,滕县战斗最后关头,师长王铭章火线电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