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生几度秋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梁实秋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梁实秋的散文是那种从容的美,隽永沉郁,幽默绵长,绽放在生活的每个瞬间。读他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一则小家常,犹如坐在那里听他拉家常,四周是溪流杂树,面前是一怀满溢芬芳的碧螺春或龙井香茗,每一点心情,每一种感受,他都向你娓娓道来,不勉强,不霸道……

本书就收入了他的多篇散文,分为“人生不过如此”和“闲情偶寄”两篇,让我们一起来慢慢欣赏吧!

内容推荐

他学贯中西、形神潇洒,他为人豪爽、淡泊名利,他文思泉涌、笔耕不辍,他有明月禅心,恬适散淡;他有真情似火,风情万千……

梁实秋是适合散文的,那种从容的美,隽永沉郁,幽默绵长,绽放在生活的每个瞬间。读梁实秋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一则小家常,犹如坐在那里听他拉家常,四周是溪流杂树,面前是一怀满溢芬芳的碧螺春或龙井香茗,每一点心情,每一种感受,他都向你娓娓道来,不勉强,不霸道。他总是那么自然,那么随和……

目录

代序 怀念先父梁实秋

上篇 人生不过如此

 1. 谈话的艺术

 2. 骂人的艺术

 3. 钱的教育

 4. 不亦快哉

 5. 时间即生命

 6. 养成好习惯

 7. 旁若无人

 8. 幸灾乐祸

 9. 饭前祈祷

 10. 谈友谊

 11. 谈幽默

 12. 快乐

 13. 谦让

 14. 寂寞

 15. 沉默

 16. 女人

 17. 男人

 18. 孩子

 19. 年龄

 20. 代沟

 21. 中年

 22. 退休

 23. 守时

 24. 说胖

 25. 说酒

 26. 吃醋

 27. 北平年景

 28. 北平的冬天

 29. 过年

 30. 拜年

 31. 听戏、看戏、读戏

 32. 莎士比亚的演出

 33. 演戏记

 34. 听戏

 35. 相声记

 36. 我看电视

 37. 音乐

 38. 放风筝

 39. 下棋

 40. 书法

 41. 看报

 42. 运动

 43. 散步

 44. 衣裳

 45. 钱

 46. 窗外

 47. 雅舍

 48. 群芳小记

下篇 闲情偶寄

 1. 烧鸭

 2. 烤羊肉

 3. 锅烧鸡

 4. 芙蓉鸡片

 5. 爆双脆

 6. 炝青蛤

 7. 生炒鳝鱼丝

 8. 佛跳墙

 9. 蟹

 10. 汤包

 11. 核桃酪

 12. 铁锅蛋

 13. 酸梅汤与糖葫芦

 14. 核桃腰

 15. 豆汁儿

 16. 炸丸子

 17. 白肉

 18. 狗肉

 19. 窝头

 20. 饺子

 21. 面条

 22. 烧饼油条

 23. 麦当劳

 24. 北平的零食小贩

 25. 满汉细点

 26. 馋

 27. 读《中国吃》

 28. 再谈“中国吃”

 29. 读《烹调原理》

 30. 吃在美国

 31. 漫谈读书

 32. 好书谈

 33. 书

 34. 读书苦?读书乐?

 35. 书房

 36. 影响我的几本书

 37. “灰色的书目”

 38. 晒书记

 39. 学问与趣味

 40. 纽约的旧书铺

 41. 关于读经

 42. 谈学者

 43. 《繁星》与《春水》

 44. 读《醒世姻缘传》

 45.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46. 《猫城记》

 47. 《四十自述》

 48. 《周作人书信》

 49. 读《骆驼祥子》

 50. 《西滢闲话》台湾版序

 51. 读《胡适评传》第一册

试读章节

51.读《胡适评传》第一册

胡先生一生提倡传记文学,自称有“传记热”,但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一部完整的自传。他在《四十自述》台湾版自记里说:

《四十自述》的前六篇,叙述到我十九岁考取公费出洋留学时,就没有写下去。当时我曾对朋友说:四十岁写儿童时代,五十岁写留学时代到壮年时代,六十岁写中年时代。

但我五十岁生日(民国三十年十二月十七日)正是日本的空军海军偷袭珍珠港的后十天,我正在华盛顿作驻美大使,当然没有闲工夫写自传。我的六十岁生日(民国四十年十二月十七日),正当“大陆沦陷”的第三年,正当韩战的第二年,我当然没有写个人自传的情绪。

话虽如此,胡先生在《四十自述》里只述到十九岁为止,真正的原因,据胡先生亲自对《新月》的几个朋友们所说,乃是在十九岁以后到四十为止这一段生活不可避免的要牵涉到许多尚在世上活着的人,而胡先生感觉到下笔为难。所以写到十九岁便戛然而止了。

胡先生在这篇自记里又说:

在抗战之前,亚东图书馆曾把我留学美国的七年日记排印出来,依我原题的书名,叫做《藏晖室札记》。这四册日记,在抗战胜利之后,改归商务印书馆出版,改题作《胡适留学日记》。这是我留学时代的自传原料。

是的,胡先生的“自传原料”确是给我们留下不少。胡先生有写日记的习惯。于“留学日记”之后,胡先生一直没有间断他的日记。在上海的时候,我有一次和徐志摩访胡先生于其极斯菲尔路寓所,胡先生没在家,楼下客厅里另有客人,我们被招呼到楼上胡先生的书斋里暂坐。徐志摩是个淘气的人,进得屋来就东翻西翻,一下子就翻到一个小书架上堆着的好几堆高可盈尺的稿件,他惊奇的叫着:“快来看,这是我们胡大哥的日记!”我一看,果然是。工工整整的写在《新月》的稿纸上,是用毛笔写的。内容是每天生活的详细记载,和什么人谈话和什么人一起吃饭都一笔不苟的记下来了,尤其可惊的是社会的动态政治的事件也用剪报的方法逐日的在日记里留下了痕迹。我当时想,这部日记是一部很好的史料。我看出,胡先生真是有心人,这部日记将不仅是“自传原料”,而将是很有价值的近代史料。后来胡先生知道了我们偷看了他的日记,他也没有愠意,他对我们说:“这日记将要等死后,才能发表,这是我留下的惟一的遗产。”

胡先生回到台湾以后,有一次我到南港去和他商量重印《胡适文存》的事,顺便我又提起他的日记,据他说他的日记近年来还是没有间断,只是记得没有以前那样详细,也不是写在稿纸上的,而是每一年写在一个本子上。我又提议他继续他的《四十自述》往下写,如果自己没有工夫动笔,可以口述,令人代他撰写。胡先生唯唯否否,笑着对我说,台湾有一位年轻的朋友李敖先生,他所知道的有关胡适的事比胡适自己还更清楚。我听了很惊讶。我当时心想,胡适先生的传记难道要等李敖先生来写?如今李敖先生真的动笔写《胡适评传》了,第一册已出版,以后源源出书,听说一共要有十册之多。可惜胡先生不得看到了。

给胡先生写传,有难处也有容易处。胡先生一生活跃,写作多,讲演多,谈话多,交游也多,所以他的生活所涉及的方面既多,范围亦广。要把胡先生各个阶段的活动都认识清楚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过胡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资料特多,他去世未久,这些资料尚不太难搜集。胡先生留下的书翰就不在少数。我有一位朋友,他手里保存着三百多封信件,内容都很丰富。胡先生还特别嘱咐他的这一位朋友,平时写信要注明年月日,尤其是不可漏写“年”。胡先生本人有这良好习惯,年月日随时标写清楚,给后人考证引述以莫大的便利。假如为胡先生写传,于一般资料之外更能充分利用胡先生的日记及书翰,其传记的内容之丰富与翔实是可以想见的。

包斯威尔为约翰孙博士写传,成为英国传记文学里的一部最杰出的作品。其优点是在细腻亲切,包斯威尔不惜一切代价的去撩拨约翰孙的情绪与思潮,从而获取可资记录的言谈资料。在当时,包斯威尔也只能做到这一个地步。约翰孙比包斯威尔大三十一岁,包斯威尔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初次晤到约翰孙,此后不久包斯威尔便起意要为约翰孙写传。两个人在伦敦常相过从的时间并不太长,总共不过两年多一点,然而包斯威尔竟能收储了那么多资料,用具体的琐细的方法活画出一个约翰孙来,这不能不算是他的天才独到以及致力之勤。包斯威尔的夫人嘲笑她的丈夫说:“我曾看见过人领着熊,从没有看见过人被熊领着。”身躯魁梧的约翰孙博士在前面走,细瘦的包斯威尔在后面亦步亦趋,那情形是很有趣。

李敖先生写胡适评传,与包斯威尔写约翰孙不同。这其间也不发生人领熊或熊领人的问题。李敖先生与胡先生私人往来很少,李敖对胡先生的认识绝大部分(也可说几乎完全是)是从文件资料中获得的。

所以李敖的《胡适评传》不是属于亲切细腻的一类,而是属于证件充足(highlv documented)的一类。李敖先生自己说:“我是搞历史的人,搞历史的人只晓得追求历史的真相,不计其他。”(《胡适研究》页九)《胡适评传》的目的是要勾画出胡先生的“真面目”。胡先生在一篇《传记文学》演讲里说:

传记文学写得好,必须能够没有忌讳;忌讳太多,顾虑太多,就没有法子写可靠的生动的传记了。(转引《胡适研究》页二七五)

胡先生的《四十自述》只写到十九岁,便是因为“忌讳太多,顾虑太多”之故,如今由李敖先生来又大胆又小心的撰写一部“可靠的生动的”传记,该是胡先生所乐许的,虽然其中主观的批评的部分未必完全是胡先生所同意的。

资料少,传记不好写;资料多,传记也不好写。资料多,不一定都聚集在一处,要勤加搜集。搜集到手之后,要看,要核,要分辨抉择,这都需要功力。李敖先生搜集数据、处理资料的本领很大,看看他的每章之后的批注与附录就可以知道。像这样旁征博引的句句有来历的传记,可以说是空前的创作。像胡先生这样的一个人,才值得用这么大的气力去写这样的传。

(原载一九七一年二月台北兰灯出版社《实秋文存》)P275-277

序言

梁文茜

生离孤别是人生一大痛苦,但又是无法避免的,如何怀念先父寄托哀思,我想回忆往事,恍如爸爸音容宛在,或可得到一些解脱。自言自语向爸爸诉说衷情,虽说冥冥之中没人能听到这一切,但是自我感觉,也有解脱之意。妹妹文蔷写了不少回忆先父的文章,但由于妹妹比我小六岁,所以从妹妹记事以前六年的情况,我记忆得就多一些了,写一点补其不足。

爸爸一生俭朴,勤俭持家是中国人的美德,爸爸妈妈很有中国人特色,生活上是不讲排场的。一九二七年我出生在上海,当时我家只住最简单的一楼一底的房子,后来听爸爸说妈妈生我没去医院,是爸爸请了个接生大夫来把我接下来。爸爸抱着我种牛痘,大夫手术不高明,把我小胳臂用刀子连续刮破了一大块,流血不止;后来爸爸说:“当时我紧紧抱着你,手直哆嗦,流那么多血我真想说别种牛痘了。”真的,至今我的左胳膊上还留下一寸见方的一块大疤痕。小时爸爸常抚摸我的左胳膊说我有记号丢不了啦!谁能想到长大以后爸爸去台北,我留北京,天各一方,却丢了四十年哪。唉!如果四十年后重逢,爸爸还会认出我的记号。

一九三○年,我们全家随父去青岛,住了四年。青岛是个清洁美丽的城市,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环境优美,适合居家小住,也是避暑胜地。当时爸爸在青岛大学教书,天天走小路步行到校,从不坐车,身上一年四季都穿中式裤褂,外加长袍。记得有一次走小路赴校,小路草丛中忽然刷刷地爬出一条大蛇,爸爸见状大惊,急忙躲闪。幸喜没有交锋它便向一侧草深处爬去。从此以后爸爸购了一根竹手杖,每天上班作护身之用,而每和孩子们谈此事,必作一拨草寻蛇的架势,告诉我们遇险之经过,孩子们听得入神,都抢爸爸那根手杖来玩。但后来没想到我会身受其杖。事情是这样,我小时爸爸管教甚严,不许在墙身柱角胡乱涂刻。一天下午爸午睡,我在描红模子,低头看墨极黑,抬头看墙极白,当时幼稚的我就想如在白白的墙上涂一个黑黑的十字,一定很好看。于是端个小凳子,站上去画了个十字,虽不太端正,但黑白分明,十分耀眼。没想到我正在欣赏我的艺术作品,爸爸午睡醒来由楼上下来,一眼看见我的艺术品,不但没有奖励我,反而勃然大怒,令我罚跪不起,责之以杖。我吓哭了,哭了半天没人理我,便跪地沉沉睡去,外婆见状不忍,用小刀把黑十字轻轻刮掉了。我一觉醒来发现我那倒楣的艺术品已不翼而飞,此事才作罢论。自此以后,我至今已六十多岁,始终不敢在墙上题“××到此一游”的墨迹,看见别人乱涂,我也下意识地联想到严父的竹手杖。此之谓家教。

在青岛住,离不开海,爸爸也喜欢大海,每逢星期日必领孩子们去第一公园,看老虎、看樱花、吃棉花糖,然后到海滨游泳。细软的沙滩,蓝色的大海,看那波涛汹涌的涨潮和落潮。水涨时爸爸领着我们迎浪漂流,水落时爸爸休息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我们便在石头缝里抓小蟹和捡那五光十色的漂亮贝壳。太阳西下了,孩子们还玩不够,爸爸便一个一个追我们,追上领我们去冲淡水澡。我多想还叫爸爸拉着我的手走,背后留下一条长长的人生的脚印。五十多年后,就在前几年我去青岛还独自去过海滩,仿佛还希望能找到那长长的一条脚印。不管怎样,我在海滩上留下一张照片,寄给了爸爸。在那张照片中,海水很平静,有微风,水蓝蓝的,一望无际,那边就是爸爸,生前嘱死后葬在高地能望见海,我们儿时的海,亲爱的大海,希望你能送去女儿无限的怀念。谢谢大海,有机会我还会去看海。

在青岛住了四年以后,爷爷来信说北京家里人少,荒凉得院子里跑黄鼠狼,意思是叫我们回去,爸爸听爷爷的话,真地回北京了。先住大取灯胡同一号,后又因家里人多,迁到内务部街二十号住,爷爷奶奶住里院,我们和爸爸妈妈住外院,西南角的小院里一问南屋是爸爸的书房,对面是卧房。爸爸书房里摆满了书,东边满墙一排大书架子,南边两个玻璃书架子,西边一个黑色玻璃书柜,一个洋榆木的四层书架,室中放一张大书桌子,除文房四宝外左右是巨型的几本大字典,中间放一盆文竹。爸爸就是在这个书房里,翻译了许多本莎士比亚的戏剧,他天明即起,日没而息,笔耕一生,老舍夫人说实秋文章等身,其实我知道,何止等身呢?

七七事变,卢沟桥一声炮响抗日战争开始,爸爸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一介书生意想投笔从戒。深夜和妈妈长谈计议,如何安排好我们三个孩子的生活,爸爸打算到后方参加抗日工作,我记得那是一个不眠之夜,我缩在被窝里,偷偷听爸爸和妈妈说话,那时我将十岁,不太懂事,但看他们那副严肃的神情和低声滔滔不绝的商量事情,我心里也预感将要有什么大事发生。是的,果然不久爸爸就一个人毅然决然地走了。妈妈没有哭,但很紧张,我问妈妈:“爸爸干吗去?”妈妈小声告诉我说“打日本”。中国的知识分子绝大部分是爱国的,爸爸也不例外。小时候的事情不容易忘,爸爸的举动对我教育深刻,作为父母他爱孩子,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更爱自己的国家,对此我深深受益。

一九四八年我二十一岁时,爸爸带小妹弟弟赴上海转广州后去台湾,只留我在北京大学继续攻读。记得十分清楚,我去送爸爸上火车,小妹文蔷哭得抬不起头来,弟弟楞着不言语,只有爸爸含泪隔着火车的窗户对我招手,只说了一句“保重”,隔着眼镜我也看见爸爸眼睛红红的流下泪珠。火车开动了,越走越快,这时我忽然想还有一句话要说,便拼命地跑啊跑啊追火车,赶上去大声喊:“爸爸你胃不好,以后不要多喝酒啊!”爸爸大声回答我说“知道了”。火车越走越远,一缕青烟,冉冉南去,谁能想到这一分手就是四十年。

大概是一九七四年爸爸辗转打听到我的住址,从此转信往来,才知道彼此的消息。爸爸上百封的来信,几乎每封信都嘱我戒烟酒,信中还告诉我说:“你在火车站追着嘱咐我不要多喝酒了,我至今没忘,现在真地不喝酒了,你可以放心。”我当时想,爸爸真好记性,四十年前的一句话,记忆犹新。爸爸对女儿的感情是这样珍惜,现在想起来我高兴,但也心酸。

一九八二年夏天我去美国西雅图小妹文蔷家,爸爸由台湾也乘机去了,在西雅图重逢。三十多年的离别之苦,一时就化为流着眼泪的欢乐。在怀念爸爸的日子里,不会忘记在西雅图这两周的相聚,好多话要说,说不完的话,时间不长,要去妈妈墓地献花,要去参观游览市容,还想买点东西,爸爸陪我一天累得要命。他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远涉重洋由台北到西雅图,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但他精神还那么好,依然是早起遛弯儿看报,晚上九点以前必上床看书就寝,我暗暗祝福老人家的健康长寿。我带给他一幅老舍夫人写的“健康是福”四个大字,他很喜欢,拿回台湾在联合报上刊出了。短短两周时间,转眼即逝,这次却是爸爸送我上机场,飞机快起飞了,我们像有许多话咽在喉头说不出来,爸爸一直送我到机舱门口,再不能进去了,他手扶着飞机门框,又沉重地对我说了一句“保重”。这是我最后听见爸爸的声音,充满了感情的声音,我永远不能忘记的声音。

死别之苦有甚于生离,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三日,电话铃响,在美国西雅图的小妹文蔷打来长途电话。我听见她说是小妹,但又半晌无声,我突然明白了,再问果然小妹呜咽地告诉我爸爸过世的噩耗,我猛地坐下来,觉得昏昏沉沉。我想去看爸爸。但我能做到的只是希望能在爸爸的坟墓上,献上一束鲜花,以尽女儿哀悼之情。

怀念至此,泪下,停笔。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冰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0: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