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抹不去的记忆--新闻作品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湛军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汇集了作者25年的个人新闻历程,该书从一个侧面展示一名中国驻外记者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并想通过自己的新闻作品,从一个小的视角折射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新闻报道工作发生深刻变化的一束光彩。全书共分“报告文学”“人物专访”“随笔·游记·札记”“时评和专论”“消息和通讯”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关岛空难纪实》《童妓血泪》《以新理念经营电影院——访土耳其“影院之王”德米尔科》《“妈妈,妈妈”是邓丽君留下的最后话语——记著名歌星邓丽君病发及抢救经过》《土耳其的乡俗与法律之争》等。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自80年代以来从事新闻工作的部分作品的结集,全书按写作体裁分五个部分,共203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公开发表过和见报过的。另外,为帮助读者对一些文章当时写作背景的理解,作者还在部分文章的后面写下一些注释或附记。

目录

忠诚·执着·敏锐·勤奋·博学·智慧——《抹不去的记忆》序

第一辑 报告文学篇

  金边行

  美国“淘金”恨难消——泰国劳工在洛城沦为现代奴隶的故事

  关岛空难纪实

  万象纪行

  文莱纪行

  童妓血泪

  丛林五十年血泪仇

  他乡故事:“骆驼祥子”的海外情缘

  让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索赔无门——土耳其大奸商乌增的故事

  掀起国际金融风暴的神奇小子里森

  扬国威于天下:在土耳其军校的中国特种兵

第二辑 人物专访篇

  向环保技术要竞争力——记李鹏委员长访问萨尔丹纳钢铁公司

  崇高的荣誉亲切的鼓励——泰华侨领陈世贤谈获江泽民主席接见的感受

  红叶美食相映衬——访加拿大环球美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妮诗

  以新理念经营电影院——访土耳其“影院之王”德米尔科

  澳大利亚名女记者普鲁·卡尔德的事业与家庭

  永不言退的消防队——访安卡拉消防局局长库鲁图兹

  中国大使和陈世贤先生话家常

  中国商品进欧洲有“捷径”——访土耳其伊兹米尔市商会主席德米尔塔西

  海外展宏图炎黄赤子心——访几内亚比绍驻南非领事王建旭先生

  热心中文教育事业的海外园丁——访堪培拉高等教育学院现代语言中心主任、汉学家苏迈恺博士

  土政坛“黑马”吓西方一跳

  探索中国针灸的土耳其人

  香蕉叶治烧伤具有神奇功效——记泰国著名烧伤科医生瓦山特

  “卡拉戈兹心脏搭桥”观摩记

  愿泰中两国妇女携手并肩共创美好未来——访“世妇会”泰国政府代表团团长、总理府部长巴颂·奔蓬

  中医按摩推拿师岳为军名扬土耳其

  泰族起源有新的考证中国教授获重大发现——著名历史学家陈吕范教授纠正传统欧美学者谬误

  用语言教学架设土中两国友谊桥梁之人——记旅居土耳其华侨、语言学家赛乃西·司马义教授

  大学教育如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访日本京都大学校长井村裕夫教授

  让更多的顾客拥有鉴赏珠宝的知识——访泰国泰幸福珠宝行老板许海照先生

  小小弯管如何打进欧美大市场——访“弯管大王”泰国BIS公司董事长胡惠南先生

  善于把握机遇是成就事业的“风帆”——记泰国“证券交易大王”李光隆先生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热心人——访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主席陈世贤

  靠优质服务成为亚洲区域前列银行——访盘谷银行常务董事长陈有汉先生

  将云南建成沟通印支和东南亚市场的通道——访云南省省长和志强

  他钟情于中国的黄土——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国际著名地质学家纳特·拉特

  东亚模式并未终结——访中国社科院世经所研究员罗肇鸿

  中国已进入最辉煌的时代——访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

  画家邓林在陈世贤先生家做客

  奉行不结盟政策发展自由贸易经济——访束临时政府外长诺罗敦·施利华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学——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梁守德教授

  “走自己的路”——访澳大利亚报刊专栏作家曼德尔教授

  恋巢归子——堪培拉机场访杨金忠博士

  引导国内消费时尚提高民众生活品味——访泰籍华人、金银岛商业中心执行董事郑伊梨女士

  中国的安定繁荣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马中经贸总商会会长陈凯希岁末谈中国

  “妈妈,妈妈”是邓丽君留下的最后话语——记著名歌星邓丽君病发及抢救经过

  是谁对班禅转世灵童“政治干预”?——访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藏族学者喜饶尼玛

第三辑 随笔·游记·札记

  由中餐馆被泰法律列为“违法”引出的思考

  “月石碎片失窃媒体渲染过度”——引起泰公众关注的石头案

  电影《特洛伊》让小城涌动观光潮

  东南亚人的生活消费多有额外收入支撑

  云顶高原娱乐场游记

第四辑 时评和专论篇

  水能否由冲突资源变为中东地区的合作“桥梁”

  战火蹂躏下的伊拉克库尔德人

  “明珠”塞岛路在何方

  土耳其脱亚入欧迢迢路漫?43年申请受尽煎熬

  日本欲增强其在亚太地区的政治作用——评日首相东盟四国之行

  揭示战后国际关系发展进程的一部好书——《战后国际关系史》读后感

  土耳其缘何放弃出兵伊拉克

  法国为重返印支积极做努力

  土耳其政府为何忧心忡忡

  唤醒沉睡的“东方多瑙河”——一项开发涓公河四角经济的宏伟构想

  土耳其到底打的什么牌

  泰国人民寄予厚望的新任总理班汉

  北约峰会强调“走出防区”

  土耳其的乡俗与法律之争

  柬埔寨的和平计划会夭折吗?

  美国给予盟友的只是甜言蜜语——评土耳其总理的美国之行

  美国已决意攻打伊拉克

  伊拉克安全部队何以频频遭袭

  国际财团抢滩伊拉克

  塞浦路斯统一谈判取得历史性突破

  美英驻伊联军缘何提前交权

  北约峰会忙煞土耳其人

  警惕干扰美中关系发展的暗流

  “东突”问题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中国海外工程工伤事故频发需吸取的教训

  对伊战争土耳其缘何敢对美国说“不”

  伊斯兰世界要成为规划世界新秩序的参与者——评伊斯兰会议组织第37届外长会议

  土耳其缘何接管驻阿“维和”部队指挥权?

  柬埔寨和平的新契机

  土耳其缘何成为恐怖新目标

  亚美尼亚人提案引发土耳其反美声浪潮

  美国又耍霸权行径胁迫盟友强买强卖

  富人俱乐部门槛高 土加入欧盟需耐心

  是和平卫道士 还是核试煽动者

  东盟战胜金融危机曙光在前

  塞浦路斯想五一前实现统一

  维护中东大国地位 埃及总统访土匆匆

  构筑亚欧合作长远框架 齐心共治亚洲金融危机——伦敦第二届亚欧首脑会议评述

  美国外交重点将向亚太地区倾斜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迈上新台阶——评乔石委员长东盟五国行

  美国“权威”受到亚洲国家挑战

  开辟中国与东南亚合作的新前景——写在江泽民主席访问东南亚四国前夕

  坦诚交换意见 共话美好前景——综述印尼茂物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美国人应先管一管自己的人权问题

  走向经济繁荣民族和谐的马来西亚

  让人类走出地雷的阴影

  是保护知识产权还是保护强权?

第五辑 消息和通讯篇

  首都吉隆坡盛情迎嘉宾

  江泽民主席参观马来西亚“英雄”牌汽车厂

  蝙蝠奇观

  中国新到澳自费留学生举步维艰

  迈克尔·杰克逊在泰演出引起混乱

  去跳蚤市场寻求生计的伊拉克人

  柬埔寨举行全国大选

  泰国街头流行迷彩服

  不会用新式武器 伊反对派帮不了美军多大忙

  工程缓慢 恐怖威胁 国人捣乱 希腊迎奥运四处告急

  泰国《星暹日报》刊载本报供稿广受当地读者欢迎

  土耳其反倾销盯上中国

  五毛钱找补钱引来四千元罚款

  手机导致大巴刹车失灵

  民众救助“轻生”海龟

  破除恐怖阴影:伊斯坦布尔防恐新招多

  土耳其航空公司顺手牵羊发展新业务

  残疾青年报国有门土军设立特别兵役

  美驻俄使馆取消与俄人禁爱令

  中国残疾人艺术演出倾倒国外观众

  土耳其私人藏金世界第一

  希腊恐怖幽灵“11·17”遭重创

  新马泰观光成中国公民海外旅游时髦

  土耳其涌起汉语热

  曼谷焚毒目击记

  关起门来“点”人数——土耳其用宵禁方式普查人口收效好

  土总理儿子婚礼遭批评

  土总理巧借儿女婚事搞外交

  我驻柬工兵大队成功抵御袭击

  外交纷争引发土美两国可乐饮料销售战

  希腊总理一吻惹麻烦

  境外中国员工矿难更感祖国亲

  中断十五年的垃圾箱重返街头

  上耳其9岁女飞行员技惊四座

  泰国富商热衷私人驾机飞行

  非法偷渡者猖撅土耳其政府头疼

  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鱼多起来了

  泰国发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壮族铜鼓

  土耳其民众拯救货币

  “这里好像是在拍电影”

  伊斯坦布尔汽车炸弹爆炸现场目击记

  希腊39个场馆仅竣工19个 奥运会工程完工有点悬

  中国大陆影视风靡泰国

  土帅小伙负心薄幸英痴情女出走惊动警方

  希腊遭遇神秘病毒袭击

  西班牙官兵空难记

  女贞问题引起的家族犯罪困扰土耳其

  泰国关闭最后一个柬埔寨难民营

  土总理公开个人收入引发国内舆论争议

  泰国第二职业普遍

  土耳其:一名卖肾者的遭遇

  2004年雅典奥运会吉祥物揭开面纱

  泰国首饰珠宝输向全球大市场

  土耳其女学生强制贞操检查引发争议

  顾全大局甘作嫁衣 土总理居尔要交权

  泰国央行放弃泰币与美元挂钩 力图摆脱金融危机

  抚养女儿11年 父亲被法庭判处“绑架罪”

  泰国改革驻外使馆业务 亦官亦商发展国家经济

  土耳其新钱方便多了 吃顿饭不再花十亿

  世界增长速度最快的犯罪行当——人口走私

  土耳其将申奥进行到底

  伊斯坦布尔很有耐心

  伊斯坦布尔决不言收兵

  泰国构筑世界时装新舞台

  司法部门掀起廉政风暴 给新国会议员一个警告

  总理门前水深过尺 唐人街上路可行船

  让老一辈革命家培育的友谊代代相传——江泽民主席瞻仰胡志明故居侧记

  泰国人民隆重迎请中国佛指舍利

  土耳其安紫尔蜂蜜:世界最昂贵的蜂蜜

  “死亡铁路”的悲剧不可重演

  潮阳官员与泰国副总理话乡情

  伊斯坦布尔四名交警因分赃不均引发血案

  塞浦路斯首都出台文明新措施 临街居民乱晾衣要遭罚款

后记

试读章节

万象纪行

地处中南半岛的印支国家,被世人称作是“本世纪最后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可随着联柬维和部队的进驻、随着美国对越贸易禁运令的解除,印支三国中的其他两国,早已吸引了大批的世界冒险家和淘金者的蜂拥而至。唯独老挝,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内陆山地小国,既缺少惊人的历史事件,又无浩瀚的海域渔业和石油资源,更不像泰国有“人妖”、柬埔寨有妓寨这样一类奇异的旅游风光,能诱惑世界观光客。它在世界经济迈人区域化合作时代的今天,似是被人遗忘了的一个“角落”。然而,就是这个被列为世界最贫穷的五个国家之一的小国,也芷在悄悄地酝酿和进行着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

一、踏上湄公河大桥

站在泰国边境廊开府他沙勒渡口的小竹楼,眺望水流湍急、泛着黄沙的湄公河,能清晰地看到河对岸村庄、房舍上空飘荡着的红蓝道相间的太阳旗——老挝国旗。

泰老两国之间,仅一水之隔,两国边境以湄公河河面中心为界,绵延1730公里。长期以来,由于河水相隔,两国间的民间和商业往来,主要通过湄公河渡口的轮船来回摆渡。直至1994年4月8日这一天,一架由澳大利亚和泰国政府出资、荷兰商人承建的现代化大桥——泰老边境友谊大桥,正式启用通车,被湄公河水隔开的泰老两国人民,才从此结束了陆路不能通行的历史。

为了赶在正式通车之时,能最早踏上这座通往印支门户的第一座湄公河大桥,4月7日一大早,我邀上一名泰国向导,自己驾着车,开始了这往返1500多公里的跨国行程。

4月时泰国,正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季节,室外的温度高达40多度,酷暑的热气像火炉似的蒸烤着大地,我坐在司机驾驶位上,将车内的空调打开到最大档位,仍难抵御这亚热带地区袭人的热气。汽车经过一整天的长途颠簸行驶,晚上还在一个小镇上停留一宿,第二天早晨又赶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才总算抵达了与老挝交界的泰国东北部边境廊开府他沙勒渡口。

下了车子,直奔新竣工的拦河大桥。只见它,像一条银灰色长龙,腾云驾雾,气势磅礴,横贯于湄公河两岸,将老境的他侣渡口与泰境的他沙渡口联成一体。这座全长u74米、耗资近5千万美元和费时30个月建成的大桥,距离老挝首都万象仅30公里的路程。大桥的建成和通车,预示着新、马、泰、老、中五个国家的陆路交通,将由此而联成一体。人们将可以自新加坡驾车,穿过新、马两国跨海大桥,进人马来西亚境内,然后自马来西亚北部穿越泰国境内,再由泰境跨过湄公河大桥,驶入老挝境内,最后从老挝北部直抵中国昆明。目前,这条穿越五个国家、全程近两千公里的公路干线,尚余下老挝境内一段114公里的土路待整修,这项工程最近已被韩国承包,预计将于1996年完工。届时,东盟、印支和中国大西南的经济联系将因这条连贯五国的陆路通道而更加紧密。

二、泰语和泰币在老挝通用

在泰境他沙渡口办理出境手续时,方知泰老湄公河大桥虽然已经通车启用,但因两国尚有一系列诸如车辆出入境税、大桥维修费等项目需要达成协议,故除官方车辆外,民间车辆尚需数日方可通行。我只得将车辆寄存泰境内,然后乘坐轮船,渡过了湄公河彼岸。

因中老两国政府订有互免签证协议,故持中国护照的我,通过边检海关通道时,便不必像其他上岸的泰国人那样,需办理签证手续和交签证费。当我提着行李迈出海关,蹬上一辆没有空调、两扇车门还有一扇拉不开的出租车时,眼前一路的景物才让我感到自己已经进入了一块远离工业社会的土地:破旧的房舍、原始的景观、尘土飞扬的土路和缺乏商业色彩的城市。但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泰国文化和泰国经济对老挝社会影响的深远。

我发现,不仅泰币在老挝全国流行,老挝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直接使用泰币付款和购买商品,一个泰铢约合老币28基普;而且泰语在老挝民间也非常通用,大多数老挝人都会说泰语,这也许是老挝语与泰国语相近的缘故。电视节目主要是接收泰国的,泰国出版发行的中、英、泰文报纸万象随处可见,就连在老挝打国际长途电话,也需要通过泰国接转。商场、店铺摆卖的各种日化和轻工用品,尤其是摩托车、家用电器和服装鞋袜等商品,大部分来自泰国。据泰国官方公布的资料,泰国每年销往老挝的商品数额高达5千万-6千万美元。

泰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其与老挝民俗文化的相近性,构筑了泰老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密不可分性。而让我感到开心的是,我在泰国学的那点皮毛泰语竟也能在老挝派上了用场。

也许是对外开放的年头不长,老挝人的商品意识还很弱,他们还不太会利用或开拓本土的旅游资源赚取外汇收入。当地的旅游景点和名胜风光一律不收门票,敞开观赏,更谈不上提供各种商业服务;从事经商活动的当地人也多是小本生意,商场内的铺面只要稍大一点的,多半是泰国或外来商人经营,像样一点的旅店和餐馆,也多是泰国人投资经营的。当地出产的一种像蚕豆大小的红宝石,色纯质优,集市上当地农民出售一粒仅要8美元,可同在当地做生意的泰国商人只加上一个英文标签,却向外国游客兜售每粒一百美元。

我在万象最大的集市达拉早市逛了一圈,发现除泰国商品外,中国商品在当地也很流行,主要有小五金、小农机、自行车、缝纫机和小食品。中国烟台出的张裕葡萄酒看来是最受欢迎的中国商品,它在万象各个摊点货铺随处可见,一瓶售价140泰币(合5.6美元)。但中国在老挝的商品总的来说,难与泰国竞争。这一方面是我销往老挝的商品大部分是西南边境省份生产的产品,这些地区的生产工艺水准还难以与泰国匹敌,而我一些工业技术实力雄厚的沿海和发达省份,又因老挝市场太小,引不起对老挝市场的兴趣。另一方面则是我商品运输成本高于泰国,加之广告宣传和售后服务也跟不上。P22-24

序言

忠诚·执着·敏锐·勤奋·博学·智慧——《抹不去的记忆》序 何东平

理论专著《恐怖主义与国际治理》出书消息犹在耳,李湛军兄又要捧出新闻专集了。专集中的不少作品曾在报纸上愉快地读过,其中一些还是经我之手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翻阅他的书稿,亲切而兴奋。

湛军长于思考,勤于写作,与他共过事的人多有共识。动笔前,我突然产生了研究的兴趣:通过光明日报局域网检索系统,了解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这两大报工作期间的见报情况。

检索设计范围最早为1996年,那年1月31日,他从泰国首都曼谷发出一则电讯《泰“八五”计划放缓经济增长速度》,《光明日报》2月2日在国际版刊登。从那时到2004年底,他一共在《光明日报》上见报356次,在《人民日报》见报22次。

看着电脑上蹦出的目录,我不禁被湛军的敬业精神所打动。在报社举办的一次培训班上发言时,我将职业精神的内在要求概括为六个要素,即忠诚、执着、敏锐、勤奋、博学、智慧。我想:这六个要素,湛军都体现了。

——湛军忠诚。《抹不去的记忆》新意叠出,体裁多样,勾勒出近年来国际、国内大事的轨迹,凝结了一位新闻界资深记者的心血,表明了对国家利益、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当读者看过这本集子之后,会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

——湛军执着。这部集子按写作题材分为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人物专访、随笔游记、时评专论等五辑共203篇文章,从中不难看出作者是一位精通新闻十八般武器的快手和高手,这在我们国内新闻记者队伍中是突出的。由于他对新闻事业的坚守,光明日报杜曾将报社的至高荣誉“总编辑奖”授予过他。他当年从战地采写发回的连载体报道“金边行”,曾获评1993年度光明日报“好新闻”特等奖。1994年光明日报社评出四名优秀记者作为报社学习的榜样,他又位列其中。

——湛军敏锐。他是一名既具有新闻学理论功底又具有国际政治学理论知识的记者,这使他所采写的新闻报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形成了独特的犀利风格。他的新闻报道站位高,有深度,分析客观中肯,深受业界同行重视。他的报道不失知识性、趣味性,深受读者好评。他总能从驻在国发现报道线索,洞察其详。尤其是他用报告文学笔调采写的系列新闻报道,风格独特,为《光明日报》的国际报道增色不少。他的《金边行》、《童妓血泪》、《关岛空难》、《文莱纪行》、《万象行》等报道富有感染力和可读性,海外华文报纸广为转载。

一一湛军勤奋。本书把湛军历年来的精彩报道编撰成册,对业界人士而言不失为一部较好的研究国际事务的案头参考,对普通读者而言也可谓一桌视觉上的饕餮大餐。他是一位新闻责任感强、能担当重大采访任务的记者。他曾多次参与采访APE(二峰会、亚欧峰会、北约峰会、伊斯兰国家首脑峰会、国际反恐峰会等国际高端会议,也经常参加一些其他类型的国际政治、军事和体育活动报道,还曾多次被选派随团采访江泽民、李鹏、朱熔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管采访任务多么艰巨,他每次都能按质按量地完成,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多次表扬。他撰写的《评干扰中日关系发展的荒谬历史观》和《警惕干扰美中关系发展的暗流》长篇评论文章,在国内外媒体中引起较大反响,受到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的良好评价。1997年7月,他凭着新闻人的直觉和学者的见识撰写了时事分析《泰国央行放弃泰币与美元挂钩意在让经济走出困境》,成为国内中央大报中最早注意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报道。在本书中,读者们能看到湛军忙碌的身影,看到他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频繁出击。

——湛军博学。除丰富的新闻实践以外,湛军还有深厚的学术造诣,撰写了不少学术文章,对实践经验进行精辟总结,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湛军智慧。2006年3月,湛军出版专著《恐怖主义与国际治理》。此书整合了他多年驻外记者生涯的见闻和思考,对当前国际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重大的国际政治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本专著,可以作为《抹不去的记忆》的姐妹篇,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两相比较,充分领略他睿智文字后面的灵智。

是为序。

2007年8月14日夜

(作者是《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后记

《抹不去的记忆》是我自80年代以来从事新闻工作的部分作品的结集。全书按写作体裁分五个部分,共203篇文章。为帮助读者对一些文章当时写作背景的理解,我在部分文章的后面写下一些注释或附记。

把自己过去的习作翻找出来,经过挑选,将部分文章集纳成册,并不是为了敝帚自珍,而是想从一个侧面展示一名中国驻外记者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并想通过自己的新闻作品,从一个小的视角折射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新闻报道工作发生深刻变化的一束光彩。

重读旧作,思绪万千。25年的个人新闻历程,自己每走过的一步路,每取得的一个成绩和一点进步,都深深打有各级领导关爱和新闻老前辈们教导的“烙印”。在这里,我特别向自己的老领导、光明日报社前总编辑徐光春、王晨、袁志发和现任副总编辑何东平等领导同志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也向光明日报国际部和人民日报曾共过事的领导和同事们表示感谢,并向80年代就开始引领我走上新闻学研究路子的广西大学新闻系教授虞达文老师、付汉南老师、梁家禄老师、高言弘老师、中国著名新闻教育界老前辈、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王中、宁树藩老师和李良荣老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何光先老师表声感谢。令人难过的是,王申教授和梁家禄教授如今已不幸离世。

这本书今天能顺利地和读者见面与出版此书的中国经济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和编辑们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我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感谢。另外,我还要特别提到两位青年朋友,他们是蒋雪飞、臧联宇,由于我许多文章发表年代有一段时日,故搜集查找比较困难,他们为此出了很大的气力。王伟、宋德银两位好友对出版此书给予了技术上的支持。在此对他们一并致谢!

关于这本文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收集的文章都是公开发表和见报的,结集时只对少数文章进行了技术性处理,个别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有稍许改动。

李湛军

2007年7月20日于北京西什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8: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