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标志是由《奥林匹克宪章》确定的,也被称为奥运五环标志,由5个奥林匹克环套接组成,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环从左到右互相套接,上面是蓝、黑、红环,下面是是黄、绿环,整个造型为一个底部小的规则梯形。奥林匹克标志象征着五大洲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主义的内容。奥林匹克标志最早是根据1913年顾拜旦的提议设计的,起初采用蓝、黄、黑、绿、红色作为五环的颜色,是因为它能代表当时国际奥委会成员国国旗的颜色。
1914年,顾拜旦先生解释了他对标志的设计思想:“五环——蓝、黄、绿、红和黑环,象征世界上承认奥林匹克运动,并准备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五大洲,第六种颜色白色——旗帜的底色,意指所有国家都毫无例外地能在自己的旗帜下参加比赛。”自1920年第七届安特卫普奥运会起,五环的蓝、黄、黑、绿和红色开始成为五大洲的象征,分别代表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美洲。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对奥林匹克标志的阐释也出现了变化。根据1991年最新版的《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标志”词条的附则补充解释,奥运会会旗和五环的含义,不仅象征五大洲的团结,而且强调所有参赛运动员应以公正、坦诚的运动员精神在比赛场上相见。
顾拜旦曾经这样写道:“古希腊历史上,没有任何事物给我的触动能比奥林匹克更为强烈。”圣火点燃的不仅仅是奥林匹克英雄般的名字,而且诠释了希腊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它穿越了时间的限制,跨越了空间的阻隔,带着前辈的祝福和心愿,怀着人类向往文明的初衷一路走来……而它本身则是一条亘古至今的生命韧带,承受着年深日久的风尘,记录着希腊文化艺术的历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衰。
奥运历史源远流长,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6年。公元前884年,古希腊各君王一致达成协议并议定了《神圣休战条约》。协议规定:各城邦之间定期在奥林匹亚举行集会,集会期间任何人不得携带武器进入奥林匹亚;如果战争发生在奥运会期间,那么双方必须停战、准备参加奥运会。于是,为准备兵源的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逐渐演变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
据文献记载,奥运会最初的比赛项目只有赛跑一项,距离约192.27米,后来陆续增加了往返跑、五项运动、摔跤、拳击和赛马等项目;非正式比赛项目有火炬赛跑、传令比赛等,偶尔也举行一些作战时可用的投掷、举重物等项目,获得比赛胜利的运动员被授予从阿尔提斯采摘的橄榄枝编成的花冠。
公元前5世纪末,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成为古代奥运会由兴到衰的转折点。公元前2世纪,罗马征服了希腊,闻名于世的古代奥运会走向全面衰落。为了维护罗马对希腊的统治,为了巩固基督教的地位,狄奥多西一世于公元394年下令终止了古代奥运会,历时1100多年的古代奥运会从此消失了。
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扫清了思想障碍,奠定了社会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大大地推进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步伐。
1793年,被誉为德国“体育运动鼻祖”的顾茨·母茨先生首次提出了复兴古代奥运会的建议。法国人皮埃尔·德·顾拜旦于1883年提出了定期举办类似古代奥运会的主张,并把这一主张传播到世界范围,宣扬奥林匹克精神,为现代奥运会的复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被誉为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
1889年7月,顾拜旦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用现代形式复兴奥运会的设想;1892年11月25日,顾拜旦在“法国体育联合会”成立3周年的纪念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复兴奥林匹克》的演说,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1894年6月16日,“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决议,会议规定法语为国际奥委会的法定语言,沿袭古代奥运会的传统,每四年举行一次运动会。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也标志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1896年4月6日,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体育场正式举行,揭开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序幕。
迄今为止,奥林匹克运动会已举办了28届,经过100多年的风雨磨难,从第一届奥运会只有几个参赛国,少数的运动员,项目设置不齐全,到21世纪的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奥运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世纪的奥运会已不仅仅是一个体育运动盛会,更是一个发展商业、繁荣经济的国际舞台,对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艺术、传媒、教育与科技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会越来越多,奥林匹克运动将会更加辉煌。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