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名家佛性散文选》选编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一些名人的读佛笔记和心得,共分为人物、感悟、山水、艺术四大卷。
本书为感悟卷,收录名家散文55篇,从内容涉及文化名人对佛学的理解、感悟与心得。立足于惜福、向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心月圆(感悟卷)/名家佛性散文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梁衡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名家佛性散文选》选编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一些名人的读佛笔记和心得,共分为人物、感悟、山水、艺术四大卷。 本书为感悟卷,收录名家散文55篇,从内容涉及文化名人对佛学的理解、感悟与心得。立足于惜福、向善。 内容推荐 不在拜佛学佛,而在参佛悟佛,反求我心,大慧大觉。佛家文化、佛门义理、佛性修养使人追求和谐、走向和谐。 《名家佛性散文选》分为四册,分别为《人物卷·红尘佛影》、《感悟卷·天心月圆》、《山水卷·圣迹游踪》、《艺术卷·华枝春满》,文章几经筛选,更精准;并精选插图、精心设计。本套文选中的每一篇其实都蕴含了这些内容,您随心去读随缘去读吧。 本书收录名家散文55篇,从内容涉及文化名人对佛学的理解、感悟与心得。 目录 序:反求我心 大慧大觉 印光法师开示 佛法为今时所必需 仁学序 逍遥游辞引 复五妹杨庄函 佛教与人生 佛教与做人 佛教疗养之法 培风学校讲演 南闽十年之梦影 最后之忏悔 惜福 佛法与孔子之道 学佛先从做人起 禅宗史的一个新看法 香 愿 佛无灵 善恶的始源 劝人读经 《佛教常识问答》序 先立乎其大者 人生的觉悟与信仰的生命 关于信佛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惠能和尚的偈语 生之奥秘 禅的生命禅的正受 皈依的心路 打菩萨和塑菩萨 人类死亡史上的奇彩 禅者的态度 尼僧的生活世界 回忆五台山车祸 九华山悟佛 佛魔一念间 空谷足音 亲切与真实 天心月圆 柔软的耕耘 一朵花,或一座花园? 天星元不动祥云自去来 结缘雪窦寺 佛门的境界与经济学的缺陷 一日佛门 读书与悟道 我的学佛心路历程 夏威夷佛缘 跋:晴佳雨亦佳 好景随缘取 试读章节 复五妹杨庄函 杨度 五妹如见:近得二函,一在兄病前,一在兄病后,皆殷殷然念兄贫病,愿兄学密救贫。兄于此事仅能感领吾妹相念相慰相助之好意,而不能照行吾妹方法,且不以此为然,进而纠正吾妹之失。兄以为学佛至此,可谓入魔之至矣。其第一误点,在以佛非凡人,等神圣:因而生第二误点,学佛等如[于]学神,必以神通为主:因而生第三误点,有此神通,即可入世,随意所行皆如愿。救贫不过一端。此等观念,与兄根本不同,若佛果如此,兄决吐弃而不欲学,不仅学不能成,即成亦无益也:兄所谓学佛,有八字可明,曰:“身是凡夫,心超世界”。此身生老病死。一切等于凡人,惟其心大彻大悟,扫除贪嗔痴念,可以随缘度日,无可不可而已。盖兄所谓佛者,即是圣人也。来函言:佛无病,又曰:示病则可示疾:即病,且是真病,并非假病。圣人无病,此义未之前闻。生老病死,物理之常,禽兽尚然,人类皆然,圣人何能独免,且亦何必独免?由不病而不死,皆不过道家养生之术,与佛无关。即令干年不死,兄亦以老妖精斥之,此于修心毫无关系。故兄之学佛,只修心而不修身,绝对排斥道家之说。所以说身是凡夫性,学佛之心则须超凡入圣,所超凡并非离世独立,不入人群。若以离群为超凡,又是一身问题:而非一心问题,所以深山独处,不算超凡。盖此身无论喧寂,无论穷通,一切随缘,了无择别,时时在凡夫境中,而不为境所转,烦恼全无,一心常乐,即为成佛。所以烦恼即是菩提,入世即是出世,人事即是出世,人事即是佛法。身不必离凡夫、离世界,而心实超凡夫、超世界,此即兄所谓圣人也。若此心不去贪嗔痴,徒将此身远引入山,究与凡夫何异?何况此心为贪念所驱,贪不病不死而求长生,贪战胜凡夫之作用而求神通,贪富而求神通救贫,此乃妄念之妄念。学佛如此,直坠大魔矣。盖妄念无非差别相。即贫富而论,至何程度为贫,至何程度为富,并无何种标准。以兄一生所历,以今日比十年前,可谓由富而贫;以今日比二十年前,可谓由贫而富。以我比今日大军阀,可谓人富而我贫,以我比熊四、刘八,可谓人贫而我富。以差别相论之,则有种种差别。以我一身之受用论之,则十年前、二十年前以及今日,毫无分别。大军阀、熊四、刘八以及我,亦无分别。盖我自有生以来,未尝一日不食、一日不衣,从无冻饿之事。今日虽贫,然比熊四等尚富百倍,即令降至熊四等同样,尚不为贫,尚未饿死,尚比乞人为富。兄之境遇顾降至熊四平等,尚不知在何年载?或者终身不冻不饿,则亦终身为富人矣,何必虑哉!盖人实际只有衣食二端,此外皆为虚伪。即衣食之目的,亦不过无冻无饿而已。此奢华亦为虚伪,若能一心将此种虚伪扫除干净,即无差别相。仅仅需求最低限度之必要衣食,此事极易。世间并无真正饿死之人,且至尽头时候,犹可效释迦乞食。所以贫富等丝毫不成问题,兄于此事毫无多求,只要今日不饿,便是极富境遇,明日之事,我所不问。盖我于三世观念亦已勘破,现在尚是假的,何况过去,未来?过去者已过去,何必追念?未来者尚未来,何必打算?明日尚且不管,何况身后乎?故于一切身后之虚名实利,以及净土、地狱、灵魂等等问题概行扫除,不使丝毫牵挂我心。我心终之逍遥,毫无烦恼,一身境遇,常觉富贵已极,不如我者甚多,只取低者比较,不取高者比较,心中差别相自然日少一日。此心毫无牢骚,毫无愤人嫉人观念,毫无不足之感,以极凡夫之身,怀极圣人之心,随缘度日,极乐逍遥,即今世有极易方法可得神通,兄亦不学。盖兄意生前不想做富人、做奇人,死后不想入净土、避地狱,虽有神通,无所用之。此兄之所谓学佛,亦即兄之真实受用。只求自心,不求于外:只求平常,不求奇怪:只求于心,不求于身:此等极简单、极平常、极方便、极容易之宗旨及佛家之真谛,所以人人可能,人人皆可成佛,并非理论,皆系事实,只须一念之悟,即时入圣超凡。故兄绝对修心不修身。而妹之宗旨恰好相反,修身不修心,所以大误。六祖云:一个臭皮囊,何为立功过?愿他长生无病,活在世上做甚么事,目前不能一心快乐,身前愿求神通,身后欲生净土。如此妄念,皆是贪痴。如此修行,是修贪痴,修来修去,修成一大妄念,一大神经病,时时求得神通,时时求生净土,自古至今,必无此种妄念贪痴之佛。若自以为心中虽有贪痴,而所求者并非凡情,而系圣境、神通、净土,并非常人所能,此等贪痴并无妨害。若并此贪痴而去之,将并学佛,亦为贪痴矣。此言虽辩,亦为误解。学佛之人,心若不能破除凡圣之见,亦永无成佛之望。凡圣亦是差别相。心若厌凡慕圣,即是妄念差别。以为佛是不可思议之神,便为根本错误。须知佛为凡夫,极其平常,人人可成,只将一切妄念去掉,归到极平实的地步,便是成佛。所以学佛之最高一义,并圣念而去之。达摩答梁武帝云:廓然无圣。又古德云:无生可度,无佛可成。禅宗僧常云:我不学佛。皆是此义。其最甚者乃至言:佛来,打杀喂狗。皆是去人、神、佛之念,而成一凡夫也。 去年妹寄书云:“因读兄《楞严偈序》,忽启予心,因知世出世间,无二无别,心生境生,心灭境灭,更无余事。烦恼菩提。在人自取,以心求心,以佛求佛,舍法寻法,头上安头,无有去处。古德棒喝教人,当下承担,义即在此耶?”此乃妹之言论,何其明透!时隔两年,又何以忽迷本性,以心求心,以佛求佛,走入此种歧途?兄思其故,尚不可得。或者妹既悟之后,以为太觉平常无味,又为好奇心所驱使,堕入神通一魔。不知好奇心即贪痴心,并无二物,勿以为奇也而高视之。譬如历史上武人欲作英雄(如项羽之学万人敌),文人之欲入圣庙,初看似为奇男子,实按乃为贪鄙之人。决意欲成神、成仙、成佛者,亦如是也,同为贪痴,并无高下。故圣凡之差别相,亦是妄念,亦应扫除。今者妹无他求,只须仍将已悟之心进而再求彻底,切勿以心求心,以佛求佛而已。其最要之点,则在修心莫修身。此为目前对病下药之法,妹其熟思而实行之,必有自明其心,自见其性之一日也。 再有一义欲告妹者,兄之论佛与儒教精神相似。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兄亦如此截断死后,只说生前,而生前之道,力求平常,不求奇怪,正如儒家说中庸。孔子曰:中庸,不可能也。至哉言乎!天下惟最平常的人,最做不到:奇人,并不难做。所以豪杰多而圣贤少。兄之所谓成佛即是成圣,即是做人,死后再不要提,只问生前做人之法,若能做成极端凡夫,即是做成极端圣人。所以不说过去、未来,只说现在:不说出世,只说入世:不说神道,只说人事。兄之见解与受用,皆在于此。此与佛义毫无不合。假使有说释迦不然,则我答曰:当使释迦为我弟子。兄对于此毫不客气也。此信盍与梁和甫弟一阅,因我有信与彼,谓辟兄没后,宁感寂寞耶?彼回信云:不仅不感寂寞,且欲再谋入山之深。如此喜寂畏喧,只能择缘,不能随缘,皆是心中差别相作用。空山尚恐堕落,若入闹市,更将如何?岂不心随境转,飘入罗刹国耶!凡此之类,皆是迷途。妹等皆喜深山修行,兄常愿改为闹市修行,庶几实地磨炼,火里生莲,步步皆踏实地,语语不落空虚,满街都是圣贤,处处无非佛地,而后来去自由,毫无牵挂,赤裸条条,随缘自在,如此成佛,方是真佛。否则空山修道,即有所得,亦不过小乘之辟支,自了汉而已。既不能入世,又何能出世耶?妹既知出世世间,无二无别,应明此理。妹得此信后,不必辩论,只领悟奉行。兄为成佛之人,语语皆为佛语,更无是非可以讨论,信之即是,疑之即非,妹其勉之。兄度言。五月二十二。 再兄前患痢疾,月余方愈,今已身体复原,勿以为念。妹若以兄有病而鄙夷之,以为佛不如此,则可变一观念,说我示疾亦可。文章随便做,事实总相同也。兄之境遇虽窘,有人接济,可以勉支,比释迦富多了,饿死境界相去尚远。但兄亦时找人小小帮助,得与不得,无定也。至问兄之心境,则万事已了,惟有逍遥,更无半点营求,亦无半点烦恼,终日与市人游,时时作开口笑,自己亦寻不着半点可愁之事,正如苏东坡所谓:鸡鹅鱼肉,逢着便吃,生老病死,时到即行。兄之近况如是如是,述之以慰妹之远念。 1929年5月23日 P19-23 序言 反求我心 大慧大觉 梁衡 最近我去拜访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我知道他是研究佛教的,便问先生:“你信不信佛?”他说“不信。”我又问:“宗教为什么还会存在?”他说:“因为科学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剩下的只好求助宗教。”又问“宗教到底何时能消亡?”他说:“恐怕到共产主义也消亡不了。人的心理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佛教在中国,就是这样,许多人信,许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度。但不管信还是不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东汉传入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不但存在,还有发展,甚至发展之后又再传回它的故乡印度,季羡林先生称之为文化史上很少见的宗教“倒流”。不但有“倒流”,还有“横流”,它又从中国传到日本,传到欧美等地,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世界,特别是解释人生和人的心理。另外,还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具有宽容与创新的精神。它没有排外、自闭,也没有盲目膜拜,自卑自怯,而是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中国古代之佛教早已不是印度之佛教,现在之佛教也不是过去之佛教。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又新创几宗几派,已无人能说清。特别是禅宗经六祖革新之后,禅与佛几乎是两个概念。佛教与其他宗教之大不同处是不搞神秘化,强调自我体验,我心皆佛,人人可立地成佛;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有宽忍、无私、利他、和谐的一面,是积极的。中国文化在佛教西来之前,便有道,强调无为,重自然规律;有儒,强调自强不息,济世救民;再加上佛的慈悲,中华文化就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至今中国许多名山、市井的古庙里,都三教共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在人们平常的处世用事中也常常是进为儒,守为道,退为佛,像是一套武术的攻防进守,又像是一个人,时而兴奋时而沉静。所以,如林则徐这样的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而他那副名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你已无法确指这里是儒、是道、还是佛。文化,是很有意思的事,就像一道好菜,当你细品其色、香、味时,已无法说清,其中是哪一种料在起作用。 对佛的体验有一句话讲得最通俗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去体会吧,说出来的就不算是佛,这大概就是禅味,其实是哲学。当年爱因斯坦与波尔两位大物理学家争论物质能不能准确测量,直到死谁也没有说服对方。爱氏说能,波氏说不能,叫“测不准原理”。比如用温度计测水温,你看到的温度是水加上温度计及环境的温度而不是水的准确温度。有一次毛泽东接见外宾,赵朴初陪同,客人未到,毛即风趣地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佛教有没有这个公式?”赵答:“有”。是又不是,测不准,正是哲学境界。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就像波尔的那支温度计上的温度,是水温,即非水温,是名水温。它已是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了。一部红楼梦,有人读情,有人读理,有人读阶级斗争,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你看,像梁启超、胡适、鲁迅这样的大家都曾苦心研究佛教,鲁迅还出资刻过佛经。而李叔同、金庸、等作家、艺术家则干脆皈依佛门。这是佛教的妙处,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一种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一个自我。山西隰县小西天寺里,有一副对联:“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即心即佛;因即果,果即因,种甚因,结甚果,是因是果。”当我们谈佛说禅时,其实是在探寻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含义是说不很准的,也是“测不准原理”。我心茫茫,佛法无边,唯其不准才有大用,才有发挥的空间,两千年不衰,天地间永驻。我们对佛千万不敢太认真,烧香拜佛,求其显灵;或打坐入定,求其忽通,那不是佛的本意。列宁说,真理不可太死板,也不能太灵活。至于掌握到一个什么样的度,还是那句话,饮水人冷暖自知,你自己慢慢去品吧。 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这里我们选编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一些名人的读佛笔记和心得,共分为人物、感悟、山水、艺术四大卷,总名《名家佛性散文选》。本书的编选得到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指导和支持。编选完毕,先生听着我的介绍,欣然题写了书名!在此我代表所有参佛悟佛的人们感谢季老!本书目的不在拜佛学佛,而在参佛悟佛,反求我心,大慧大觉。 是为序。 2007年5月5日 于北京 后记 晴佳雨亦佳 好景随缘取 旷 昕 有学者在总结当下散文创作时说,还有什么散文能打动我们?几乎全民都参与了散文创作。 大约六七年前,做编辑的我思想出来“佛家散文”或“佛门散文”这个概念。编辑自然得意自己的选题创意,当时抬眼一望,好像成辑的“佛家散文”尚未有面世者,便兴冲冲向老上级一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道及,并请其出主意。随即又与时在中央党校任教的老友罗归国博士策划组稿,拟分四卷为:人物、感悟、山水和艺术(后来罗博士海选出来的文章装满了几大纸箱)。我等一致认为主编者非梁衡先生莫属! 在中国做编辑出版,不能像佛门那样一心一意,打岔的东西太多。直到前不久,经几方面的通力合作,最后倚重执行主编丁放鸣女士精心尽力,辛勤劳作:书名定为“佛性”更贴切;各卷集先贤佳句作书名,分别为《人物卷·红尘佛影》、《感悟卷·天心月圆》、《山水卷·圣迹游踪》、《艺术卷·华枝春满》,文章几经筛选,更精准;并精选插图、精心设计……然后送梁衡先生作最后的审定,四卷本《名家佛性散文选》终于付梓。 丁亥年的整个春季,在京密运河畔,梁衡先生认真读了四卷本的每一篇文章,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如选文要易懂不艰涩,务求大众化不求专业性,还亲自动手更换文章等。又如,配图要讲文化含量,要切合所选文章;可以配上一些作者的书法作品等等。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梁衡是一位“满怀忧国之情的人”,“难得他总能将这样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境界”,“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那天他打电话给我,高兴地说,“都看完了,序也写好了!”我一直对他说,序不写好不算编完。“真巧,落款时一看日期,正好今天是我的生日。”他颇欣慰地说。我说:“这就是佛缘,这套书是佛送您的最好生日礼物啊!” 为这套书,梁衡先生专门去求教于季羡林先生。季老谈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欣然挥毫,写就“名家佛性散文选”。“当时我从随身的包中抽出一张白纸,季老一气写下这几个字!真不容易!”梁衡欣喜地一边说一边拿出题词。接过一看,这字独具神韵,与从前的大不一样。翻过背面,竟是一张梁衡用过的打印纸!我们都会心地笑了。“病中九十七岁的先生几近失明,凭一种意念,一气呵成。如果中间停下来,就可能接不上了。”梁衡说。这使我想起八十二岁的毛泽东在做白内障手术前随手撕下一页纸,在几乎失明的情况下,为唐由之大夫写下鲁迅的诗句“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的情形。其时二位老者似乎都是一样的情怀。 佛教人行善弃恶,知恩报恩,无常无我;佛讲因果报应,告诫人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现世止恶行善,来世安康快乐;佛还讲“报恩”,一切有恩于己的父母师长、普罗大众、国家社会之恩都要报。“无常”即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生生灭灭,变化不居,无有永恒的,何况自我呢?“无我”就是要戒除内心因尘世而生的一切烦恼,舍弃一切不该追逐的东西。佛教的这些义理都十分有益于规范世人的行为,提升人们的道德。行善弃恶,知恩报恩,无常无我,就是践行佛学之精要,去除内心的烦恼,摆脱黑暗,寻找光明,建立理想的人生。 套用现今流行的话说,佛教义理的精神实质是追求“和谐”:教化众生,度人自度,与人为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中共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战略背景下,我们选篇出版这套“佛性”散文,其意义和作用自不待言。——期与每位读者共同众善奉行,知恩报恩也。 佛家文化、佛门义理、佛性修养使人追求和谐、走向和谐。著名宗教学者叶小文先生认为,中国佛教深受中华“和”文化影响,因此中国佛教有“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的说法。由此,今天的中国佛教界提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命题,一时成为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至于如何从心开始?答案早有了:提倡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及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等等都早包含在佛教义理之中。一如赵朴老所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读者诸君自会发现,本套文选中的每一篇其实都蕴含了这些内容,您随心去读随缘去读吧。19世纪的美国诗人朗费罗说:“文学是一种导人向善的工具”,更何况佛学呢?亦如赵朴初先生的诗句:“晴佳雨亦佳,好景随缘取”啊! 2007年7月7日 于深圳河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