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代名将郑维山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董保存//范占英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部报告文学从郑维山将军15岁参军开始写起,让我们和这位战功卓著的老将军一起经历了烽火连天的战争时期,挺过了动荡的流放岁月,看到从最初的红军到新中国现代化军队日新月益的变化,感受到我们军队的朝气蓬勃和前途无量,同时还看到了军人参与地方建设的感人事迹。郑维山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值得我们细细回味,认真学习。

内容推荐

  这本书翔实生动的再现了开国名将郑维山传奇的一生。郑维山还是放牛娃的时候就参加了赤卫队,参军后他从传令兵干到了红四方面军主力师的政委。他在长征中一路过关斩将,披荆斩棘。到达陕北后,他率领西路军向西征战,经历了河西喋血的全过程,兵败后,他千里讨饭回到延安。抗战时期,他从抗大的学员到军政干部学校当教员,最后成了分区司令。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是华北主力三纵司令,歼灭了傅作义主力“虎头师”,保卫了中央的安全。后来他又挥师西北,攻克兰州,告慰了西路军的在天之灵。抗美援朝后期,他来到朝鲜战场,拍案战金城,沉重打击了联合国军。文革中,毛泽东十次接见红卫兵都由他任现场总指挥。在那个艰难的环境之中,他尽力支撑危局,不但完成了中央交与的任务,还在保障京广路畅通,保护满城汉墓等事件中做出了贡献。文革后,他出任兰州军区司令,为我军的正规化建设呕心沥血。最后,他以“让我面向西”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本书的作者是军内资深的传记作家,在多年采访当事人的基础上,他们深入发掘了郑维山将军传奇背后的精神世界和个人性格,不仅仅记录了他的传奇经历,更含蕴了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动因,使得该书引人入胜,感人至深。

目录

十八岁师政委转战川陕边

 少年赤卫队长——“不参军只有死路一条”

 机智的传令兵——深得总指挥赏识

 “娃娃政委”——全歼“田冬瓜”部队

 挺进嘉陵江——把“王老虎”打成“王老鼠”

 向西再向西——吃掉“邓猴子”四个团

艰难的长征

 打通西进道路——“邓猴子”服了

 会师的喜悦——郑维山赤脚见朱德

 “背水战包座”——全歼胡宗南一个师

 由会师到分裂——红八十八师吃了“亏”

 学“诸葛”擒“孟获”——藏区得补给

河西喋血,战将成乞丐

 夜渡黄河——红四方面军奉命西进

 凉州永昌鏖战——师政委冲上火线

 血染倪家营子——“虎落平川被犬欺”

 风雪祁连山——西路军全军覆没

 心如钢铁——战将行乞千里只身找党

从普通教员到军分区司令

 从师政委到学员——郑维山面对角色转换

 从学员到团长——郑维山脾气不改

 战场为课堂——教导团活跃在行唐

 积小胜为大胜——军分区司令显身手

华北战场上的猛将

 围涞水,战庄疃——痛斩“虎头师”

 傅作义偷袭西柏坡——周恩来调兵三纵队

 新保安当机立断——有惊有险见胆略

红旗插上晋阳城

 晋阳古城——真的“固若金汤”

 大战在即——郑维山寝食不安

 双塔寺——外围攻坚战

 攻城不怕坚——将军站在太原城头

挥师大西北

 进军西北——郑维山兴奋不已

 复仇窦家山——第六十三军的炮火惊天动地

 攻克兰州——“战友们,我回来了!”

 挺进宁夏——军长精心谋划

 三路下中卫——西北全部解放

兵团代司令拍案战金城

 毛泽东说——这叫“零敲牛皮糖”

 将军拍案——“错了我负责!杀头杀我的!”

 激战五天五夜后——郑维山在作战室睡着了

在大比武的日子里

 南京现场会——与罗瑞卿“意见分歧”

 大练兵——北京军区起高潮

 大比武——毛泽东来到北京军区

面对突发自然灾害

 十万火急——部队开进隆尧

 总理指示——“我们马上去灾区!”

 落实总理指示——再到邢台

组织史无前例的接见活动

 紧急任务——一百万人,二十四小时

 红色海洋——毛泽东首次接见红卫兵

 精心谋划——确保十次接见万无一失

 果断处置——深得周总理赞赏

“板荡显忠臣”

 卷入漩涡——艰难支撑北京军区危局

 莫须有的罪名——“华北山头主义”

 毛泽东责问——“为什么抓住郑维山不放?!”

 袒护英华——在周恩来领导下

 制止武斗——保证京广铁路畅通

 保护满城汉墓——在破“四旧”的背景下

毛泽东“三七批示”的来龙去脉

 一份急件——送到毛泽东案头

 延安中学——成了全国典型

跟随毛泽东南巡前后

 特殊任务——来自中南海的电话

 列车汇报——手泽东纵诊“文革”

 “梅岭”倾听——看到最高统帅的态度

 坐镇保定——力促两派联合

精心编织反侵略战争“天罗地网”

 排兵布阵——精心编织“天罗地网”

 战场建设——着力打造“铜墙铁壁”

 严格训练——人人学会“三打三防”

奔赴内蒙 稳定北疆

 临危受命——出任军管会主任

 力挽狂澜——制止混乱

 初见成效——内蒙情况开始好转

九届二中全会前后        

 云雾之中——九届二中全会开幕

 风云骤变——六号简报出笼

 电闪雷鸣——毛泽东震怒  

 “华北会议”——北京军区改组

流放的日子 

 离京——郑维山被改名换姓

 南湖秋雨——孙景波精神失常

 天各一方——饱尝世态炎凉

 白湖冷月——战将的艰难“改造”

 荒草围孤灯——将军的希望和失望

 巢湖春讯——林国栋前来探视

漫漫平反路

 北京的信息——“亲戚”杜辛来到农场

 最初的行动——孙景波返京治病

 海运仓苦夏——呼吁为“华北山头主义”平反

 拨乱反正——冤情昭雪

出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西行的列车——第三次走进大西北

 让荒山变绿——为子孙后代造福

 军队“百年大计”——加快干部年轻化

 经营大西北——踏遍青山人未老

战将临终面向西

 最后的“战斗”——与病魔抗争

 最后的遗憾——没能重回西北

 最后的心愿——“让我面向西”

试读章节

少年赤卫队长——“不参军只有死路一条”

巍巍大别山,莽莽苍苍,层峦叠嶂,白云蓝雾时常在山间缭绕,珍禽野兽时常在山间出没。大山逶迤绵延八百余里,接湖北,扼河南……

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溪涧。在大山的深处,缺田少粮,生活着备受煎熬的穷苦人。

河南省最南端,与湖北省交汇的新县处于大别山区。在大别山的最深处,隐匿着一个名叫屋脊洼的小村子,村子地处新县,西临黄安(今红安)、南近麻城、北靠光山。

村口的高山太平寨,曾留下太平天国名将陈玉成的身影,在这里,陈玉成带领一干穷苦人祭起了反清的大旗。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鄂豫皖边区农民在黄(安)麻(城)起义,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农民斗争。

——黄安麻城的起义浪潮唤醒了贫苦的屋脊洼村民。他们为了“有衣穿有饭吃”的理想勇敢地拿起了大刀和长矛,投身与欺凌他们的地主恶霸斗争的行列。

铁匠郑国麒,家境贫困,性格倔犟,也毅然参加了黄麻起义,并被推举为农民协会主席。农协是农民自己的革命机构。每当夜幕降临,深山里时时传出“汪汪”犬吠和“哞哞”牛叫的时候,农民们都会聚集到郑国麒家里,秘密商议解救自己的办法。这时,郑国麒家柴扉紧闭,油灯昏黄。郑家门外,总有一个瘦削机警的身影轻盈地走来走去。从轮廓看,这是个少年。

——这个少年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后来闻名全国的一代名将——郑维山。

郑维山,1915年8月5日降生在屋脊洼,贫困的家境迫使他只读了几个月的私塾和不到一年的小学,就开始替父母分担生活的重担。白天,郑维山有时在山坡上放牛,有时到地里干农活;晚上,他跟着父亲与地主恶霸斗争。这一年,郑维山满12岁了。俗话说“三岁看大,十岁看老”,郑维山在少年时就表现出倔犟的性格和争强好胜的个性。

在水田里插秧,他手脚飞快,总是远远地把伙伴们落在后面。闲暇时,他总是皱紧眉头,瞪着刚毅忧郁的眼睛问父亲:“为什么地主老财有肉吃,有酒喝,我们整天干活,却还是吃糠咽菜?”

父亲深深地望着眼前这个瘦削的少年:“穷人是被剥削的呀。要想有衣穿,有饭吃,我们就得团结起来,跟地主恶霸们斗!”郑维山重重地点头。

就是在和地主恶霸们斗争的过程中,郑维山显现出了他的组织领导才能。

1927年4月,反动地主丁枕鱼、王九聋子纠集附近四里八乡的反动组织三千多人,杀气腾腾地奔农民协会所在地泗店乡而来。

正在瘌痢寨山坡上放牛的郑维山一眼看见了气势汹汹的队伍,判断出反动地主向村里来了。他立即让腿快的伙伴回村向父亲郑国麒报告,同时向其他的小伙伴喊:“快去捡拾石头,堆在这里当武器!”

很快,郑维山派出的“小将”将消息报告了郑国麒,农民协会立即行动,首先在杨泗寨村布好阵势。还乡团赶到后,打不下农协据点,眼睛一转,发现瘌痢寨山坡上没人把守,便驱赶还乡团往山上冲,想绕道进村。

见还乡团朝着山坡奔来,郑维山也不着急,他指着山顶上耸立着的一大片石柱,对小伙伴喊:“快回家去拿草帽,戴在石柱子上!”

很快,瘌痢寨的每根石柱都戴上了一顶帽子,有的还披上了衣服。郑维山和小伙伴们则拿着红旗在石林中不停地奔跑。

远处的王九聋子只看见山顶上红旗招展,人影晃动,暗骂:“娘格,农民自卫队的援军跑得比兔子还要快哩,老子可不能吃这眼前亏。”于是,他气急败坏地吼了一声:“撤!'’

还有一次,在反动地主武装的追赶下,郑维山和两个小伙伴逃到了大山顶上。这座山越是接近山顶,坡度越缓,山下面反而是悬崖绝壁,两个累坏了的小伙伴以为攀上了悬崖就进了保险箱,摊开四肢往草坡上一仰,不动了。

郑维山心里不踏实,他回过头来往崖口走,想看看到底有没有追兵,这一看不要紧,只见悬崖上不到十米的地方正有几个敌人在往上爬。郑维山掉转头跑向两个小伙伴:“追兵来了,快跑!”

两个人“蹭”地跳起来,跳向后山的密林,郑维山也跟了过去。郑维山刚刚钻进树林,就听得身后“砰砰”地开了枪。

时间如白驹过隙,倏忽而逝,转眼已是1930年。这一年,屋脊洼村沸腾了,鄂豫皖苏区中央政府驻扎在村北十几公里的新集镇,红四方面军总部机关则设在村西不远的黄安县。这时,郑维山14岁了,颇具威信的他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趣的是,此后不久,他又加入了共青团,成了先入党后入团的中共党员。紧接着,郑维山又被选为农民赤卫队副指导员,虽说是副指导员,小队员们对他可是绝对信服。

6月,太阳热辣辣地烘烤着大别山,树木的绿叶子被晒得垂头丧气。郑维山把七十余名赤卫队员召集起来。队员们衣衫褴褛,有的挎着大刀,有的背着长矛,郑维山的腰间系着宽宽的布带子,腰带上插着一把明晃晃的大刀。他站在队伍前面,大声说:“这样单打独斗,我们终归是斗不过他们。不参加工农红军,只有死路一条。”

“对,好,参加红军去!”小伙伴们喊着。

“好!走!”就这样,郑维山一挥手,带领七十余名赤卫队员参加了红军。这个小队被编人第一师第三团,隶属于鄂豫皖边区。从此,这个机敏的少年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戎马生涯。

机智的传令兵——深得总指挥赏识

郑维山参军伊始,就让人刮目相看。这时,红军战士的武器弹药都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部队缺军衣少子弹,一般的小红军都没有枪。可是,机智勇敢的郑维山首次参战就证明了自己的实力。1930年7月,红军攻打鄂豫皖边区的花园地区,首次参战的郑维山敏捷地砍死了举枪瞄准自己的白匪,顺利缴获丁一支舣套筒步枪。10月,红军攻打黄山、芦山,这个“红小鬼”又在战斗中缴到了子弹。郑维山的名字在战友们中间叫响了。  郑维山跟随鄂豫皖边区的红军巧妙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一次又一次“围剿”。1932年10月,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我鄂豫皖边区根据地。这一次,红军反“围剿”失败了。

为了保存实力,红军总部决定,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及地方部队坚持斗争(红七十四师和地方部队发展成后来的红二十五军)外,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红七十三师及少共国际团全部离开鄂豫皖地区,向川、陕边区转移。

西征途中,天寒地冻,道路险阻,红四方面军缺衣少食,又有敌人围追堵截。早就被穷苦雕刻出钢铁般意志的郑维山随着大部队斗严寒,忍饥饿,战白匪,两过秦岭、走过汉水、越过大巴山。

战争中,敌人的一颗炮弹在郑维山前面不远处爆炸,弹片瞬间散开,一片弹片“噗”地扎进郑维山左腿的绑腿里。鲜血从白色的绑腿里慢慢地渗出来,郑维山忍住疼,揪住露出的半截弹片,一使劲儿,弹片被整个拔了出来。郑维山轻松地将弹片扔向远处,一瘸一拐地追赶大部队去了。

郑维山带着腿伤转战两个多月,三千多里,途中,不能休息调整,没有好吃的补养,更没有药物可用。他的腿溃烂了,即使在冬天里,身边方圆几米内的战友们都闻得见他腿上散发出的腐臭昧。  伤口感染得一天比一天厉害,郑维山咬牙挺着。眼看左腿难保,郑维山急中生智,从炊事员那里要了些粗盐。他用水溶了粗盐,用破布蘸上盐水,一下一下地擦洗伤口……

慢慢地,郑维山的伤口奇迹般地愈合了,从此,一块巴掌大的伤疤印在了战将的左腿上。

勇猛、机警,还认得—些字的郑维山,逐渐在部队里树立了威信。

1932年底,郑维山随红四方面军进人四川通江、坝州、南江地区。这时,徐向前调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早就对郑维山钟爱有加的徐向前,传令调郑维山到方面军总部通信队工作。通信队是部队首长身边最精明强干的力量,通信队队员个个身怀绝技,以一当十。  在通信队,郑维山被任命为传令兵。西征中,战况瞬息万变,军情十万火急,总指挥徐向前和总政委陈昌浩常常来不及写书面命令,只是口头传达,这就要求传令兵头脑清楚、记忆准确、传令条理分明。郑维山不负徐向前厚望,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军令,而且能够正确处理突发情况。

徐向前、陈昌浩有意培养,传令兵郑维山也处处留心。一个战役下来,这个少年对敌我双方兵力调动变化、首长对情况的处置决心、战斗进程及战果情况的了解,往往比一般干部都清楚。担任传令兵的两年里,郑维山犹如进了军事指挥学校,军事才能突飞猛进地增长。

有一次,郑维山跟随陈昌浩攻打一座大山,郑维山敏捷地走在前面,他第一个爬上了悬崖,刚刚直起身,就被一只大手抓住了帽子和头发,郑维山猛地一甩,帽子被抓走了,他定睛看见一个匪兵揪着自己的帽子站在面前,匪兵身后还站着一排同伙。郑维山回头朝后面的陈昌浩喊:“有敌人,快跑!”

一边喊,郑维山一边抱住了离自己最近的一个匪兵,两个一起从悬崖上跳了下去……

陈昌浩眼看着传令兵跳下了悬崖,绝望地一声长叹。

让徐向前、陈昌浩惊喜的是,第二天,郑维山扶着摔伤的腰回到了总部,他天真地笑着对爱怜地看着自己的总指挥和总政委,原地转了个圈,说:“我可没那么容易死,瞧、瞧,我好着呢。”

不久,郑维山被任命为总部通信队指导员。一次,郑维山带领通信队夜摸敌阵,缴获了一门大口径山炮,这可是红四方面军的第一门大口径山炮呢。为此,方面军通令嘉奖郑维山。接着,红四方面军设立炮营,郑维山被任命为炮营指导员。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木门地区扩编。此时,未满18岁的郑维山已经以他勇敢坚强、机警敏捷的性格和突出的军事指挥才能给徐向前、陈昌浩留下了深刻印象。方面军领导商议,郑维山“成熟了”,要重用。于是,郑维山被调任红九军第二十七师第八十一团政治委员。需要指出的是,红四方面军虽然也按照中央红军实行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委员制度,但红四方面军政治干部的主要职责是指挥打仗,有军事指挥的最终决定权。

这时,红军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四川军阀田颂尧、刘存厚、杨森,三个军阀在四川各霸一方,连年混战,横征暴敛,残酷地剥削人民。同时,他们不断地发动对红四方面军的围攻。可喜的是,红四方面军凭借英明的指挥和勇猛的作战,在川北地区所向披靡,连打胜仗,又得到当地劳苦大众的有力支持,队伍迅速壮大。此时,红四方面军又喜遇川东游击队,两支队伍胜利会师,红四方面再度壮大,已有近十万人,川陕苏区也建立了起来。

随着红军队伍的壮大,少年团政委郑维山也在不断成长,郑维山带团在反围攻的作战中骁勇异常,战无不胜。

有一次作战后,红四方面军西线总指挥王树声和红九军政委詹才芳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赞叹:  “真是个少年猛将!”

P1-1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