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丧葬史/中国社会民俗史新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陈华文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介绍中国人理解死亡本质的书。人们可以通过本书的阅读,比较清晰地了解中国历史上包括直到今天还存在的一些常见的或独特的葬法葬式。这些五花八门、形态各异的葬法葬式,让每一个阅读这本书的人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是一本语言流畅让你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书。

内容推荐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懂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包括直到今天还存在的一些常见的或独特的葬法葬式。全书语言流畅,图片丰富,是我们中国人理解死亡本质的良好书籍

目录

第一章 丧葬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灵魂不死与丧葬起源

 第二节 儒家孝道与厚葬

 第三节 厚葬薄葬交织的丧葬发展史 

第一章 丧葬礼的制度化和等级化

 第一节 呼应社会等级需要的丧葬礼法

 第二节 繁琐的丧葬礼程序 

 第三节 制度化的丧服与居丧

 第四节 明器与人殉

第三章 死者的居所

 第一节 墓地及其选择 

 第二节 至高无上的帝陵制度 

 第三节 墓室与棺椁

 第四节 为沟通死者的墓上建筑

第四章 丰富多样的葬法和葬式

 第一节 葬法 

 第二节 葬式 

第五章 葬俗的历史化和地方化

 第一节 不同时代的葬俗差异 

 第二节 形式繁杂的民间丧仪

 第三节 个性突出的地方葬俗

 第四节 自成体系的少数民族丧葬

第八章 丧葬生存者的信仰文化

 第一节 给死者提供通行证

 第二节 生存者的自我安慰

 第三节 丰富的信仰象征

 第四节 建构另一个世界

 第五节 一种永远的文化

后记

试读章节

(2)尸骨成堆的人殉制

随着阶级的出现,人殉主要在帝王、贵族、奴隶主之间盛行,而且由妻妾为夫殉葬,演变为大规模模拟现世生活化的殉葬,殉葬扩及妻妾、侍从、奴隶等人,殉葬规模随着财富积累的加强而不断扩大。这一点,我们从殷商时期大墓的殉葬现实,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殉制是由人的尸骨堆积而成的一种野蛮的习俗。

安阳殷墟是盘庚迁都后商代的都城,殷王死后都集中埋葬在侯家庄和武官村两个陵区。据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当时已建有独立的陵园区。两个陵区的墓葬大都已被盗挖,但其殉葬情况基本上还是比较清楚的。如侯家庄1001号墓,墓底九个殉人坑,正中坑殉人持大型石戈,其余八个坑殉人皆执铜戈,他们应是墓主人的侍卫。墓内还有近百个殉人和数量不详的人牲。墓东侧另有殉人六十八个,殉马二十余匹。这些都是供墓葬主人享用和侍卫用的人马。大量殉人只有帝王等高级大奴隶主才能做到,一般的人是没有这样大的财力去完成这一野蛮而又工程浩大的葬俗的。

不过,作为一种制度,它必定拥有顺从附和和认同者,除了奴隶主掌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外,更重要的是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葬制。因为,除了那些被杀祭的人牲外,大量的殉人似乎都是自愿的,他们生前侍卫服务于主人,当主人死后,又追随他服务于幽冥之中。所以,殉人因其生前的地位不同,在被殉葬过程中,拥有制度和特殊位置保证,他们与牲人与其他殉人享有不同的待遇。这一点,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明显的印证。我们以殷墟武官村1号墓为例,可清楚地体味到这一点。1号大墓墓底腰坑埋一人,手执铜戈,应是侍卫,两侧二层台埋四十一人,全躯。其中东侧十七人,头北足南,八人有木棺,五人随葬有铜容器、玉石骨器。从随葬的特征看,东侧十七人似为近臣,两侧二十四人似为媵妾。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东侧9号人架和西侧8号人架分居两侧二层台正中,棺最大,随葬品也最多,似为殉人之首。而东侧12号人架和西侧3号人架皆无棺,骸骨分别被夹在东侧11号人架的殉人和西侧2号人架的木棺旁,由此推测,东侧12号人架是11号人架的殉人,西侧3号人架是2号人架的殉人。

其他许多发掘都证明这种殉人制具有身份地位近亲等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待遇的事实,表明殉人并非是一种随意的一时的行为,而是一种在当时社会盛行,并被全体认同的丧葬制度。但是,在进入周代之后,人殉制在衰弱,规模已明显小于殷商时期,对西周王都沣西,“从1955年至1978年,曾先后进行四次较大的发掘,共发掘中小型墓321座,其中殉人墓27座,共发现殉人三十八人,殉人墓大多是墓室较大的中型墓,有二层台,有腰坑,葬具一棺一椁”。说明在上层社会仍保持着殉人的制度。

秦汉时,由于秦王朝的祖先有殉人的礼俗,所以,杀殉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除胁迫宫人从死外,还大量杀殉以葬。《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二世葬始皇于骊山,“二世日:‘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秦二世究竟杀了多少人为秦始皇殉葬,史无查考,但从殉与杀殉在秦时仍极为盛行,则是可信的。这种情况,到了汉代之后,才逐渐减少,并因士人和统治者的干预,悄悄退出历史舞台。西汉初年,由于秦末的大动乱而使人口遽减,为了发展经济,汉武帝时,董仲舒曾上疏要求“去奴婢,除专杀之盛”,打击了人殉制。汉宣帝时,赵缪王刘元,因胁迫为乐奴婢十六人自杀从死,结果遭到“除国”,即撤销封国的处罚,从而使人殉制遭到公开的反对。

虽然人殉制已从法律上给予否定,但它的劣根性并未彻底铲除。私下还时有发生,并且在后来的历史过程,演变为殉节等形式,尤其鼓励寡妇为丈夫殉节或守寡(节),成为仍然是扼杀人性的人殉制的异化形式。  (3)明代的宫廷殉葬制

人殉制为汉代之后历朝所不行,但到朱元璋建立的明代,由朱元璋自己亲自开头,形成了历经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到景帝五朝皇帝的殉葬制,直到明英宗遗诏禁止妃嫔从葬,才终止了这种极其野蛮的制度。

明代宫廷的殉葬大致限于妃嫔和宫女,它与商周时的人殉制从本质上来说并无大的区别。而且,由于没有正史的明确记载,有些情况已很难弄清。但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朱元璋去世后,从葬妃嫔四十人,明成祖则十六人,明仁宗是五人,明宣宗是十人,明景帝是数十人。由于宫廷中实行殉葬制,也影响到外藩诸王,使他们也有实行妃嫔从葬者。

明代要求妃嫔殉葬并非是出于妃嫔本人的自愿,而是强迫从死,整个从死过程由嗣皇帝主持并予以告别,由太监亲自执行从死,场面非常凄惨。《李朝实录》世宗卷二十六载:“及帝之崩,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缀,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日:‘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竞,旁有宦者去其床,乃与崔氏俱死。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人辞诀。”整个生离死别的过程犹如处以绞刑之徒,实为惨无人道。

不过从死者常常能得到溢美的封谥,并且荫及家人。《明史·后妃传》载:“正统元年(1436)八月追赠皇庶母惠妃何氏(从死者——引者注)为贵妃,谥端静,……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盖宣宗殉葬宫女也。初,太祖崩,宫人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若张凤、李衡、赵福、张壁、汪宾诸家,皆自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舍人进千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从死者家人的不满,甚而成为节烈等表彰的对象,从而对社会上的守节殉节起了鼓励推动作用。

P124-126

后记

这是一本十多年前写的书,好在研究的内容因为是历史而不会有过时之嫌。现在应徐华龙先生之邀进行插图并重新出版,这应该是一件好事。虽然从前没有做过这种插图的工作,还是非常愉快的接受了。原因是最近这些年来一直在从事有关丧葬文化的研究,底气比较足,而手头积累了大量的图片,这次可以派上用场。因此,诸位在看到此书时的照片,有大量是属于著者拍摄的。因为属于业余级别,只能作为资料,不能作为艺术。好在从来就没有人将丧葬作为艺术,都把它作为生活,作为人生的一个终点来看待。然而,世风也在变,近些年来,也有许多人将丧葬仪式作为观美的形态来演绎,把追求热闹和美观作为终极的目的。这是一种可怕的风气,我以为不可提倡。但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影响也极其深远,相信死孝而使丧葬极端铺张的观念,从而追求丧葬过程和仪式“完美”也是见怪不怪的事。当下丧葬费用越来越大,有关铺张浪费、场面极其恢宏壮观的出殡仪式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甚至有人感叹死不起人,实际上就是这种风气的写照。当然,我们无意指责这种文化行为,现在社会的奢侈和浪费在许多地方都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从前。鉴于此,回过头去读一点历史,看看历史上的丧葬,尤其是帝王的厚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这是现代人值得深深地思考的。几乎没有一个厚葬墓逃过了盗墓贼的盗挖而成为实际上的暴尸,正好与人们追求的实际目的背道而驰,这是讽刺还是戏弄,相信明智者会有理智的结论。

丧葬是文化的行为,也是个人的行为。说它是文化的行为是因为历史上的传统决定了我们当下的丧葬行为和事项,今天的仪式即是历史上丧葬文化的传承和异化;说它是个人行为是因为许多丧葬习俗的细节是由个人或家庭决定的,它反映了区域和民族文化行为之间的差异。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丧葬文化才显得如此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今天,正值国家提倡殡葬改革,尤其是葬法改革的时期,许多地方已经由传统的土葬或自己选择葬法而改为国家规定的单一的火化方式。我想历史会记录下这次改革并会对今后的丧葬文化产生影响,希望这本插图本丧葬史的出版,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和眼球上的色彩。

借此插图本出版之机,也对以前存在的一些错漏之处进行了修订,但大的方面没有作更多的更改。这也是需要说明的。书中除了本人拍摄的插图外,引用的大都注明了出处,有个别的由于收集图片的渠道特殊可能没有注明出处,望见谅。

十多年前这本书第一次出版时我在前言中曾提到我的父亲在我祖母墓前的呢喃,当时我说这话的意思是,这种视死如生的亲情几乎与信仰没有任何关系;而三年前父亲由于绝症也成了古人,这种对亲人的思念就成了我们做后辈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当年的那种情感。事实上,人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一代一代地往下走,永无止境。

再一次感谢徐华龙先生,是他的邀请使这本书有了插图本出版的机会。

2006年6月19日

于浙江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