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馆文化丛书(第一辑)》试图从会馆入手,在呈现我国明清商业文明繁盛的同时,发掘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命力,梳理中华会馆、特别是商业会馆成长发展的脉络,展现其缤纷流华、富有启迪作用的文化内涵,勾勒贯通中原的悠悠商路,描述当年群雄逐鹿的商战烟云,再现山陕甘商人诚信为本、自律恭行、取财有道、天下为公等理念,以期有助于当下和谐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丛书图文结合,字蕴深厚,是了解中国古代商业会馆的通俗读本,也是研究会馆文化的珍贵文献。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洛水瀍河映王城/会馆文化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端木赐香 |
出版社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会馆文化丛书(第一辑)》试图从会馆入手,在呈现我国明清商业文明繁盛的同时,发掘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命力,梳理中华会馆、特别是商业会馆成长发展的脉络,展现其缤纷流华、富有启迪作用的文化内涵,勾勒贯通中原的悠悠商路,描述当年群雄逐鹿的商战烟云,再现山陕甘商人诚信为本、自律恭行、取财有道、天下为公等理念,以期有助于当下和谐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丛书图文结合,字蕴深厚,是了解中国古代商业会馆的通俗读本,也是研究会馆文化的珍贵文献。本书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当历史的面纱一层层褪去,山西商人在历史上制造的辉煌与奇迹慢慢在世人面前展现,时至如今,他们留给后人的财富依然很多。这些财富中,无形的,是山西商人的经商理念与诸多人文启示;有形的,是晋派建筑艺术,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山西老宅院时,山西商人留在洛阳的两处建筑——山陕会馆和潞泽会馆,自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明清的山西商人已风云不再,这两座会馆却以无声的形式,凝固的音乐,弹奏着山西商人曾经的辉煌,走进这些建筑,发现山西商人的生活点滴与商业足迹,体会山西商人的商业理念与地方人文,感受山西商人的文化之脉与建筑风格,触摸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与价值伦理,并遗过它们,看中西建筑之文化差异与路径依赖,以期对现实社会有所启迪与借鉴,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目录 引子 从余秋雨“抱愧山西”说起/1 一、当晋商遭遇洛阳/25 (一)九州腹地、天下之中的古都洛阳/26 (二)晋商在洛阳建立会馆/59 二、山陕会馆的建筑布局及艺术形式/60 (一)山陕会馆的建筑布局及其讲究/61 (二)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解读/71 三、潞泽会馆的建筑艺术及文化意蕴/111 (一)潞泽会馆的基本布局及其讲究/112 (二)潞泽会馆的建筑艺术及其文化解读/116 (三)民俗博物馆及洛阳传统民俗/130 四、透过洛阳会馆看中西建筑文化之差异/170 (一)中国古典建筑的“满地趟”精神/171 (二)中国古典建筑“小中见大”的精神/176 五、透过会馆碑刻资料看洛阳晋商/l82 (一)潞泽会馆碑文及碑碣/185 (二)山陕会馆碑刻资料/190 (三)透过碑文碑碣看洛阳晋商192 参考文献/200 跋/201 试读章节 对洛阳商业与商业地位起巨大促进作用的当是隋炀帝,这也叫无心办好事吧。炀帝准备迁都洛阳时,除了大力营造洛阳,迁富户于洛阳之外,还有一项重大的举措:开凿运河。第一步,开通济渠,引涧水、洛水到黄河,再引黄河到淮河。然后修通邗沟,引淮河到长江,沟通江淮。第二步开永济渠,引沁水南到黄河,北到涿郡(今北京附近)。第三步,开江南运河,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纵贯八百余里。三步工作完成后,洛阳成为天下中心枢纽,南到杭州,北抵北京,东至海,加上原先的陆路交通,使得洛阳交通更加方便,经济更加繁荣,市内商业区有丰都、大同、通远三市。丰都市称为东市,周八里。据《大业杂记》载:“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市四壁有四百余店,重楼延阁,互相临映,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大同市称为南市,周四里。通远市称为北市,((大业杂记》载:此市“东合漕渠,周六里。其内郡国舟船舳舻万计”。 到了唐代,洛阳的商业依旧兴旺。这里需要提示的是,河南洛阳与陕西西安曾有过打“群架”的倾向,围绕的焦点就是:西安与洛阳到底谁是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西安那边说,这个还用争论?国际上都承认西安是起点呢。洛阳这边,包括众多河南学者,在写书的时候至少会把唐代的洛阳当作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这个争论至今尚无定论,不过,隋唐时洛阳商业兴盛,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洛阳做生意的,除了晋商之外,还有不少的胡商,洛阳至少是个国际性商业大都市了。 宋时,虽然赵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与他的同胞弟弟赵匡义就出生于洛阳,但赵宋的都城并没有建在洛阳,而是改在了开封。据说哥俩意见不一致,哥哥想衣锦还乡,迁都洛阳,提出的理由是“欲据河山之固”。弟弟的回复是“在德不在险”,意思是,以德治国。虽说弟弟的意见占了上风,大宋也没有定都洛阳,但这并不妨碍洛阳的商业发展。开个玩笑,《清明上河图》中的晋商,至少要路过洛阳。 宋以后,洛阳地位衰弱,降为陪都。特别是宋元时期,洛阳战乱频频,徭役赋税繁多,水旱蝗灾严重,人口大量死亡和外迁。没有办法,从明政府开始实行移民政策。山西百姓年景较好,人口富裕,政府便给予其耕牛、种子、路费等各种优惠措施,鼓励他们移民中原,于是大量山西移民来到洛阳。史书记载:洛阳接受的第一批移民乃是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这批移民乃山西泽州、潞州的无业者。后又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正统九年(1444年)、正统十年(1445年)接收大量移民。仅正统十年的这次移民就达20余万人。由于当时办理移民手续的官府机构设在洪洞县广盛寺外的大槐树下,后来迁到各地的移民就把当年办理移民手续的大槐树作为自己的故乡,据说连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也给移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民间有关移民的版本可没有如此温情脉脉,也许是中国乡民不愿背土离乡的缘故,所以中国民间口头相传的移民史都是血泪斑斑的。我小时候,母亲也常逗我们,让我们看脚上的小指,说:如果是复甲,那么老家就是老槐树底下。民间传说,当时的明政府骗人,说:凡集合在大槐树底下的,便不用移民。可等大家高高兴兴地集合好后,却发现被军队包围了,当场押解大家走向移民路,遂导致这些移民遗传下三个标志性烙印:第一,看小脚指指甲,如果是复甲,定是大槐树下来的。因为当时为了做标记,防止大家逃跑,每个移民的小脚指指甲上挨了一刀。第二,背着手走路。在路上习惯挨捆了,解了绳子,俩手还在背后背着,做挨捆状。第三,把上厕所叫做解手。在押解的路上要大小便,得叫解差:长官,请解手,俺要方便!时间长了,语境有了,大家就直接喊:解手,解手! 民间传说非常有意思,且不论其真假,山西移民大量来到中原,而洛阳地处中原之中吸收不少山西移民却是事实。明末清初的战乱,使得洛阳人口再次减少,清初移民,移入洛阳的还是山西人最多。这些移民一到,既能繁荣洛阳农业,又能带动洛阳商业,何况洛阳的坐地商、居间商与行商中又有很多是晋商呢?《隋书·地理志》中云:“其俗尚商贾,机巧成俗”,说的虽是洛阳人,但是洛阳的这种商俗,却显然是晋商与洛阳土著们之间的“交叉感染”所致。 P32-36 后记 2004年的年终岁尾,我见到了李芳菊教授的《中华会馆研究》,这是一份以社旗县山陕会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科结项报告。当时,我对“会馆文化”涉足未深,只是觉得这份结项报告完全可以整理成一本学术专著。待看过稿子,震惊于会馆文化的辉煌与神奇,我有了新-的想法。 在审读和编辑过程中,会馆建筑所展示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技艺及其蕴含的深层文化魅力,令我叹服!后来,经与作者协商,对原书稿进行了重新审视,并设想以中国文化为切入点,去挖掘会馆文化的深层内涵。2D05年春,我又与安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屈凌波教授多次探讨,决定立足河南,精选现存相对完整的社旗县、开封市、洛阳市和周口市等几处山陕甘会馆,探寻中原地区商业会馆文化渊源,辑成丛书,即《走马飞舟赊旗镇》、《黄河汴京徐府街》、《洛水瀍河映王城》和《漕运重地周家口》。 在编辑过程中,有幸通过网络拜识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会馆研究方面的专家王日根教授,他的坚韧、执着、沉稳与大智,以及对会馆研究的真知灼见,使我进一步坚定了将“会馆文化丛书”往更广领域拓展、更深层次开掘的信念。 对会馆文化的理解和评述,历来见仁见智。我甘愿做一个稚拙的文化播火者,把从名家们那儿理解的会馆文化意蕴,加上能够收集到的资料,权且制成一份“套餐”,虔诚地奉献给读者,并期望得到鼓励。目前这一辑“会馆文化丛书”,仅限于商业会馆(河南地区山陕甘会馆)文化领域的初步推介和探讨。 作为带有浓厚商业文化色彩的山陕甘会馆,自产生之始即由实力雄厚的“富商集团”作支撑,承载了民间商会组织的作用和功能。明清时期的商业会馆,一般都是“富商集团”先取得一定社会地位,在征得政府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然后才得以筹建成立。日常生活中,商会参与地方社会事务管理,并接受政府指派,间接承担政府的某些职能;同时,政府对商业会馆的利益则总是能够给予尽可能的保护,也乐于出面调解各商会之间的纠纷,并通过商会向商人传递其意愿和相关信息。不难看出,商会与政府的关系是明确而亲密的,两者是互利的。毫无疑问,这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特别是平衡商业领域的各种关系、保持当世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支撑商业会馆的“富商集团”社会地位显赫,经济实力雄厚,所以他们筹资兴建的商业会馆大都外观宏伟,做工精湛,大气而不失严谨;同时,能工巧匠们又能见缝插针地将传统民间故事、历史典故、传奇杂剧等文化要素融入每个建筑的细部中,使得会馆在富丽堂皇的外观下,兼备了丰厚的文化情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会馆不仅是一座精美绝伦的经典建筑,更是一座集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思想、民族伦理、商业理念、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文化博物馆。 对会馆文化的不断探索与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穿行于侥幸存留的会馆文化殿堂,面对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宏伟建筑,我们真正体会到“叹为观止”的境界!曾经的辉煌已成历史云烟,唯有这些历史的遗留能让我们回味与赞叹。我们有义务去撩开历史的面纱,翻检、梳理并再现远去的辉煌,做文化遗产的承接者——这既是对历史的安慰,也是对未来的交待! 历史的发掘往往在不经意间开始。我们既不能轻视浩繁经卷的平凡一页,也不可疏于古城高墙那随意的一锨。会馆,也许离我们已经很远;也许,你不是相关方面的专业学者;或者,你对会馆只是泛泛了解。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探视这几乎被人淡忘的一角。走近会馆,小心地拂去历史的尘埃,揭开中国古典建筑那神秘的面纱,你会发现自己是一个历史的侥幸者。因为,你虽然没有亲历当年的艰辛,却享有了当世的辉煌;你虽然没有目睹当年的风云,却能在凭吊中国古典建筑风流余韵的同时,观瞻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画卷! 我们试图从会馆入手,在呈现我国明清商业文明繁盛的同时,发、掘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并通过形形色色辉煌灿烂的古代会馆与会馆文化,梳理中华会馆、特别是商业会馆成长发展的脉络,展现其缤纷流华、富有启迪作用的文化内涵,再现山陕甘商人诚信为本、自律恭行、取财有道、天下为公等理念,以期有助于当下和谐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本辑主要针对目前河南保存较好的山陕甘商业会馆,是近古中原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彰显的商业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心而论,这一辑充其量只能说在某一范围内对会馆文化史料的收集和传播方面具有开犁发端的意义。毕竟,河南的会馆只是中国众多会馆中商业会馆的代表,其彰显的文化意义也因地域的狭小而深受局限。对中国会馆的研究和发掘,视野应当更开阔一些,理论的支撑也应当更扎实、宏大一些。显然,由于诸多原因,这一辑是无法完成这项使命的。令人庆幸的是,王日根教授已经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并愿意携手完成这项宏大的工程。 这辑丛书的出版,凝聚了众人的心血。安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屈凌波教授,丛书发端者李芳菊,分删乍者端木赐香(李桂枝)、李驰、徐永杰等是这场“大型演出”的主创人员;我的老师单占生教授及学兄刘建生等,都在关键时刻给我热情的鼓励和宝贵的指点;我的老同学、青岛书画院的青年书法家宋文京,也特意从青岛专门给我寄来了他珍贵的书法和篆刻;陈建章老师、冯俊杰学弟拨冗对书稿进行了严格、负责和高水准的校勘,他们丰富的文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纠正了原书稿的许多错谬,并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其间渗透着他们的心血,令人钦佩!就像是通过发酵酿制成美酒,文字和图片的合成能够迎合读者意愿、天成和谐而富于审美情趣,不亚于酿制醇香的老酒,这些“工艺”必然劳苦而艰辛,多亏了天才而灵性的张庆,他的超然点缀,使本辑这几本书显得轻快、悦目,热闹而充满情趣l我们理应对上述诸位致以崇高的敬礼! 在做书的征途上,我是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其中的艰辛与快乐,体验颇深。然而,我也难抵这充满挑战的诱惑。也许是“无知无畏”,抑或“文迷心窍”,一旦登上这辆“战车”,我便不能自已;作为战者或勇士,决然不再回头! 期望着同仁的批评与指教! 骆玉安 丙戌年冬月,北大蔚秀园拙耕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