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实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圆梦后的一刹那意味着开启了另一段精彩而艰辛的历程。侯亮,一位资深教师用书出版人、一个执著的寻梦者,将自己远赴英伦、负笈求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汇聚为《在伦敦:一个教师用书出版人的西学手记》一书,书中洋溢着山东人特有的乐观豪情,真实质朴的语言中时时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作者在英伦三岛边走边唱、且歌且行,在异国的天空下依循内心的指引,踏步在崭新的圆梦路途上。
书中“伦敦素描”、“出版管窥”、“旅居碎思”、“旅游手记”四辑,从不同层面展示了作者留学期间行走于英伦三岛的见闻和思考。有不同经历的读者能与本书获得不同层面的共鸣:正忙于备考、准备出国留学的朋友,可以从中感受到备考的艰辛和对梦想的执著;图书出版界同仁,可以近距离地感触到西方先进出版理念的强烈撞击;曾经或当下的海外学子,可以一同体味“同在异乡为异客”的刻骨乡愁;对海外生活充满好奇或期待的朋友,可对英伦三岛的异国风光先睹为快。
《我是编辑高手》的作者、英国著名学术出版人吉尔·裁维斯教授说:“侯亮正在我们学校成功地为中国人扮演着一个形象大使的角色。”
本书作者侯亮,一个普通的-任英国学习出版的教师用书策划人,用自己的微笑征服了身边的人。他用文字“速写”的方式把旅居英国的这段时光记录下来,在这种简洁的勾勒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教师用书出版人在异国天空下真实的生活与思索。
作者说:“在这段艰辛而孤独的时光里,我是自己内心的倾听者。”无论置身何地,只有那些能够倾听自己内心“语言”的人,才可以平静地行走。
中秋思念
在上午的课程空隙里,我下楼去学校附近的中餐馆吃饭。点菜后,我给父亲母亲去了电话。哥哥接了,当时父母、兄嫂、大姐、姐夫正围坐一起吃饭。
哥哥问我在做什么。
我说没事。
哥哥说没事就过来一起吃饭吧。
母亲在电话里说煮饺子时煮过了火,都煮“挣”了。我知道母亲是念我了。
母亲说:“你爸坐在圆桌的北面,你大哥坐在你爸的左侧,旁边是你大姐。”
母亲不说我也知道:中秋时候,一家人总是围坐在老宅厅堂的圆桌旁,父亲坐在圆桌北面,那是故乡席面规矩中的首席。在我家中,我习惯称呼我的大姐夫为大哥,那是因为大姐夫为一家人做了很多很多,是我尊重的兄长。这么多年来,大哥对父母的孝敬比我还要多。如果不是大哥和大姐在烟台的孝敬,父母在烟台的生活会孤独也会困难很多;如果没有大哥和大姐在十几年前给家里的支持,我也很难上大学;如果没有大哥和大姐十年前的赞助,我也很难在北京创办我的事业。每次回家聚在一起时,我和大哥还有哥哥总会喝很多,虽然第二天我们的胃都会很难受。父亲现在注意保养了,少喝了很多,我们也不让父亲喝太多的白酒了。
母亲又说:“你哥坐在你爸的右边,你嫂子坐在你哥旁边……”
母亲向我描述家人所坐的方位,我听着。哥哥是我年少时崇拜的偶像,至今,我的为人处世尚不及哥哥的十分之一。哥哥是我们四个兄弟姐妹中唯一留守故乡村庄的,每每哥哥说起在家乡生活的好处,让我感慨自己为何流浪四方。
母亲没有提到二姐和二姐夫,他们是在北京过中秋了。二姐比我大两岁,吃了很多的苦。现在,二姐苦尽甘来了。
母亲也没有说我,如果我此时在家中,当是坐在大哥或者哥哥的旁边。
母亲说她坐在南侧,母亲不说我也知道,母亲坐在父亲对面,母亲的位置似乎总是在这个“下席”的位置,无论我们怎样劝说,母亲总是坚持坐在这个“端茶送饭”的位子上。
电话依次传给亲人们,听着电话的我,恍惚中就身在其间,和父亲兄长们边畅饮边叙说亲情。我的味蕾也似乎品尝到了母亲可口的饭菜,此时的家中内外,应是飘散着母亲烹饪食物的香气。
父母几年前就很少在老宅居住了,我们兄弟姐妹在烟台海滨为父母添置了一套新居。母亲不能承受夏日里村中那众多的蚊蝇。
老宅位于烟台海滨的一个村庄,从我家到海边的距离不足800米,每每向朋友们说起我的家乡,他们都是羡慕得不行。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个村庄里度过,那里盛满了欢乐。
老宅应是村中最寒酸的一个宅院了,父亲是初中教师,那时的教师的工资是微薄的,况且还要养育我们四个孩子。
老宅是平房,地面是泥土压制的。我们那边农村的房子基本都是瓦房,铺的水泥地面。
老宅冬冷夏暖。
母亲是喜爱干净的人,勤于打扫,儿时的印象里母亲手中总是有笤帚,但泥土压制的地面在每次的打扫之后依然满布尘土。我的外甥年幼时对母亲说:“姥姥,我长大后一定给您买个水泥地。”他今年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新生了,想必他此时也是念着家乡的亲人。外甥说这懂事的话时才6岁,在他10岁那年,他的舅舅长大成人,已将老宅旧貌换了新颜。 我喜欢我在村里长大的背景,每每回到村中,那份恬静与自然洗涤了我漂泊在外的风尘。自16年前离开了家乡来到北京后就很少在中秋节里与父母团聚了。父母也习惯了我的漂泊,虽然在刚开始的几年里也似今日里;以往的中秋节里给父母电话时,家人也似今日里一样地围坐一起。但今年我的感受却与以往不同。
我现在的位置与家乡远隔重洋,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国度里,看着身边那形形色色的与我们不同的人,更加渴望自己能够在熟悉的环境里享受我的生活,也好让亲人少惦念一些。亲情一直是我内心中很强烈的情感,当我成人后,又将这份对亲情的眷恋延至对友情的珍视。它们融合在一起,给了我巨大的能量,也是我厚重的依托。
在饭菜上来时,我才发现竟然点错了菜。我记得对服务生说我要吃什么了,而且也在菜单上指给他看了,现在想起,我是说的也错了,指的位置也错了。看着那平日里熟悉的食物,现在的感觉却是陌生的。在我吃饭时,好像只是在向自己的胃里补充一些东西,而我却不在意填补的是什么。
忙碌的中秋节
今天是早晨9:30上课,我定的闹钟是8:00,本是希望早起后发短信给国内的亲朋好友祝福中秋快乐,但多年的编辑生涯让我成了“夜猫子”,让早起成了我的困难之一。闹钟准点响起,并每隔10分钟闹一次,直到9:00才把我闹醒。洗漱、吃过早点后就匆忙奔向课堂,还是晚了三分钟。
上午已然没有时间给好朋友们发短信祝福了。伦敦的上午9:30已是国内的下午4:30了。
今天是中秋节,偏偏今天的课程是那么重要,三个主要的教授将分别亮相讲授他们的课程。我不可能旷课。
第一堂课是吉尔·戴维斯教授的出版管理与实践,时间是从9:30~11:00。
第二堂课是大卫·佛德教授的出版物生产与设计,时间是从11:30~13:00。
德思蒙德·欧儒克教授在第三堂课里(14:00~16:00)介绍学生研究与可利用资源。
16:15~16:45是与以往毕业生见面及学院院长的欢迎致词。
16:50~19:00是新生招待会。
第二堂课下课时已经是伦敦的中午一点,在国内已是明月当空的晚上八点了。距离第三堂课尚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我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来发中秋祝福给我的亲朋好友们。
在我的手机里已经有了很多好朋友给我发来的短信祝福:
圣华兄对我说他一家人正在北京植物园内候月东升,他说所用的是他、启建、树伟与我等四人创办“四蹄社”时曾经使用过的登山装备。估计应该是草地上的铺垫之物吧,应不是帐篷一类的。短信勾起了往日里与好友们徒步登山、野游、露宿荒郊野外的那份悠闲与轻松快乐,那时每到春、秋季节里,我们会在周末开车无目的地寻找一个山头,就开始了我们的快乐之旅,而傍晚时分,我们将痛饮长聊,清晨醒来时,那山中的新鲜空气让我们很难像往日一样的晚起。短信发来时我正在上课,看着短信我身在课堂,心却归了往日。
当他的第二个短信过来时,我正在第三堂课上,短信的内容却是北京的中秋夜晚竟是雷雨交加,不知道他带了帐篷没有。
挚友兆帅兄亦发来短信。他今年喜得女儿,今年的中秋,他是幸福的。
看着我的朋友们的短信,我是痛并快乐的: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北京与伦敦的距离。我想象着亲朋好友们在今日里的团聚,心中也默默祝愿着我的朋友们幸福快乐。我在距离下一堂课不足1个小时的时间里忙碌地发着短信,看着一条条的短信发出,我知道我的祝福会传递到朋友们那里,距离似乎也就不是了距离。
P104-108
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我的生活也是如此,它突然来了个急转弯:我放下国内的事情来到伦敦传媒学院学习出版。
在伦敦读书的日子里,我常常感到惶惑,为什么我会在伦敦,在他乡的天空下行走?
在这段艰辛而孤独的时光里,我是自己内心的倾听者。我通过这些并不细腻的文字倾听自己,梳理自己的生活和思绪。这些文字写的多是我在伦敦的一些个人生活体验和感受:一个教师用书出版人的“西学手记”。因为真实,也就有了勇气将这本书稿出版。书中有我对伦敦的“素描”,对英国出版的粗浅思考,有我的旅居碎思和一些旅游手记。这些不成形的文章对我而言是一些宝贵的记录,通过它们,我可以看到自己在某段日子里的艰辛、困惑甚至幸福。
这是一本属于个人的书。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本书会遇到更多的读者,每位读者都将延伸图书的生命。
聊以自慰的是,这是一本值得你在书店里翻翻看看的书。或许你会从这些粗糙的文章中看到某个词或某句话,它让你在某个昏昏沉沉的午后脑海中灵光一闪,你突然对生活有了某种清晰的认识,对生活的态度有了改变。
就如同你在书店里拿起这本书一样,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这是一种可贵的机缘,书倒在其次,可以翻翻再放下,但书中的某个词语或者某句话却再也放不下。
机缘在前面等着我们,有时候那是一个美好的时刻。
侯亮
2007年2月于伦敦
终于整理完书稿,正是伦敦的深夜时分。
就如同风中的花瓣,谁也不知道它要落到哪里一样,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一本书,不知道书出版后会出现在谁的眼前。
这是一种难以言明的因缘。
对我而言,或许它不过是文字版的“博客”。我受朋友的鼓励写博客,正如未曾谋面的常初芳教授在邮件里鼓励我时说的那样,“坚持写吧,它会帮你捱过英国那不太好过的冬天,它会让你品味英国美丽的春天,它会成为你终生妙不可言的记忆”。
的确,在伦敦的日子是一段艰难而幸福的时光。
博客让我在孤独的夜里可以和朋友们聊天。有了这些粗糙的文字,朋友们会知道,虽然远隔重洋,我仍然生活在他们中间。我喜欢朋友们来我的博客作客的感觉,就好像又回到了从前:高朋满座,胜友云集。
在伦敦的日子给了我最好的时间来梳理自己,也好让自己不仅仅是闷头拉车,也要抬头看看路。教师用书出版是让我挚爱了15年的事业,而我知道,我将继续从事教师用书的策划与出版。因为,我爱它。
在15年前,在刚刚进入出版领域就机缘巧合进入了教师用书领域得益于我的引路人和恩兄易彬。15年后的今天在伦敦得以实现我学习出版的梦想得益于我那优秀的团队和各地教育界支持我们这个团队的人们。
恩谢易彬兄长。你是引领我走入教师用书领域的第一人,十几年过去了,你依然像兄长一样关心着我。没有你的引路,我可能会在生命中错失这个现在已让我钟爱了15年的教师用书出版事业。
恩谢赵政兄弟。在我决定出国读书的2004年,你一肩担起单位的管理。你和整个团队的努力给了我从2004至今两年多的自由时间,我才得以圆我的读书梦想。
恩谢所有同事们。这两年的时间里,你们做了比以往更多的事情来分担我以往的工作。从2004年我开始学习英语以来,你们让我艰难学习以外的天空永远是阳光灿烂。我知道,你们是希望我安安心心地学习,是在用最大的努力不让我分心。
恩谢有幸出版你们著作的所有作者们。你们给予了我最大的信任。而当我完成了自己的手稿时,才更加真切体会到了每次收到你们书稿时的托付之重。而在未来,我将会与你们一并为中小学教师们呈现更多更好的教师用书。
恩谢各地教育界信任、支持尊师园的人们。你们的支持是对我们这个团队的最大鼓励。我的同事会将真诚的问候送去你们那里,更会以专业与诚挚回报你们的信任。
今晚的夜空没有星星,夜幕下的伦敦安静祥和。我眼望窗外伦敦的夜幕,很多很多好朋友们的音容笑貌清晰眼前。
很想念你们。
就当这些文字是我准备的“美酒佳肴”,让我们相隔万里把酒临风……
侯亮
2007年2月于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