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婚姻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婚俗习惯,这些婚俗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本质上讲,婚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既然是文化现象,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俗话说:“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域不同,文化的发展也有先有后,因此,文化的差异影响和造成了各地域、各民族之间婚姻上所表现出的礼俗不同,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会更利于保护和丰富我们仍将长久持续下去的婚姻形式。本书展现不同婚俗礼仪魅力的图文书,较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华夏大地不同的婚俗仪式、传统,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间实用婚俗礼仪通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徐帮学 |
出版社 | 气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围绕着婚姻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婚俗习惯,这些婚俗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本质上讲,婚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既然是文化现象,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俗话说:“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域不同,文化的发展也有先有后,因此,文化的差异影响和造成了各地域、各民族之间婚姻上所表现出的礼俗不同,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会更利于保护和丰富我们仍将长久持续下去的婚姻形式。本书展现不同婚俗礼仪魅力的图文书,较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华夏大地不同的婚俗仪式、传统,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内容推荐 本书从现存的我国各民族的婚俗习惯出发,力求客观地加以介绍,使读者能粗略地了解、掌握我国婚姻有史以来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表现出的差异判断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趋势,以便于使我国婚俗礼仪向更简捷、更健康、更经济、更文明、更具民族特色的方面发展和确立。 目录 第一章 民间婚姻制度的变迁 从杂婚到血缘婚 多偶婚和对偶婚 从专偶婚到一夫多妻制 一夫多妻制 从婚姻束缚到婚姻自由 “浪漫”的现代婚姻 第二章 民间婚姻模式 夫从妻居式 妻从夫居式 夫妻独居式 特殊类婚姻 第三章 民间婚姻的制约 生理制约 辈分制约 血亲制约 迷信制约 门第制约 民族制约 家族制约 其他制约 第四章 婚姻准备 刻意标志 亲近示爱 借助节日或其他交际机会示爱 信物示爱 张显示爱 托请良媒 相处恋爱 订立婚约 确定婚礼上的角色 寄柬发函 装饰新房 张贴婚联 贺婚喜幛 婚嫁贺函 新人服饰 准备婚礼所需用品 婚宴 婚宴礼仪 婚礼筹办主人应注意的礼仪 第五章 婚礼仪式 送嫁迎亲 婚庆典礼 集体婚庆礼俗 第六章 中华民族婚姻中的奇异礼俗 奇异的民族婚姻礼俗 奇异的地域婚姻礼俗 第七章 婚姻的终结 离婚 再婚 丧偶 第八章 民间婚俗常识 媒妁 媵妾 续弦 续亲 结发 婚书 岳父与岳母 堂客 合卺 洞房 冲喜婚 订婚戒指为什么要戴在左手无名指上? 婚礼上为什么新娘要戴面纱 婚礼上为什么新娘穿白色礼服? 婚礼上新娘为什么要站在新郎的左边 新娘手花的持法 情人节的礼物 婚姻年份的称谓 馈赠礼物的礼仪 公元1950—2020年公历与农历对照表 试读章节 多偶婚和对偶婚 多偶婚是建立在几个兄弟及其妻子之间或几个姊妹及其丈夫之间的群婚制度基础之上的。这里所说的“兄弟”,包括堂兄弟、再从兄弟、三从兄弟;姊妹也包括堂姊妹、再从姊妹、三从姊妹和彼此都视为姊妹的关系更远的姊妹:这是一种排斥血缘婚兄妹基础上而允许其他两组兄弟和姊妹之间的群婚,较之血缘婚前进一步。因此也称作多偶婚或伙婚。它也可以指一妻多夫也可以指一夫多妻。开始的多’偶婚应是一妻多夫,后来又趋向于一夫多妻,意味着向父系社会过渡。 在上古,“尧母庆都与赤龙合婚,生伊耆,尧也。”传说尧是其母感孕而生,不知其父。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舜,舜和他的弟弟象又共妻两姊妹,则是属于典型的多偶婚。尧以二女妻舜,事见《尚书·尧典》及《列女传·母仪》。而《孟子·万章上》则记舜弟象欲妻其二嫂事甚详。故事虽是讲舜之大孝,终身考敬父母友悌兄弟,但其中记叙了舜弟象请“二嫂治朕栖”,反映了(娥皇、女英)姊妹共婚舜和象两兄弟,是典型的兄弟共妻、姊妹共夫的多偶婚制。 从古代遗留下的亲属称呼如舅、姑等,在我国古代不仅指父之姊妹或母之兄弟,还可指公婆,即丈夫的父母,又可指岳父岳母——妻子的父母而言。《礼记·檀弓下》中有:“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此“舅”字指丈夫的父亲。《礼仪·士昏礼》:“质明,赞见妇于舅姑。”这里的舅姑是指丈夫的父母。《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此舅姑又指的是妻子的父母。这些称谓上的混乱,反映了在古昔,舅姑——母之兄弟 和父之姊妹曾是妇之公婆和婿之岳父岳母,即曲折反映了姑表婚和多偶婚。 在许多组男女互婚的情况下,通过自然竞争的长期过程,必然形成主夫和主妻,彼此最相爱、生活得最和谐的一对,因此就逐渐排斥了其他妻子或丈夫。这样,对偶婚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如此,人类婚姻逐渐从原始群婚中脱离出来,并使通婚范围逐渐由族内婚走向族外婚,婚姻在向着健康科学方向发展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对偶婚的形成,无疑沉重打击了本氏族组织内部任何兄弟姊妹通婚的古俗。氏族成员只能到别的氏族中去寻找配偶,因此自然结合的多偶婚便受到了很大的约束。一此未婚少女由于被严格地要求在本氏族生活,远离另一氏族,男人不得不采取抢劫的方式或议婚购妻,或者用其他物资交换获得妻子。女方婚事则由氏族内部的长辈亲属负责安排。 氏族是由家族产生的,而家族则由本质上为氏族成员的一群人组成。“因为氏族导致多偶婚的缩小,最终使它完全绝迹。渐渐地,当氏族组织在古代社会开始占统治地位以后,对偶婚家族便在多偶婚家族内发展起来了。当对偶婚制家族出现,多偶婚开始消灭以后,妻子遂由购买和掠夺的方法取得。氏族在多偶婚中产生之后,却把由它所产生出来的那个组织破坏了。”这种买来的或抢来的妻,一般只是一个,于是对偶婚便成为一夫一妻制的前奏。在这里,婚姻并不以双方“感情”为基础,而是以方便和需要为基础。常是母亲为女儿议婚,只在适当的时候才告知她本人,男子在结婚以前向未婚妻的亲属送点小礼物,结婚时也有了简单的仪式。在氏族经济力量增大时,这种简单方式常不被接受,构成婚姻的方法和手段也有了很大变化,如抢婚、购买妻子等。 在对偶婚制下,女儿往往是父母的财产,在婚姻交换中财产和新娘的价值捆绑在一起。离婚时也全部带走。这种抢劫、斗争得来的妻子或是用财物换取、购买来的妻子只能是独占的,于是群婚形式的多偶婚逐渐消失。而在野蛮时期,奴隶社会由于通过战争手段掠获的妇女较多,敌对部落男子被大量杀戮后,男女数量失衡,也就同时出现专偶婚和一夫多妻的父权家族。历史上许多婚俗都反映出由群婚向对偶婚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由多偶婚、对偶婚向专偶婚发展的过程,造成女性失去原始社会的优越地位,形成历史性的悲剧,但它是极大的进步和革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P4-6 序言 在人的一生中婚嫁之所以被视为人生大事,一是基于传统的婚姻观念,即古人所认为的:男婚女嫁是“天人契合”,天地交感而生万物,男女婚媾而生万民,“阴阳合而雨泽降,夫妇合而家道成”。二是基于婚姻的目的,在封建社会,婚姻不是具体个人之事,而是整个家族的大事,婚姻是保持和延续家族存在和兴旺的最重要的手段,在以家族为本位的中国,婚姻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围绕着婚姻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婚俗习惯,这些婚俗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本质上讲,婚俗是一种文化现象。既然是文化现象,它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俗话说:“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域不同,文化的发展也有先有后,因此,文化的差异影响和造成了各地域、各民族之间婚姻上所表现出的礼俗不同,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会更利于保护和丰富我们仍将长久持续下去的婚姻形式。 我们所编辑的这本《实用中华婚俗礼仪通书》,从现存的我国各民族的婚俗习惯出发,力求客观地加以介绍,使读者能粗略地了解、掌握我国婚姻有史以来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表现出的差异判断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趋势,以便于使我国婚俗礼仪向更简捷、更健康、更经济、更文明、更具民族特色的方面发展和确立。 本书在编辑时,有幸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热情指导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限于作者水平有限,编写中难免会出现疏漏与不当之处,恭请读者、专家和同行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修正。 徐帮学 2006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