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本书为其中一册,论述了西安与海东的有关知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安与海东/古都西安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
作者 | 陈景富 |
出版社 | 西安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本书为其中一册,论述了西安与海东的有关知识。 内容推荐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 本书为“古都西安”大型丛书之一,论述了西安与海东的有关知识,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建都长安之封建王朝与朝鲜半岛的关系 第一节 使节往来,历史悠久 第二节 海东三国与统一新罗向唐朝派遣宿卫人员和留学生 第三章 汉唐典章制度对朝鲜半岛之影响 第一节 郡县制度在朝鲜半岛的推行 第二节 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职官制度之比较 第四章 汉隋唐用兵朝鲜半岛的原因与性质 第一节 汉武帝与朝鲜半岛四郡之设 第二节 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 第三节 唐初对半岛用兵 一、唐太宗对高句丽用兵的原因和经过 二、唐罗联军灭百济 三、唐罗联军灭高句丽 四、唐朝与统一新罗间的军事摩擦及两国界线的划定 五、“唐罗联盟”中的新罗出色外交家——金仁问 第五章 长安与朝鲜半岛的经济交往 第一节 贡赐代贸与生产技术的交流 第二节 长安与朝鲜半岛之交通 第六章 儒家学说及其典籍东传朝鲜半岛 第一节 儒家学说东传海东三国 第二节 统一新罗时期及其后儒学的传播与影响 第三节 三国及统一新罗时期的儒学巨子 第七章 科学技术的交流 第一节 天文历法的交流 第二节 农耕技术、医学及算学的交流 第三节 建筑技术的交流 第八章 文学艺术的交流 第一节 诗、赋、词的交流 第二节 乐舞的交流 第三节 绘画与雕刻艺术的交流 第四节 棋艺、书法的交流 第九章 军事文化的交流 第一节 海东在唐宿卫人员及武职封赠 第二节 唐朝军旅中的海东籍将帅 第三节 新罗兵器及弓弩制造技术传人唐朝 第十章 佛教文化的交流 第一节 海东佛教的源头在长安 第二节 长安地区的海东求法请益僧总览 第三节 研习三论宗之求法请益僧 第四节 研习律学的求法请益僧 第五节 研习华严学的求法请益僧 第六节 研习法相唯识学的求法请益僧 第七节 研习密教的求法请益僧 第八节 海东入华学僧与长安禅法 一、无相禅师与玄宗皇帝的殊胜因缘 二、慧昭与宗密禅的关系 三、玄昱与章敬怀晖 第九节 崔致远与长安佛教 第十节 在长安求法的其他海东学僧 第十一章 长安与朝鲜半岛的道教文化交流 第一节 道家及道教文化传播朝鲜半岛概述 第二节 对海东道教典籍有关记载的评析 第三节 子午谷《金可记传》摩崖铭文刻石年代略考 第十二章 海东人在长安活动的遗址略述 试读章节 箕氏朝鲜的开国者为箕子胥余。箕子本为殷商之贤臣,先秦文献如《尚书》、《论语》、《左传》、《战国策》、《管子》、《荀子》、《韩非子》等均有关于箕子的记述。至西汉伏胜撰《尚书大传》、司马迁撰《史记》,这才明确记载箕子被封朝鲜之事。其中尤以《史记》记载最详,其大意是:箕子预知殷之不祥,纣王日益淫洙,箕子谏而不为所纳,于是“披发佯狂而奴”。周武王既灭殷,特地访问箕子,请教治国之道理,箕子为其作《洪范》九法,“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其后,箕子入朝于周,其间曾路经殷墟,作《麦秀之诗》,谴责商纣王之无道。《尚书大传》与《史记》不同的是:箕子先受封,然后作《洪范》,而且明确记载朝周的时间为武王即位之第十三年,亦即克殷之次年。箕子在朝鲜建立奴隶制国家后,“教其民以礼仪、田蚕、织作”;或谓“作八条之教以教之”。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朝鲜。朝鲜侯亦自称王,并准备兴兵逐击燕,尊拥周王室。后在其大臣礼谏说下,终于避免了战争。后来,箕氏子孙骄且虐,燕王乃遣将秦开攻打朝鲜之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从此衰弱。秦并天下,筑长城至于辽东,朝鲜王否,畏秦侵袭,因此既表示服属而又不愿意称臣。否子准即位二十余年,值秦末天下大乱,燕、齐、赵民众不堪其苦,往往亡入朝鲜,准将他们安置于国之西部。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诏立卢绾为燕王,燕与朝鲜以浸水(今朝鲜境内大同江)为界。公元前195年后不久,箕氏朝鲜为燕人卫满所灭。 卫满灭箕氏朝鲜后所建政权,史称卫满朝鲜。初,汉高祖崩后,燕王卢绾反,逃人匈奴,卫满亦化装成胡人亡命,东渡贝水,降于准,说服准允许他居于其国之西界,收秦末燕、齐、赵之逃亡者为朝鲜守边,“准信宠之,拜为博士,赐以圭,封之百里,命守西边”。卫满聚众势大之后,诡称汉兵分十道前来进攻,请求赴平壤宿卫,乘机攻准,准不敌,只好率左右及宫人走人海,迁居于韩地。卫满立国,仍都平壤。惠帝(前194—前188)、吕后(前187—前180)二世,汉天下初定,朝廷许满为外臣,管束塞外诸夷,“毋使盗边”,亦勿阻其人朝。卫满乘机扩大势力,拓地至“方数千里”,真番、临屯皆来服属。其孙右渠即位后,更滋意招诱汉之逃亡者,借以壮大自己,抗礼汉廷,遮塞真番、辰国入朝之路,汉武帝于是于元封二年(前109年)秋发兵攻之,至次年夏灭卫氏朝鲜。古朝鲜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与半岛北部的古朝鲜相对,半岛南部有“三韩”,因其王称“辰王”,所以,三韩亦称“辰国”。综合《汉书》、《三国志》、《魏略》的记载,至迟至箕氏朝鲜末年,三韩民族已经形成部落联盟。箕准被燕人卫满打败之后,曾走人海,居韩地自称韩王,不与卫满朝鲜相往来,其子孙及亲戚留居旧国者亦皆冒姓韩氏。卫满朝鲜右渠统治时期,辰国仍“与朝鲜贡蕃不相往来”。右渠末年,相当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前116—前111),辰国与真番欲上书见汉天子,但道路为右渠“雍阏弗通”,这件事成了汉朝出兵灭卫氏朝鲜的一个理由。 关于三韩的情况,《三国志》第一次设专传叙述。其文谓,韩在带方(郡)之南,东西以海为限,南与倭接,方可四千里。韩有三种,一日马韩,二日辰韩,三日弁韩。马韩在西,有“国”五十年,伯济即其一;其民知种植、蚕桑、作棉布;各有长帅,大者名臣智,其次为邑借,散在山海间,无城廓;王称辰王,治所在月支国。辰韩在马韩之东,始有六国,后析为十二国,斯卢国即其一;其耆老自言为避秦苦役逃亡于韩的华人,马韩割其东界地让其居住;其言语与马韩异,而与秦人相似,如称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互称呼为“徒”等,故辰韩也称秦韩;因其为流移之人,故受马韩所制,辰韩人不得自立为王,常用马韩人充任,世世相继;其民知种植,晓蚕桑,作缣布,乘驾牛马。弁韩又称弁辰,亦有十二国,此外还有一些小的“别邑”,各有渠帅,大小五等,依次是臣智、险侧、樊秽、杀奚、邑借;弁韩与辰韩杂居,亦有城廓,衣服、居处与辰韩同,言语法俗亦相似。在三韩境内,后来演化出新罗、百济两国。 三国鼎立,起自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止于公元7世纪60年代,相当于中国西汉(包括莽新)后50年,至于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70)。所谓三国,即高句丽、百济、新罗。在中国正史文献中,最早提到高句丽的是《后汉书》,次为《三国志》、《魏书》等。其地在辽东以东千里,南接朝鲜、秽貊,东临沃沮,北与扶余接,地方二千里,多大山深谷。族出扶余别种,属卒本扶余,言语法则多同,共有五部,即消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王先出消奴部,后由桂娄部代之。武帝灭朝鲜,设真番、临屯、乐浪、玄菟于其地,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郡,赐鼓吹伎人,授朝服衣帻。其始祖名朱蒙,先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城西五女山城),历四十年后迁都国内城,亦称丸都城或尉那岩城(今吉林省集安或附近的山城子);再历四百二十五年,复迁都半岛之平壤;再历一百五十六年,又迁都长安城。又八十二年后,即公元668年,为新罗与唐朝联军所灭,是年为唐高宗乾封三年(668年)。共28王。百济为马韩五十四国之一,原作“伯济”,始祖温祚,高句丽始祖朱蒙后妻之子,故族属仍为扶余别种,即卒本扶余。中国文献《魏书》最早设传叙百济历史,《南史》、《北史》、《隋书》、两《唐书》亦均有传。其中《周书》谓其国界“东极新罗,北接高句丽,西南俱限大海,东西四百五十里,南北九百余里”。国都称固麻城,《三国史记》作慰礼城(今汉城汉江南岸),官分十六等,又设内外两部分掌众务。其衣服,男子略同于高句丽,婚娶略同华俗。建国后三百八十九年迁都汉城;又历一百零五年,迁都熊津;再历六十三年,移都泗批(又名所夫里),改国号日南扶余,一百二十七年后,即公元660年,被新罗、唐朝联军灭亡。共30王。新罗在中国文献中比之高句丽、百济,出现最晚,首见于《北史》与《南史》,但错讹颇多,今结合《三国史记》略述如下:新罗初号徐耶伐,或云斯罗、斯卢、鸡林。国都在金城(今庆州),后复在城东南筑月城(或称在城),月城北有满月城,月城东有明活城,月城南有南山城。始祖住金城,后世多在两月城。据《北史》载,其先本辰韩种属,为辰韩十二国之一,其地“兼有沃沮、不耐、韩、秽”旧土,东南逼海,西与百济接,北与高句丽为邻,所谓“始与高句丽、百济地错犬牙”是也。其人“杂有华夏、高(句)丽、百济之属”。官有十七等,“文字、甲兵同于中国”,“风俗、刑政、衣服略与高(句丽)、百济同”。新罗第二十九王真德王(胜曼)末年(660年)联合唐军首先攻灭百济,第三十代王文武王(法敏)即位八年复联合唐军攻灭高句丽,最后统一半岛。三国对立的局面至此结束,历史进入统一新罗时期。统一新罗与唐以钡水为界。至第五十六代王敬顺王在位九年(935年)降于王建高丽,统一新罗灭亡。 后三国,这是统一新罗末年所出现的三个政权,即新罗及在百济、高句丽旧地建立起来的后百济、后高句丽。后百济于新罗真圣女王六年(892年)由“完山贼甄萱”所建。后高句丽于新罗孝恭王八年(904年)由弓裔所建,先都松岳郡,寻迁铁圆,国号摩震,年号为武泰,后又改国号为泰封,年号为水德万岁。习惯上称弓裔政权为后高句丽。公元918年,王建夺取泰封政权,称高丽王,都于松岳。公元931年灭后百济,公元935年,新罗王降于王建高丽,后三国时期至此结束。 P2-6 序言 崔林涛 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丰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和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宫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周乐秦声、汉风唐韵等文化艺术,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呈现过的尊贵和豪华,开放和风流。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古都西安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下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古都西安见证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鼎盛辉煌,然而,往日这个帝王们希冀长治久安、长久平安的长安城也几度衰落,数遭兵燹,令人扼腕地一度衰落了。 衰落的根源值得研究汲取,怎样重新激起奋发向上的精神更应当总结和发扬。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精辟地分析,任何文明都有其生长和衰亡的过程,而能否勇敢地接受各种挑战决定着这种文明的前途。 我们在研究文明生长的时候,发现它的过程是一连串的挑战和应战。应战不仅解决了挑战所提出来的问题,而且还在它每次胜利地解决了一个挑战问题以后,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样,文明生长的性质的最核心的成分便是一种新的活力、不断的创新。历史在前进,文明在曲折中发展。 西安,曾经创造过昔日的辉煌,西安也曾经历过衰落,西安又迈向创造新的文明的征途。江泽民总书记在分析古希腊文明、拜占廷文明盛极而衰时说过,不能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就必将落后。江总书记在西安论述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还说过,中国曾有过盛唐时期的辉煌,但安史之乱后衰落了。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他多次强调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年轻一代要多学习和了解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文化的养分。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要使中华民族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中不断发展、走向繁荣,就要审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学习借鉴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与时俱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立于不败之地。 先进文化是现代人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并且面向未来的创造,是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产物。我们有责任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因为这是永葆历史文化名城活力的根本所在。研究历史,分析现状,面向未来,西安要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西安,让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中保持优良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认同感,提高自信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成功地应对前进中的每一次挑战。我想这是。每一个西安人和关注西安发展的人们不断思索的命题。工作和生活在古都西安的人们要有一种气概,重开现代丝绸之路,重振汉唐雄风,把西安建设成既葆有古都风貌,又具现代文明和时代精神的大都市。 编著《古都西安》这套大型丛书,正是想让人们对西安有更深刻的了解。能够触摸到西安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征,感受到它的灵魂,让西安走向世界,再架起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丛书按照从古至今、全面系统的原则分篇编排。每篇或按时序,或分类论述,但总的体例大致划一,以求系统、准确、全面而又有重点地介绍西安。丛书在保证学术水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更广泛的读者所接受,使史学走向大众,更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渊博的知识性和艺术感召力。 有关古都西安的著述很多,但系统地编著一部大型丛书,立体全景地展现西安历史,却是首次。我有幸在西安工作十多年,西安的文化积淀实在是丰厚,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必要也有责任组织和推动一批专家、学者,编撰一部详尽介绍古都西安的大型丛书。为此,我曾多次与史念海先生等专家交流,共同策划。从制定规划、内容、体例讨论论证、专题编著分工、编审等,工作展开已近五年时间,现在要陆续出版了。本丛书的宗旨是崇尚征实,弃绝浮言,全面系统,提倡寓新颖观点于详密’材料的治学风格。参与编著丛书的每位作者都在理论阐释和材料整理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都有全新的开拓。这是全体作者的心血,更是史念海老先生留给世界,留给当代与后人的一份呕心沥血的遗嘱。这套由他主要审定的丛书陆续与读者见面了,而史先生却已无法全部看到。鲁迅先生曾说过,拿着故人的遗稿,就像手里攥着一把火。这套丛书的问世正是史先生传承给我们的希望之火,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望着雄伟壮观的古城墙和高楼林立、华厦争辉、桥涵飞虹、通衢溢彩、万车竞速的西安,感受着汉唐雄风开阔的底蕴,体味着这方水土赋予西安人开拓创新的激情,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强大自我更新能力、包容进取精神的西安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一定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再创造出新的历史奇迹! 2003年8月26日于西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