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20世纪前半叶,从敦煌和国内其他地区陆续发现的唐五代写本韵书或其残卷,为音韵学古籍校勘提供了更丰富的历史事实,也验证了清末陈澧对《切韵》原貌的一些正确推测。而要了解《切韵》原貌更为准确的状态,需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作更为深入的探索,才有可能较为准确地把握陆法言编撰《切韵》时的系统性思考。 本书充分利用现有的《切韵》系直接史料,参考互联网相关开放资源,综合分析中国传统学术思维,运用信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恢复了失传千年之久的《切韵》原貌。 作者简介 万迪军,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系学,理论语言学。从事英语教育20余年,发表语言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约20篇,致力于结合西方音系学和中国音韵学的对比研究。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切韵》原貌湮没产生的疑问 1.《切韵》原貌逐步湮没 2.《切韵》原貌记载及其概况 3.《切韵》原本消失导致的疑问 第二节 《切韵》原貌重见的可能性 1.《切韵》系韵书新增史料 2.《切韵》系材料的历史信息处理 3.《切韵》原貌能否重见 第三节 重构《切韵》原貌的意义 1.完善音韵学史 2.探索音韵学“自然类”概念 3.为音韵学后续研究打基础 第二章 写本韵书史料的前期整理及其认识基础 第一节 写本韵书史料及前期整理 1.《十韵汇编》和《唐五代韵书集存》 2.音韵内容与韵书材料的分类和命名 3.两书材料的命名及其分类 第二节 对音韵史实与史料的认识 1.民初史学辩论 2.音韵学直接、间接史料 第三章 类比必然推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逻辑基本类 1.逻辑学和因明学中的基本类 2.《墨辩》基本类 3.中国古典逻辑的基本类结构 第二节 演绎和类比逻辑的类基础 1.普通逻辑类层级和推理类型 2.演绎逻辑的类基础 3.《墨辩》辞、理、故、然 4.似类行文 第三节 比类思维 1.“效式推理” 2.逻辑类、自然类和似类 3.自然类和属性排比 4.比类思维 5.推类之难 第四章 影响《切韵》比类重构的因素 第一节 从比类思维看音韵学的类 1.音韵学的类 2.比类考证——“切韵西域断片” 3.具体时序难证——“笺二配王韵” 4.韵书自然类著、抄、校 第二节 从比类思维看汉字字形 1.辞书收录的规模 2.汉字分类 3.规范与非规范字形 4.《切韵》史料字形比类整理 第三节 从比类思维看字形的计算机处理 1.《切韵》史料对应输入 2.建立“重码”、易混字形表核查字头字形 3.用固定格式描写“字库无”字形 第五章 《切韵》序言、韵目、音纽的比类重构 第一节 《切韵》序言与韵目的稳定性 1.《切韵》系韵目间接史料 2.《切韵·序》基本相同 3.《切韵》系材料韵目相对稳定 第二节 《切韵》音纽结构基本保持稳定 1.《切韵》史料的增字 2.《切韵》音纽与韵书增字 第三节 《切韵》载字及王三增加字 1.《切韵》史料输入及比类 2.叠加音纽的共有字为《切韵》载字 3.《切韵》载字数 第六章 《切韵》字头训解、反切、又音比类重构 第一节 《切韵》训解的比类重构 1.史料字头“注”的逻辑类和自然类 2.按史料字头“注”的逻辑类排比自然类“注”元素 3.无训字头 第二节 《切韵》反切、又音的比类重构 1.《切韵》史料基本数据 2.《切韵》原本反切重构 3.《切韵》原本或体概况 第七章 《切韵》重构结论与展望 1.重构《切韵》原本的结论 2.《切韵》研究展望 附录 《切韵》原本 切韻 序 切韻卷第一 平聲五十四韻 切韻卷第二 切韻卷第三 上聲五十一韻 切韻卷第四 去聲五十六韻 切韻卷第五 入聲凡卅二韻 古籍文献 参考文献 外文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