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左传注译(上下)/新注今译中国古典名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新注今译中国古典名著之一。《左传》这本古老的编年体历史书,以春秋时期鲁国的十二位君主的在位时间作为记事的线索,上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讫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记载了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史实。然而,《左传》原著语言艰涩,一般读者很难完全读懂,为便于读者理解其中的意思,特编辑此书,其中不仅给出了注释,而且还有译文,完全适合有中级语文知识的读者学习阅读。

内容推荐

《左传》是我国一部比较古老的编年体历史书。它以春秋时期鲁国的十二位君主的在位时间作为记事的线索,上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讫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记载了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史实,为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尽而系统的史书。它广泛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活动,揭示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批判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和虚伪,表彰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具有爱国精神的人物,表现了作者褒贬美刺的鲜明态度和一些比较进步的思想,是我们今天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的重要文献。它记事详尽,叙述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概括能力,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研究它对发展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该书的注释、译文读本。

目录

前言

隐公

隐公元年

隐公二年

隐公三年

隐公四年

隐公五年

隐公六年

隐公七年

隐公八年

隐公九年

隐公十年

隐公十一年

桓公

桓公元年

桓公二年

桓公三年

桓公四年

桓公五年

桓公六年

桓公七年

桓公八年

桓公九年

桓公十年

桓公十一年

桓公十二年

桓公十三年

桓公十四年

桓公十五年

桓公十六年

桓公十七年

桓公十八年

庄公

庄公元年

庄公二年

庄公三年

庄公四年

庄公五年

庄公六年

庄公七年

庄公八年

庄公九年

庄公十年

庄公十一年

庄公十二年

庄公十三年

庄公十四年

庄公十五年

庄公十六年

庄公十七年

庄公十八年

庄公十九年

庄公二十年

庄公二十一年

庄公二十二年

庄公二十三年

庄公二十四年

庄公二十五年

庄公二十六年

庄公二十七年

庄公二十八年

庄公二十九年

庄公三十年

庄公三十一年

庄公三十二年

闵公

闵公元年

闵公二年

僖公

僖公元年

僖公二年

僖公三年

僖公四年

僖公五年

僖公六年

僖公七年

僖公八年

僖公九年

僖公十年

僖公十一年

僖公十二年

僖公十三年

僖公十四年

僖公十五年

僖公十六年

僖公十七年

僖公十八年

僖公十九年

僖公二十年

僖公二十一年

僖公二十二年

僖公二十三年

僖公二十四年

僖公二十五年

僖公二十六年

僖公二十七年

僖公二十八年

僖公二十九年

僖公三十年

僖公三十一年

僖公三十二年

僖公三十三年

文公

文公元年

文公二年

文公三年

文公四年

文公五年

文公六年

文公七年

文公八年

文公九年

文公十年

文公十一年

文公十二年

文公十三年

文公十四年

文公十五年

文公十六年

文公十七年

文公十八年

宣公

宣公元年

宣公二年

宣公三年

宣公四年

宣公五年

宣公六年

宣公七年

宣公八年

宣公九年

宣公十年

宣公十一年

宣公十二年

宣公十三年

宣公十四年

宣公十五年

宣公十六年

宣公十七年

宣公十八年

成公

成公元年

成公二年

成公三年

成公四年

成公五年

成公六年

成公七年

成公八年

成公九年

成公十年

成公十一年

成公十二年

成公十三年

成公十四年

成公十五年

成公十六年

成公十七年

成公十八年

囊公

襄公元年

襄公二年

襄公三年

襄公阴年

襄公五年

襄公六年

襄公七年

襄公八年

襄公九年

襄公十年

襄公十一年

襄公十二年

襄公十三年

襄公十四年

襄公十五年

襄公十六年

襄公十七年

襄公十八年

襄公十九年

襄公二十年

襄公二十一年

襄公二十二年

襄公二十三年

襄公二十四年

襄公二十五年

襄公二十六年

襄公二十七年

襄公二十八年

襄公二十九年

襄公三十年

襄公三十一年

昭公

昭公元年

昭公二年

昭公三年

昭公四年

昭公五年

昭公六年

昭公七年

昭公八年

昭公九年

昭公十年

昭公十一年

昭公十二年

昭公十三年

昭公十四年

昭公十五年

昭公十六年

昭公十七年

昭公十八年

昭公十九年

昭公二十年

昭公二十一年

昭公二十二年

昭公二十三年

昭公二十四年

昭公二十五年

昭公二十六年

昭公二十七年

昭公二十八年

昭公二十九年

昭公三十年

昭公三十一年

昭公三十二年

定公

定公元年

定公二年

定公三年

定公四年

定公五年

定公六年

定公七年

定公八年

定公九年

定公十年

定公十一年

定公十二年

定公十三年

定公十四年

定公十五年

哀公

哀公元年

哀公二年

哀公三年

哀公四年

哀公五年

哀公六年

哀公七年

哀公八年

哀公九年

哀公十年

哀公十一年

哀公十二年

哀公十三年

哀公十四年

哀公十五年

哀公十六年

哀公十七年

哀公十八年

哀公十九年

哀公二十年

哀公二十一年

哀公二十二年

哀公二十三年

哀公二十四年

哀公二十五年

哀公二十六年

哀公二十七年

试读章节

【译文】

起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名叫武姜,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郑庄公难产,惊恐了姜氏,所以取名叫寤生,于是厌恶他,而喜欢共叔段,想要立他为太子,多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不允许。

等到郑庄公即位为君,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制地作为封邑。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都邑则唯命是从。”姜氏就请求京城,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大家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对郑庄公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都邑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城墙不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君主你将忍受不了它。”郑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哪里能逃避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里会有饱足呢?不如早点为他安置个处所,不要让他滋长蔓延,蔓延开来就难以图谋了。蔓草尚且不能锄除,何况是君主你宠爱的弟弟呢?”郑庄公说:“他多做不合道义的事,必然会自己跌倒,你姑且等待着吧!”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同时听他自已的命令。公子吕说:“国家承受不了两面听命的情况,君主你将怎么处置呢?你想把国家让与太叔,臣下就去侍奉他;如果不给他,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产生疑心。”郑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己惹祸。”太叔又收取两属于己的边邑作为自己的封邑,并且扩大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了,势力雄厚就会得到民众。”郑庄公说:“不合道义就不能得到民众,势力雄厚反而将会崩溃。”

太叔加固了城墙,聚积了粮食,修理了兵器装备,准备了士兵车乘,将要偷袭郑国的都城,夫人将打开城门迎接。郑庄公听到了起事的日期,说:“可以了。”就命令子封率领战车二百乘攻打京城,京城人背叛了太叔段,太叔段逃入鄢,郑庄公又在鄢攻打他。五月辛丑那天,太叔段又逃跑到了共国。

《春秋》记载说:“郑伯在鄢战胜段。”太叔段不像弟弟,所以不说段是郑庄公弟弟;两兄弟如同两个固君,所以说是战胜。称郑庄公的爵位“郑伯”,是讥讽他教诲有缺失,说这件事是郑庄公蓄意制造的。不说段“出奔”,是难于下笔的缘故。

于是郑庄公就将姜氏安置在城颍,对她发誓说:“不到九泉之下就不相见了。”不久他又感到后悔。颍考叔当时正做颍谷镇守封疆的官。听到这件事,就献给郑庄公一些物品。郑庄公就赐他吃饭。吃饭时他把肉放在一旁。郑庄公问他不吃肉的缘故,他说:“小人有母亲,全都尝过小人的食物,却未曾尝过君主的肉食,请求让我带给她吃。”郑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我却偏偏没有。”颍考叔说:“大胆问一声,这是什么意思?”郑庄公告诉他其中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后悔。颍考叔回答说:“君主你担什么心呢?如果掘地到泉水,在隧道里相见,谁会说这不对呢?”郑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郑庄公进入隧道中赋诗说:“进入宽大隧道中,欢忻和美乐无穷。”姜氏走出隧道,赋诗说:“走出宽大隧道外,舒畅和乐心中快。”于是重新成为母子就如同从前一样。

君子说:“颍考叔是纯一的孝子。爱他自己的母亲,还延伸到了郑庄公。《诗经》中说:‘孝子的孝心永无完结,永远可以赐予你的同类。’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P7-8

【译文】

四年春,卫国州吁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卫君。鲁隐公与宋殇公决定会见,打算重新修复在宿地盟会所建立的友好关系。还没有约定会见的日期,卫国人来报告发生了动乱。夏,鲁隐公和宋殇公在清地非正式地会见。

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公子冯出逃到郑国。郑国人打算用武力送他回国。等到卫州吁自立为国君,打算向郑国报复先世国君结下的仇怨,而向各诸侯国讨得欢心,并安定国内民心。他派人向宋国报告说:“君主假如进攻郑国,以除去君主的危害。君主你做主力,我国发兵与陈国、蔡国做偏师。这就是卫国的愿望。”宋国人答应了。此时,陈国,蔡国正跟卫国很友好,宋公、陈侯、蔡人、卫人联合进攻郑国,包围了它的东门,围了五天才撤兵回去。

鲁隐公向众仲询问道:“卫国的州吁会成功吗?”众仲回答说:“我只听说用恩德来安抚老百姓,没有听说过用祸乱的。用祸乱,如同治理蚕丝反而弄乱它。州吁这个人,倚仗武力而安于残忍。倚仗武力就没有群众,安于残忍就没有亲信,群众背叛,亲信离去,这就难于成功了。武力,就如同烈火,不予制止,就会焚烧到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君主,又暴虐地使用民众,还不竭尽力量去建立美德,反而想凭借动乱而获取成功,一定不能免于祸难了。”

秋,诸侯再次进攻郑国,宋殇公派人前来请求出兵援助,鲁隐公辞谢了他们。羽父请求率军会合他们,鲁隐公不准许。羽父坚决请求还是去了。所以《春秋》记载说“犟帅师”,这是表示憎恶他。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夺取了他们的谷物才回去。

州吁没有能够和辑他的民众,石厚向石谙询问安定君主的办法。石谙说:“朝见周王就可以。”石厚说:“凭什么能朝见周王?”石谙说:“陈桓公正获得周王的宠信,陈国、卫国又正关系和睦,假如朝见陈国使他们去请求,一定可以得到朝见。”石厚就跟随州吁到了陈国。石谙就派人到陈国告诉说:“卫国地方狭小,我也年老了,没有什么作为了。这两个人呀,确实杀死了我国君主,冒昧请你们就此机会谋划他们。”陈国人逮捕他们,而请卫国派人到陈国来处置。九月,卫国人派右宰丑到陈国在濮地杀了州吁,石谙也派了他的家臣主管孺羊肩到陈国在陈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谙是一个全心忠于国家的臣子了。憎恨州吁,石厚也一同被杀。‘大义灭亲’,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卫国人派人到邢国迎接公子晋回国。冬十二月,卫宣公即位为君。《春秋》记载说:“卫国人立公子晋为君。”这表示是出于大众的意愿。

P22-24

序言

《左传》,又称《左氏传》,《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司马迁又称它为《左氏春秋》。

《左传》是我国一部比较古老的编年体历史书。它以春秋时期鲁国的十二位君主的在位时间作为记事的线索,上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讫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记载了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史实,为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尽而系统的史书。它广泛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活动,揭示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批判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和虚伪,表彰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具有爱国精神的人物,表现了作者褒贬美刺的鲜明态度和一些比较进步的思想,是我们今天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的重要文献。它记事详尽,叙述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概括能力,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典范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研究它对发展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截选自《前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