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传记至今已有数种,如法人邵万所撰之未刊本,日人冈野增次郎所撰《吴佩孚》,陶菊隐所撰《吴佩孚传》等,但均“过于简略”,且“错漏甚多”。章君毂先生以其“如椽大笔”,再写本书,力求“真实详尽,信而有征”……浪淘殆尽的旧中国风云人物中,吴佩孚以其独具个性的政治表演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长期成为史学界的近现代人物研究热门课题。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华民国史上北洋系政治军事集团统治时期的佼佼者吴佩孚的生平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吴佩孚传(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章君谷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吴氏传记至今已有数种,如法人邵万所撰之未刊本,日人冈野增次郎所撰《吴佩孚》,陶菊隐所撰《吴佩孚传》等,但均“过于简略”,且“错漏甚多”。章君毂先生以其“如椽大笔”,再写本书,力求“真实详尽,信而有征”……浪淘殆尽的旧中国风云人物中,吴佩孚以其独具个性的政治表演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长期成为史学界的近现代人物研究热门课题。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华民国史上北洋系政治军事集团统治时期的佼佼者吴佩孚的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1938年吴佩孚对日本川本大作少将说:“我想送你一句孟子言: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中国国大、人多、力弱,日本力强,但国小人少,以二不可对一可对而敌一终必失败。这就是我对中日之战的最后看法。” 1939年1月吴对逼其出任绥靖委员长的日本人土肥原贤二说:“主权这个问题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先狭条件。日本一日不肯让出主权,则余一日不能出山。把握住主权之日,即余出山之日。”同年又对再次劝诱他的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参谋长板坦征四郎说:“日本既需要和平,何不先行撤兵,向国民政府请和?若办不到,何必找我!”又说:“汪既提出和平,争竟欲自建伪南京政府,可称捣乱分子,我岂能与之台作!” 中国近代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北洋军阀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吴佩孚之研究家或反对者,日本侵华史之研究家,中日关系之研究家,大或社会青年学生…… 目录 吴佩孚传(上) 出版说明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吴佩孚传(下)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试读章节 蓬莱、方丈、瀛洲,《史记》上说是渤海中的三座神山。汉朝的时候曾经有人到那儿去过,看见“许多仙人,和不死的灵药”,据说,那儿的宫阙都是黄金白银砌造的,所有的飞禽走兽,一概披上雪白的外衣——“其物禽兽皆白”,只有这一句,可能有百分之几不是神话。蓬莱古称登州,在渤海湾南,跟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后汉书》上有辽东豕的掌故,说是河东群豕皆白。 蓬莱、方丈、瀛洲,又称蓬壶、方壶、瀛壶,典故出在《拾遗记》。《拾遗记》解释说:这三处地方都呈壶形。 如果是在封建时代,后世尊称孚威上将军吴佩孚,就得称他一声“吴蓬莱”,如同曾湘乡(国藩)、李合肥(鸿章)、张南皮(之洞),但是吴佩孚生在满清,飞黄腾达却在民国以后,进入民国以后,不再沿袭旧习以“吴蓬莱”相称。不过,蓬莱吴佩孚、蓬莱吴子玉、蓬莱将军、蓬莱秀才……许多自称或人称全把蓬莱跟吴佩孚连在了一起,吴佩孚留下一部诗集,也是叫《蓬莱诗草》,得以人传,吴佩孚对于山东蓬莱县的贡献自不在小。 吴佩孚曾经考据过他家的世系。他说他是周太王的长子泰伯之后,泰伯是周文王姬昌的大伯父;照说周太王应该传位给泰伯,可是泰伯的三弟季历很能干,何况季历又有一个圣子姬昌,因此周太王叫季历当了皇帝。泰伯骇怕这位皇帝老弟容不得长兄次兄,于是带了他的二弟虞仲,一块儿逃到荆蛮,便是现今江苏扬州、镇江以至常州、苏州一带。周太王时代那儿还不曾开发,如今的鱼米之乡,人杰地灵,在当时却是“犷矣淮夷,蠢尔荆蛮。” 泰伯、虞仲两兄弟到了荆蛮,自号句吴,句是发音,实际上便是“吴”,这是吴国和吴姓的由来。根据吴佩孚的考据,泰伯生了二十四个儿子,分封华夏内外各要地,这儿所谓的华夏是指华中。二十四子其中的一个,还东渡到了日本,吴佩孚曾经在《三国志·东夷传》里,读到东夷是夏康氏后代的说法,他很高兴地说: “这一点,可以从日本人断发纹身的风俗得到证明。” 吴佩孚说他的始祖出自江苏延陵郡,延陵的旧治便是现在的武进县(常州)。泰伯建立的吴国传了二十五代,春秋时有一位公子(王子)吴季札,他父亲要立他为王,吴季札拜辞不受,于是他父亲把他封在延陵,所以吴季札又称延陵季子。蓬莱吴佩孚,便是延陵季子的后代。 据吴佩孚自己推算,由泰伯传到他的父亲吴可成,一共是一百二十世,而他因为在三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吴道孚又早夭,所以他是吴泰伯第一百二十一代嫡裔。他曾说:这和日本明治天皇,是第一代太阳火残王子天照神武天皇的第一百二十一代裔孙, “似属巧合”。 吴佩孚的祖上,是什么时候从常州迁到山东蓬莱去的?不可考。 尽管吴佩孚的第一百二十一代远祖是周太王的长子,历史上开辟江南的第一人,始祖吴季札聘于上国,遍交当代贤士大夫,曾经到过山东,闻乐而知治乱兴衰,大家都称道他是春秋时代的贤者。可是,传到了吴佩孚的父亲吴可成,山东蓬莱吴家,仅只在城区县学后街,开一爿规模甚小的杂货店,字号“安香”。 吴佩孚生于前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三月初七日,辰时。 他的父亲吴可成,依靠祖上传下来的安香杂货店,做点小生意买卖,维持生活。这位吴老先生,颇富于国家民族思想,当吴佩孚出世的时候,正值日本明治天皇登基后七年,励精图治,变法维新,亟欲侵夺朝鲜、台湾、琉球;这一年有台湾土著劫杀日本琉球海滩难民的事件发生,日本人乘机挑衅,派兵攻台,明明吃了败仗,反而向我国索偿军费50万两,消息传出,中国老百姓颇为愤慨。可能吴可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由于潜意识的关系,吴佩孚诞生的那一天,他梦见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到了他的家里,蓬荜生辉,振奋异常;由于戚继光字佩玉,因此,当吴佩孚呱呱坠地,吴可成便以佩为名,以玉为字,给他的二儿子取名佩孚,字子玉。 吴佩孚的母亲张氏,是一位克勤克俭、很有志气的贤妻良母。安香店的蝇头小利,不足以应付小家庭的开销,她白天帮同照料店铺,料理家务,晚上便借一灯如豆,纺点纱来赚两个钱,以此贴补家用。 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叫吴道孚,早天,因此吴二爷成为吴家的长子。他三岁的时候,光绪二年丙子,添了一个弟弟,名唤文孚。 吴可成夫妇对两个儿子管教很严,尤其是对吴佩孚,因为他是长子,父母寄予的希望很高。可是毕竟家境清苦,两夫妇成天忙于衣食,难免照顾不周,而吴佩孚小时候玩心很重,家里待不住,经常和些小朋友到处游荡,龙神庙、蓬莱阁,都是他们每天必到的地方。 这蓬莱阁是蓬莱县的一大胜迹,坐落在城北丹崖山上,阁之下便是渤海之滨,汪洋万里,惊涛拍岸,极宜于远眺。蓬莱阁建于宋朝治平年间,明朝的参将,清朝的藩王孔有德曾经在那儿住过,阁顶悬有一块大匾额,上书“海不扬波”四字。 由于小时候每天都到蓬莱阁游玩,吴佩孚对那儿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于是在他投身行伍,征战半生,睽违故乡数十年里,他无时无刻不眷念蓬莱阁的景物。当他于民国二十八年被日本人谋害于北平后,他的老政务处长刘泗英,特地为他在四川南川金佛山麓三泉公园,也构筑了一座蓬莱阁。供奉吴佩孚的遗像、楹联,灯火香花,由紫阳、青阳两位羽士,朝夕膜拜,以彰忠烈。刘泗英曾经有记、有诗,常乃德为此还写了一首“湘月词”。 吴佩孚儿时虽然顽皮,但却很能自爱自重,父母也确是欢喜他,所以他不曾挨过打。最重的一次处罚,是因为他在外头玩了一天,实在太疲倦了,忘了洗脚便上床去睡,结果被他母亲发现,把他叫醒过来,端端正正地坐在床上,不许躺下。 长到六七岁了,父亲教他认字、念书,然后送进私塾。蓬莱县学后街地点偏僻,坐落在孔庙和考棚的后头,一排屋子,全是窄门浅户,湫隘简陋,安香店自也不能例外。家里面别说书房,连张书桌也没有,吴佩孚愁眉苦脸,拿着父亲买来的书本,问他母亲说: “娘,你让我上哪儿去念呢?” 所得到的回答是: “我给你想法子。” 家里有一副大石磨,搁在廊檐底下,吴大娘去找来一块木板,往磨顶上一放,然后双手抱起了吴佩孚,叫他用骑马式,坐好在磨脖子上,就这么样,书桌也有啦,凳子也得嘞。吴太夫人很满意地笑笑,把书本摊开在他跟前,说声: “孩子,你好好儿地念罢。” 这一套特制的书桌和椅子,还有一层妙用,那便是小吴佩孚坐上去以后,根本就别想溜;如欲下地,非得大人把他抱下来才成。P1-4 序言 北洋军阀吴佩孚(1874—1939),以其独具个性的政治表演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颇具影响和受中外瞩目的历史人物。这部《吴佩孚传》,分上下两册,62章,约70万言,详尽地描述了吴佩孚的一生。作者不惜笔墨,在全面记述吴佩孚一生的生活轨迹和行状思想的同时,重点介绍了吴佩孚的军事、政治、社会活动以及围绕着这些活动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因此,本书堪称研究、了解吴佩孚的重要读物,也是研究、了解早期民国历史的珍贵参考资料。 作者章君毂,系台湾重要的历史小说家,台湾本土作家中的中坚。其主要作品有《杜月笙传》、《咸同十杰》、《西山十怪》、《大明英豪传》、《戊戌六君子》、《鸦片战争人物》等等。这些作品在台湾历史传记小说的天地里,引领一时风骚,自成一片天地。在本书创作过程中,作者以吴佩孚活动的亲历者或当事者的回忆、当时新闻报道以及吴佩孚本人的文字作为基本素材,并采取了一定的文学笔法,写出了这部立论坚实、资料丰富、内容生动、文风优雅的传记,可以说是历史记录与文字描写的美妙结合。作为历史记录,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史料;作为文字描写,具有艺术欣赏价值。 诚然,尽管本书在撰写过程中素材真实而丰富,但作者驾驭这些素材时却难免不带有个人的倾向性。统观全书,对吴佩孚褒奖有加而批判不足。本书初版于1968年,也就是蒋介石统治中国台湾时期,书中的反共倾向及对蒋介石的吹捧时有可见,对于重大政治事件的评价和分析,其立场和角度都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对“二七”大罢工的评价有失偏颇。 我社在重新编校这部传记的过程中,在新生原著的前提下,我们对书中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一、对明显敌视共产党的评价和指称文字做了必要的删节或修改;二、对语文或文风存在的问题,也力求与时俱进,在不违背原作者本意的前提下,用现代语言风格,按照大陆的规定和阅读习惯适当地做了修改等等。此外,在原文字基础上,我们还选配了138幅历史照片,以求收得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之效。但为尊重原书创作和保留其史料价值,我社在编辑工作过程中对原书未做过多的增补和修改,对于书中未尽删除的偏激言论和字里行间尚存的不良意识形态我们相信读者自会明察。此外,作者将古雅的文言与平朴的白话相结合的文风固然堪可称道。但是有些词语过于冷僻尚未被大陆接受,这些都会给读者带来一定程度的阅读障碍。请读者以历史的眼光和分析的态度来研读它。 因编辑时间仓促和编者水平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团结出版社编辑部 2006年10月 书评(媒体评论) 胡活日记赞吴说:“吴佩孚用兵确有天才,全是从《三国志》,《列国志》、《说岳》、《水浒》等书得来,但变化应用全是他的天才。” 康有为送吴五十寿联云:“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国民党要人孔祥熙悼吴说:“他是一个爱国者,无论环境如何恶劣,他始终奋斗,不改初衷。” 吴稚辉评吴说;“子玉先生的品格,不论你政见怎样,是该表示钦佩的,尤其是他有大节。” 董必武《日寇企图搬演新傀儡》赞吴说:“吴佩孚虽也是一个军阀,他有两点却和其他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也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的大军,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当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是难能可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