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王者之旅》(又译《天生小棋王》)的主人公——当年的天才棋童如今已经长大了,他用文字将自己在国际象棋和太极学习中的领悟与对心理学、学习方法等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毫无保留地与想要追求卓越的读者分享,让我们每天都能有提高和进步。看乔希·维茨金如何挖掘自己成功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你可以通过轻松的阅读,找到自己与天才的共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习的艺术 |
分类 | |
作者 | (美)乔希·维茨金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好莱坞电影《王者之旅》(又译《天生小棋王》)的主人公——当年的天才棋童如今已经长大了,他用文字将自己在国际象棋和太极学习中的领悟与对心理学、学习方法等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毫无保留地与想要追求卓越的读者分享,让我们每天都能有提高和进步。看乔希·维茨金如何挖掘自己成功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你可以通过轻松的阅读,找到自己与天才的共鸣。 内容推荐 乔希·维茨金知道象棋的顶尖高手意味着什么。自从9岁那年摘得了他的第一个全国象棋锦标赛冠军头衔之后.他就成为一名公众人物。才十几岁就已经被各种媒体所包围。同时,维茨金的父亲创作的《王者之旅》一书也被拍成很有名的电影。在引领校园象棋界十年之后,维茨金开始涉足武术太极拳。并最终赢得了国际锦标赛的冠军。为什么维茨金能够在这两个看起来截然不同的领域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呢?“我意识到自己最擅长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极。”他说,“我最擅长的是学习的艺术。” 目录 引言 第1部分 基础 第一章 无心之举 第二章 转败为胜 第三章 整体理论上与渐进理论 第四章 爱上象棋 第五章 软区域 第六章 旋涡效应 第七章 改变本能反应 第八章 驯服野马 第2部分 第二艺术 第九章 太极初学者 第十章 以退为进 第十一章 划小圈 第十二章 化困境为优势 第十三章 让时间慢下来 第十四章 揭开神秘的面纱 第3部分 万物合一 第十五章 自从容的力量 第十六章 释放压力 第十七章 激发最佳状态 第十八章 化情绪为力量 第十九章 万物合一 第二十章 决战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章 整体理论与渐进理论 你可能也意识到了,校园象棋界是个令人窒息与绝望的地方。每一年,成千上万的男孩女孩将希望寄托在这些比赛上,每个人都相信自己会是最棒的。荣耀就是最强大的动力。不可避免的是,总会有梦想遭遇重创,总会有心灵破碎不堪,站在巅峰的只能是少数几个人,这就注定了绝大多数人都将难以如愿。当然,这一状况是任何存在竞争与野心的领域都会存在的。三流球队的运动员梦想着能加入他们最喜爱的一流球队踢球;在校园练习投篮的小孩子希望能成为又一个乔丹;演艺界也充满了高高的期望值、疯狂的竞争与现实中渺茫的可能性。 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首先,有的人能挤进高高在上的王者之位,而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其中的差别到底在哪儿?第二,比赛的意义何在?如果野心会带来失望,那为什么还要一如既往去追求卓越呢?在我看来,这两大问题的答案源于一种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方法,它能激励弹性,能够将多样化的追求与每天对于过程的享受联系在一起。绝大多数有追求的人,不管年长还是年幼,在学习方法上都犯下了很可怕的错误。他们沮丧地偏离了主道,而那些走在成功道路上的人却始终沿着正确的轨迹稳步行进。 发展心理学家针对“学习方法对学习成果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卡罗·德维克博士(Carol Dweck)对智力的“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进行了区分。属于“整体理论”类型的孩子,即受父母和老师影响而采取这种思维方式的小孩子,倾向于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他们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而“渐进理论”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学习模式,权且将其称作“学习理论”,该理论更倾向于用这样的句子描述结果:“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应该更努力一点才是”。采取“学习理论”的小孩子倾向于这种想法,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德维克的研究表明,当遭遇挑战时,“学习理论”者更有可能迎接挑战,而“整体理论”者则更易急躁不安,甚至放弃。把成功与刻苦努力联系在一起的小孩子,在遇到挑战时,倾向于采取“掌握取向的反应”,而简单地用“聪明”、“愚笨”,或者“好”、“坏”来评价自己的能力的小孩子,则倾向于采取“无助反应”。 在一次真实的研究当中,研究人员对一组小朋友进行采访,并对每个人做出判断,是“整体理论”还是“学习理论”类型。他们给所有小朋友出了一系列简单的数学题,大家也把这些题目都答对了。之后,他们又给小朋友们出了一些超过他们能力范围的题目。很明显,“学习理论”者面对挑战非常兴奋,而“整体理论”者却非常郁闷。大家可谓众说纷纭,既有人说“噢,天哪,看来现在我得好好努力才行”,也有人说“对这种题目我可不拿手”。每个人都答错了,但很显然,这次被挑战的经历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却大有不同。更有趣的是本次实验的第三阶段:研究人员要求所有的小朋友再次解答简单的数学题。几乎所有的“学习理论”者都轻松应答,但“整体理论”者因无法解决难题而大受打击,由此许多人连简单的题目都答不上来了。他们的自信心严重受挫。 这场实验中非常令人吃惊的一点是,结果与智力水平并无太大关系。采取“整体理论”方式、非常聪明的小孩子,与那些不太聪明,却采取了“学习理论”方式的小孩子相比,在接受挑战时更易急躁、大乱阵脚。事实上,在那些最聪明的小孩子中,有一部分人在遇到挑战时最易采取“无助反应”,因为他们需要一直追求、维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而这一形象却是那么轻易地就会被击碎。我曾观察过许多很有才华的年轻棋手,因此我敢证明这一点的准确。有些最具天分的棋手在压力下却最为糟糕,也最难从失败中走出来。 那么这些理论是如何“植入”我们头脑中的呢?通常,父母或老师在教育方式上微妙的差异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整体理论”倾向于这种做法:成功时告诉他做得很好,而失败时则告诉他,他并不擅长这件事。所以当一个小孩子在数学考试中考得很好,回家后就会听到父母说:“哇,我儿子真棒!太聪明了!”接着下一周,约翰在英语考试中失利,他就会听到这样的话,“你这是怎么回事?不识字了?”或者“你妈妈就从来不喜欢看书,很明显,你和你妈妈一样,都干不了这个。”这样一来,小孩子就知道了,他数学能学得很好,英语则不行,就会把成败与先天的能力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学习理论”更注重过程。比如,一个小女孩写了篇不错的英语散文,她的老师会这样祝贺她:“哇,茱莉,干得很好!你会成为一名很棒的作家,继续加油!”而如果她在数学考试中考砸的话,她的老师可能会这样写:“下次更努力点,你会考得很好的!课后无论何时,只要有问题就过来问我,这是我的职责所在。”这样一来茱莉学会把成功与努力联系起来,并感到,只要努力,任何事都可以做好。她还会意识到这样一点:她踏上了一个学习的旅程,而她的老师则是她成长过程中一个友好的帮手。约翰认为他数学很好,英语很糟,他注重眼前的结果,而不是长期的过程,但如果他接下来遇到一场很难的数学考试,并且考得很糟,那怎么办?他会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从这些挑战中吸取经验教训吗?很遗憾,答案是“不会”。 很明显,父母和老师在子女、学生智力理论的形成过程中承担着极大的责任——无论何时做改变都不算晚。必须要意识到这样一点: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可以一直改进的。研究表明,仅仅几分钟时间,小孩子就可以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拥有健康的学习方法。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就“任务目标”对孩子们进行了不同的指导。有些孩子被告知,解决某些问题会让他们在未来的学校生活中获益;其他孩子则被告知,对他们的评估是基于眼前取得的结果。换句话说,半数的孩子接受了“掌握取向反应”指导,另外半数的孩子则接受了“无助反应”指导。当然了,那些采取“掌握取向反应”指导的孩子在考试时会考得更好。 那么这种差异会对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本质性的影响。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寄生蟹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它的成长过程与学习有些相似(心理因素排除在外)。蟹长大后,需要找到一个更大的壳。因此,这个缓慢、笨拙的小生灵开始了新家探索之旅。如果没能很快找到一个适合的新壳,那就象征着危险时刻的到来。一个习惯于全副武装、全身柔软的小生灵现在必须要走出自己的世界,面对捕食者及其他风险。换家过程中的学习阶段也是我们成长的起点。坚持“整体智力理论”的人就像是一只丧失食欲的寄生蟹,一直饿着肚子,所以一直长不大,也就用不着再去找新家了。 就我的经验来看,成功之士一心追求卓越,每场战斗都勇敢承担风险,最终你就会发现,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获得的教训比唾手可得的奖杯和荣耀有意义得多。从长期来看,痛苦的失败比获胜更有价值。拥有健康的心态,能够从每次经历(不论好与坏)中有所心得,这样的人才能一路走下去,并且一路都能走得很开心。当然,真正的挑战是,面临着危险或在战斗中受了伤,如何能继续保持这种长期视角。这一点,或许也是我们最大的障碍,恰恰就是学习艺术的核心所在。 P31-34 序言 中华杯太极拳国际锦标赛决赛 中国台湾台北新庄体育馆 2004年12月5日 第二回合开始前40秒,我躺在地板上大口喘着气,满身伤痛。我下意识地做了个深呼吸,让自己打起精神。明天我的肩膀肯定抬不起来了,要想康复至少也得一年的时间,但此时此刻,它却生机勃勃,活力四射,我感觉到四周的空气充满了节奏感,整个体育场充斥着震耳欲聋的汉语叫喊声,这肯定不是在为我鼓劲。我的队友们跪在我身边,焦灼不安地看着我。他们不停地揉着我的胳膊、肩膀和腿部。铃响了。我从观众席上听到了爸爸的声音:“加油乔希!”我挣扎着站了起来,而我的对手已冲到了赛场中央。他大叫着,用力捶打着自己的胸膛。他的fans的热情也瞬间点燃,大叫着:“水牛!”他比我高,比我壮,动如脱兔,但我能够制服他——只要我能稳稳走到赛场中央。我恨不得一步一个脚印,牢牢地站稳。我们的手腕相碰,铃响了,他像一辆卡车一样对我发起了进攻。 这一切绝对是超乎想象,因为仅仅数年前我还在全球各地参加种种精英棋手赛事。从8岁开始,我就一直是全美同龄人中级别最高的棋手,我的生活中除了比赛就是训练,旨在让我由一个巅峰迈向下一个巅峰。15~18岁间,由于电影《王者之旅》(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又译《天生小棋王》)的发行,我成了美国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该片以我父亲写的书为剧本,描述的是我早年的棋手生涯。我作为“美国伟大的年轻棋手”而家喻户晓,大家告诉我,我应该向着鲍比·菲舍尔、盖利·卡斯帕罗夫这样的大师级人物进军,努力成为世界冠军。 但这其中也有问题。电影放映后,我的麻烦也就来了,每参加一个比赛就会有成群的粉丝前来索要签名。我根本无法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棋路,反而被“名人”的光环笼罩着,让我烦扰不堪。从孩童时代起,我就非常喜欢象棋,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循序渐进。我能在棋盘旁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象棋总能让我心情大好,神经放松。象棋让我全神贯注,它就像是我的朋友,但突然有一天,它变得如此陌生,让我心神不安。 我回想起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场比赛:作为一名年轻的“国际大师”,我面对着业内1000名竞争对手,其中包括全球26位实力强劲的“国际特级大师”。作为一位正在起步的棋手,我对身边这些大师们心怀崇敬。我曾花了几百个小时苦心钻研他们的杰作,并为他们精湛的技艺所震惊。第一轮比赛开始前,我在棋盘前坐下,思索着开场的准备工作,而此时,广播播报了电影《王者之旅》的主人公就在现场。赛事导演把该片的海报放在我的桌旁,于是马上有一大群粉丝蜂拥而上,冲到了警戒线周围。比赛进行过程中,每当我站起来理清思路时,就会有女生给我递电话号码,并请求我在她们肚皮或腿上签名。 这对于一个17岁的男孩来说就像是一场梦,当然,我不否认我很享受这种备受关注的感觉,但从职业角度说,这就像是一场噩梦。比赛开始对我不利,我发现自己在想的是应该怎样去思考,而非全心投入比赛。那些“国际特级大师”们,我的长辈们都被冷落了,并对我怒目而视,其中有些人根本瞧不起我。此前我曾得了8次全国冠军,无论是人气还是知名度都高得超乎想象,但这些对于我的成功之旅毫无帮助可言,更不用说什么幸福了。 年纪轻轻我就逐渐意识到,名气是虚无飘缈的东西。我一直致力于自身技艺的发展,已经习惯了长时间高强度思考后辛苦换来成就与满足感。这种平静的感觉与外界的称赞毫不相关,我渴望回到那个天真无邪、有着无限创造力的阶段。我怀念那段刚刚开始学象棋时的生活,但现在,我根本摆脱不了媒体的追踪。我发现自己对象棋都有点发怵了,动身参加比赛前心情很低落。下象棋时我难以充满激情,并频频受邀于各种电视节目,还要强装微笑。 18岁时,我无意中读到一本书,名叫《道德经》,从此我的生活也发生了转折。书中的智慧令我感动不已,此后,我开始研究起其他的佛教、道教经典了。我意识到这样一点:成为他人眼中的巅峰人物与生活质量之间毫无关系,我所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 1998年10月5日,我走进了位于曼哈顿市区的威廉姆·C·C·陈的太极拳工作室,那里的男男女女们沉浸于一组组具有舞蹈美感的动作中,他们那种平和的状态深深打动了我。过去我总是与那些好强的棋手打交道,要想赢得大的赛事就必须不断探索、打破自身的狭隘,而现在,一切却以身体的意识为中心,仿佛有意以这种奇怪的方式缓慢做着运动就会带来内在的愉悦。 我参加了太极课程,几周后,我开始自己在家里连着几个小时练习打坐。鉴于我的象棋生涯的复杂特质,太极让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起步者能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学习,而且对这项运动有着很特别的感觉。沿着这些古老的步伐运动着,我发现自己的身体也随之搏动,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仿佛进入一种和谐状态。 我的老师,全球知名的特级大师威廉姆·C·C·陈,用了几个月时间教授初级课程,耐心地纠正我的动作。教室里有15名新生,陈会从20英尺外的地方注视着我,静静地给我示范各种姿势。我照着他这些细心的指导去做,突然,我的手一下子来了劲,充满了能量,仿佛他把我接到了一股电流上,让我感到镇静与放松。他对身体机制的洞察力魔力十足,但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的谦卑。作为一位被很多人看成是目前全球最伟大的太极大师,他耐心指导新入门的学生,对新生和高级班的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有加。 我学得很快,并对正在经历的成长过程着了迷。从12岁起,我就一直写周记,记下自己的象棋学习心得,不断观察自己的心理变化,现在,我对太极亦是如此。 重新规范了自己的动作约6个月后,陈大师邀请我加入推手班。这个消息让我非常兴奋,我终于向这一艺术的武术方面迈开了第一步。在第一阶段,老师和我会面对面地站着,每个人的右腿向前,右手腕背部相接触。他让我推他,但当我推的时候,他却离开原地。我没推着,身体马上前倾,整个人一下子绊倒了,擦破了额头。接着,他轻轻推推我,我试着躲过去,但又不知道往哪儿躲。最终,出于本能,我往后仰,试着抵抗面临的攻击,和陈几乎没有任何接触,但陈却让我飞到了半空。 随着时间的流逝,陈老师不断教授我“不抵抗主义”的身体机制。随着训练程度不断加强,我学会了如何化解进攻而纹丝不动。我发现自己算计得少了,但感觉得多了,同时,随着这些身体机能逐步融会贯通后,之前所学习的太极打坐中的一些小动作开始在推手练习中起作用了。有一次,在拳击练习过程中,我突然发现了对手的一个漏洞,他马上想跳着躲开我。我的进攻让他大为吃惊,事后他告诉我他被我推开了,但他并没有注意到我这边有什么进攻的举动。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但我渐渐开始意识到我在卧室中进行的打坐练习所蕴含的巨大威力。在对某些特定动作进行了几千次慢动作练习和不断改进后,我的身体似乎已本能地发生了变化。在太极里,要想使身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意志力比身体动作更为重要。 这种学习经历和我学象棋有点相似。我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学习技巧、原理与理论上,使之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从表面看,太极和象棋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我的意识中,它们逐渐合二为一了。我开始把自己对象棋的看法以太极理念表现出来,似乎这两种艺术由一种本质的东西连接起来了。每天我都能发现新的相似点,以至于在学习太极时都把它看成是在研究象棋了。有一次在曼菲斯做一场40盘即时象棋展示时,我突然意识到,下棋方式与太极是一致的。我并没有算计如何布置棋局或开局,我只是凭着感觉走,把空余的空间填满,这恰恰就像是在海边或在武术中乘风破浪。一切都充满着狂野的气息!不用下棋却能赢得比赛。 无独有偶,在推手比赛中,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我能一步步分解对手的阵营,发现他的漏洞,这和象棋比赛本质无异。我对于意识、象棋和太极的着迷,对文学与大海、打坐与哲学的热爱,所有这些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完全融人某项活动,挖掘自己思维的潜能。我的成长过程逐渐被定义成了“畅通无阻”。从普通的意识模式出发,我也曾注意到不同生活经历存在的明显关联之处。 在探索这些关联的过程中,我的生活也开始了高强度的学习体验。记得一个暴风雨的下午,我坐在百慕大悬崖上,看着海浪拍打着岩石。我的目光停留在了涌回大海的潮水上,突然间,数周来一直让我苦思不得其解的象棋难题有了答案。还有一次连续8小时完全沉浸于一个棋局的分析中,这时,我对太极有了突破性的理解,并在当天晚上的课上成功验证了这一点。伟大的文学作品可以激励我在象棋学习中取得进步,在纽约马路上的跳身投篮让我对流动性有了更好的理解,并可将此用于太极中。作为自由潜水者,在水下70英尺屏住呼吸可以让我在世界象棋或武术大赛期间缓解压力。训练自己在激烈的体力消耗后能够快速减缓心跳有助于我在耗费心力的象棋比赛期间迅速复元。在经历了数年的迷茫之后,我又重新自由起飞,努力获取大量信息,并完完全全地爱上了学习。 在开始构思这本书之前,能以一种很抽象的方式了解到自己在武术上的成长历程我就很知足了。我总是把自己的经历和“平行学习”、“级别转化”等联系起来。我感觉自己把象棋理解的精髓已转移到了太极练习中去了,但这对我而言,意义并不大。“精髓”实际上能意味着什么?怎么能把意识的东西转化到身体上呢? 2000年11月我赢得首个全国推手赛冠军后,这些问题成了我生活的重中之重。当时我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尤其是亚洲学派更是让我着迷。在古印度、中国、希腊的书中我得到了一些有趣的发现,并能从自己的经历中找到影子:奥义哲学的“精华”,道家的“包容”,新儒家的“原则”,佛教的“非二元性”,柏拉图学派的“理念”对我而言似乎是很古怪、跨越文化的。只要一有新的想法,我就马上会和某位不同意我的结论的教授进行争辩、验证。学术派似乎难以接受抽象的语言:当我在讲“直觉”时,一位哲学教授上下打量着我,并说这个词毫无意义可言。对于精准度的需求迫使我更具体地来思考这些理念。我必须更深入地认识“精华”、“质”、“原则”、“直觉”和“智慧”等概念,以便可以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有机会将其表达出来。 在我努力做到更准确地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我需要不断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并要记住哪些我已融会贯通,哪些已经遗忘。在我的象棋与武术生涯中,学习方法对我的成长至关重要。我有时将其归纳为“以数字摆脱数字”,“以形式摆脱形式”。这一过程的一个基本范例可以通过象棋轻松地展示出来:象棋学习者必须先要专心学习基础知识,然后有望获取高级技能。他会学习残局、中局、开局的种种原则。刚开始他会同时考虑一两个关键性主题,但慢慢地,直觉会学着把更多的原理结合起来,融入自己的潜意识中。最终,这种基础已深深扎根,无须去特意思考,但潜意识里却会这么去做。这个过程会往复循环,并不断吸收深层次的习得。 实力强劲的象棋手很少会谈起基本原理,但这些却是他们精湛技艺的基石。无独有偶,在一场专业演出中,伟大的钢琴家或小提琴家不会考虑单个乐符,而是完美地将其全部演绎出来。事实上,在演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时如果只想着某个C调的话,可能会出状况,因为整个乐感可能就没了。问题在于,如果你想为初学者写一本象棋指导书的话,你就必须把潜意识中的所有东西都给挖掘出来——我在写第一本书《乔希·维茨金的进攻型象棋》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为了给初学者写书,我不得不对自己的象棋知识进行分解,然而多年来,对于那些核心信息我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融合体系。 在分析学习的艺术时也会看到这种状态:各种主题可以被吸收、运用、遗忘。我先是弄明白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象棋世界中高效学习,否则,只要停步不前,排名靠前的对手就会赶超你。接着,我会本能地把这些经验教训运用到武术中去。我会避开初学者会面临的种种陷阱和潜在分歧,但我没有真正考虑过这些,因为这一切,就像象棋原理一样,都已了然于心。 自从决定写这本书,我一直在分析自身,对知识进行分解,积极探索自己的经历。对外界讲述自己的学习经历对我也是一种挑战,即如何让自己的想法更易被接受。只要发现所提到的概念或学习技巧太过抽象,我都会将其逐步分解。渐渐地,我开始发现那些曾默默指导过我的种种原则,一套系统性的学习方法也浮出了水面。 我的象棋生涯开始于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华盛顿广场公园,之后一过就是16年。这段时间里,我参加过美国、罗马尼亚、德国、匈牙利、巴西和印度的国际比赛,经历了各种心痛与狂喜。近年来,我的太极生涯已成了静思与激烈的武术比赛,每天都有进步,同时这也是对学习过程的观察、测试与探索。现在,我已获得了13项太极拳全国推手大赛冠军头衔,在2002年台湾举办的全球大赛中名列第三,2004年台湾举办的中华杯太极拳国际锦标赛中获得了太极拳推手赛的世界冠军。 一切竞争都未熄灭我对胜利的热情,但现在我越来越喜欢学习和训练本身了。参加了这么多年的大型赛事,在压力下表现卓越已成了我的生活方式。坐在电脑前写下这些话与承受压力参赛的感觉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我意识到了这样一点:我所擅长的既不是太极,也不是象棋,而是学习的艺术。本书旨在讲述我的学习方法。 后记 在台湾的那次世界冠军赛上,我几近疯狂,直至两年后的今天,我仍沉浸在这次的经历中。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如此深入地审视我自己,甚至是第一次尝试审视自己。这个过程令人很是兴奋,同时也有点感觉怪异。我重新认识了自我,看到了自己的另外一面,自己从未发觉的另外一面。为了生存,为了取胜,我成了一名角斗士,彻头彻尾,简单纯粹。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角色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呼之欲出;但是,很明显,这些年来我所有的作品已经孕育了他。也许,他的出现已是不可避免。 而我这全新的一面,与我一直熟识的那个乔希,那个曾经害怕黑暗的孩子,那个象棋手,那个狂热于雨水、反复诵读杰克·克鲁亚克作品的年轻人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它是如何与我对佛教以及圣雄甘地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的热情和谐共处的呢?诚然,这些都是我正在努力弄清楚的问题。我是否想要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自我?也许吧。但或许会以另一种形式。自台湾赛事之后,我急切非常,一心想要回到训练中去,摆脱自己已经达到巅峰的想法。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已经重新开始。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前方的路还很长,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这本书的创作耗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在我的小房间里从未想过等待我的会是这样的战斗。在创作中,我的思想逐渐成熟;爱恋从分崩离析,到失而复得,世界冠军头衔从失之交臂,到囊中取物。如果说在我人生的第一个二十九年中,我学到了什么,那就是,我们永远无法预测结局,无论是重要的比赛、冒险,还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只有,出乎意料。不管我们做了多么万全的准备,在生活的真实场景中,我们总是会处于陌生的境地。我们也许会无法冷静,失去理智,感觉似乎整个世界都在针对我们。在这个时候,我们所要做的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要表现得比预想得更好。我认为,关键在于准备好随机应变,准备好在所能想象的高压下发挥出创造力。 读者朋友们,我非常希望你们在读过这本书后,可以得到启发,甚至会得到触动,从而能够根据各自的天赋与特长,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我写作此书的目的。我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理念曾经使我受益匪浅,我很希望它们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和方向。不过,无论成功或是幸福,都是没有统一的窍门可言的。如果我的方法言之有理,那么就请接受它,琢磨它,并加之自己的见解。忘记我的那些数字。真正的掌握需要通过自己发现一些最能够引起共鸣的信息,并将其彻底地融合进来,直至成为一体,这样我们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它。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都记得乔希·维茨金在《王者之旅》中的形象。他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小孩,《学习的艺术》一书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通过这些独特的经历。维茨金形成了一个新颖且重要的视角。从象棋到太极,维茨金为我们提供了不断改进自我的各种工具。 ——巴尔的摩金莺,2007年棒球名人堂 这完全是维茨金对“精通”一词的深刻理解。这趟旅行物超所值。 ——吉姆·罗尔,运动及潜能发展研究所CEO,《全神贯注的力量》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