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作品,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来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因此它饱含着生活经验,闪烁着智慧光芒,具有强烈的首先观念,充满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通过故事来说明某种人生态度或哲理,让人获得教益,让人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并不断增长智慧和才干,从而变得更加机智和幽默。本书收录了119个精彩的寓言故事,其中包括愚公移山、造父学驾车、杞人忧天、丢斧疑邻、薛谭学歌、知音、等著名的寓言故事。一个个精彩小故事,情节曲折,内容生动,在嬉笑怒骂中娓娓道出一则则真理。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中国古代寓言的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国家的治理、世态百象、为人处事、修身养性、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等许多方面,这些内容包含着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寓言中的智慧,给人一生带来无穷的启迪。寓言充满智慧,但它从不板着面孔说教。它的篇幅短小,所讲的故事简单而含义丰富,语言深入浅出,幽默有趣,读起来让人轻松愉快。读者在笑声中记住了寓言蕴藏的哲理,得到某种劝谕或告诫。因此,人们普遍地喜欢寓言。许多父母用寓言作为子女的启蒙读物;从小学到中学不少优秀寓言也作为学生的必读作品。听过或读过寓言的人,会从中汲取到许多智慧,懂得更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愚公移山
很久很久以前,北方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太行山很高很高,有人说高过了万丈;王屋山也很高很高,高过了万丈。两座大山肩并肩紧挨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一下绵延出去700余里,好巍峨呀!
站在远处望去,日头从山顶落下去,白云从峰尖飘过来。
白云生处有人家,愚公和他的子孙们就生活在这里。这一年,愚公已是九十岁高龄了。他头发白了,胡子白了,连眉毛也白了。他是个开朗和善的老头,胡须中长满了故事,绕膝的小孙子、小孙女最爱依在身边听他讲前朝往事。只要爷爷眉毛一抖,就会让他们的笑声响彻山岭峰峦。
这一天,爷爷的眉毛不抖了,皱在一起,拧成个疙瘩。孙子们问他有什么心思,爷爷指指门前高耸的两座大山对他们说:
“山这么高,路这么险,来来去去一点也不方便。爷爷攀上爬下,苦累了一辈子,难道让你们也过这种日子吗?”
孙子们的眉毛也拧在一起了,都在动脑筋,想办法,思来想去,忽然有一个开了口:
“那就把山搬走吧!”
愚公笑了,拧起的眉毛舒展开了,笑着说:“好孩子,爷爷正是这个心思!”
当天晚上,一家人坐在窑洞前听愚公说明了移山的打算。大家在山里攀高爬低,苦累极了,听到移山没有不同意的,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惟有一位老婆婆有点犹豫,她是愚公的老伴,已经发谢齿脱,说话也走风漏气了。她说:
“老头子,你这么大的岁数了,能有多大力气?我看挖掉门前那个馒头大的小山头也不容易,怎么搬得走太行山和王屋山呢?再说,挖下来那么多石块泥土,往哪里放呢?”
愚公笑着还没回答,大家七嘴八舌开了口。
这个说:“人多力量大,我们大伙一起干。”
那个说:“渤海大着呢,把石头泥土填到那里去!”
孙子们也嚷着:“干吧,干吧,我们也添一份力气!”
老婆婆见儿孙们劲头这么足,放心了,不再说什么,事情就这样定了。
第二天清晨,太阳还没有出来,愚公一家就干了个热火朝天。钁头丁当,簸箕嚓嚓,挖的挖,铲的铲,担的担,孩子们挖不动,铲不起,就用手搬起石头往簸箕里装。一边干,一边说说笑笑,工地上好不红火热闹!
工地上的红火热闹惊动了邻人,听说挖山修路,都说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一个个赶来了,干开了。有个名叫京城的人年前去世了,老婆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日子,听说了,也过来干活。她后头那个刚刚长出嫩牙的小宝宝,也一摇一晃捡石块。大家被他逗乐了,劲头更大,工地上更红火热闹了!
工地上的红火热闹惊动了远处的人,黄河岸边有个老头名叫智叟,听说有人带着家人移山,把头摇得拨浪鼓一般,不信。这一天,他起个大早上路了,要去实地看个究竟。到了地方一看,还真是这样,他大吃一惊,瞪大眼睛在忙碌的人群中找到了愚公,鄙夷地说:
“嘻嘻,你怎么能干这样的傻事呢?像你我这一把年纪的人,拔1根山上的茅草都很吃力,怎么能搬走山呢?快罢手吧!”
愚公听了智叟的话,长长叹口气,指着工地上搬石头的孤儿寡母说:“你这个人真不明事理,还不如这寡妇和幼子。要知道,我虽然干不了重活儿,可我有儿子呀!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是不会再长高了,为什么挖不掉呢!”
听听愚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看大家埋头苦干的样子,智叟不敢再说什么,低下头,悄悄溜走了。
愚公说这番话的时候,不光是智叟听见了,还有个听到的——山神。山神是主管这太行山和王屋山的神仙,他来无踪,去无影,在青松下枕石睡觉,在溪流边饮水食果。睡醒了,听枝头莺叫;吃饱了,看碧空燕舞。不料,愚公带着人们竞挖开了山。原以为,干不了几天,累了,苦了,他们就停手不干了,也损坏不了大山的几根汗毛。听了愚公的一番话,他吃惊不小,看来这些人还真要干到底,那不把他的家园给毁了?
这么一想,山神不敢悠闲了,腾空而起,驾着云絮,乘着长风,跑回天宫,慌忙报告给天帝,请他老人家治罪。天帝从宫中探头往下一看,可不,愚公和子孙邻人挖得热汗直流,却毫不松劲。他不但没有责怪愚公,反而大受感动,非常敬佩人们的雄心和毅力。他对天宫的神仙说:
“你们要是有人们的这股劲,天下地上的事情都好办了!”
各路神仙不敢吱声,都有点脸红。天帝接下说:“夸娥氏,你那两个儿子力大无比,就让他们辛苦一趟,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挪个地方吧!”
天帝下了命令,哪个敢不听!两个大力神翻着跟头来到人间,正要背山,都停住了。山上的人们正干得欢,这么去背,不把他们也背走了吗?他们商定待晚上人们睡了再动手。
愚公带领众人劳累了数日,山已削去了一块。看着山一点点矮了下去,人们无不欣喜。这日夜晚,大家早早休息了,因为明天还要继续大干。公鸡的叫声唤醒了人们,大家纷纷下炕,出门,抄起农具向工地奔去。抬头一看都傻了眼,哪里还有山呢?家门前成了平坦坦的原野,一望无际看不到边。此时,一轮红艳艳的太阳正从遥远的天边冒了出来,好宽广呀!
众人兴奋地呼喊起来,高喊着朝太阳跑去。P1-4
编者的话:
《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片断。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非常有限,生存艰难,不要说山路的险峻阻塞,就是风雨雷电也常常危及人们的生命。这个寓言正好表达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因此流传十分广泛。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早已今非昔比了,人类需要的不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但是,寓言传导给我们的雄心壮志,坚韧毅力,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
时光好快,薛屹峰先生打来电话约我撰写《中国寓言》是在初夏,而今,当我搁笔校改书稿的时候,中秋节的一轮明月已经高挂长空了。在这万家合欢的节日,我直起腰,离开案几,舒展着困倦的身肢。
这些日子可真够辛忙的了。
自接电话起,我丝毫不敢松懈。首先将中国寓言进行了一次统览梳理,并初步筛选了要写的篇目;继而,通读原著加深对寓言故事的全面理解,同时基本确定人选的内容;接下来便是伏案劳作,涉笔成文了。可以看出我将不少的精力放在对寓言的再学习、再理解上了,自然也就再次用这传统国粹升华了自己。
平心而论,要重新撰写《中国寓言》,我是有一定思想压力的。我知道寓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如果将传统文化比做一条龙,那么,这些珍珠般闪亮的寓言故事就是龙的眼睛。要我重新建构寓言,岂不是要着意刻画这点睛之笔?因而,我必须投入全部身心来做,即使用尽力气,恐怕仍然难以尽如人意,哪里敢有一丝一毫地懈怠!
今天,我终于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如果说我尚有一丝欣慰的话,那是因为我用细节鲜活和丰满了古老的寓言,使之更有可信度,更有文学味,更有可读性。就说大家都熟悉的《杞人忧天》吧,原作开篇即写杞人忧虑天会塌下来,那么,为什么别人不忧虑,杞人要忧虑呢?显然原来的文章无法说清其中的原因。这次重构,我将这位杞人从孩童写起,让他的心灵世界充满了新奇和疑问,即使长大了也喜欢睹物深思。他听说了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便去寻找这位令他敬重的先祖,四处找不见时,他便以为这位巨人不再支撑天地,那天岂不是快要塌下来了?于是,便忧心忡忡,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了。不知这样联想是否合理?我却想用这联想使原作更为合理。
再说《丢斧疑邻》吧,原作很是笼统,自己丢了斧子,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了,因而看人家走路、脸色及说话都像是偷斧子的人。该文作为《列子·说符》中的一个事例,简练地说明了世理,恰到好处。然而,抽拔出来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粗略叙述就有点难以自圆其说了。我在撰写时将之放到了打柴和放牛的活动背景中去。让丢斧子的人打柴,让怀疑对象放牛,并让他们相遇后一起游泳。分别时牛生为柴生扶柴捆,这就为柴生怀疑牛生留下了一定余地。我想以此使寓言自圆其说,不知是否能圆了这个梦?
刻下,《中国寓言》就要印刷面世了,在此真诚感谢薛屹峰先生对我的信赖和成书中付出的辛劳。这本书我付出了很大心力,但仍然会有不足之处,我诚恳希望读者看后批评指正,以期再版时修正提高。
2006年中秋于尘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