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刘扬体细解经典中的爱情
分类
作者 刘扬体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经典作品对爱情的深情吟唱,无一不是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在表达和诠释爱情何以如此多姿多彩、何以如此美好的真谛,因而能以其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引起历代的读者共鸣。

“经典中的爱情”所要讲述的,不仅仅是古代某些伟大诗人、伟大作家和他的传世作品,更是这些作品所承载着的民族优秀文化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代表着我们民族高贵典雅的气质,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美丽心灵。亲近它,了解它,可以更加深切地察知华夏文明土壤的肥沃,从中看出民族文化精神的流向。用普及的方式讲解这些作品,让更多的人阅读它,欣赏它,目的不是让人们让后看,而是深信大家能从中获得精神滋养,并能因此更好地了解现实中的自己在情感生活中所处的精神地位。

内容推荐

最早的情歌《关雎》所传递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陌上桑》中罗敷巧喻嬉骂的翩然风流, 亡国之君李煜痛定思痛的《乌夜啼》和《相见欢》,李清照《声声慢》十四叠字的深沉忧怨,《牡丹亭》的杜丽娘梦中得偶穿越生死门,《红楼梦》里贾宝玉“千芳”“万艳”丛中对林黛玉情有独钟……这些经典情节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它们千百年来在亿万读者心目中的光彩,随着刘扬体先生的讲解,愈见分明。

本书是刘扬体先生在CCTV《百家讲坛》中“经典中的爱情”讲座的文字集结。自《诗经》到《红楼梦》,刘扬体先生从数千年的中华文学的传世经典之作中评选出“爱情之最”,展现一段段最为人们感动至深的情爱场景。全书以“情”贯穿,以“爱”说解,诗词歌赋、杂剧小说,都以此为线索,中国文学史被重新编排,堪称经典文学中的“中国情史”。由此使经典文学走下圣坛、深入广大读者心扉,让情感浮躁与错讹丛生的现代社会得以领略古典爱情的纯洁、纯真、纯美与纯粹。

目录

前言

引言 什么是文学经典

第一讲 最让人动心的爱(上)

第二讲 最让人动心的爱(下)

第三讲 最让人震撼的爱

第四讲 最苦涩的爱(上)

第五讲 最苦涩的爱(下)

第六讲 最忐忑的爱

第七讲 最沉痛的爱

第八讲 最富想象力的爱

第九讲 最应受谴责的“爱”

第十讲 最优美的爱

结束语

后记

注释

试读章节

下面,谈谈《陌上桑》。

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乐府古辞,它最早在《宋书·乐志》里题为《艳歌罗敷行》,《玉台新咏》题作《日出东南隅行》。

第一章: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是许多中学生和成年读者都能背诵的诗。历代学者都很推崇这一章。它不正面描绘罗敷的美,既不像《野有蔓草》那样着意点睛,又不像《卫风·硕人》那样,尽情刻画她的体态笑貌和神情,而是别出心裁,用“烘云托月”的映衬手法,来形容罗敷多么迷人。那些看见罗敷的人,无分老少,都会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不论是路过此地的行商走贩,或是正在田里忙活的农人,都会停下犁头锄头,放下箩筐扁担,久久站立在田间地头,争相欣赏罗敷的美,因而把应做的事耽误了,回家也晚了,两口子往往为此发生争吵。这种写法,动静相间:不同年龄的人欣赏罗敷的美,有不同的动作,年长一点的,放下担子来,用手捋着自个儿的胡须,怡然自得;年轻的为了看得更清楚,急忙脱下帽子,露出了束发的纱巾。既有神情活现的动态,又有立体感很强的剪影,扑面而来的,则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艺术上看,这种写法还有一个很好的效果:在不经意间就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活泼的喜剧气氛,而罗敷形象如何光彩照人,就自然而然让读者在想象中去完成了。

爱美之心,自古皆然。文学上这样来写美表现美,与今天所谓的“性骚扰”,完全是两回事,不能扯在一起。诗歌中所写的美,是艺术创造的美,是有意引导读者凭借想象,经过心灵“再创造”,产生出来的一种美,这是经过艺术提纯的美,是让人在欣赏中可以提升审美情趣的美。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给后来文学的影响,广泛而又深刻。要写一个人外貌的美或丑,通过其他人的眼睛,其他人的评价,这是一种;更值得注意的,是由写外貌和体态,发展到写入的性格,也采取侧面烘托的办法,而这种烘托,既可以由他人的听觉、视觉来完成,也可由被描写对象自身的声音、举止、动作、神情、爱好,或某一生活细节来完成。到曹雪芹写《红楼梦》时,他笔下某些人物的出场,就不单是采用某一种手法,而是多种手法交错运用。比如,历来的学者都很称赞《红楼梦》第三回写凤姐的出场:“人未到声先到”,不仅从声音写起,还同时写林黛玉眼里的凤姐,丫头媳妇们“敛声屏气”神态里映现的凤姐,还有,从贾母又嗔又喜的神情里,和一锤定音的权威评价里突显出来的凤姐。不仅如此,营雪芹接着还写凤姐如何细细打量黛玉,笑容满面称赞她长得如何标致,一转眼,又为黛玉母亲的去世而落泪拭泪,再一转脸,又转悲为喜,连声责备自己不该引起贾母伤心,再一转身,又忙拉着黛玉的手,问她上过学没有,想吃什么,想玩什么,“只管告诉我”,紧接着,又回头吩咐下人给林姑娘搬运东西,打扫屋子……真是一连串令人目不暇接的形象体态、表情动作、声气口吻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凤辣子”的个性气质,随机应变、八面玲珑的处事能力,便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好,话说回来。我想着重讲的,不是《陌上桑》的第一章,而是想提醒大家,要同时注意它的第二、第三章。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躇。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第二章,从路的南边来了一位“使君”,这是东汉人对地方长官太守、刺史的称呼,按照汉代的制度,太守出行乘坐的是驷马所驾的车辆,这里说五马,是形容这个太守不寻常,他是太守中薪俸最高的,车的右边可以加一骖马,坐一跟随陪乘的人。这位色迷太守见到罗敷,他的马车就停下来了,他不像别人只欣赏美,他是一下子看上了就想独自占有,所以,马上就派他的随员去传问,这是谁家的漂亮姑娘啊?一问一答之后,这位使君发话了——“谢罗敷”的谢字,是告诉的意思,让手下人问罗敷,愿不愿意跟他走,上他的“宝马”车?罗敷回答得很干脆:你怎么说出这么愚不可及、不明事理的话来,你不是明明知道(你派来的人不是打听清楚了吗),你有你的妻子,我有我的丈夫!这一章,两层意思:太守想霸占罗敷,罗敷严词拒绝。短短几句一问一答的描写,就为我们刻画出了古代一位十分美丽聪慧,而又对自己的爱情非常坚贞,不容他人侵犯,不为权势及财富所动的女性形象。

P39-41

序言

2005年3月,CCTV-10频道《百家讲坛》栏目组,邀我录制节目。最初讲题是,有关电视剧如何改编古典文学名著的问题。鉴于一个时期以来,电视剧改编“经典名著”太随意,对名著的理解比较紊乱,所以,进入正题前,我先讲了一个“开场白”:什么是文学经典?栏目组编辑听后认为好,与我商议是否就讲文学方面的问题,因为谈电视剧如何改编,难免会较多涉及专业知识和术语,不一定适合电视讲坛所面对的观众。他们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讲题:“经典中的爱情”。

我很乐意讲这个问题。

爱情的确是个值得谈论的话题。它意义极大,不单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虽然,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对爱情所下的定义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且无通行天下的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爱与生命同在,与人性同在,与希望同在。爱就是产生爱、感受爱的一种能力,爱就是审美,美他人也美自己。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审美活动是对生命的讴歌,是人类走向完善的阶梯。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不能失去爱,失去生命的美,失去生命的意义,失去对永恒的联系,失去了,社会将瓦解,人类将成为精神侏儒,人将不成其为人。这绝非危言耸听。从这方面看,泰戈尔说“爱,本是包围我们一切事物的终极意义。爱不仅是感情,并且是真理”,这话无疑是对的,值得我们记取。

经典名著中所表现的爱情,当然不是从爱的意义出发,更不是讲述爱的哲理,而是用个人的目光写真挚的情感、切身的体验、独特的感受,这符合爱情的本性。爱情千姿百态,最不愿最不能接受任何模式的规范。经典作品对爱情的深情吟唱,无一不是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在表达和诠释爱情何以如此多姿多彩、何以如此美好的真谛,因而能以其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引起历代读者共鸣。

在全球化浪潮中,当西方话语优势不断冲击着民族文化,社会上的泛娱乐信息势如潮涌,数字化以虚拟方式大大突破现实生存局限的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效应的时候,通过电视,讲讲经典名著,讲讲人文操守,与广大观众就这个话题进行交流,在我看来,并非不识时务,倒是正当其时。

因为,我相信有良知的观众,并不愿意听任诋毁生存意义、否认精神美感价值和真挚爱情存在的言论畅行无阻,并不愿意看到某些年轻朋友生命意识萎靡和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经典中的爱情”所要讲述的,不仅仅是古代某些伟大诗人、伟大作家和他们的传世作品,更是这些作品所承载着的民族优秀文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代表着我们民族高贵典雅的气质,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美丽心灵。亲近它,了解它,可以更加深切地察知华夏文明土壤的肥沃,从中看出民族文化精神的流向。用普及的方式讲解这些作品,让更多的人阅读它,欣赏它,目的不是让人们向后看,而是深信大家能从中获得精神滋养,并能因此更好地了解现实中的自己在情感生活中所处的精神地位。

令人欣慰的是,2005年11月,CCTV-10频道《百家讲坛》播出“经典中的爱情”后,获得的反馈表明,热爱经典文学名著的观众出乎意料的多,他们欢迎有这样的讲课。这次出书,为了扬电视讲课之长,弥补它的不足,一方面仍然采取讲课的方式,尽可能保持讲话的口吻,并照顾到原来讲课的内容和结构,一方面将该弥补的地方,做了相应的弥补和修正,同时还扩充了不少内容。

出版社编辑对我讲,他们出版这本书,不单纯为市场,主要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优秀精神食粮。为了帮助大家读懂经典作品,使本书做到通俗性与学术性尽可能兼顾,有许多应该讲解和诠释的知识,在电视讲座中不可能讲到、本书正文也无须直接讲述的,便都放在每讲之后的注释里。希望这些注释,能对不满足于泛泛阅读的读者有所帮助。

全书十讲,《诗经》起,《红楼梦》止。所讲传世之作,计约诗词五十篇,长短篇小说、戏剧作品约二十部。所选及所列篇目,未必悉当,所议所析,定非尽善尽妥。好在古人早就有“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我能借此机会,把个人点滴心得讲(写)出来,与读者交流,实在是一件幸事。多年来,我始终未放弃对这些名著的阅读和思考,虽然说不上有多么深入的研究,但我可以坦诚告诉读者的是,我对所讲诗篇和小说的评析,及对某些词义的诠释译绎,都曾再三斟酌,力求讲出自己的见解,避免人云亦云。细心阅读的朋友,不难看出此中的端倪。

但愿此书确能帮助读者理解我国的经典名著,增强对它们的热爱。

刘扬体

2006年8月2日

于北京美丽西园阅海斋

后记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从春至夏,书终于写成了。

写完之后,回头想想,当初在仅有讲课提纲的情况下,就答应CCTV-10频道《百家讲坛》栏目组的邀请,实在是太孟浪了。有的教授在电视台讲过以后,即可将其所用的书稿稍加整理交付出版社出书,而我却不能。仅仅一份讲课录音稿,与书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故而,这本卑之无甚高论的书,足足花了半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经典之作,绝非本书所能囊括。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此种作品本应选入,未能进入的原因,只在于本人对少数民族文学太不熟悉,不敢强不知以为知,任意添加点评。留下这一遗憾,敬请读者谅解。

按照本书体例,外国文学作品一般都不列入。唯在“最让人动心的爱”中,却讲了《茶花女》、《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上世纪初叶,对我国文学青年影响极大的三部作品,谈到应当如何看待生死恋作品的巨大影响,势必不能不讲到它们。此点,想来读者定能理解。

再有,本书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对爱情的不同属性大致做了一些划分,目的只是为了便于讲解,而不是要给各种爱情下一定论。世上最不能整齐划一的,就是爱情,就以纯真之爱而言,虽说它是一切真爱的基础,但却不是爱的所有方程式的总名。我在本书第二讲中说过这样的话,“它不能代替别的爱情方程,尤其在爱的变化多端的表现形式与具体而微的复杂内容面前,单用纯真与否来解释,那就显得很不够了。我们不能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同样,我们也不应否认,能够让人震撼、让人倾心、令人心碎或令人无限向往的爱情,大多闪耀着纯真的身影。”以此例它,对本书所作的爱情属性的分类,大可不必过于拘泥。各种爱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凡是能坚持美好的信念,敢与自身的不足宣战,能够战胜困厄,蔑视利诱威吓,共同创造幸福,不让真爱失态变色的,都值得钦敬。

本书能够出版,与《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编导马琳、薛海林、张长虹,总导演高虹,及本书责任编辑寒山、孙涵、宋强等人付出的辛劳分不开,谨向他们表示深切的感谢。

祈望读者指正。

刘扬体

2006年10月5日

于北京美丽西园阅海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