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与壁虎一起纳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龚静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上海与壁虎一起纳凉》是“上海书系”之一,它是颇具知名度的才女作家龚静的最新力作。该书写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生活。本书分为三大版块共58篇。即:“从五角场走到南京路”——相关的人事情感,主要表达了1980年代的一些生活和审美记忆。“修棕绷,磨剪刀喽”——偏向当时的生活风情。“绣花的确良”——偏向于从个人体验出发的彼时彼刻的生活细节,审美,感受,在生活的感受中内心的成长,和现在视角下的某些观照。

内容推荐

这是缠绕了个人生命和时代“共约”记忆的文字。在清丽隽永、精妙细致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20世纪70-80年代的生活状态。扑面而来,从参加“食堂舞会”“音乐茶座”到去“新光”看电影,“朵云轩”徜徉书画,人心里时刻洋溢着“从五角场走到南京路”的那种激情,学习、感受、观察,以及飘散的思绪,成了生活的基本所有。

目录

代自序

 想看一看一个人在岁月里的痕迹

从五角场走到南京路

 20世纪80年代秋天的一个周末

 从五角场走到南京路

 朵云

 新光

 掼奶油

 集体宿舍

 食堂舞会

 音乐茶座

 月历

 轻的音乐

 点点歌

 其实不是浪漫的事

 啊,山口百惠

 小花

 麦克

 抽屉里的戏单

 那些书的撩拨

 这个男人

 还是叫他许文强

 昨日再来

修棕绷,磨剪刀喽

 城镇

 修棕绷,磨剪刀喽

 与壁虎一起纳凉

 草头塌饼

 老虎灶

 烫头发

 汏浴去

 台风来的时候

 八宝鸭的滋味

 年夜瓜子香

 凭票供应

 周师傅

 卖鱼阿姨

 阿芳姆妈

 裁缝们

 淮海坊

 阮伯伯

 亭子间好婆

 细眉毛瓜子脸的王阿婆

绣花的确凉

 “红灯”照亮“夹皮沟”

 朗而诵之

 练好铁脚板,打击“帝修反”

 司令台

 X光片灯罩

 百衲

 吃糠团

 向雷锋叔叔学习

 楼梯口的绣花“沙龙”

 绣花的确凉衬衫

 糖纸头

 腌制夏天

 储存冬天

 轧粉

 老布

 做好的煤饼晒在太阳里

 做伴娘

 野地

 三八线·小纸条

后记

试读章节

  “南东”远在外滩,到底无法常去,学校大门左侧的“复旦书亭”就成了流连之地。拎回不少书,莱辛《拉奥孔》,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的《诗学·诗艺》,和《歌德谈话录》,这是一套“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之多种,尼采,叔本华,黑格尔,苏珊·朗格,歌德的,萨特的,加缪的,其时翻译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的许多书籍基本是见一本买一本,自然还有许多文学名著,也搜了一些;中国先贤时哲的著作是不必待言的。穷学生囊中羞涩,其时也无勤工俭学之路,最直接的方法是胃口给脑袋让路。一天,书亭现身久慕的《庄子今注今译》,硬面精装,竖排,9lO页,7元3角。拿起,放下,几乎大半个月的伙食呢,最后还是“逍遥游”所向披靡,哪怕口袋空空如也。天空的高远真是生活里的一切。生活日常的琐碎似乎就是为了衬托飞翔的境界的。

青春的时候总是比较形而上的。

一摞一摞书从图书馆借来,除去上课,其余皆自觉做书蠹,下了晚自修,还要偷偷拧亮帐子里的小台灯。熄了灯,也拦不住,秉烛夜读似乎更添雅兴,不过七人同舍再是轻手轻脚也难免不对他人形成干扰——再一次论证了“一间自己的屋子”的重要性。

其时,有几本书得细说端详。1982年11月,于复旦书亭得《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版,李泽厚著。正是当红学者,手头另购有他的《中国美学史》。说起来《美学历程》不过是一本自远古图腾始至明清间中国文化艺术的简述历史,但李泽厚写得聪明写得流光溢彩、文采斐然,他将哲学、艺术、文学等等融为了一炉,语言激情飞扬,毫无方巾气,学理文采兼长,配的虽是黑白图片,印刷也不如当下精美,但不妨碍酣畅淋漓之阅读感受的获得。几乎人人传读,也雅正也易懂,倒也未见多少炒作术,畅销得很自然得体。

如今看来,《美的历程》只是一次美的巡礼罢了,有点五千年文明普及版的意思,类似文章,现今累累。李泽厚可谓写逢其时。激动抒情的年代过去了,再看“历程”,好比温暖的回忆,象征意义大于阅读行为。但我从来不因为它的欠深邃而否定它,常常感谢它对一个年轻心灵的启悟,那种飞扬的激情,徜徉文化艺术获得的欢乐,是一个人生命的重要底色。

于是,自然的,将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落实为生活之组成部分。一直把这本书看成是自己每天离不开的那盏茶,热读的时刻虽已远去,书页软旧了,绵绵的,正如心头不绝的牵绕。也是1982年所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初版。老黄底子的封面两条宝蓝线条分割,雕塑、竖琴、飞天、文房四宝图样占据左半部,右部惟“美学散步”和“宗白华著”的大小仿宋体,封面设计老实简洁,一种无须过分装饰的朴素和坦然。

从大脑皮层中回访初读滋味,感觉差可比拟初恋,但更妙,因为没有苦涩,只有回味。是从这次散步中,初步体悟了“文艺的空灵和充实”,了解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触摸到了“《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以及关于园林的飞动之美、中西绘画的不同空间表达、罗丹雕刻、艺术表现的虚与实,等等,可以说《美学散步》涵泳了一个个体生命的艺术感受,观照和感悟,以及体验。更让人喜欢的是它通体散发的一种气息。写过《流云小诗》的宗白华,在学术研究中依然洋溢着诗人纯美浓郁的人生情怀,以一种优美的散文笔调讨论美学,学术美文皆备,恰如司空图所云“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气象真的万千起来,虽然肉身挪移在有限的空间,内心却似乎渐然阔大。泰戈尔的“飞鸟”和屈子的“离骚”、“间天”,可以渡了灵魂缥缈于蓝天之上。“逍遥游”的“无待”开启智慧之门,《等待戈多》、《存在与虚无》等“现代派”,让一个人溢出许多并非全部了然但似乎沉重起来了的思绪,同时却又充满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式的壮怀,简·爱的内心激情,唐诗的清新空灵,易安居士的“载不动,许多愁”,从徘徊“雨巷”,“再别康桥”踏人《野草》,看到“颓败线的颤动”。这时候的读书其实比较囫囵吞枣,哪怕当时划了红杠杠,还凝眉思考一番,终究粗线条,好比倘徉山水,叹赏、惊奇,看到的只是轮廓大概;好比初恋,容易忽略细节,不过整体的大量的阅读,仿佛“空翠湿人衣”,不知不觉间山气水韵起来。

行走在复旦蓊郁的香樟树下,心里常常响起错落的声音,呐喊或者低吟,邈远或者切近。正是这些声音涌动着一个人的生长。

这个男人

这个男人不能不说一说,虽然跟我们这里任何一个女人的生活都没什么贴肤的关系,但在20多年前,这个男人是很多女人的偶像,另一半的想像和选择标准,无论豆蔻华年,还是佳人当龄,看了他,身在一众男人中间的女人要寻找男子汉。幸好,后来的审美标准变了,偶像自然也不能当饭吃,天天的柴米油盐终要凑合着过,女人们也不寻男子汉了,就把这一颗曾经沸腾的心收了起来,否则这个男人肩膀再厚实,又如何当得起一个时代的女性情深,还是异国他乡的。

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人都知道的,这个男人叫高仓健,日本人,演员。20多年前一部《追捕》红遍华夏。啦啦啦……高仓健的警察杜丘和中野良子的真由美,事件水落石出后,两人策马奔远方,杜丘的冷峻和真由美的长发留给银幕前一地感叹。于是,高大寡言,有着刀削般的脸庞、沉思尖锐的眼神,难得一笑的,竖着米色风衣领子的高仓健,让女人们为之一振,使当时的中国男演员落下“奶油小生”的笑柄,以至于纷纷留起胡子,冷起眼神,要扮“酷”男人。其实,想来也不必如此,各人有各人的天命,男人不是只有一种模样,要说扮总是勉为其难,岁月历练终究会锻造一个男人出来。但置身其中,实在泾渭太分明,由不得让人心意彷徨起来。(P62-65)

序言

想看一看 一个人在岁月里的痕迹

还在2000年,离开住了十年的淮海坊,搬到市郊,那时候阳台前还是一片田野,春天油菜花开,秋天稻谷等待收割,空气里常常飘着青草的味道,让人觉得离繁闹的城市生活很远,其实,出了小区,走不多远就是车流不息的国道了。这样的安静下,过往生活的种种突然就获得了一种记忆和追溯的时空性。

先是写了关于淮海坊的一点文字,在文字的叙述中仿佛启动了回忆的程序,过去生活的时光在尘埃里飞舞,聚散离合,似乎要抟成一个岁月的形象,那是一个人和岁月交融的痕迹。突然就有了回望的冲动,想看一看怎样的时光留在了身上,而一个人又是如何点滴走过时光的幕帘,然后,沉淀下来,时间、空间、生命的能量互相成就了彼此。

作为一个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20世纪70-80年代正是生命成长的重要时期,少年、青年,生命中吸收能力最强的时期莫过于此,感知、审美、思考的视角也于此得到生长和涵泳。少时很多不注意的事物、细节,现在成了“有意味的形式”,恰是一潭生命成长的源泉,仿佛应了那句话“原来这样啊”!而20世纪80年代,“重放的鲜花”的时代,国门渐次打开,物质的、精神的,各个层面的事物纷至沓来,好比各种能量得到综合的瞬间的激发,正是20多岁的身心自然撞击激烈。当尘埃落定,再回首,环境的、人的、情感的、生活方式的,所有种种变化和曾经的痕迹,都仿佛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自然拥有了别样的情怀和意义。

于是,从2001年开始陆续写作相关主题的系列文章。自童年至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上海的市郊嘉定,嘉定是个历史久远的江南古城,文化教化渊源深长,如今城市化程度颇高,但在我少年时代,嘉定的中心嘉定镇依然一派江南古城的格局,城墙虽拆,痕迹犹然,出了镇没多久,即可见农田桑陌,石板街台硌路不是怀旧的场景,而是日常生活,明代园林秋霞圃宁静恬然,古城的人大多朴素实在,纠纷自然是有的,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不到忍无可忍,至少还是面上和气着。一方这样的水土,给予了差別于弄堂生活的别样体验。当然终究是一样城市时空,自然也是有许多的殊途同归。感觉在市区和乡村之间,少时成长的这样的城镇生活,是有其特殊风格的,也影响了其间生活着的人。本书中“修棕绷,磨剪刀喽”和“绣花的确凉”中的部分篇目即涉及这一部分。那是缠绕了个人生命和时代“共约”记忆的文字。

念大学的80年代初中期,其实依然承传着70年代生活的余绪,但时代的变化渐渐浓郁起来,虽然身处校园——那时候尚未“破墙开店”,手展文学名著、哲学美学译著——本身就是变化带来的学术思想潮流,环境、人心在似乎的平静下在在波澜起伏,对于年轻的学子来说,书里书外,一起扑面而来,从参加“食堂舞会”“音乐茶座”到去“新光”看电影,“朵云”轩徜徉书画,人心里时刻洋溢着“从五角场走到南京路”的那种激情,学习、感受、观察,以及飘散的思绪,成了生活的基本所有。当然,终于要走出校园,渐渐地落实到具体的生活。“80年代秋天的一个周末”不过是其间一个缩影。

书中第一部分“从五角场走到南京路”主要表达了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生活糅合成现在的我们。

所以,写作时怀着素净和感念的心情,希望以朴素的语言在情境的追忆和今天的省思中找到结合点,毕竟以今天的视角回望过去,焦距无法与过去重叠,而且岁月苍茫,不单单是提供感叹,而且给予生命的成长一个或可寻找的过程。

从2000年到今天,7年过去了,其间当然也在进行其他主题的写作,还去了一年异国教学,身体的小疾微患也时常侵扰身心,但这个主题一直是笔下文字的聚焦,现在把它其中的大部分呈现出来,虽然依然是那么地不完美,那么地留下遗憾,但是它同样也呈现了这几年来一个人的痕迹吧。

我相信,我的许多同代人在忙碌的间歇,在某种特定的时刻,也常常在回望着自己过往的痕迹。那里有集体的记忆和个体生命的各自生动体验,有青春和成长的伤痛欢乐,滋味不一,所有的一切都融化为追忆的从容。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的诗句好比我们在时代记忆里的相遇。

2007年3月19日于静水斋

后记

其实,想说的话在自序里也都说了,到了要为书稿划个句号的时候了,心里却不舍起来,因为觉得还有很多文字可以去完成,不过,终有暂时告一段落的时候吧,只是想念的情感还在继续着。

本书中的一些文章曾在《青年报》“海派作家”版、《文汇报》“笔会”版、《新民晚报》“夜光杯”版和《上海文学》、《雨花》等报纸杂志发表过,藉此本书出版之际,感谢这些报刊编辑给我的支持和鼓励。

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编辑朱志凌先生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所给予的中肯的建议,和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努力。

还应该感谢“九九读书网”作家陈村主持的“小众菜园”论坛,曾经在那里贴过一些本书中的文章,得到“菜农”们的鼓励。说起“小众菜园”,要感谢我的朋友孔明珠(我们都亲切地称呼她明珠姐姐),是她的介绍,才知道了这个论坛,并且也成为“菜农”。虽然,并不常常在论坛发言,但正是在“小众菜园”里,以文会友,结识了同为“菜农”的“秋水DIDI”,即朱志凌先生,从而才有了这样一本书的书缘。

也感谢读者与我一起回忆过去的那些时光。

2007年3月25日于静水斋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散文界也可以追星,那我就做龚静的“粉”(fan)吧。本地妹妹的本色,大学教授的儒雅,剪裁得服服帖帖,一点部不“打相打”(打架)。读她的这些文字,就像吃好婆做的草头塌饼,去新光电影院看山口百惠,修棕绷声里听邓丽君,悦耳、爽口,养眼,无须刻意怀旧,昨日巳然再来。(记得要用糖纸头做书签噢!)

——邵毅平(教授)

精美雅致、收放自如的文笔,对天地万象、人生百态独到细腻的体察,超凡脱俗的情趣,从容自若的节奏,使龚静的散文禀有了一种醇厚的审美氤氳。

——王宏图(作家、评论家)

读龚静的文章,不仅仅看到了她用文字描画出的世界,而且感受得到她和文字的关系,她的文字和世界的关系。在她的文字和文字描画的世界之间,是温润和体贴,清爽和亲切,幽静和芳香。

——张新颖(教授、评论家)

龚静笔下的80年代虽然也有我们都熟悉的场景、事件和情感,但在这些平常的生活片段背后,在舒缓、旷达、优雅的文字里面,我们感受到了藉由她的眼睛和灵魂带来的独特体验。这是一种与阅历无关的智慧。

——周怡倩(编辑)

龚静的文字,一如古典美玉,质地温润,优雅精致,通体美感,带着女性特钉的细腻与柔情,义不失知识者的洞明与机智,她曾以这样的心灵和文字,徜徉沉醉于中西艺术之林,每朽独到感悟,令人惊艳。在此书中,龚静向我们展示了她心灵世界的另一面——日常平凡生活的一贯的热爱。一代人曾经匆匆经过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她笔触下,重现了如此丰富的细节,远远地发着温暖的光芒。

——朱自奋(编辑)

在一些陌生的人群中为迷离的未来奔波于纷繁的当下时,龚静的文字让我读到了那久违的过去,熟悉的岁月,亲切的歌,无华的故事,使我发现那才是无比动人、真切的所有。

——崔丽红(韩籍华人、教授)

感觉龚静那明亮的双眸如一架照相机时刻在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后将其转换成一行行清新隽永的文字,引导读者去感悟人生的各个细节。

——毛海燕(韩籍华人、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