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采访当年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马锅头”及其后人、知情人的实录史。马帮文化是云南古代以至近现代特有的交通运输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然的规律,原有的赶马人、知情人已越来越少,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期待抢救和发掘。本书作者在滇西对马锅头和赶马人较集中的城镇、村寨进行了深入采访,寻找到当存的赶马人及知情人,以真人真事、亲见亲闻为实录,提供了一份来自田野的真实史料,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独到的价值。本书适合对马帮文化有兴趣的学者、史家及一般读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茶马古道上远逝的铃声(云南马帮马锅头口述历史)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马存兆 |
出版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作者采访当年茶马古道上马帮的“马锅头”及其后人、知情人的实录史。马帮文化是云南古代以至近现代特有的交通运输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然的规律,原有的赶马人、知情人已越来越少,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期待抢救和发掘。本书作者在滇西对马锅头和赶马人较集中的城镇、村寨进行了深入采访,寻找到当存的赶马人及知情人,以真人真事、亲见亲闻为实录,提供了一份来自田野的真实史料,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独到的价值。本书适合对马帮文化有兴趣的学者、史家及一般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云南的茶马古道,曾是一条世界有名的连通中国内地和中东、南亚、东南亚的交通大动脉。在这条古道上,曾有许许多多故事、回忆和难忘的经历,但随着古道的荒弃,赶马人的一个个离开人 世,这些故事、回忆和经历等都将慢慢消失。 为保存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追逐茶马古道上远逝的铃声,研究云南近现代马帮状况,笔者在滇西地区,寻找尚健在的马帮马锅头、赶马人以及马帮活动知情老人,对马锅头和赶马人较出名而又集中的村寨、城镇进行深入探访调查,并将所见到、听到的村容村貌、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受访人的家世、人际关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马帮的影响,遵照以真人、真事、亲眼见、亲耳闻为记录事实准则,如实介绍出来…… 目录 前言 一、访赶马老人赵汝志 二、访赶马老人杨志明 三、访赶马老人赵海青 四、访大马锅头包文彩之孙辈们 五、访赶马老人李书林 六、访马帮知情人贾春盛 七、访赶马老人赖其延 八、访马帮知情老人孙绍雄 九、访马帮知情老人杨明成 十、访马锅头熊正宗老人 十一、信息点滴 十二、小围埂的马帮古道 十三、访问马一骐老人 十四、访问马育文老人 十五、访问忽健太老人 十六、访问杨厚良、马士俊老人 十七、访问杨学良老人 十八、访问忽然亮老人 十九、访问辛福昌老人 二十、访问赶马老人杜瀛诚 二十一、访问赶马老人罗必茂 二十二、访问昌宁县马致润老人 二十三、访问赶马老人黄忠诚 二十四、访问凤庆县木成才先生 二十五、访问临沧城丁训廷老人 二十六、夷方路上探访记录 二十七、到曲硐的情况记录 二十八、在博南古道途中 二十九、杉阳至水寨途中 三十、姚关探访记 三十一、访问段春山老人 三十二、访问周鸿开先生 三十三、访马帮知情人王学俊 三十四、访问赶马老人马德富 三十五、访问马帮知情老人吴定清 三十六、访问马帮知情人马淑贞 三十七、访问赶马老人黄国忠 三十八、访问赶马老人王汉育 三十九、在洱源士庞村探访记录 四十、访问詹子全老人 四十一、访问李正雄老人 四十二、访问赵石钟先生 四十三、访问赶马老人赵德原 四十四、访问马帮知情人章天柱先生 四十五、腾冲商帮、马帮驮运文史资料选摘 四十六、赵以镛先生谈民国时期的弥渡商业 四十七、董和先生谈新中国成立前腾冲的金融业 后记 试读章节 驮给二十四军的烟,由西康省银行代办。西康省银行的人不晓得咋个打包,银行的主任把我们会打烟包的请去,帮他们打烟包。在银行后面一块坝子里,有一棵槐树,边乘凉边打包。大烟用油纸包好后再用麻线捆扎,打成四方印一样,一百两一坨,用软皮箱装了运走。要绑得紧紧的,我们的两个拇指都被勒肿勒烂了。 马帮驮的货,交后结账,是由马国柱锅头他们去办。货到后,我们一般的赶马人只赚一点运费,把自己带的货卖了后也赚得一点钱。我带的这点货,在路上就拿到身上背着,进城时寄藏在外面,卖给了西康省主席他爹刘老太爷。别的同伴,有的也有赚不到钱。和我一起的赶马人李成栋他爸住在西昌他亲家家里,他亲家姓毛,做羊毛生意。我把赚的一点钱抱去说:“亲爹,我们歇店不把稳(安全),你这里把稳些,我把钱寄存在你这里。”他说:“哈呀呀,赵汝志,你能干嘛,你咋个做的生意,就把钱赚来了?”他把箱子打开给我说:“你瞧,我准备得一只箱子来装钱,连压箱钱都还没有装得一文,哈呀呀,哈呀呀!”他和我说笑,我把钱点交给他,就在西昌等候其他的赶马人一起回家。由于马国柱他们大马帮的账没有结成,小马帮也不敢朝前回家,怕路上挨抢。全部人在西昌城等马国柱他们大马帮结完账后,将钱拿到手才一起回来。 当时中国银行造的钱,分两种,在中国印的是红色的,在美国印的是蓝盈盈的。但是,红色的钱没有美国印的蓝钱值钱好用。那次我运气好,刘老太爷舍得出钱,他给的烟价,是西康省银行的三倍价。我拿得三百两烟去,拿回来九百两的钱。我把钱寄存在李成栋他爸的住处,就是不想汇它,随身带,用着方便。我把这份钱又拿到顺宁(今凤庆)买货。 在顺宁,人家是要中国银行蓝色的钱,红钱不要。李成栋他爸的钱,完全是红的,他们不要。李成栋他爸就和我说: “赵汝志,你瞧他们红的不要,反正蓝的十块也就抵十块,我和你商量,我们合起买,蓝票、红票合着买可行?”我说: “好的,虽然我的钱好买,占得着一点便宜。不过我们同路出来,鱼要水,水也要有鱼,我们还是要您家帮忙,这点事情就依您家的主意办得了。” 我们到顺宁,拜访木主席家后,木主席领着我们到村子里去买烟。小烟贩各个村子都有几个,他们由山上到处收了大烟挑回来卖。木主席领着我们逛了一天村子,和我们说: “再好的烟你们都给它挑成上、中、下三等,掺合着买。好烟按规定一百两有十两的皮,差的随你们讲价,你们要的头桩,二桩烟拿去后,差的三桩烟留给他们。”我们在路上商量好,他领着我们尽是去有钱人家买烟。篮子端出来,烟倒在楼板上滚。我们都把大烟挑成三类,卖主急了说:“啊噗,这种好的烟,还要挑!挑的过分认真了!”我们到有钱人家收的大烟,是由小烟贩挑到这些家,集中起来后又卖给我们的。 木家在顺宁的势力大,不接洽他,在顺宁做生意做不稳。他家的生意做在下关,下关有商号。木三是沙锅村军火库的军官,抗日战争时,我们驮军火,驮炸药,由小白营仓库驮到昆明,来找我们马帮驮运的就是木三。木家势力大,花钱几十驮的驮。我们要到顺宁,在下关就和他接洽好,一去就是他家,买什么货都给木主席晓得。歇店,是歇马家马店,买什么货给木主席晓得,才能放心地买。 我记得,有一晚上,顺宁城月亮亮得很。我们想起了甘茂行家堆得有一批货,于是我们到甘家拿了货。老米、李汝柏、我哥他们三人在后拿着大烟,我和李成栋他爸走朝前。走出一段路,不知为哪样,警察晓得我们要去甘家拿这批货,路上把他们三人手中的烟没收了。李汝柏叫:“亲爹,亲爹!”李成栋他爸折回头:“哦哟!”见警察把烟抱到怀里,我们就和警察打起来。我把矮小些的那个捉住,按翻到阴沟里,在他屁股上踢了几脚,把烟抢回来就跑。但是后面有一大帮人追来,我们看看抵不住,把抱着的烟丢了出去,追来的人只顾抢烟去了,我们才逃脱了。我还拿着二十八两的一饼叫黄豆淋的大烟,成分最好,拿货时甘茂行说:“这饼烟另外装,烟的成分相当好,是上上等。”当时我就藏在衣服里。我跑出来,跑到木大少爷家。木大少爷家的房子高高大大,四合五天井,有过庭花园,他在过庭右边那间住。我上到台阶,当时他准备睡觉了。我扑到窗子上望,见他还穿着汗衣,小老婆也在面前,我忙退回到天井里叫:“木主席,木主席!”木主席问:“哪个叫?”我说:“我叫,我叫。我们到甘家取货,路上被警察卡下了,请您家去一下。” P10-12 序言 云南的茶马古道,曾是一条世界有名的连通中国内地和中东、南亚、东南亚的交通大动脉。在这条古道上,曾有许许多多故事、回忆和难忘的经历,但随着古道的荒弃,赶马人的一个个离开人世,这些故事、回忆和经历等都将慢慢消失。 为保存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追逐茶马古道上远逝的铃声,研究云南近现代马帮状况,笔者在滇西地区,寻找尚健在的马帮马锅头、赶马人以及马帮活动知情老人,对马锅头和赶马人较出名而又集中的村寨、城镇进行深入探访调查,并将所见到、听到的村容村貌、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受访人的家世、人际关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马帮的影响,遵照以真人、真事、亲眼见、亲耳闻为记录事实准则,如实介绍出来。目的是给对马帮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史家及后人提供一份来自山野村寨的真实史料。 笔者是站在农村基层角度看社会,不媚时而直录。记述不周之处,请学者、史家及后人见谅! 后记 本书得以出版,得益于热心云南地方史研究的朋友们的三段因缘际会。 第一段因缘。2001年春,剑川县沙溪镇党委副书记杨秀山、县文管所赵剑文等诸位朋友,邀请笔者及香港华南研究会詹益邦先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侯珊女士,在“云南兰花网”的主持人马志宏先生的安排下,到剑川沙溪镇寺登街,领略刚刚被评选为滇西北马帮古道上的“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的古镇芳容。几位友好被沙溪的民情风景和古迹深深感染,却对地方商业史、交通史所知寥寥。在詹益邦先生的倡议之下,我们觉得搜集一些有关马帮的实物、口述资料,在沙溪逐步建立一座民间小型的马帮历史博物馆,是一个从民间角度来探究云南交通史及马帮文化的有益尝试。2002年暑假,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梁洪生教授、赣南博物馆韩正飞馆长等再次考察了沙溪寺登街,商议建立一座马帮博物馆的可能性。由于选址、管理等诸多操作上的困难,加之瑞士学者已经在做类似的工作,建立沙溪“马帮博物馆”之议暂缓。鉴于社会和学界对“赶马人”的生活和近代马帮贸易的细节知之甚少,加之民间的“赶马人”健在的已寥寥无几,且大都年处耄耋,亟须做一些抢救性的访问,詹先生便决定资助一项“马帮口述历史”的研究 与马存兆先生的结识,是第二段因缘。2002年偶然得到一本叙述家乡大理市凤仪镇的《大理市凤仪芝华回族史稿》。一翻开,立即被作者马存兆先生风趣俏皮的语言和“农民眼光”的历史诠释逗趣得忍俊不禁。这种与学术论文迥然不同的民间视角和文体,让人如沐春风。之后拜访了马存兆先生,他不但乐于将辛苦搜集的资料慷慨出借复印,更豁达分享他在地方历史研究中的种种经历。一位年近花甲、孜孜以求的乡村学者,对研究的执著和热诚溢于言表。马存兆先生在言谈中自然显露了他对赶马人生活和马帮历史非同寻常的熟悉。几经讨论,由马存兆担纲的“马帮口述历史”研究计划逐渐成形。随即,詹益邦先生便资助马存兆前往各地访问健在的赶马人,进行录音,将口述资料收集整理出来。这个口述历史计划同时也得到了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主任蔡志祥教授、廖迪生教授的大力支持。漫长而艰辛的几年,其中甘苦只有马存兆先生自知。2003年暑假,香港华南研究会詹益邦先生、马木池先生、刘国亮先生等人跟随马存兆先生探访马帮古道,从弥渡定西岭到巍山,从保山水寨罗岷山到缅甸,其间马木池先生更为马存兆先生的工作提供了具体入微的建议和指导。到2004年,马存兆先生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果,积累了大量口述历史资料。 第三段因缘。云南大学出版社邓立木编审的参与和社长施惟达教授的支持,使得赶马人的故事终于与读者见面了。2004年11月,在泰国清迈大学的学术会议上笔者有幸结识了邓立木老师,我们一同探访泰北“金三角”的云南移民村,一路上海阔天空的投契,蒙邓老师不弃而视为忘年之交。得悉“马帮口述历史”计划,她觉得这是件有意义的工作,愿竭力促成书的出版。2006年初,一俟书稿完成,詹先生便资助了约略一半的出版费,云南大学出版社更慨然承担余下的所有,从约谈、编辑到出版,全赖施惟达社长、邓立木老师、立行老师、华连中老师、周元晖老师的心血。 本书作为“马帮口述历史”研究计划的一个收获,是马存兆、詹益邦先生等一班热心朋友共同努力的结晶。大家以它作为“远逝的铃声”的余响,作为对我们的祖先中那些默默无闻的赶马人和一段行将消逝的生活的祭奠。事实如此,马存兆先生刚作完采访,许多讲述者便相继辞世。因此,这本书的作者,更应该是那些在穿越崇山峻岭的山道上用脚一遍遍丈量云南大地的名不见经传的赶马人、马锅头们;又是詹益邦先生,一位谦谦君子,他的支持使得这些赶马人的故事能够被记录下来;是马存兆先生,历尽千辛万苦,搜集来这些故事,加以诠释,变诸文字;是邓立木老师,她的努力让我们终于读到了这些故事。因此,大家一致同意,本书的著作权应属于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一个热心于地方文化史和民间文献的研究集体。 另外要特别致谢的,当然就是马存兆先生采访过的令人尊敬的叙述者们,以及热心收集马帮史料并慷慨提供资料的云南各地的民间学者们,他们才是马帮历史的真正创作者。在此特别向他们致以崇高的谢意。 感谢大理州政协秘书马诚,腾冲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董平、《腾冲县政协志》编辑杨祖甲,鹤庆县民俗学者章天柱,施甸县原文化馆馆长程荣芳,巍山县原人大主任沙琼、原副县长马一骐、教师马一章,弥渡县商家老前辈赵以镛等;感谢口述老人赵汝志、杨志明、赵海清、包文彩孙辈、李书林、贾春盛、赖其延、孙绍雄、杨明成、熊正宗、马育文、忽健泰、杨厚良、马思俊、杨学良、忽然亮、辛福昌、杜瀛诚、罗必茂、马致润、黄忠诚、王汉育、王亮斗、马士贤、詹子全、李正雄、赵石钟、赵德原、马学周、赵光亮等;感谢大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巍山县、弥渡县、南涧县、漾濞县、永平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原丽江市、保山市、昌宁县、施甸县、腾冲县、瑞丽市、凤庆县、云县、原临沧县、双江县、耿马县、镇康县等市县政协的文史资料委员会。 马健雄 2007年1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