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沿着季风的方向》是刘子超的旅行文学代表作之一。他带领我们前往季风吹拂的国度,在历史与现实的穿梭中,捕捉这些正在发生巨变的地区的灵魂。 在恒河河畔,他在眼中含泪的朝圣者和火葬台上的黑雾中,体会印度人近乎本能的生命延续感;在缅北金三角,他遇到说话文雅的华侨后人,艰难维系当地一所中文学校;在泰柬边境,他探访被地雷包围的古寺,揭开一段隐秘的伤痛记忆;在印尼的伊真火山口,炼狱中谋生的硫黄工人向他伸出援手,他意识到人的存在才是爪哇的灵魂。 他目睹现代化未能侵蚀的尊严感,也看到金钱与爱情的荃球化交换;他见证文明的丧失和苦难的诞生,也顿悟支撑人类活下去的信念。他与形色各异的人物和生活相遇,以富有洞察力的冷静笔触,书写在这样的世界,还有这样的人,在这样地生活。 作者简介 刘子超,作家,译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先后供职于《南方人物周刊》《GQ智族》、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现自由写作。 曾获首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豆瓣年度好书”、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奖。 主要著作 2015旅行文学《午夜降临前抵达》 2019旅行文学《沿着季风的方向》 2020旅行文学《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主要译作 2016[美]海明威《流动的盛宴》 2018[英]伊恩·弗莱明《惊异之城》 2020[美]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 目录 印度 穿越北印度的火车之旅 缅北 我私人的佐米亚 柬埔寨 边境风云 缅甸 开往蒲甘的慢船 印度尼西亚 死在爪哇也不错 老挝 白色大象 菲律宾 跳岛记 泰国 曼谷下大城 印度 抵挡印度洋的堤坝 导语 他是许知远眼中“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歌手李健盛赞他“打破了我对游记的偏见”,北大教授罗新评价“具有真正的旅行者视角”,获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作品曾获豆瓣年度第一及新浪、搜狐、新周刊、南方都市报年度好书。新书《沿着季风的方向》重新出发,一场更野性的刘子超式旅行,收录沿途书写的诗歌及多幅摄影作品。 缅北诈骗、印度脏乱差、菲律宾缉毒争议……当下乱象从何而来?印度教派冲突、柬泰边界争议、印尼排华动乱……历史何以走入困局?跟随刘子超的脚步,在旅行中,见证印度和东南亚在荃球化与现代化冲击下的巨变,以“剥洋葱”的方式解析不同国家的实质。“一个国家的全部实质——它的历史、性格、态度——只能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离。” 精彩页 印度 穿越北印度的火车之旅 印度是不能被评判的。印度只能以印度的方式被体验。 ——V.S.奈保尔 “百年纪念号”特快:新德里—阿姆利则 印度人告诉我,如果想了解真实的印度就要去印度的农村。我以为这并非完全准确——因为印度人已经把他们的农村搬到了火车站。 在新德里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鸽子扑扇着翅膀飞进飞出,把羽毛和粪便毫不留情地撒在安之若素的旅客身上。门外是烈日与噪音。人力三轮车、“大使”出租车、摩的,像一个个愤怒的原子做着布朗运动,似乎又保持着一种奇怪的秩序。水牛悠闲地把脑袋伸进垃圾堆,寻找烂菜叶,旁边还有两只正在抓跳蚤的猴子。它们在印度都被视为圣物——湿婆的坐骑和毗吡湿奴的帮手。 来印度之前,我读过不少关于印度崛起的报道。它们像一种背景音乐,充满极具催眠效果的旋律。但在新德里火车站,我看不到任何现代化的迹象。一切似乎和1897年马克,吐温在《赤道环游记》中描述的场景一样:“在火车站,沉默的寄居者带着简陋的行李和家什,坐在那里等待——他们在等待什么呢?” 我在人体迷宫中左冲右突,像玩着童年时代的“跳房子”游戏。到处是打地铺的人,老老少少,把这里当成“爱的港湾”。他们似乎早已适应这样的生活:有的裹得严严实实地睡觉,有的坐在地上安详梳头,有的在水龙头下愉快冲凉,有的生火做饭,有的目视远方,有的从编织袋里拎出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很多人的表情中带着四川人所说的“安逸”。 对现代化的定义,印度人一定比我乐观。对于眼前的情景,他们充满熟视无睹的平静,在这座没有围墙的“村庄”来去自如,巨大的车站仿佛一部宝莱坞电影的豪华布景。 “这是印度人待人处世的典型的退隐态度的一部分,”V.S.奈保尔写道,“这种心态,在其他民族中肯定会引发精神错乱,但印度人却把它转换成一套博大精深,强调消极、超脱和接受的哲学。” 我被裹挟在人流里,呼吸着混合垃圾、霉斑、人体和咖喱味的空气——那是人性的气息、印度的味道。 “感受异国情调的首要工具是嗅觉。”T.S.艾略特曾说。如果他没有去世,我真想告诉他,这话可靠得如同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穿过形式主义、敷衍了事的安检,我看到长达一公里的“百年纪念号”列车。它横亘在1号月台下,每节车厢上都标示着等级。从普通座席(Non-AC)走到豪华空调舱(EC),你走过的绝不仅是几百米的距离和相差五倍多的票价,更是两个泾渭分明的阶级。空调舱的乘客大都是新兴中产阶级,他们富裕,有教养、说英语,是时代的受益者;普通座席的乘客则是印度的普罗大众,是那些经常在电视里出镜,坐在车顶上、吊在车厢外的老百姓。 印度的铁路已有一百五十八年的历史。1853年4月16日,孟买到塔纳三十一公里的铁路开通,宣告印度开启现代化进程,彼时的中国还在经历太平天国运动的阵痛。 最初,英国殖民者们怀疑,在印度这个遍布苦行僧和乞丐的国度,是否有必要修建铁路。他们付得起车费?他们有提高生活节奏的必要?最重要的,他们会选择火车而不是牛车?种姓制度也是一大难题。人们会允许“不可接触者”①与婆罗门并肩坐在一辆火车里吗?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