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医史传奇/通俗中医药丛书
分类
作者 郑洪//蓝韶清
出版社 羊城晚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通俗中医药丛书”融知识性、趣味性、群众性于一体,把深奥的中医药知识用趣闻轶事、典故、传奇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通俗易懂,使读者既能从中了解中医药的知识,感悟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又能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本书为丛书之一,主要内容为医史传奇,本书的内容对普及中医药知识,让中医药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社会氛围,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内容推荐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中医药学既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同时又从医药学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和造就了中医药学。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提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射相副、天地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体思维模式,无不闪耀着东文文化的璀璨光芒。从古代的经史子集,到历代的诗词歌赋,乃至《红楼梦》等文学巨著,无不充溢着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

目录

1 医药的创建(远古-三国)

文明的孕育

从经验走向理论

学术体系的形成

2 提高与充实(晋-五代,公元280-960年)

宗教对医药学的影响

国家行为推动医学发展

专科的成熟

3 普及和创新(宋-元,公元960-1368年)

医疗系统的建立

学术的繁荣

金元四大家

香药之路-中外医学交流

4 全面大发展(明-清代前中期,公元1368-1840年)

医政管理的退步

异彩纷呈的学术

与传染病的斗争

名医的风范

5 百年之变局(晚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1840-1949年)

西方医学传入中国

近代中医学术发展

中西汇通,探索新路

争取舍法地位的努力

6 继承与发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医新生

防治疾病,屡显身手

中西结合,全面发展

走向世界

新中国中医药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文明的孕育

中华大地,是中华文明的母体。这片孕育文明的土地,同样也是医药萌生的根基。在原始的记忆中,人们将创立医药的伟大功绩归于圣人,而实际上,它是华夏先祖们在起居劳作中点点滴滴的智慧结晶。

中医药的“创世纪”

清代医学入门著作《医学三字经》说:“医之始,本岐黄。”岐是指岐伯,黄是指黄帝。传说,岐伯和黄帝确立了中医药的理论,加上“尝百草”的神农,创八卦的伏羲,这些“圣人”,共同缔造了护佑华夏民族的中医药学。

当然,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决不是几个人就能发明的,它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圣人”,与人们通常说的木匠祖师爷鲁班、文字发明人仓颉等一样,只是文明创造的象征者。

伏羲,又叫包牺氏,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他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相传,伏羲同女娲本是兄妹,一场凶恶的洪水过后,人类濒临灭绝,只剩下他们兄妹二人。为了人类的繁衍,才无奈结为夫妇。因此,伏羲与女娲有繁衍人类的功绩。

《易经》说,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取法于地,观察鸟兽经过所留下的痕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作八卦,用来比类天下万物。八卦是阴阳学说的象征,以阴爻(一一)或阳爻(一)的不同组合体现阴阳盛衰、消长的变化之道,成为中医阴阳理论的源头。

另外,《帝王世纪》里面说伏羲始制九针(针灸用具),这样他又成为针灸的创造者。

黄帝是传说中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姓姬,一姓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所处时代为原始社会末期。黄帝本来是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后来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中华民族自此形成。

传说中黄帝的发明创造很多,如:养蚕、舟车、兵器、引箭、文字、衣服、音律、医学、算术等。但即使是传说,也没有将黄帝神化成无所不能,而是说他身边人才济济,如仓颉造字,嫘祖养蚕,共鼓、货狄作船,隶首作算数,容成造历,岐伯言医等,各有专长,只不过因为他们都是黄帝的臣子(嫘祖是黄帝的妻子),所以后人全部归功于黄帝。

在医学方面,据说黄帝向岐伯询问医学之道,岐伯一一给以详细解说,这些问答被记录下来,就是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内容。由于岐伯医道高深,能为天子讲解医学,所以被称为“天师”。而黄帝身为君王,垂问医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也为后人所推崇。所以岐伯与黄帝合称“岐黄”,成为中医的代名词。岐伯列于黄帝之前,也反映了古人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家的精神。

神农,一般认为即“炎黄”中的炎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他是中国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炎帝以农为本,故号神农,传说他发明了农业工具,教会人民耕种;又创立市场,教人民进行贸易,因而是农业和商业之祖。在医学方面,他遍尝百草,并为此而牺牲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当之无愧的医药之神。

据《淮南子》说,神农为了寻找能治病的药物,遍尝各种植物,辨别其药性功效。他经常误服有毒植物,曾“一日而遇七十毒”。民间传说,幸好神农天生就是“水晶肚”,肚子几乎是全透明的,能看到肠胃和吃进去的东西。神农就是利用这一点,来观察服食植物后的反应的,并且他发现了茶叶可以解毒(神农又被尊为茶叶之神),所以不怕中毒。后来有一次误服“断肠草”,无法解毒而死。但他发现的药物知识流传了下来,为后人造福。

传说尽管不完全是事实,但它们在历史中流传久远,如果不熟悉,往往就难以理解古人的所思所想,因为一些医学术语与此有关。另外,传说也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如尊奉伏羲,反映了对生命的敬畏;尊奉神农,是肯定“以身试药”的伟大医德;人们还希望后来帝王能像黄帝一样心怀人民疾苦,重视医学,尊师(岐伯)重道。这些人物与传说因此成为中医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P4-7

序言

说起中医,人们并不陌生,它的不少术语早已深深烙入了我们的日常用语之中。像“上火”、“中风”、“湿热”,一说大家都知道;常用中药,像大枣、生姜,也是饮食中常用的佐料,药食两用。这都说明,中医中药来源于生活,是非常生活化的医学,“百姓日用而不知”。更重要的是,中医中药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临床疗效,能解决问题,这是它立足的根本。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中医药取得很好的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也给老百姓温习了一次生动的中医实践课。

但是现在一般的老百姓,讲起中医理论会觉得非常深奥难懂。原因之一,恐怕与近代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足有关。自从鸦片战争后,有些人对本民族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了头。缺乏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医理论也就难以很好地理解。像“阴阳”、“气”、“风”等等生理病理概念,离开其临床基础和文化背景,就不好体会了。

中医理论“难懂”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西医的观念来看问题。中小学的常识课、生理卫生课,教的都是西医的知识。这些知识当然很有用,但对中医的理论绝口不提,反映的仍然是民族自信心缺失的问题。中西医是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用西医的思维来看中医,就不容易理解。要知道中医某些貌似“不科学”的说法背后,其实有着大科学的内涵,我们不能用西医的标准作为“科学”的标准。

在21世纪,我们必须重新对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树立起信心并加以发扬,以造福于世界和人类。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除了医疗、科研、教学和药业等各条战线的努力外,向老百姓宣传和普及中医,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普及并不是要求人人都能完全学懂中医,但是希望能够通过普及让人们可以了解中医理论的特点,知道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学会一些中医的养生防病原则,这对健康生活和防病治病是很有好处的。

应该说,中医的科普工作很有必要,但要做好却不容易。难就难在怎样把中医的高深理论,用现代的语言很好地表达清楚,既要有科学性,也要力求通俗性。所以我认为,科普也应该属于科研工作。《通俗中医药丛书》的作者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丛书既介绍趣闻轶事与医史源流,又讲述医药原理与人文传统,语言明白晓畅,图文并茂,我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读起来也觉得趣味盎然,广大读者一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知识。

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华。人类不能没有中医。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更多的中国人,甚至世界各国人民,能够领略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更加了解和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为序。

后记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伟大遗产。但是,中医学在普通群众的心目中一直有一种神秘色彩,真正了解中医学的人并不多。造成这种神秘感的主要原因并非中医学理论的深奥,而是中医学所使用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同现代人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有一定的隔阂,当然,关键还是中医学知识普及得不够。因此,创作一系列中医学科普读物,让更多的人对中医学有更多的了解,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难得的历史机缘终于出现了。2006年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广东中医药强省的重大决策,并隆重召开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这对于推动广东中医药事业发展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大会讲话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医学的普及工作也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要任务之一。张德江书记还专门提议,由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牵头,编辑出版通俗中医药丛书。为贯彻落实建设中医药强省会议和张德江书记的讲话精神,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与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中医药局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单位,经过认真讨论,决定组织编写一套中医药学科普读物,并把具体编写任务交给了广州中医药大学。

这是一个无比光荣的任务,但完成起来却相当艰巨。最大的困难在于中医学的理论和术语都属古奥,用科普的方法表达非常不易,这对于并非科普作家的各位作者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整个写作过程可谓历尽曲折。先后换了几班人马,进行了五次封闭创作,书稿经过了几次脱胎换骨才最终宣告完成。

这套丛书很多人付出了心血。

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关则文主任、吴茂芹副主任,广东省科技厅谢明权厅长、马宪民副厅长,广东省中医药局彭炜局长等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集会议,研究方案,明确思路,为丛书的成功策划出版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顾幸伟、钟小平、张英哲、曹礼忠、李平、谢健民、李梓廉、黎锦城、王玉龙、邓文海、赵鹏飞等,为丛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

广州市科技局长期支持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科普工作,2002年专门立项资助科普写作,如果没有他们的经济资助和精神鼓励而打下的基础,本丛书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是不可想象的。

我国中医学界的泰斗邓铁涛教授非常关心本丛书的出版,他以近九旬的高龄之躯认真阅读了全部书稿并亲笔作序,他的精神让我们无比感动。

广州中医药大学徐志伟校长高度重视,将本丛书的编写工作作为学校参与建设广东中医药强省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对本丛书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原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任广东省卫生厅党组书记的黄小玲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科普工作做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也为本丛书的诞生付出了心血,并一直关心着本丛书的创作进展。

作为执行主编,广州中医药大学陈英华副校长从制订编写计划、组建创作团队、审订书稿,到联系协调各方面关系、处理编写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认真细致,殚精竭虑,成功地领导了丛书创作工作。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刘小斌教授、吴弥漫教授、严灿教授、全世健教授、徐良教授都是一流的学者,他们为本丛书的学术理论指导和最早阶段的编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本丛书的各位作者都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一线工作者,他们为了创作本丛书牺牲了大量的业余时间。

本丛书的图片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们大都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馆和中药标本馆的馆藏资料和郑洪、冼建春、蓝韶清等老师的私人创作和积累,少部分来自于互联网的公共图片资料和一些教材、教参资料,陈燕、杨琳、邹源等也为本丛书图片资料付出了很多劳动。

科学出版社的方霞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张竹媛编辑为本丛书的编写提供过很多宝贵意见。

此外,还有邱鸿钟教授、张正老师、胡延滨老师、张秋镇老师、吴趋凡老师以及许多研究生也为本丛书提供了很多帮助。

当然,为本丛书的出版作出最直接贡献的是羊城晚报出版社的社长、总编辑罗贻乐和羊城晚报出版社的编辑人员。

我们对上述所有单位和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丛书的价值是和对它付出的心血成正比的,因此我们相信它会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为普及中医学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为此感到欣慰,并将再接再厉,继续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中医学科普读物。

当然,本丛书肯定存在一些错漏和不足之处,那是由于编写者学术水平和写作水平所限造成的,也请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通俗中医药丛书》编委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