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工作是怎样的?如何打造成功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好编辑要具备那些才能?选题创意从何而来?出版策划的关键点?向作者催稿不发憷?新书话题如何炒作?如何发展人际网络?……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35年编辑实战经验集萃。出版老将必备,编辑新人必学,爱书人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日)鹫尾贤也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编辑工作是怎样的?如何打造成功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好编辑要具备那些才能?选题创意从何而来?出版策划的关键点?向作者催稿不发憷?新书话题如何炒作?如何发展人际网络?……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35年编辑实战经验集萃。出版老将必备,编辑新人必学,爱书人必读。 内容推荐 编辑工作是怎样的?如何打造成功的畅销书和长销书?好编辑要具备那些才能?选题创意从何而来?出版策划的关键点?向作者催稿不发憷?新书话题如何炒作?如何发展人际网络?本书开宗明义以幽默的手法,点出电视剧里编剧不食人间烟火的谬误,进而以自身经验畅谈编辑工作种种。编辑的定义、不同出版业的相异工作内容、出版环境变化造成工作范围扩大、全面计算机化产生的流程变革、从企画邀稿到校稿印刷须注意的各类事项等,均有详尽的说明。 另外还特别列出编辑必备的人格特质,有志从事出版业者可作为参考。这是一本亲炙现场的编辑教科书,从书籍创意发想、与作者的沟通方式、催稿的手段、目录的编法、书腰的优劣、怎么下小标、如何炒作新书话题、熟悉通路与营销、发展人际网络等,彻底解说编辑工作的内涵,是出版老手、编辑新人都必须参考的实用手册。 目录 第1章 编辑是什么 第2章 个人小史 第3章 日本出版简史和出版情况 第4章 策划的创意 第5章 约稿和构思 第6章 催稿、审稿和改稿 第7章 从校稿到出清 第8章 封面设计、书名与书腰 第9章 从编辑看销售及宣传 第10章 人际交往论 第11章 书有未来吗 第12章 作者的提携 后记 试读章节 电视剧里的编辑 编辑是什么?被人这么劈头一问,我总是嗫嚅地答不出来。回顾日常所为,难免惭愧,因为做的都是些无足轻重的工作,只要有优秀的作者,没有编辑好像也无啥大碍。 然而深入编辑的工作现场,所见尽是相当复杂的事务,也有一些只有亲身体验一番才能明了、让人不吐不快的地方。 曾经看过以出版社为背景的电视剧。剧中有经常大声叫嚣的总编辑,吊儿郎当地把脚搭在桌面上;也一定有精明能干又漂亮的女编辑,似乎不将角色清楚定型化,观众就会看不懂。虽然无奈,但不可否认这与事实有点落差。 剧中也必定有编辑把酒言欢的场面。虽然不是很离谱,但是编辑部如果天天这样喝酒,还能做事吗?其实编辑每天都很低调而本分地工作,但电视剧就是不肯这样演。 近几年来,尽管经济低迷,日本出版社的求职人气却异常地高,该不会是电视剧推波助澜的功劳吧!每到就业旺季,大出版社的接待部门前总是排着长长的人龙。竞争激烈时录取率只有千分之一,负责面试的员工非常辛苦,而上面只交代录取优秀的人才就好。 可是,通过人社考试,并不能保证他就会是个优秀的编辑。感觉潇洒、薪水高、看起来时髦、可以采访名人,这些好像是出版社编辑工作广受欢迎的原因,其实这只是表象。带着这种感觉的人进到出版社后,出版也会跟着扭曲。 我是半路出家,从一般企业转进出版社的。大学毕业后,我在佳能做了不到两年,就跳槽到出版社。附近那家从小就认得我的玻璃店老板说:“难得进到一家好公司,却不好好做,鹫尾家的儿子还是去搞服务业了。”那是三十多年前的观念,可是直到现在,我也不觉得他这话有什么不对。 出版确实是个不安定的职业,除了少数大出版社,一般出版社再怎么努力,也说不上安定。最近几年,连大出版社也撑得很苦。劳动环境也千差万别。有些出版社的薪资确实很高,但是占业界大多数的中小型出版社,都说不上是高薪;待遇苛刻的也不罕见。这些都叫做“出版社”。 索尼公司不会和乡下小工厂生产同样的产品卖到市场吧?乡下小工厂要生产电视再卖出去也蛮难的。可是出版界完全不同,所有书籍的形式都一样。不论是只有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小出版社,还是员工上千的大出版社,都生产同样形式的东西,在同一个市场里竞争,而且不是公司大就一定会赢。出版业拥有这种异于电子、汽车等产业的面貌。 编辑的定义也无法一语带过,因为他们有各种样貌。要定义编辑相当困难。 例如,编字典和编女性周刊杂志的人同样是编辑,但是工作内容却非常不同。编字典是需要耗费漫长时间(在日本,以十年为单位也不稀奇)的平面编辑工作,是很典型毫无特色的工作。而周刊杂志编辑则每天追着时间跑,这期才出刊就忙着下一期的采访,在某种意义上也很空洞。 漫画编辑和学术书编辑差别更大。前者每本卖个几百万册很稀松平常,后者一本卖两三千册或更少就算不错了,因此很难成为电视剧的描写对象。 文艺编辑和时尚杂志编辑也有一样的差异。文艺编辑的主要工作是追着作家约稿,而时尚杂志的编辑则把多数时间放在模特儿、造型师、摄影师等人身上。两者即使在同一个出版社里,彼此也很少接触。 其实,出版社的规模和领域很多样化,却概括称为出版,而且只在杂志和书籍的形式(任谁来做都是同样的形式)里竞争,因此外界难以了解,而这也是我无法用一句话来定义编辑的理由。P2-4 后记 我一再说,编辑是舞台上负责检场的黑衣人。如今我写本书,真的是正确的吗?会不会逾越本分呢?老实说,我到现在感觉都还是有点微妙。 市面上有许多文学艺术编辑的回顾,都是珍贵的文学史证言。但在人文、学术与非文学的领域,却少见类似的编辑纪录;即使有,也都是专家泰斗的回忆,几乎都不教目录的编法、书腰的优劣、怎么下小标、如何炒作新书话题等实务经验。 从我担任编辑以来,就一直希望能有一本亲炙现场的编辑教科书,一本可以援用于创意策划、发掘执笔人等看似简单,实则困难的工作,以及如何做出一本迎合读者的书、有什么诀窍等问题的实用手册。 几乎所有的编辑都是经验主义者,不教理论,因为他们确信编辑不是可以用言语教会的工作。这份工作里赌博的要素很浓,只看结果。亦即,这是弱肉强食的世界。“没有sense(见识、感觉、判断力)的人不适合当编辑”,如果被贴上这个标签,那就玩儿完了。这确实是一种想法,但不是所有的编辑都是才华洋溢的大编辑,这世上也不可能有那么多大编辑。因此,确实有提高一般人编辑技术的方法。 难得以编辑为职业,当然想做出口碑好又畅销的书,我也不例外。因此每回和同行朋友见面时,总难免要问该怎么做?又该做些什么? 有一回,Transview出版社的发行人中岛广用激将的语气说:“你这一路走来都做了什么?既然有那种想法,那就公开你自己的所做所思如何?” 这真是恶魔的邀约。本来:编辑是仰赖作者这个推动力方得以存在,无法单独行动。光靠自己的力量,能有什么好说的呢?又有值得说成一本书的内容吗? 平常总是批评作者的稿子这样那样,现在可以想像别人将会说我写的也好不到哪里,所谓进退维谷,说的就是这个情况吧!幸好在时间上我颇有余裕,又在出版学教授植田康夫的推荐下,有机会在上智大学讲了十五堂“编辑论”的课程,让我有胆接受恶魔的邀约。 我向来以擅长催稿自负,没想到自己反而这么不经催。中岛的催稿不算苛敛诛求,但是缠功一流,更糟的是,他也是应酬高手。 编辑有“夸赞型”和“促写型”两种,三浦雅士和中岛都属于前者。这一招对我很管用。以前我们常为其他事情把酒言欢,消磨多少时间,尤其是评论书籍和作者时,总是快乐地交换激烈的意见。但是我在辛苦写书期间,却很不愿意看到中岛。 让他阅读我的编辑经验的原稿,感觉像是身体内侧被看透一般,有些羞愧难耐。讽刺的是,为了逃避中岛,反而造成勤于写稿的结果。 目前出版界正处在相当严重的状况,流通制度的疲乏和编辑力的降低都不容否认,本书若能为每天苦恼的在职编辑,以及有志于编辑工作的人提供一点参考,我就觉得安慰了。我相信,编辑若不加油,是无法突破这个危机的,而我也希望听听各方的意见。 编辑是一种个别性的工作,适用于这本书的技巧,在别的策划上未必有效,甚至可能带来反效果。因此编辑业界没有通论,希望读者能斟酌这一点而阅读本书,因为我只是把我个人的体验忠实地写下来而已。 如同文中所述,编辑的人脉网络很重要,我每两个月和各出版社的人文系列编辑、报社的艺文记者聚会一次,中岛也是成员之一。我们喝酒闲聊,言不及义,因此为这聚会取了“无用会”的名字。不过这是我们交换消息的地方,彼此也都成了可以肆无忌惮互换意见的朋友。我写本书,得到这些朋友的许多参考意见,也蒙受讲谈社的朋友照顾,谨此深深致谢。日文版封面设计的高丽隆彦和我也是长年交情,非常感谢。 最后,我要再次向中岛广以及日本业界率先实践革新销售制度的工藤秀之致谢。老实说,我现在只担心本书会不会亏钱。 2003年12月20日 鹫尾贤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