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轮睁眼看世界》由书屋编辑部编著,从1840年以来,中国被卷入全球一体化的浪潮,有眼光的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外围世界,以作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借鉴。
最近的一次便是从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苏东剧变、冷战解体后对世界局势的重新思考,其中包括对美国、苏联、欧盟以及对日本、印度等近邻的新观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又一轮睁眼看世界/书屋文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
作者 | 书屋编辑部 |
出版社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又一轮睁眼看世界》由书屋编辑部编著,从1840年以来,中国被卷入全球一体化的浪潮,有眼光的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外围世界,以作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借鉴。 最近的一次便是从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经历苏东剧变、冷战解体后对世界局势的重新思考,其中包括对美国、苏联、欧盟以及对日本、印度等近邻的新观察。 内容推荐 书屋文丛创刊十多年来,共发表三千多篇美文,记录了中国知识界在世纪之交开拓前行的足迹。又一轮睁眼看世界,《又一轮睁眼看世界》由书屋编辑部编著,《又一轮睁眼看世界》包括:风雨话苏联;纵横谈欧洲;遥望新大陆;冷眼看近邻;铭记黑暗面;常怀千岁忧。 目录 第一章 风雨话苏联 友好的眼睛看难堪的现实 ——读罗曼·罗兰《我和妻子的苏联之行》 革命的良心 贝利亚的用处 斯大林的文学情结 索尔仁尼琴与赫鲁晓夫 ——读《索尔仁尼琴——回归故里的流亡者》 “现在我是谁”? 第二章 纵横谈欧洲 读《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 忘记过去注定要重蹈覆辙 独裁者的性命之忧 远距离看欧洲 第三章 遥望新大陆 一部宪法与一个国家 当代美国的自由派与保守派 财产权何以如此重要 ——从美国权利法案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说开去 美国教育的精神 总统性丑闻与社会公众的反应 第四章 冷眼看近邻 无月的遥想 认真极处是执著 哈哈镜中的重重魅影 ——对部分日本动漫的一种文化考察. 居韩零墨 喀拉拉邦和底层的宪法权利 第五章 铭记黑暗面 历史的血痕 视野之外的纳粹女性 ——读《纳粹女人》 穿越历史的悲怆 ——吴哥、红色高棉及其他 卡廷:一个永恒的历史伤痛 第六章 常怀千岁忧 自由经济悖论与人类的困境 现代性、技术统治与生态政治 试读章节 艰苦的生活还可以忍受,如果同时看到有人凭借特权来享用,那就更不好受了。罗曼·罗兰看到,“布尔什维克党的成员所获得的最高工资,少于有功劳的非党劳动者有望获得的最高工资,可是,不必被这种分配所迷惑,因为它很容易被绕过。共产党的活跃成员利用其他特权(住房、食物、交通工具等)代替金钱,这些特权确保他们能过上舒适生活并拥有特殊地位。更不用说影响,他们利用影响为自己和自己的亲属谋利益”。(附记) 这种特权,他就自己的经历举了一例:“在毗邻莫斯科的四郊,散布着一些在地图上没有标明的别墅(也包括高尔基的独家住宅),里面住着领导人及其客人,或者就是受到特别关照的作家。遇到宽阔的铺有卵石或柏油的道路,你问:‘它们通向哪儿?’回答总是:‘通向别墅。’道路沿线站着警察,他们也从树林中暗地里进行观察(谢尔盖在那儿遇见过他们)。在地平线上,可清楚地看到一幢位于树林中的雪白韵漂亮疗养院。你问,它供谁使用?回答:‘政府的上层人员。’你问,石油大王祖巴洛夫的坚固的巨大庄园派了什么用途?回答:‘那儿也是高层社会的别墅和休息区。’……但我们也在路上遇到了向我们投来忧郁目光的男子,一个老年妇女向我们显示了一下拳头。”(7月3日)从这男子的目光和老妇的拳头,可以看到沉默的人民对特权者的反感和敌意吧。 如果,特权者对于自己奢靡的生活感到心满意足,倒也罢了。尽管引起一些人艳羡,一些人反感,但社会毕竟有能力供养这人数不多的奢靡者的。问题是他们不以此为满足,吃饱喝足之后还要生出事来,这样造成的破坏就比自己多享用一些更大了。罗曼·罗兰提到的一件事就是农业集体化运动。为了这事,斯大林写过一篇《胜利冲昏头脑》。这是一场怎样的胜利呢?罗曼·罗兰的日记写道:“在路上,克留奇科夫对我们讲述在1930至1931年期间爆发的重大农民战争中的事件,这次战争与1919至1920年问的国内战争同样残酷。如果外部敌人善于利用这种形势,则情况可能变得极其严重。尤其在西伯利亚,北高加索和乌克兰。在乌克兰,农民毁灭了巨大的粮食储备,毁灭了全部收成,他们只能饿死。在高加索,到了残害自己牲畜的地步。反抗是强烈的和狂热的。一些富裕农民听任亲属在极端贫困中死去,却把自己的东西藏起来。在地里挖坑,把粮食藏在那里。”(7月22日) 于是就有了专政的必要。罗曼·罗兰也认为专政是必要的。他说:“精心选择的政党对千百万非党人士的不屈不挠的专政是需要的。非党人士或许比敌人更危险,因为不能确定他们的准确人数。”(附记)也许罗曼·罗兰没有很好掌握马克思列宁的理论,不会采用马列主义的标准提法:无产阶级专政,是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也许是他以为说政党对非党人士的专政更符合实际。反正,他就是这样说的。他说,“专政依然存在,但企图伪装起来(想方设法不让我见到它),并许诺在更自由的新宪法条件下,将变得更温和。我不能谴责专政(只能因为它努力伪装起来而谴责它),因为危险仍存在。” 这里所说的“更自由的新宪法”是指1936年被称为“斯大林宪法”的苏联宪法,它宣称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可是它并没有带来所许诺的“更温和”。大镇压的高潮正是在新宪法颁布后的1937、1938年。 P3-4 序言 林则徐、魏源等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面对鸦片战争所导致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著书介绍域外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工业商贸乃至风土人情,前所未有地将外部世界的情形呈现在国人面前。编撰《海国图志》的魏源鲜明地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给传统的“华夷之辩”注入了新的视角和内容,为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先进科技提供了理论依据。 尽管顽固保守势力从官方到民间一直非常强大,但继林则徐、魏源开风气之先后,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仍以其敏锐的眼光,密切关注着世界正在或已经发生的一切。洋务运动时期,以郭嵩焘、容闳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以其在国外的亲身感受,确认西方的强盛不惟在器物,更在于发达的政教,民气既伸,兼之教育振兴,故能产业兴旺,人才辈出,民族国家也便有了日进无疆、继长继高的活力。他们的见识,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框架的突破,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郭嵩焘作为中国首位驻英、法公使,主动卸脱汉官威仪,广泛考察西方的工厂、博物馆和议会,其行为和思想与国内顽固保守势力格格不人,以至回国时遭万人唾骂。其所受到的不公和误解,最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的遭遇。他俨然一位孤独的前行者,身上布满了冷箭和创伤。面对老大帝国的沉腐和僵化,年迈的郭嵩焘惟有徒唤奈何。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又出现以梁启超、孙中山等为代表的“睁眼看世界”的一批人物。梁启超在维新运动失败后流亡日本,主办《新民丛报》,以“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为号召,广泛宣传和探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学术文化和政治理念,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独步一时。他首次向国民厘清了国家与朝廷的关系,以及西方政党政治的运作方式和制度优势,并提出“新民”主张,认为有新民才会有新国家。其思想的超前性和冲击力,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提出“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和“五权宪法”等独创观点,并将理论付之于实践,为建立一个自由、繁荣和平等的共和国付出了毕生心血。他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则亡”,成为激励后来者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鲁迅、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揭橥“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将近代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民主与专制相对,科学与愚昧不容,而专制和愚昧正是阻碍近代中国前行的两大根源。只有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除愚昧,中华民族才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找到复兴之路。胡适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的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才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作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旗手,胡适先生在治学的同时,努力投身社会政治领域的变革,将伸张人权、推进民主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二十世纪是一个事态百变、主义层出不穷的世纪,期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两大阵营的对峙以及苏东巨变。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知识界一方面继承前辈们留下的思想资源,一方面凭借二十世纪世局演变所提供的丰富经验和启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睁眼看世界”。此轮睁眼看世界,无论是其广度、深度都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因为用来思考的材料、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中外交流的频繁都非往日可比了。 二十世纪最震撼中国知识界的事件莫过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苏联究竟是如何由一个庞大政治实体而分裂为十多个国家的,中国知识界占主导倾向的观点是,苏联非失败于外来的压力和渗透,而是斯大林模式存在致命的缺陷。所谓斯大林模式,便是计划经济、文化统制和政治专制的混合。特别是政治专制,不仅造成一个拥有特权的官僚阶层,而且使国家政治生活长期弥漫着一种恐怖与血腥的氛围,包括高层领导人在内的数百万人死于非命,积累下深重的社会仇怨。斯大林去世后,虽然后来的领导人有局部的改革,但都不足以扭转整个国家向压抑、平庸、内耗方向发展的趋势。苏联的解体,并非戈尔巴乔夫等人故作玩火之举,而是长期积累的社会危机到了相当程度所使然。人民不愿再生活在匮乏与恐惧之中。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长期研究欧洲史的专家陈乐民先生认为,欧洲一方面被“边缘化”,一方面又加速了“一体化”的进程。欧盟虽然是主权国家的联盟,但“超国家成分”正在逐步扩大。欧盟的成立和多层次合作,代表了人类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和新希望。虽然欧洲人失去了十八、十九世纪那种呼风唤雨、支配全球事务的能力,但也从此过上了和平、安宁和富庶的生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看不到欧洲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与欧洲的边缘化相对应的,则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愈发凸现。自从十九世纪末美国赶上和超过英、法、德等传统强国后,它保持了一百多年的长盛不衰,即便前不久产生的严重金融危机,也未能动摇其根基。追溯美国强大的原因,中国知识界将其归结为灵敏的纠错机制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美国的建国先驱们以博大的胸怀和超凡的智慧,在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的时候,同时实现了政治运作上从理念到实践的一场变革。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和国家权力相互制衡的宪政体制,确保了美国社会生生不息的创造活力。 除此之外,在世纪之交,中国知识界对日本、印度等近邻的认识也明显地深化了。这新一轮“睁眼看世界”的成果,必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崛起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句话,新世纪的中国人应当比任何时期更加明于世界大势,更加清楚中国未来的走向是一个全方位现代化的过程,从而也更加自觉地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丰富和充实自己。 胡长明 2010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